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制的思辨研究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制的思辨研究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制的思辨研究

肖 蕾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从师徒传承的流程、中外师徒传承的比较、师徒传承在当代的必要性和师徒传承在当代的思考对中国武术师徒传承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武术师徒传承制在当代武术传承中的利弊,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武术师徒传承制经受考验的同时也在谋求发展的契机,对此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合理化建议,以使武术师徒传承在当代能够得到更好的维护和发展。

关键词: 中国武术 师徒 传承 武术

师徒传承制是中华武术传承至今的主要方式,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据史料记载,墨家是我国最早具有武术门派的,师徒传承制模式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开始的。如何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好的维护师徒传承制度,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成为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7.3科学处置疫情植物疫情传入途径隐蔽复杂,控制难度大,防控形式严峻,必须提高政治敏感性,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谨慎处置突发疫情,妥善应对媒体,做到反应迅速、处置有效,坚决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武术师徒传承的内容

1.1 师徒制关系的确立

师徒传承顾名思义,是由师傅的传和徒弟的承构成,师徒传承是中国武术一脉相传的主要形式。《诗经》中“苟无师承,宁窥其要耶?”“谈玄授道,贵乎择人”[1]是对徒选师与师择徒重要性的表述。师徒传承制的模式模拟了我国古代宗法制的血缘关系,实则有无直系血缘关系均可确立师徒关系。确立师徒关系前,通过引荐人引荐,师父对拜师者品行修养、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少则三五月,长则三五年,考察合格后才正式收纳为本门派弟子。可见,师父对择徒这一关尤为看重,经引荐人引荐后,首先,由师父率领入室众弟子及准弟子向本门派祖师敬香磕头,礼毕,最后举办拜师宴,弟子就正式成为本门派入室弟子,由师父将弟子姓名收入族谱,并进行排序。

1.2 师父传道授业解惑,弟子学习继承发扬

弟子入门后,师父应承担起传授弟子相关技艺和为人处世之道的重任,也是弟子应遵循的门规纲纪。师父根据弟子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除了掌握拳脚兵器等武术技艺外,还要熟知其他相关知识,如药物知识、伤科知识、行走江湖的“唇点”等。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父传艺同时也会通过自身对世事的感悟,德行文化修养感染和教导弟子的思想、语言与行为,期望弟子们能成为本门派优秀的继承者和传承人,将本门派发扬光大。尊师重道,继承与发扬本门派技法,是作为入室弟子义不容辞的职责。

2 武术师徒传承当代必要性

2.1 武术师徒传承完整性

随着传承途径的增多,使得人们对古老的师徒传承制产生质疑,学校教育、体工队、武校、武馆俱乐部等传承模式层出不穷。此外,教育大纲的要求也制约了学校武术的发展,少有学校能将武术课单独列为一项课程进行教授。武馆俱乐部同比学校传承而言,更具有针对性,但由于多数教练员道德素养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开馆—盈利—授徒是其初衷,并未把武术传承当作毕生职责,其完整传承武术的效果也有待商榷。而师徒传承制中师父传授弟子的技艺是最为全面、完整、系统的,真正实现了一对一,手把手教学。

证法一:图1,过点A作AE∥DC交BC于点E,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得到AE=DC,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EB=∠C,再利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定理得到AE=AB,最后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到AB=CD。

2.2 武术师徒传承正宗性

周建新在《武术师徒传承思考》一文中指出师徒传承最显著的特点是封闭、保守、单一。[2]师徒传承具有文化排他性,限制传播范围,减弱了拳种生命力,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熏陶下,产生了门户之见,甚至相互排斥。[3]为使得本门派武术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千百年来,各门派传承人对本门派武术的功法都做了非常保密的工作,从门派角度来说,不传外,一方面为了保证本门派武功的神秘性和传承的正宗性,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被道德修为低下的人所利用而毁了本门派武术的声誉,也为提防被他人利用引起门派之间争斗。从传承层面来说,这无益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3 中外师徒传承制比较

3.1 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传承发展比较

3.1.1 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礼仪服饰比较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国内,近年来,跆拳道、拳击、空手道等技术在国内的传播逐渐流行起来,尤其跆拳道的宣传推广,在国内刮起了“跆拳道热风”,武术与跆拳道相比,现在更多得学生家长愿意让孩子学习跆拳道,普遍认为中国武术落伍、枯燥乏味、难度大。显然,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只有采取第三种观点,才有可能冲破重围,焕发生机。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武术传承的问题是因为文化内涵的流失,需要从文化的视角为处于窘境的传统武术寻找其失落的尊严与厚重。

