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论文_姜海燕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高热采取布洛芬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高热患儿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研究组采取布洛芬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1h、2h后体温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4h、8h时研究组患儿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小儿高热,不仅疗效明显,而且退热快,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关键词】小儿;高热;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发热是临床多类疾病共有的一种病理过程,也是机体针对致病因子产生的防御方式[1]。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极易发生发热症状,若不及时降温,容易引发惊厥等[2]。为了进一步探讨布洛芬对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我院实施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入选对象160例,全部为我院2012年5月-2015年8月接诊的小儿高热患儿。入选患儿均确诊符合高热诊断标准,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5个月-8岁,均值5.6±1.2岁;原发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例数依次为42例、20例、18例。研究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4个月-9岁,均值5.9±1.1岁;原发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例数依次为41例、21例、18例。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检查血常规与尿常规及大便常规,并实施B超、C-反应蛋白等检查,之后均实施对症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处理。对照组患儿采取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将1.0mg/kg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混匀后口服。研究组患儿采取布洛芬治疗,将0.5ml/kg布洛芬混悬液混匀后口服。两组患儿每天均服药3次,餐后口服,连续治疗5-7d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记录体温,包括治疗前与治疗后1h、2h、4h、8h,同时记录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3]为:1)显效:治疗后6h内体温降幅不低于1℃;2)有效:治疗后6h内体温降幅0.5-1℃;3)无效:治疗后6h内体温未变化或降幅低于0.5℃。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便于回顾性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均数 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50例、26例、4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则依次为40例、26例、14例,总有效率为82.50%,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治疗前后体温变化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1h、2h后体温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4h、8h时研究组患儿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较,*P<0.05

2.3 不良反应对比

研究组有1例恶心、1例呕吐,对照组则有2例恶心与1例呕吐,均比较轻微,对治疗无明显影响,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小儿发热比较常见,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均可能引发该病症。针对小儿发热而言,若温度不超过38.5℃,多予以温水擦浴降温或多饮水处理,而温度超过38.5℃则视为高热,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药物降温[4]。我院针对接诊的160例小儿高热进行对照,对照组采取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而研究组采取布洛芬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儿治疗2h后温度有所下降,但对照组治疗4h与8h时温度有所回升,相比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儿体温此时更趋近于正常体温。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同属非甾体抗炎药,而且都受到WHO推荐,是治疗发热比较良好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属于经典退热药物,也是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退热机制在于对下丘脑前列素合成产生抑制。布洛芬作用机制则主要是对体内环氧化酶产生抑制,并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以及对肿瘤坏死因子等释放产生抑制,进而达到下移体温中枢调控点而实现降温的目的。从相关研究中可知,布洛芬药时曲线下面积比对乙酰氨基酚更大,而且蛋白质结合率明显更高,为此前者可维持更长时间的降温效果[5]。这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了良好体现,即布洛芬治疗后4h、8h依旧有降温效果,而对乙酰氨基酚则在治疗后4h体温有所回升,降温效果难以维持。

综上所述,布洛芬治疗小儿高热,不仅疗效明显,而且退热快,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潮青,陈宜升.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223-224.

[2]周冬梅.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0(20):128-128.

[3]郭怀燕,谢娜.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150例[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16(6):3778-3778.

[4]林国金.布洛芬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2):1022-1023.

[5]王建英.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高热的效果及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2,02(15):332-333.

论文作者:姜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  ;  ;  ;  ;  ;  ;  ;  

布洛芬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论文_姜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