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历史高考试题探讨_高考论文

2004年历史高考试题探讨_高考论文

2004年历史高考试题总体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年历论文,高考试题论文,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社会对高考的期望值不断提高,透明度也相对增加。多年来历史高考始终坚持求实创新方向,本着“三个有利于”原则,改革的力度扎实且有力,实现了教、学、考三方面的契合互动,对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因而获得各方面的首肯。笔者对备受关注的2004历史高考总体上略做初步的探讨,以就教诸位。

1.自主命题的大幅推进。2004年是中国高考体制大变样的一年,经教育部授权,包括广东在内的11省市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由此使本已牵动亿万人心的高考,更加备受关注。高考自主命题体现了教育行政体制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有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地方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培养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而以前由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抹杀了地方教育发展的差异性,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今年,这一做法被推广到其他九个省市,除原北京、上海之外,增加了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9个省市,其中,上海自主命题已比较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为历史单科和文综卷;全国文综卷在浙江、福建、湖北、湖南、重庆采用;北京和天津文综试题自主命题;江苏、广东、广西等历史单科自主命题。推进历史试题的多样化,对于历史教育的发展就是一大进步。2005年浙江等省区也将在综合科目实行自主命题。这种多样化当然不能以牺牲试题的质量为代价,所以这种推进更应该谨慎为妥。

2.试题设计有变化,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随着大学的普遍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试卷的难度、容量进一步下调。这样既符合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又适应了今年开始农村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城镇的变化状况。选择题采用肯定、否定、组合三种设问方式,不再采用以往的“最佳选项”题。其实,“最佳选项”题的考查目的,笔者认为有碍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也诱导了解决问题的程式化和公式化的弊端。命题组是否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仅属猜测而已。

试卷阅读量、解答量均比以前减少,天津卷试题文字数约5600字而答案2100多字,似有烦琐之嫌疑;全国新教材卷试题约5700余字,答案1400多字,因而考生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分析和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学科之间综合题的学科区分较明显。注重基础知识,注重教科书,是今年历史教育同仁的共识。

笔者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全国新教材卷中的12道客观题中有7题直接考查对课本知识再认,其余5题为再认与分析能力的结合;主观题的答案有一半以上可以直接引用课本原文,只要稍加整合就可组织较基本的答案,大体上比平时考试还容易一些。今年浙江省文科平均分450.28分,考分600分以上考生人数有2040人,最高分682分。较去年提高了不少,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3.连续性、稳定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明显加大试题的开放性。试卷的题量和长度有所减少,2003年全国新教材文综卷有41题,今年为39题,减少了两个大题,答案字数从1500余字缩减为1400余字,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因地理分值增加使历史分量稍有下降,三科基本均衡。不少试题平淡中见精巧,设问明确,答案简练,答案力求简明扼要。历史非选择题共6小题的参考答案仅380字左右,给历史试题的评分留足了空间和弹性。同时体现了对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并重的考察理念,有利于拓展视野、客观分析历史人物与事件,顺应时代潮流。在“哥伦布评价”和“全球化”问题上结合了开放性问题,上海卷第36题设置了小论文形式,实行网上阅卷,答案中对选题、观点、史实、文字方面作了要求,由三人分别阅卷。

4.强化现代意识,凸显人文意识,直至触及某些敏感话题。试题越来越注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现实,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挖掘以史为鉴的功能。所谓现代意识大致有公民意识、开放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等,例如体现公民意识的就有北京卷的第37题关于“中西方人权”问题,涉及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世界人权宣言》和中国人民的维护人权的斗争;全国卷第37题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突出了国际法材料等。开放意识的有全国新教材卷第37题“全球化”问题;天津卷第40题“欧洲一体化”和“中欧关系”题;北京卷第40题的“中外铁路建设”认识及问题;上海文综卷第40题“珠江三角洲”问题中关于“广州的开放和社会封闭心态评价”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有北京卷第41题“三农”问题要求回答“苏联农业的探索及经验教训”;天津卷的第39题“人类演进和人地关系”题要求指出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生产活动等。现代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要做一个具有独立、成熟与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而人文精神在文本的呈现、人文素养的考察、人本关怀的疏导等方面都有越来越强烈的体现,北京卷引用了恩格斯的名言“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以前长期回避的话题今年有所触动,全国新教材卷对于“南海开发”中我国的态度和“俄国割占中国领土”问题大胆涉及,北京卷有人权问题和“三农”问题,显而易见,爱国主义、和平主义和人本主义成为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

