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生平作品研究_礼部侍郎论文

新元生平作品研究_礼部侍郎论文

辛德源生平著述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著述论文,生平论文,辛德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4)01-0074-08

      辛德源是北朝后期著名的河陇籍作家和学者。史载其深受杨愔、牛弘等名流时望器重,与卢思道、颜之推、薛道衡等人交往友善,参与过北齐《修文殿御览》的编撰,入隋后又与王劭、魏澹等人同修国史,也是开皇初年在陆法言家讨论音韵的诸文士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辛德源并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迄今为止,关于其生平事迹,虽然曹道衡、沈玉成、刘跃进等先生曾有过考述①,但并没有全面的钩稽和梳理;关于其著述,虽然严可均、逯钦立等都进行过搜集整理②,但仍有漏辑之作。有鉴于此,本文以《隋书》、《北史》、《魏书》的记载为基础,结合《三国典略》以及唐人墓志碑刻、唐宋笔记与类书中的相关文献,对辛德源的生平著述重新进行钩稽辨析,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家世籍贯与生卒年

      辛德源的家世籍贯,《隋书》卷五八《辛德源传》(以下简称“《隋书》本传”)有简略记载:“辛德源字孝基,陇西狄道人也。祖穆,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尚书右丞。”[1](PP.1422-1423)《北史》卷五○《辛雄传》附《辛德源传》的记载基本相同[2](PP.1824-1825),而且将其与辛雄、辛纂、辛琛、辛术等北魏、东魏名臣列为同宗。

      狄道辛氏自两汉以来即为河陇望族。据《元和姓纂》卷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辛氏徙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始自汉初辛蒲。其后辛武贤、辛庆忌父子两代凭军功致显,遂为河陇著姓。据《汉书》卷六九《辛庆忌传》记载,辛氏一门中辛武贤曾任破羌将军,其弟辛临众、辛汤先后为护羌校尉。其子庆忌,位望通显,官至光禄勋、左将军等职。辛氏鼎盛时,宗族支属至二千石者十余人。西汉末年,辛氏由于不肯屈事王莽而被大肆诛杀[3](PP.2971-2998)。于是陵迟衰微,整个东汉时期,显达者少见。直到魏晋以后,陇西辛氏又重新崛起,并且逐渐由武力强宗向文化世族转变。西晋时有辛怡,曾任晋幽州刺史(《魏书·辛绍先传》);又有辛谧,名闻乱世,守正不阿(《晋书·隐逸传》)。十六国时期,辛景、辛恭靖与西凉王李暠“同志友善”,李暠前妻亦为同郡辛纳之女(《晋书》卷八七)。西凉骁骑将军辛渊(?-420),即为辛德源三世祖。《魏书》卷四五《辛绍先传》载:

      辛绍先,陇西狄道人。五世祖怡,晋幽州刺史。父渊,私署凉王李暠骁骑将军。暠子歆亦厚遇之。歆与沮渠蒙逊战于蓼泉,军败失马,渊以所乘马援歆,而身死于难,以义烈见称西土。世祖之平凉州,绍先内徙,家于晋阳。[4](P1025)

      《魏书》此传对狄道辛氏在十六国及北魏时期的情况载述甚详。据此可知,辛德源三世祖辛渊(《北史》卷二六作“辛深”),在凉后主李歆嘉兴四年(420)的蓼泉之战中殉职,次年西凉灭亡,北凉占领了酒泉、敦煌。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凉州,“十月辛酉,车驾东还,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魏书》卷四上、《通鉴》卷一二三)。辛德源二世祖辛绍先(?-489)随例内徙,遂家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同传又载,北魏以辛绍先为中书博士,转神部令,迁下邳太守,太和十三年(489)卒。有子凤达、穆。辛穆(450-526)即为辛德源祖父,历任东荆州司马、汝阳太守、中散大夫、平原相等职,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卒,年七十七。有子子馥、子华。辛德源之父辛子馥(?-550),深受北魏孝庄帝器重,曾任尚书右主客郎中、平原相、尚书右丞、清河太守等职,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卒。史载其早有学行,“以《三传》经同说异,遂总为一部,传注并出,校比短长,会亡未就”[4](P1029)。有子德维、德源。德维于武定末年任司徒行参军。《魏书》卷四五所载辛德源从祖辛凤达一支,人丁兴旺,累世官族,兹不赘述。

