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技术群体特征_康佳彩电论文

技术创新的技术群体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群体论文,特征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Schumpeter在创新理论的研究中首先发现,技术创新具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成群出现的特性,即创新集群(cluster)。 他指出“技术创新不是孤立事件,或者均匀地分布在时间轴上,而是趋于结成集群,鱼贯而出。另外,创新也不是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中,而是趋于在某些部门及其周围环境中聚集。”他同时认为,创新集群和增长的非周期因素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其后,利用技术集群特征研究经济长波理论的成果也集群出现,其中,C.Freeman的新技术系统理论指出, 当新技术系统内的通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多行业的产品和工艺中时,就会生成一系列的相关创新。

Hurfbauer认为,由于基础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各种创新之间往往存在普遍的“技术连结”,导致技术集群的产生。Rosenberg发现, 创新的扩散将引致创新集群。创新扩散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副本式”的复制而是围绕原始创新展开的一系列二次创新,来完善原初的创新,这将形成创新集群。他还将技术集群分M型和T型。M 型指一大群不相关的创新因适宜的条件进行同时性的扩散,在几条独立的产业轨道上造成“赶潮流效应”(Bandwagon effect)。T 型是指少量根本性创新的同时扩散、引致大量渐进创新、二次创新,形成一个创新群。

C.De Bression 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角度对创新集群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技术集群是经济动态发展的源泉,应围绕培育创新群制定发展政策。他把导致创新集群的因素分为“外在的技术约束与压力,内在的经济约束及诱因”两大类。促使创新集群的外在因素包括技术范式的不确定性、辅助技术系统的瓶颈和累积的学习过程;而内在因素在于范围经济、创新技术的外部性、创新的诱导机制、独占性和创新交易成本等众多因素的协同作用。P.Dussauge提出了企业利用它在不同的技术领域中的相互协调的技术,开发新技术的技术集群战略。

1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技术集群反映了整个经济系统中的技术创新数量,在时域上的分布特征,综观技术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宏观上研究创新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即技术集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与经济长波成因的关系。

(2)中观上的研究从技术自身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入手, 探讨导致创新集群的原因、规律和培育创新集群的发展政策。

(3)微观层次上的研究,包括集群经济(指在一定资源条件下, 基于技术关联关系进行集群创新,会比单项分散的创新更经济)、企业内集群创新的模式(基于同一技术轨道的顺轨性创新集群、基于同一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集群、基于向技术关联域发展的渗透性技术创新集群)、企业内集群创新的原因、企业间创新集群的类型(重要创新供给引发、对重要创新供给需求引发)、企业创新集群形成的原因。

经过长期的对创新集群的研究,理论界对企业基于技术创新的集群特征制定相关的技术发展战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现有的创新集群理论没有从技术群体结构方面,对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技术群体的动态发展的角度提出集群创新的动态模型,从而无法把握创新集群的时机和按不同情况促进创新集群的手段。

对于后进国家来说,仅有孤立的创新会迟滞技术追赶的速度,正确认识自身的技术群体特征,把握创新时机,使用正确的手段进行集群创新,对实现技术跨越意义重要。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技术创新速度加快、范围增广和方式增多,从技术群体结构角度把握创新时机和资源环境,注重技术群体的知识交流,加快创新集群的形成意义重大。

2 技术群体结构分析

2.1 技术群体的概念

图1 技术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演化

如图1所示,一个产业的技术群体包括特殊技术、 中间技术和基础性技术三个部分。基础性技术包括机械、加工、冲压、铸塑、成型、基础元器件制造等。特殊技术是指高科技的部分,如制造新型的彩电必须有新型技术的组合,即应用高科技。两者之间的中间技术是连接基础性技术和特殊技术的桥梁,它包括生产技术,组装技术等;同时还包括已被视为一般技术的过去的高技术,如彩电的彩色显示技术。制造一个产品必须有这三个层次的技术的结合,它们之间应保持平衡。另外,三角形的高度反映整个技术水平的高度,三角形的底部的宽度反映技术群体的厚度。图1(3)所示的虚线部分表示技术群体脆弱的部分。

