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减弱的原因分析论文_胡大志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减弱的原因分析论文_胡大志

胡大志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邮编40071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上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排斥和拒绝、逆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巩固不够持久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国内外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有失偏颇;文化多元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有偏差;“两课”教学主渠道不畅;形式主义和表面化倾向突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减弱;原因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大学生总体上思想进步,拥护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发愤读书的精神,能够遵守社会的规范体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有集体主义观念,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还具有较强的个性意识和民主意识,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有理想和追求,有远大的目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应该说,社会对这些实际效果是认可的,是满意的。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存在着问题。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从整体上说是令人满意的,但不能否认其中也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我们用更高的标准来审视它存在着问题,这样我们的指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更好;一方面是我们投入的成本即我们工作的努力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的期望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有我们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主观上,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够,客观上就是世界发展变化得快,造成不适应。具体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排斥和拒绝、逆反。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把社会要求的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接受。而在现实中大学生们对我们教授的内容,往往只是接受其形式上的东西,而对内容和根本上的东西并不接受。形式上,表现为学生只是在书本上接受或表面接受,实质上,是说他们对所接受的有些内容并不信服,只是迫于某种外界的因素,而不得不表示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这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他们对活动的有些形式表示出拒绝和逆反,这与理论教学呈相反的态势。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活动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简单,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目标要求,甚至于只限于提口号、讲要求,有些活动又强迫学生参加等诸多原因,引起了学生的逆反情绪。他们从心理上非但不接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内容,个别的甚至站到了对面立场上。使有些教育活动不但没有实现预计的教育目的,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有些教育效果与最初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2)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巩固不够持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巩固不够持久,是以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有实际效果为前提的,没有实际效果,就谈不上巩固持久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巩固不够持久,表现为学生们对所接受的内容的信服程度不够持久,对接受内容后的行动巩固不够持久,往往表现出了“三分钟”热度。也就是说,教育者精心组织、设计的各种教育活动,在短时期内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如听一场爱国主义演讲,学生会马上感到祖国的伟大,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自己应当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可一回到宿舍、班级,或时间一长,接受的内容逐渐淡忘了,原有的一点感动和激情很快就消失了。

(3)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存在明显的“滑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存在“滑坡”表现在两个方面:就学生全体来说,年级越高,活动越难以组织和开展,学生的表现越“散漫”,越不听话。大一的学生入学以后,非常容易接受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而且基本上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参加类似的教育活动。就学生个体而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接受了许多教育工作;但是,在组织纪律、理想信念、行为习惯、奉献精神,却越来越不如从前,甚至不如刚上大学的时候。这个问题具有矛盾性,按照教育的逻辑,教育的时间与教育效果应该呈正比例,而事实上,人们对接受教育时间多的人往往不与承认,尤其与低年级对比时,这方面更突出。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一方面是我们或社会的评价标准有问题。

(4)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有虚假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虚假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总结评价导致的不真实现象。这既可以说是看问题的积极方面,也可以说是他们自己追求成绩的表现。应该说这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由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机制不够健全,上级部门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量化的、指标的,主要是看活动搞了多少,有多少创新的形式,而对于教育的实效评价的较少,往往是通过检查工作总结来评价。这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评价中,他们视野中的实际效果与真实的现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减弱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发生的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弱化绝不是偶然的,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1)国内外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

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应,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思想道德与环境互动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他们的一句名言上:“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高,西方国家宣扬“中国威胁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无论从范围上还是从手段上都变本加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凭借强大的国力、军力和发达的科技力量,通过合法的与非法的、公开的与秘密的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渠道和手段宣扬资本主义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西方的腐朽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出,不少学生头脑中的各种思想认识经常出现矛盾冲突和激烈碰撞。这种状况,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巨大冲击。另外,国内的社会转型和文化交融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以更加开放的、包容的姿态融入国际环境,思想文化方面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一方面是传统的孔孟之道,另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激荡,导致大学生思想的混乱。部分大学生精神支柱滑坡,人格操守失落,价值追求扭曲。诚信缺失,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信用卡等等信用不良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切都是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也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不良影响。

(2)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有失偏颇

目前,在评价大学生素质时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素质作为一个综合概念,不仅包括文化素质,也包括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其他素质,目前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以学历、学位为标准,有了文凭、学位,各方面待遇就会随之而来;否则,就会被淘汰。学校也受到社会上存在的重文凭与学历,以学历和文凭来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影响,忽视思想、意志、情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对人才成才的作用,使我们多年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办法把文化素质提到了不适当的位置。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只看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忽视外显的道德实践,这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弱化。

(3)文化多元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大大扩展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也随着快餐店、零售业、时装、电影、电视节目、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的引进而涌入我们的生活。产生与不同历史与地域背景下的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在人们拓展眼界、丰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必然会冲击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从而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有偏差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强调和突显社会需要、社会价值,而忽视和压制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个人价值。在许多人眼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单纯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不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价值的实现,而只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或是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的接班人。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个人对国家计划和社会需要的绝对服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社会至上的价值定位。这种片面的社会本位价值观直接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强调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内在需要;偏重讲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不注重讲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因而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造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反感甚至厌恶情绪,并逐渐形成了逆反、抗拒、对立的心理定势。这不仅会使教育效果远离教育者的初衷,而且将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5)“两课”教学主渠道不畅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基本理论、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等教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两课”教学在改革和探索中不断前进。“两课”在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大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校“两课” 教学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两课”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教材建设问题突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6)形式主义和表面化倾向突显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现象依然存在。许多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其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为了应付工作汇报、检查评比,为了争取和保持某种荣誉和利益。从表面上看,有些活动大学生们一呼百应,教育效果似乎不错,但实际上往往只能轰轰烈烈地见效于一时,不能在大学生的思想深处扎根。而大学生们也往往只是关注形式上的热闹,对活动的思想内涵却不大注意,因而活动过后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久而久之,反而使得许多原本积极上进的大学生逐渐对这类活动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7)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管理运行机制包括预测、决策、实施、评估、激励、反馈、及保障等各个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灵,都会影响整体顺畅运行。长期以来,众多高校对机制建设重视不够,缺乏一个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如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评估、调控和激励机制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机构无法收集准确、完整的信息,自然无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做出一个动态的、客观的评价,不能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做出正确地判断和决策,因而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刚性约束,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随机性、随意性大,措施不落实,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度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张蔚萍,张列军:《思想政治工作十大新课题》[M],法律出版社,1992年。

[7] 张天祥,罗文,陈路主编,李红专,杨胜荣副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论文作者:胡大志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8

标签:;  ;  ;  ;  ;  ;  ;  ;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减弱的原因分析论文_胡大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