      《隋书》本传载,辛德源“有子素臣、正臣,并学涉有文义”。素臣事迹不详。正臣虽不见载于《北史·辛德源传》,但《大唐故刑部郎中定州司马辛君(辛骥)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辛骥墓志铭并序》”)对辛德源与辛正臣生平都有追溯[5](PP.369-370),由此可知辛正臣曾任隋承奉郎、余杭郡司法书佐等职。其子辛骥,字玄驭,曾任大唐刑部郎中、定州司马等职,并于贞观年间参与了《晋书》的编撰③。

      辛德源的生卒年,《隋书》、《北史》、《辛骥墓志铭并序》等都无确切记载,但可以根据文献记载的同辈之人略加推测。《隋书》本传云“德源素与武阳太守卢思道友善”,《隋书》卷七六《崔儦传》亦云:“(儦)少与范阳卢思道、陇西辛德源同志友善,每以读书为务。”[1](P1733)据此,则辛德源的生年与卢思道、崔儦大致同时。

      卢思道的生卒年,史籍记载并不一致。《隋书·卢思道传》载,周静帝大象二年(580)迁武阳太守,作《孤鸿赋》云“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开皇初年又著《劳生论》,其文云“余年五十,羸老云至”,“余年在秋方,已迫知命”。同传又载:“于时议置六卿,将除大理。思道上奏曰:‘省有驾部,寺留太仆,省有刑部,寺除大理,斯则重畜产而贱刑名,诚为未可。’又陈殿庭非杖罚之所,朝臣犯笞罪,请以赎论,上悉嘉纳之。是岁,卒于京师,时年五十二。”[1](PP.1397-1403)据《隋书》卷二八《百官下》,开皇三年(583)四月,废除九寺中光禄、卫尉、鸿胪三寺,并对大理寺的人员编制进行调整[1](P792)。此次调整,保留的六寺六卿中仍有大理,正是卢思道建议的结果。又据《隋书》卷二五《刑法志》、《通鉴》卷一七五等记载,开皇三年十二月,杨坚“因览刑部奏,断狱数犹至万条。以为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又敕苏威、牛弘等,更定新律”[1](P712)。前引卢思道“殿庭非杖罚之所,朝臣犯笞罪,请以赎论”的陈奏,显然就是这次议定新律时的建议。据此推断,卢思道的卒年应在开皇三年,生年应在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这一结论与《孤鸿赋》、《劳生论》中的自叙也完全相合。但是,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又有另一种记载:“隋开皇六年,春秋五十有二,终于长安,反葬故里。”(《全唐文》卷二二七)据此,则卢思道生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卒于开皇六年(586)。此碑撰于卢氏卒后约百三十年左右,有些学者以其与《孤鸿赋》、《劳生论》不合,怀疑张氏之说有误[6]。但是此说也有可以信存的证据:其一,据《隋书·卢昌衡传》等记载,卢思道为昌衡从弟,昌衡“大业初,征为太子左庶子,行诣洛阳,道卒,时年七十二”[1](P1404)。假设昌衡卒子大业元年(605),则应生于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卢思道的生年不当早于此年。其二,据陆法言《切韵序》,开皇初年,卢思道与刘臻、辛德源等八人共聚陆法言宅讨论音韵,考察八人行迹,这次聚会应为开皇三年至四年事,而其为四年事更为合理,这也是卢思道于开皇四年仍然健在的证据。所以曹道衡等先生认为张说碑文可以信从④。以上两说虽然相差三年,但足以说明卢思道的生年在北魏末(永熙)东魏初(天平)的数年间。

      与辛德源友善的崔儦,《隋书》卷七六云“仁寿中,卒子京师,时年七十二”。仁寿为隋文帝杨坚年号,共四年(601-604),依此推断,则崔儦也生于北魏末年(530-533)。