2.2 技术群体结构的演化

(1)在常规情况下,技术群体结构未发生跃迁性变化, 此时技术群体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对现有技术水平的高度、厚度的发展以及尽力弥补脆弱的部分;使之形成均衡的技术群体结构。

(2)在发生技术群体结构的跃迁但未出现技术突变的情况下, 此时技术群体的演化如图1(1)所示为A→B这种情况,技术群体结构中,特殊技术变化较大,中间技术变化较小,基础技术则相对不变,原有技术群体的可利用程度很大,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对这种跃迁的支撑力很强,这是一种常规的技术群体演化。另外特殊技术中的一部分,因为不适用而被淘汰,另一部分则成熟发展,成为中间技术。在新的群体结构中,支持跃迁后的B状态; 而基础技术的相对不变性说明它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前途和技术跃迁能力。为了向B转化, 需要有深厚的中间技术和基础性技术基础,同时,需要加紧开发特殊技术。

(3)在发生技术群体的跃迁但出现了技术突变的情况下, 此时技术群体的演化如图1(2)所示为A→C这种情况,技术群体结构中,特殊技术完全变化,中间技术变化也较大,但基础技术变化较小。原有技术群体的可利用程度相对较小,原有技术对这种跃迁的支撑力较弱,这是一种技术轨道发生变化的根本性跃迁,技术群体的扩展程度也很大。为了向C转化,需要对大量的中间技术进行根本性改造, 但是基础技术的深厚对技术演化能有较强的支撑能力,这更说明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基础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技术突变情况下原有特殊技术并不能衍生发展为中间技术,但部分中间技术有可能成熟发展,在新的群体结构中成为基础技术。技术突变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它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把握好了能利用技术机遇实现突破性的跨跃,而进入技术先进行列,失去机遇则极有可能整个行业被淘汰。实现这种跃迁需要有深厚的基础性技术,同时注重技术的跟踪、监测,把握特殊技术的开发研究。

2.3 技术群体结构的演化与集群创新

技术群体结构的演化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过程,而是一个集群创新过程,涉及基础技术、中间技术和特殊技术的综合创新。技术群体结构的变迁带来的是创新集群的形成,技术结构的变迁也需要集群创新作为基础。而且,它能很好地描述技术创新集群的形成过程,因而能够指导创新实践过程按不同的时间空间状况引发集群创新,并帮助决策者提出集群创新的政策建议。

技术群体结构演化方式一告诉我们,当产业和企业现有的技术群体结构不均衡以及深度、高度和广度不够时,企业的创新应按照自身的技术群体能力提高的需要,在现有技术框架内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自身技术群体结构的缺陷,常常影响集群经济的实现,故创新随技术群体结构的逐渐完善,呈现先难后易的特征。

当技术群体发生常规性变迁时,特殊技术发生了重大改变,特殊技术领域的群体创新随之而来。这时只有通过集群创新,才能将主要的技术变化转变为现实的产品。特殊技术群体的创新同时也会引发中间技术群体的创新,但中间技术创新数量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一般发生顺轨性集群创新、衍生性集群创新和渗透性集群创新;在产业内一般会有一项重要的创新供给,或对一项重要创新的需求,而引发集群创新。此时,创新风险小,难度低、成本低;后发国家常在此实现技术赶超。

技术群体结构演化方式三告诉我们,当产业和企业的特殊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时,特殊技术、中间技术层次内都将引发一系列的集群创新,从而完成对旧技术系统的改造,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此时,基础技术层次也发生变化,但相对还是比较小。由于这种演化过程可能会带来新的产业,也可能会淘汰旧的产业,我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技术机遇,把握这种机遇会缩短技术跨越的时间。在技术领先国家,原有的旧的技术轨道已形成了巨大的创新集群,转换成本可能反而会相对更高。但是,原有的创新集群是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础。这也是技术突破往往会发生于先进国家的缘由。但后进国家通过技术监测和吸收,也有可能获得特殊技术中的核心技术,提早进行研究,从而在关键技术上与先进国家缩小差距,接着再引发中间技术的创新集群,从而先于先进国家完成这种根本性跃迁。如由于中国的模拟程控电话不发达,数字程控电话的发展转换成本低,速度快于一些发达国家。从宏观上讲,这种情况下,常常带来新的行业兴衰的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经济增长的长周期。