3.1.2 武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

(1)“胶西北三大断裂赋矿深度和矿体规模对称成矿”的找矿新思路已在水旺庄矿区成功验证。继续在更多的区域加以应用,有望取得更多找矿成果。

日本因受地域及资源限制,日本的武道形成了等级关系深严,视死如归的武士道精神。而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古道中和的思想,只要不违背伦理道德,不违背武德行为,则一切可以变通。中国对武术文化核心思想的认知范式仍停留在对武术整体概念的理解上。对武术其他子系统核心思想的认知并未形成系统的范式。而日本武道则形成《武道理念》等,其子系统的九项也各自形成了《剑道理念》《相扑理念》等。双方对武术及武道文化核心思想的认知理解差异也比较显著。

3.2 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传承发展比较

师徒传承制本是传承武术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动机不纯的人也会通过收徒仪式、逢年过节、日常琐事等来牟取报酬。从武术教育传播者角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始终应该铭记的准则,在收徒前理应考量自身是否具足传导、授业、解惑的资格,利益当前是否任何弟子都可以纳入门下,理应理性考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选择名师还是明师,也需谨慎思量。此外,当下“明星收徒、官僚收徒、倒弄江湖之人收徒”等,无不在模仿中国古老的师徒传承体制,从而造成师徒仪式盛行,利弊轻重难分现状。

从文化学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传播。武术之所以能够传承,与师徒制是密不可分的,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武术师徒制作为这种社会现象的载体,在传承上自然要受到文化的社会关系所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师父的“传”和徒弟的“承”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人们在追求内心宁静的同时,也需要“运动暴力”的宣泄,跆拳道显然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迎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自身进行改革。在教学方式上讲究格斗制胜,强身健体及内心宣泄。

B61-12延寿计划于2015年10月在托诺帕(Tonopah)试验场完成最后一次系统水平飞行测试(总计三次),2016年1月完成基线设计评审,6月启动生产工程阶段工作,2017年3月完成首次质量鉴定飞行试验,2018年9月完成最终设计评审,拟于2020年3月启动首枚B61-12的生产,并在2025年前完成总计400~500枚B61-12的生产。

因特殊的历史背景条件,中国体育推行了举国体制政策,其体制构成由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研究院三大组织组成,而日本武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度体系。中国短兵器械和推手发展艰难,其发展偏重性严重,由于体系的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理念标杆,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虽利于集中管理,但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与扶持方向的倾斜性,限制了中国武术整体功能的发挥,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日本武道的发展系统性较强,通过统一的武道理念及物质场地的保证,从而促使日本武道功能的最大化。

4 武术师徒传承面临问题

4.1 门规弊端严重,传承保守单一

为防止拳法外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抵制武术传承的不正之风,武术传承历来讲究名门正派,一条条门规戒律,历朝历代传承人的身世背景,对本门武术传承所做的贡献,都清楚的记录在本门派的谱系上,以便后人有据可考,也为突出本门派武术传承的正宗性。以杨露禅的杨氏太极拳为例,当前杨氏太极的传承有两大正宗支派。分别是杨家与付家,所谓“杨家拳付家传”,是对杨氏太极拳传承正宗性的认可,杨付两家均是杨氏太极拳正宗传人。但相比之下,非本门派弟子,在习练拳法过程中,拳法的精髓之处是很难被认知的,非师父亲手指导讲解示范,即便你阅读大量书籍,观看视频等,都无法领悟其中的奥秘。

4.2 外来文化入侵,缺乏学习交流

中韩两国在地理、历史、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尤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使两国文化具有同源性。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其价值观发生变化致使武术礼仪流于形式。中国武术的行礼方式为抱拳礼,而韩国跆拳道行礼方式为鞠躬礼,无行礼类别之分,服饰要求为:白色跆拳道服、腰带、光脚(跆拳道鞋)。中国武术的服装颜色也是五彩缤纷,而跆拳道的服饰则简单、统一,均为白色系。其次,武术礼仪在执行力上远不如跆拳道规范完整,多半是停留在口头上,而韩国人对于跆拳道礼仪的理解则“以礼始、以礼中、以礼终”。