      辛德源的生年,还可根据《隋书》本传的记载略加推测。本传云:“德源沉静好学,年十四,解属文。及长,博览书记,少有重名。齐尚书仆射杨遵彦、殿中尚书辛术皆一时名士,见德源,并虚襟礼敬,因同荐之于文宣帝。起家奉朝请。”按常理论,士人起家出仕,一般在弱冠即二十岁左右。据《北齐书》卷四《文宣纪》、卷三八《辛术传》等记载,北齐天保三年(552)四月壬申,辛术于广陵进献传国玉玺,不久征为殿中尚书;四月甲申,“以吏部尚书杨愔(字遵彦)为尚书右仆射”。史载辛术后迁吏部尚书,当在杨愔徙职后不久⑤。据此则杨、辛共同推荐辛德源,事在天保三年。如果此年辛德源二十岁,则其生年应在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与根据《隋书》记载推断的卢思道生年恰好相同。

      综上所述,辛德源应生于北魏末东魏初的数年之间(532-537),其中永熙元年(532)的可能性最大。

      辛德源的卒年,《隋书》、《北史》、《辛骥墓志铭并序》等也无明确记载。据《隋书》本传,辛德源卒于蜀王咨议参军任上。又据《隋书》之《庶人秀传》及《高祖纪》,开皇元年,封杨秀为蜀王;二年,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岁余而罢;十二年二月,为内史令,兼右领军大将军,寻复出镇于蜀;仁寿二年十二月,废为庶人,与相连坐者百余人,然辛德源未受牵连。宋代袁说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三十六收录辛德源撰《至真观记》,该碑文赵明诚《金石录》卷三著录,亦题辛德源撰,说明确实为辛氏所作。其文末云:“大隋开皇十二年六月日记。”⑥这是文献载述中有关辛德源行迹的最晚信息,说明辛氏在开皇十二年二月随杨秀出镇蜀地,同年六月撰写了《至真观记》。此后事迹不详,当卒于蜀地。总之,辛德源的卒年在开皇十二年(592)六月以后,仁寿二年(602)杨秀被废之前。

      二、仕历与交游

      根据史籍记载,辛德源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隋初等四个朝代的嬗递和政治动荡。其一生以北齐灭亡(577)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东魏、北齐时期

      辛德源早年的求学与交游,诸家史书略有记述。《隋书》本传云:“沉静好学,年十四,解属文。及长,博览书记,少有重名。”《隋书·崔儦传》载,辛德源少与范阳卢思道、清河崔儦同志友善。又据《北齐书·卢昌衡传》等记载,辛德源与范阳卢昌衡、顿丘李若、彭城刘泰珉、河南陆彦师、太原王修并为后进风流之士。由此可见,辛德源求学期间交往诸人大多为名门世族子弟,其中二卢、李若、崔儦、陆彦师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士。以上诸人中,卢思道与辛德源关系最为密切。《隋书》本传称其早年师事邢邵,后又借书于魏收,“数年之间,才学兼著”。虽官途寥落,但文采与薛道衡比肩抗衡,堪称北齐一流。要之,辛德源早年的求学交游,为其日后在北朝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

      《北史》卷五○载,辛德源“美仪容,中书侍郎裴让之特相爱好,兼有龙阳之重”。此事《隋书》本传不载,但据《北史》记述,当为辛氏早年之事。考《北齐书·裴让之传》,裴让之“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但没有与辛德源交往的任何记载。传云让之年十六丧父,其母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延师友,或亲自教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7](P465)。据此,裴、辛二人当为姻亲,又裴母家教甚严,所以“龙阳之重”的说法似属讹传。

      辛德源应杨愔、辛术举荐起家出仕,前文考订在北齐天保三年(552)。《隋书》本传称:“起家奉朝请,后为兼员外散骑侍郎,聘梁使副。后历冯翊、华山二王记室。”此处所述官职徙转时间,大都难以详考。据《北齐书》卷一○《高祖十一王传》,冯翊王高润为高欢第十四子,华山王高凝为第十三子,高润于天保初年封冯翊王,而高凝于天保十年(559)始封华山王。据此推断,辛德源任华山王记室必在天保十年或稍后,任冯翊王记室应在天保十年之前。《北史》卷五○于“聘梁使副”后云:“德源本贫素,因使,薄有资装,遂饷执事,为父求赠,时论鄙之。”此事亦属李延寿补充的史料,但“时论鄙之”之后,紧承刘逖举荐之美誉,称其“弱龄好古,晚节逾厉”,“恭慎表于闺门,谦撝著于朋执,实后进之辞人,当今之雅器”,内容前后矛盾,极不协调。李延寿所补“龙阳之重”与“为父求赠”两事,可能出自时人的恶意诋毁,不可一味信从。