综合这三种技术群体结构的演变方式,可以看到:

(1)基础技术层次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基础技术层在演变过程中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论哪种演变方式都离不开基础技术的支撑。拓展基础技术的最有效手段是集群创新。先进国家深厚的基础技术实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创新集群形成的结果。后进国家的发展常常引进工艺性技术,而忽视自身基础技术的提高,这使得他们无法在技术变革中成为技术先导者。

(2)三种技术演变方式, 在时间上的不同分布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周期。一般的创新过程首先是技术群体A→C的演变,然后是技术群体的均衡化,其后再是A→B常规的演变方式。把握这一规律,使我们了解到不同种类创新集群在时间上的形成规律。

(3)随着技术演变的进行, 各类技术在技术群体结构中的层次有可能发生变化,随之带动创新群体地位和形成方式的变化。各种保障、支持、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4)不同国家、 不同产业在同一时刻的技术群体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性。由于有技术的关联关系和产业、产品的关联关系,创新集群中的技术群体可能有互补性和互斥,互补性可以带来集群经济,如全球化配套问题;相斥性可以带来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如主导制式问题。

3 我国彩电行业技术发展的实证分析

我国彩电行业通过引进关键部件(如显像管)生产技术,和保护国内企业的高关税,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近二十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利用这一时期,加大技术引进和吸收转化的力度(如长虹提出上1.5型机,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配套元器件供应基地),更是确立了优势地位。90年代中期,彩电行业进入整合期,行业集中度提高,优势企业市场占有率也迅速提高,实现了规模经济,元器件及组装工艺成熟化,成本大幅下降。近年来彩电行业创新频率加快,部份产品创新见表1。

下表仅是对国内彩电行业部分创新产品的归纳,由此可见,在新的特殊技术供给和市场竞争的需求下,彩电行业不断结合现代前沿技术进行衍生性集群创新,使我国的彩电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绝大多数衍生创新只是利用了国外现存的芯片、元器件,而并没有自身的重大突破,也无自主知识产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先进技术的监测显得十分重要,只要提早知道某些关键的特殊技术并及早利用,就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市场利益(如西湖电子最早利用西门子数码3000数字化处理芯片技术,推出最早的数字化处理彩电,获得了占先优势,即熊彼特租金)。这正是国内彩电行业产品创新的主要源泉。

表1 主要产品创新一览表

品牌产品创新

长虹 全新数据化技术,拥有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红双喜系列;16:9 屏

幕的数字式彩电CH-8机芯开发成功

康佳 数码100系列;1999年1月在美国推出商业化HDTV并获订货

TCL 作为国内最后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厂家,直接进入大屏幕彩电,而后

来居上,42寸离子体壁挂式电视,100HZ背投电视,超大屏幕无缝电

视墙

熊猫 数码8000双倍速数字化电视

海尔 全数字全媒体模块化先行者

海信 推出成熟的数字化中文图文电视接收机

创维 十重数码,十分清晰,国家级新产品CTV- 8298MM 多媒体彩电

,100HZ双倍扫描

西湖 利用西门子数码3000芯片,国内首家推出全数字化处理彩电

乐华 首家推出38寸彩电,等离子42寸彩电及29寸纯平面彩电

从总体来说,我国彩电业的技术群体结构中间技术较为发达,特殊技术方面缺乏,而特殊技术却体现了产业真正的技术水平。特殊技术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技术能力的获取过程,而这种能力无论对形成均衡的技术群体结构,还是对技术群体的跃迁性发展都必不可少。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彩电工业技术群体的不均衡特征(特殊技术领域薄弱),彩电企业在高技术领域突破的成本高,难度大,而引进国外商品化高技术产品的风险小,目前也较容易获得,由此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国外厂家通过大量出口高技术产品,分摊了开发成本,获取利润开发更高的技术。而我国彩电行业由于进口关键元器件代价高,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低,结果更无动力自行开发,出现了“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国外厂商甚至可以只生产关键部件,我们反成为彩电的低成本生产装配基地。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在国家宏观规划指导下,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发目前有较强实力的主力厂商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实施有目标有选择的突破(如在芯片设计制造、新型显示技术研究等领域),从而实现彩电行业的技术跨越。