5.继续着重基础知识,起到了警示作用。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原本难度不大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反而却很低。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应用是目的,在教学、复习中要把握好三者的关系。专题训练要适量,但不能好高骛远,陷入偏题怪题的题海战术之中。一定要与基础知识的识记紧密结合,绝对不能忽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6.命题更加成熟流畅,学科之间的渗透已经愈加默契。命题素材务实、新颖和多元,既有人类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又有个人日常经历的事情,这样试题显得平实、自然与亲和,包含了诸如建筑、典籍、铁路、能源、外交等,反映了历史的博大精深。题目所选取的材料大部分是对事物客观性、过程性的描述,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性观点,要求考生用所学知识来判断、思考,考察学生的思辨和应用能力。全国新教材卷的地理选择题中借助了《真腊风土记》史料,北京卷以古代建筑的大理石材料引出地理题。上海历史卷第19题的纸币发展史;北京卷第17题有“耙田”“弹棉”“造纸”画面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事热点、旅游景观和名人名言都被渗透到试题之中。体现的是“大历史”观、“大文科”观,显然“大综合”已取得明显的进展。

7.运用文字与图片史料的篇幅递增,有利于丰富历史试题的结构和“面孔”。所选取的材料多是课外的新情景,文字、图表、画像史料大量运用,着重展现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与深厚,北京卷第13题有辽国“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正是一例。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经典资源丰富,薪火相传,弦歌不断,具有丰厚的素材资源可以发掘,进而可以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同时养成历史学习的兴趣,促使探究意识的培养。全国新教材卷第18、19两题有关文物信息的分析;北京卷第16、17题通过古代典籍了解历史。上海卷多年来的正确导向收效显著,好评如潮。

8.拓展学习空间,充实教材,贴近生活,推进探究性学习。《全球通史》和《剑桥中国通史》的图片和史料引用到试卷引子中进行知识铺垫;属于课本以外的汤因比、洛克、凯恩斯等人的观点被引证;上海卷纳入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春愁》诗句和王光美的回忆录;江苏卷材料解析题有美国1945年、1947年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与态度等。全国新教材卷18、19题有关文物信息分析完全来自课外,全国老教材卷37题关注格老秀斯对战争提出的各项原则,国际联盟等间接、隐性地特指“伊拉克战争”及相关的热点问题。这必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9.体现地方特色,发掘乡土历史资源。这显然是地方自主命题的特点。过去上海卷中的那道“百年历史变迁”题让人记忆犹新,今年上海卷第31题是“徐家汇掠影”图片;上海卷第28题有“切尼在复旦演讲”;北京卷设计了北京“历史上的抗争篇”“新生篇”;天津卷有“当地民族工业内容”,等等。

10.双语教学的导向。上海卷已隐含双语色彩,选择题第9、14题采用英文表述,尽管分值尚少也简单,但起到了预示作用。

今年全国高考命题放开后,怎样在理念、技术、机制上更加规范严密和科学、公平,切实保证高考的导向和选拔功能,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所在,确保公平性,充分运用其积极的“指挥棒”作用,引领教材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走出尝试与探索的第一步。

诚然,难免探索中总有某些美中不足,为进一步改进高考,使命题更加严谨精密,本着科学和开放的态度,以求实、求新、求活及求精原则,针对今年历史高考命题中的某些不足,十分有必要进行中肯而冷静的反思和探讨。