      辛德源在北齐仕途的发展,与中书侍郎刘逖的第二次举荐有很大的关系。《隋书》本传云:“中书侍郎刘逖上表荐德源曰:……由是除员外散骑侍郎,累迁比部郎中,复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陈,及还,待诏文林馆,除尚书考功郎中,转中书舍人。”据《北齐书》卷四五《刘逖传》,刘逖“皇建元年除太子洗马。肃宗崩,从世祖赴晋阳,除散骑侍郎,兼仪曹郎中。久之,兼中书侍郎。和士开宠要,逖附之,正授中书侍郎,入典机密。兼散骑常侍,聘陈使主,还,除通直散骑常侍。”[7](P615)据此推断,刘逖任中书侍郎,应在北齐武成帝(世祖)河清年间(562-565)。同书卷四五《文苑传序》云“河清、天统之辰,杜台卿、刘逖、魏骞亦参知诏敕”;卷七《武成帝纪》又载,河清三年(564)十一月,“诏兼散骑常侍刘逖使于陈”。如此,则刘逖任中书侍郎应在河清元年至三年十一月,其上表推荐辛德源也在这一时期。总之,由于刘逖的推荐,辛德源由华山王记室转员外散骑侍郎,累迁比部郎中。其时间约在河清初年至天统末年(562-569)。

      辛德源使陈和待诏文林馆的时间,《隋书》本传等无明确记载。稽诸史籍,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祖珽奏立文林馆,于是更召引文学士,谓之待诏文林馆焉。珽又奏撰《御览》”,于是前后共有六十余人入馆待诏,参与编修。史称“当时操笔之徒,搜求略尽”。辛德源以“前通直散骑侍郎”的身份入馆⑦。据《太平御览》卷六○一引《三国典略》,北齐《御览》几易书名,最后定名《修文殿御览》,共五十部三百六十卷。此书《隋书·经籍志三》、日人藤原佐世(唐昭宗时人)《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均有著录,北宋《太平御览》即以此书为蓝本。总之,北齐编撰《御览》,实为一时盛事,辛德源参与其事,实属河陇士人之骄傲。又据《北齐书》卷八《后主纪》,北齐《御览》的编撰始于武平三年二月,同年八月完成。依此推断,辛德源待诏文林馆,必在武平三年二月至八月间。其出使南陈的时间,应在武平三年二月之前的数月内。因为《北齐书·后主纪》有武平二年(571)九月陈人来聘的记载,所以辛德源使陈的确切时间似在武平二年十月至三年二月之间。其除尚书考功郎中当在三年八月《御览》编成之后,此后又转为中书舍人,直至北齐灭亡(577)。

      辛德源在北齐的任职,《辛骥墓志铭并序》提到的还有“渭州大中正”,此职《隋书》、《北史》等俱不载录。稽诸史籍,东魏、北齐虽从未设置渭州,但当时确有不少人曾任“州大中正”一职。又据《北齐书》卷四三《源彪传》,源彪为西平乐都人,东魏天平四年(537)为“凉州大中正”,而东魏、北齐实际上也无凉州。依此推断,《辛骥墓志铭并序》的记载应该可信,北齐设置“渭州大中正”、“凉州大中正”等职,应该与察举制度有关。辛德源、源彪的这种任职,显然与其籍贯郡望有直接的关系。

      总体来看,由于杨愔、辛术、刘逖等人的举荐,辛德源在东魏、北齐的仕途比较通达。李延寿《北史》虽然补辑“龙阳之重”与“为父求赠”两事入传,但与辛氏的一贯作风以及时贤的评价相去甚远,不可完全信从。