产品的某些大的创新(如等离子显示技术的使用带来超薄电视机),是由特殊技术的常规性跃迁引起的,并不带来根本性的技术突变,这种情况是在成熟产品上通过衍生创新实现的;技术风险小、成本较低,此时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改变并不很大,故对技术群体结构是常规性的影响。通过这种跃迁,部分特殊技术将成为中间技术,进而支撑下一次跃迁。正确预测这一部分技术实施突破,不仅对常规性跃迁有用,而且也是突变性跃迁中把握技术轨迹的重要技术能力基础。常规性技术群体的跃迁,已成为后进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重要方式。

中国彩电行业正是通过实施此种战略,基本确立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数字电视和PCTV的出现是技术群体在特殊技术(高技术)方面的技术突变,将对技术群体结构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此时中间技术的一大部份和基础技术的较大部份发生改变,因此技术群体结构跃迁的成本很高。这种跃迁常常产生产品的重大创新。由于技术跃迁成本高,初期产品较为粗糙、应用价值不大,且价格昂贵。随着新的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的集群创新,技术支撑体系逐渐成熟,产品也渐渐进入实用性阶段。生产商为了尽快打开市场,扩大销量,往往会采用长期成本(即考虑今后销量分摊开发成本)定价法,尽量使产品在价格下降到能接受的水平(有时还有制式争夺问题,如Microsoft公司windows系列一开始免费推广而战胜苹果公司成为主导技术)。因此一旦这种技术群体发展前景明朗后,其推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由于数字式电视技术前景明朗,正如时间经济学所描述的,缩短时间意味着收益,推广迅速,从而会形成一个具有巨大市场容量的产业。

反观我国彩电工业,目前缺乏足以支撑这一趋势的关键技术。根据科技部1995年完成的《HDTV专利战略研究》,1987 —1993 年底前共有HDTV技术专利1294篇,其中314篇为关键技术,以中国为申请地的66 篇,关键技术专利只有1件。截止到1997年底, 中国电视领域专利共3000多件,而中国人提交的仅110多件,不足4%;由于专利有效年限为8 —15年,如果这一领域的技术都由国外公司的专利所控制,中国的HDTV产业将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专利直接反映了技术能力,韩国在半导体芯片(DRAM)行业突破的成就充分体现在专利数量的变化上,从1989年的设计专利130项、工艺专利578项发展到1991年的220项、1938项和1994 年的171项、3165项,这正体现了技术创新的集群性。 目前我国彩电工业的数字化概念只是在某些信号处理环节上采用了数字技术,而非真正的全数字,但刚好配合了国外数字化革命的潮流。尽管如此,作为中间过渡型的产品在我国有现实的需要,也对现有的中间技术进行了适应技术群体突变性跃迁的部分改造,可以作为发展真正数字电视的起点;目前彩电企业的热情应正确引导。

我国彩电工业技术群体的突变性跃迁,也面临着中间技术(如装配工艺)进行根本性改造的巨大转换成本。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群体结构,发挥其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为以后突变式的跃迁积聚资金和资源,加高加厚技术群体结构,进行集群创新,对现有中间技术和基础技术进行改造,使之逐步适应技术跃迁和跃适后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应加紧技术跟踪监测,在自主开发难度较大情况下,引进关键技术转化、吸收,尽量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防止因为技术的突变而使整个产业萎缩。目前有一种观点,数字电视要到2006年后才能在美国形成市场,因此似乎问题并不紧迫,其实突变性跃迁的初期看似很难的事情,会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发展,正如数字移动电话到模拟移动电话的速度之快,是很难在事前正确估计的。

中国彩电工业经历了从引进、装配、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从价格竞争到市场战、概念战和产品创新的竞争,体现了一个新的整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占据了首要地位。随着创新的深入,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出越来越多集群创新趋势,它将改善我国彩电工业的技术群体结构,从而支撑我国彩电工业实现技术跨越。

收稿日期:1999-02-24 收到修改稿日期:1999-03-15

标签:;  ;  ;  ;  ;  ;  ;  ;  ;  ;  ;  ;  

技术创新的技术群体特征_康佳彩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