1.如何坚持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诚信”原则。高考年年在变,包括命题人员的变化、命题内容的变化、命题组织形式的变化,但“诚信”的基本原则就千万不能变。第37题考查到经济全球化,但2004年《考试大纲》并没有把它明确列入历史考试范围,这就大大削弱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的权威性。

2.如何确保试卷质量和信度。尽管全国新教材卷等水准和信度良好,但部分试卷学科能力有削弱之倾向,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高考卷,我们有理由表达严重的关切和忧虑。广西历史试卷被大量“猜中”,……可见,在稳定基础上逐步推进改革,确保历史命题的“效度”和保密,从而确保历史试题研制的公正与公平,是大家迫切关心的问题。

3.历史试题命制的创新力度需要加强。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及韩国等国的历史考试中,许多行之有效的试题设计方式可以借鉴学习,上海卷每年也都有新招数。高考说明中的例证性试题、比较型问答题共举8例,其中5例为比较题。但今年高考还是没有采纳。上海的历史小论文实行了多年,反响良好可以采用。我们期待和呼唤耳目一新的试题的出现,难度总体降低后系数没有妥善把关,命题思路进展不大。

4.存在着赋分不尽合理的现象。全国新教材卷选择题中世界史部分仅1题,第39题6小题高达60分,分值过于密集,影响了知识与能力考查的覆盖面,亟待研究试题合理的分值构成,评分细则力求公开公正。

5.高考与新课程改革的结合应更加密切。试卷对于教材新增加内容涉及不够,有一种“徒劳无功”的感觉。史料含量还应大幅增加。今年历史试题注重了对从文献、文物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改革对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新要求,从去年和今年的试题分析,已有加强联系的迹象,不过进展不是很明显。

近年来的命题以历史课本的内容为依托,但不局限于历史课本的直接表述,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综合给予命题人员更大的运作余地,通过引入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视角,试题越来越趋向开放,具有广而浅、活而新的动向。要求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注重能力的发挥和运用,鼓励独立思考和有创意的答案。命题意图旨在寻求学科交叉的切合点,以本学科为主体,尽可能向其他学科迁移和辐射;不仅限于对事物的某一局部或侧面的描述,而且更注重于整体过程的把握;最终逐步实现融会贯通。笔者认为:

1.应该继续推进历史命题改革。不管高考由谁命题、形势怎样、怎么改进,归根结底都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发挥积极的“指挥棒”的作用。目前历史试题命题组人员变化颇大,对他们而言这应该是很大的挑战。迎接这种挑战,在心态上必需一种对学生的发展负责的信念。

2.保证试卷的质量。看看今年的江苏卷历史试题,再反观一下上海卷历史试题,总的体会是前者优柔寡断,顾前瞻后,陈气十足;后者气势磅礴,兼容并包。上海卷反映的是近年来,尤其是伴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历史教育发展的新景象。以笔者的孤陋寡闻,各省自主命题的历史单科卷欠理想,与上海卷的差距悬殊,即使与天津、北京的文综卷相比也实在存在明显落差。当然可能与通过减少难度来吸引学生选考历史有关,更重要的,我们感觉命题人员对历史教育、对教育理念以及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缺乏了解。

3.高考与教育改革同步协调发展。命题改革应该体现出课程改革的理念,应体现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考察,应体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考察。应体现的是,对学生对社会、国家、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考察,另外应引导积极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多视角和多角度,等等。这是历史试题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呼唤,更是推进中学历史教育增强“人文色彩”的内在要求,进而与新课程的实施相互促进。

高考改革是个长期、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能懈怠、淡漠或浮躁,教、学、考三者之间的协调与互动已经初露端倪,尽管其中千头万绪,任重道远,但考试改革在坚持有稳定的前提下更有创新确实是不争之义。

标签:;  ;  ;  

2004年历史高考试题探讨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