4.3 师父留手离世,武术传承断裂

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断裂、消逝都是不可规避的事实,随着师父的骤然离世,对本门武术的传承发展无疑是极大的损失,弟子在传承过程中,不能完整将师父的衣钵继承下来,造成本门派武术传承的断裂。过去在众多的民间拳师中,师父在传授弟子武艺过程中,总会留一手绝技,不轻易传给弟子们。因一己之私而造成武术传承出现断层,作为武术掌门人与传承人应值得深思,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才是大武术家应有的气度与风范。

3.2.2 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制度体系比较

4.4 师徒仪式盛行,利弊轻重难分

3.2.1 中日武术文化核心思想认知比较

5 武术师徒传承对策

5.1 挖掘武术文化精髓,立法保护传承根本

郭玉成在《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以区别于物质,有形的文化遗产。[4]李守培、郭玉成在《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中指出,武术文化承载了数千年绵延的武术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全面贯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5]在师徒传承武术的过程中,师徒应积极做好申请本门派武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通过申请立法保护来更好的传承本门派武术。为此作为传承人才更具有代表性和公信力。

⑥目标性护理质量小组:建立目标性护理质量监督小组,由护士长对各层级护士相关工作进行考核、检查,确定护理质量,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方案,对各个护理工作流程进行监督、核查,保证患者手术和护理质量。

5.2 取百家传承之长,去师徒传承之短

武术传承离不开武术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固步自封或闭关自守只会给武术的传承带进一条死胡同,摈弃门户之见,取众家之长,去自身之短,是武术传承需首要打破的陈规,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改变择徒传男不传女的观念,提倡男女平等;改变普通弟子与入室弟子之别,对于技艺的传承一视同仁。任何一种技艺,艺术如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能随时代演进而发展,在时代传承中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甚至遭到自然淘汰。[6]在这方面,韩国的跆拳道做得就很好。

5.3 师父请进来,徒弟走出去

当下学校培养学生就如同工厂加工生产产品一样,都是批量输出,学生内心情感世界被剥夺。师徒式教育主张民主个性化教育,凸显个人道德修养,重视实践经验积累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师徒制的教育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法,其是对学校武术的一种有益补充。汤俊波在《论当今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中将这种民间与学校武术相结合的方式称之为传统武术的一体两翼式传承模式[7]基于此,响应民间武术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推动武术传承的步伐,将民间老拳师引进高校,推行学习试点,让少数学科教师带头先向老拳师学习技艺,有所得后,可以遵循传统师徒制进行拜师学艺,让学校教育传承能够真正与民间正宗的传承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也不乏正宗的技艺在身。

5.4 打练结合,回归本质

自古以来,中国武术中的打和练是一体不可分的,练是打的基础,打是练的体现。打和练是相辅相成的,练为了打,打为了练”。[8]著名武术家邱丕相先生在第二届中国武术联盟大会上说过,中国武术下一阶段发展,必须回归到武术的本源性,既是打。而当今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现状,尤其值得反思,一味模仿西方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最终致使秤杆的严重失衡。只有西方文化思维和实践范式,回归民族文化精髓中,采用打练结合的学习方式,才能激起习武者内心的情结。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9]跆拳道发展模式无疑是成功的。武术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理应回顾历史,追根溯源,回归本质。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建立的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指标的多维度和全面性。参照《“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八大类基本公共服务,本文概括出四大类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对于各地级市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构建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测度指标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诗经[M].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

[2]程宗猷.少林棍法图说[M].上海:大东书局,1921.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01.

[4]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

[5]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1).

[6]王志柱,陈华.对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3):12-14.

[7]汤俊波.论当代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J].体育世界,学术,2009(2).

[8]朱永光.继承传统武术技法,构建“打练结合”的散打实践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1):84-86.

[9]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Reflec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System of Chinese Wushu Teachers and Apprentice

Xiao Le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comparative analysis,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from the process of the inheritance of teacher and pupil,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and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in contemporary thinking of Chinese Wushu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system four aspect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concluded that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 Wushu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system in the contemporary wushu inheritance, fac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Wushu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system is tested at the same time also is seeking the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rational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rying to pass on the Wushu teacher to the contemporary can get better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Chinese Wushu Teacher and pupil Inheritance Wushu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肖 蕾(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休闲体育学。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8—0019—03

标签:;  ;  ;  ;  ;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制的思辨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