试论“生活逻辑”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展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过程论文,试论论文,逻辑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活逻辑”逐渐成为高中政治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教学操作的基本方法论。处于教改一线的教师们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新面貌。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政治课教学的信度和效度?如何克服教学过程中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如何有机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展开,以优化“生活逻辑”课堂。
一、“生活逻辑”课堂教学设计与展开的典型课例
(一)教学内容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从杭州医治城市“癌症”谈起。
(二)教学过程
1.走进生活:感受杭城行路难。
引出话题:“交通两难”已成城市“癌症”。师生共谈生活中的行路难问题。
2.探究生活(一):面对遇到的交通问题,我们怎么办?
切入教师自己遇到的一个行路难问题:小区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十分拥堵,却没有红绿灯。设问:增设红绿灯的建议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反映给相关部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归纳、补充,总结出政府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的几条渠道,并追问: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3.探究生活(二):“我与交警的对话”。
教师出示交警给自己答复的一段视频材料后提问:从交警给教师的答复中,你能归纳出哪些有关政府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的结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交流,发言。(1)交警部门的工作态度如何?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2)交警宁愿增加警力而不设红绿灯,这反映了怎样的工作作风?请简要分析。(3)从民警的答复中,我们能总结出交警部门遵循了怎样的工作方法?为什么?(4)请总体评价民警的答复,并说明你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并得出结论: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4.参与生活:寻对策,治“癌症”。
设问:假如你是杭州市政府的决策者,针对杭州交通拥堵的现实,你会采取什么措施?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观点,说说如何让你的措施既能维护大多数交通参与人的利益,又能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作答后,教师出示材料“政府在行动”:政府一方面通过各种方法缓解交通难问题,一方面问计于民,积极寻找对策。
5.课后查询“史上最牛断头路”事件,思考政府应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节课教师努力把教材的基本观点融入学生非常关注的“行路难”话题中,围绕这个话题来组织教学。教师非常关注教学过程的展开,通过创设情境、有效设问、提炼观点等环节,使生活逻辑线与理论逻辑线相互交织,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二、“生活逻辑”课堂教学过程展开的操作环节
(一)话题引领,营造生活场景
教师要通过设计活动、对话交流、多媒体呈现资料等多种方式,自然地导出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为何作、如何用,教师是胸有成竹的。这一环节意在为问题的展开提供具体的生活场景,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活氛围,对学生而言,不需要较多的思维容量和学科要求。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通过视频画面、谈感受、杭州市政府网络调查、市委书记讲话等直接、间接的资料,清晰强烈地导出话题——“交通两难”已成城市“癌症”,生活氛围浓郁,具有极强的现实感。
(二)适时切入,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场景不等于教学情境,心理学家乔纳森对情境的定义是:“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着重于自发诱导思考,召唤探究,是教学情境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合理引导,巧妙转化,才能使朴素的生活场景成为充满生机的教学情境,学生也只有把学习活动置于情境中,才会唤起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并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行主动思考与求索,进入教师期盼的教学轨道。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利用已创设的生活场景,适时切入了自己遇到的一个交通难问题。为什么不装红绿灯?如何反映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会怎样答复?一系列的设问,导出了一串教学情境,将探究的问题和学习目标镶嵌于其中,激发学生将已有的零散的生活经验纳入个体的意义建构中,并积极思考探究,触及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三)寓知于境,呈现学习过程
在“生活逻辑”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隐藏教学的知识目标,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把知识的学习寓于教学情境的理解、解剖和探究过程中。课堂所呈现的每一个情境都有其具体的内容指向,随着情境的展开,教师通过有效设问为学生的思维“铺路”,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并习得学习的方法。
在上述课例中,对于问题“增设红绿灯的建议如何反映给有关部门”,学生的思考源是日常生活经验,教师设问的归宿点是对“政府为公民的求助和投诉提供的渠道”这一知识的自然形成;教学情境“我与交警对话”呈现后提出了一组设问,学生的思考源是交警的答复,教师设问的归宿点是“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及具体要求”这一知识的自然形成。寓知于境,才能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在活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当然,这一环节中,设问的有效性是教师要反复推敲的,同时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善于把握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
(四)科学思维,生成理论观点
通过问题的思考、解决,来形成、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就是一种高智慧含量的学习,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良好的思维品质提供了路径。教师要在生活问题和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问题之间游刃有余地进行形式转换和本质归纳,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凸显形成理论观点的生动过程。教师要留给学生理性思考、发表见解的充足时间,收获片刻思维的沉静,并适时给予科学思维的方法论指导。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抓住思维节点,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培养思维、提升能力的过程。如:对学生具体生活化的回答进行归类整理提炼,得出“政府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的渠道”,并引导学生体会选择何种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又如在“寻对策”环节,教师为学生怎么思考给出了一定的提示和要求,既根据学生的认知状况分解问题,又训练学生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实现思维的整体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五)敲打落实,建构知识体系
“生活逻辑”课堂立足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个体的生活相比,知识具有系统化、超越性的特点,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去认识大得多、复杂得多的世界,所以当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之后,必须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剪枝蔓、理主干,敲打落实重点,串点连线,建构知识体系,既突出课堂设计的理论落脚点,又培养学生较为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学科素养。
在上述课例中,通过学生的发言交流基本形成观点后,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对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从“是什么”“具体要求”“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并得出触及本质的结论: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从课堂效果看,这种敲打、整理、挖深是十分必要的。
(六)适度拓展,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要实现从理论到生活的迁移运用,以突显课堂的生活目标,实现课堂的最终归宿,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的价值判断和符合社会制度的生活取向。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的教学没有局限于学生获得对现实生活的科学解读、获得一些理论知识,而是本着为学生构建未来生活服务这一实践落脚点,把课堂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上。教师通过“参与生活”环节,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来采取措施,应对交通难问题;通过角色体验、解决生活问题来参与生活,使学生灵活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提高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公民意识。
三、“生活逻辑”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展开的基本要求
(一)以落实三维目标为教学价值取向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每个过程和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样才能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围绕目标进行内容设计、如何科学分解目标并有序落实到各个环节,避免出现课堂教学偏离方向、华而不实、缺乏学科特征等弊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政治教学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和方法为桥梁,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始终,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当然在具体的一个课时、一框内容的教学中,三维目标可以有所偏重。
在“生活逻辑”课堂中,来自现实生活的案例和材料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有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时必须实现从具体案例到抽象理论的超越和提升,从而实现政治课教学“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内在价值。具体地说,在“生活逻辑”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展开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把生活现象上升到应有的知识高度,关注知识内部的研究,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学会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特定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高中政治课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做一个有政治觉悟的人、做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做一个有理论思维的人”。
(二)以生活逻辑引领课堂教学主线
用生活逻辑引领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政治课教学的信度,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实践“生活逻辑”课堂过程中,以生活现象为逻辑起点,借助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具体生活的抽象,概括出理论观点,再通过参与生活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还原理论的生活意义,提高生活品质。教师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生活逻辑课堂,不有形无实,不浅尝辄止,不顾此失彼,不强拼硬凑。
(三)以实现高效学习为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
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教学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和反思。高效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它关注学生通过课堂获得的进步和发展。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必须关注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并且不断地追问自己:在各种可能性中,哪种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佳;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把握有多少;学生获得了多大容量的思维训练,经历了怎样的学习体验。在“生活逻辑”课堂的实践中,导入话题、观看视频、小组合作、场景模拟等方法有助于促成教学的有效性,但如果教师沉溺于此,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就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