      (二)周、隋时期

      北齐灭亡后,辛德源的人生经历相当曲折。《隋书》本传载:“及齐灭,仕周为宣纳上士。因取急诣相州,会尉迥作乱,以为中郎。德源辞不获免,遂亡去。”据《北齐书》卷四二《阳休之传》等记载,周武帝灭齐(577),诏征阳休之、卢思道、颜之推、李德林、薛道衡等十八名北齐最著称的文士,“随驾后赴长安”[7](PP.563-564),辛德源即为随驾入关的十八文士之一。其仕周所任“宣纳上士”,《辛骥墓志铭并序》又作“纳言上士”,两者实为一职。史载北周文臣牛弘也曾任“纳言上士,专掌文翰”(《隋书·牛弘传》)。就文献记载看,此职应为“专掌文翰”的侍中之职,为正三命。又据《隋书·高祖纪》,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六月,相州总管尉迟迥举兵反对杨坚,“赵、魏之士,从者若流,旬日之间,众至十余万”,七月,韦孝宽平定叛乱。辛德源被卷入尉迟迥之乱,即在此时。此后其受杨坚猜忌和冷落,主要由于与此次叛乱有染,但从《隋书》本传看,辛德源因“辞不获免”而逃离邺城,并非尉迟迥之死党。

      辛德源在北周的活动,还有周宣帝时期与释彦琮等人的“文外玄友”之交。《续高僧传》卷二《隋东都上林园翻经馆沙门释彦琮传》载,释彦琮为北齐名僧,“周武平齐,寻蒙延入……至宣帝在位,每醮必累日通宵。……与朝士王劭、辛德源、陆开明、唐怡等,情同琴瑟,号为文外玄友。大象二年,隋文作相,佛法稍兴,便为诸贤讲释《般若》”[8](第二○六○卷,P436)。据《周书》卷七《宣帝纪》,周宣帝于宣政元年(578)六月即位,至大象二年(580)五月病卒,则辛德源与释彦琮等人的“文外玄友”之交应在宣政元年六月至大象二年五月之间,据《续高僧传》卷二的载述,其成员主要还是来自北齐的文士和僧侣。此事《隋书》和《北史》俱不载录,据此可以了解辛德源在北周的活动和交往。

      辛德源入隋以后的活动,可以分为隐居林虑山、从军南宁、修撰国史、追随蜀王四个阶段。《隋书》本传云:“高祖受禅,不得调者久之,隐于林虑山,郁郁不得志,著《幽居赋》以自寄,文多不载。德源素与武阳太守卢思道友善,时相往来。魏州刺史崔彦武奏德源潜为交结,恐其有奸计。由是谪令从军讨南宁,岁余而还。秘书监牛弘以德源才学显著,奏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德源每于务隙撰《集注春秋三传》三十卷,注扬子《法言》二十三卷。蜀王秀闻其名而引之,居数岁,奏以为掾。后转谘议参军,卒官。”《北史》所载相同。

      辛德源隐居林虑山的时间,据《隋书》本传记载,应在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二月受禅之后。但就情理推断,辛氏可能在大象二年(580)六、七月逃离邺城后即隐居此山。因为尉迟迥起兵意在阻止杨坚代周称帝,辛德源虽逃离邺城,但因与尉迟迥之乱有染,不可能立即返回北周京师长安。又据史载,辛德源隐居期间,因与武阳太守卢思道“时相往来”,遂为魏州刺史崔彦武上奏“潜为交结”,于是“谪令从军讨南宁”。考《隋书》卷五七《卢思道传》,“高祖为丞相,迁武阳太守,非其好也,为《孤鸿赋》以寄其情……开皇初,以母老,表请解职,优诏许之”[]](PP.1398-1400)。据《隋书·高祖纪上》,大象二年五月,周帝拜杨坚“假黄钺、左大丞相”,同年九月任大丞相,“罢左、右丞相之官”。由此推断,卢思道出任武阳太守应在大象二年五月以后,但由于此年六月尉迟迥据邺城起兵,七月韦孝宽平定叛乱,而卢思道又有在宣政元年(578)与祖英伯、卢昌期等人在范阳起兵的前科,所以其出任武阳太守在大象二年九月更合情理。此时辛德源隐居魏郡林虑山,与武阳郡相距不远,故时相往来。由于二人皆为北齐旧臣,且著《幽居赋》、《孤鸿赋》抒发抑郁不平之情,所以崔彦武猜忌上奏完全在情理之中。于是辛德源“谪令从军讨南宁”,卢思道则以母老解职。

      辛德源从军讨南宁的确切时间,《隋书》本传等失载。稽诸史籍,隋开皇初年征讨南宁之事,见于《隋书》卷四七《韦冲传》:

      高祖践阼,征为兼散骑常侍……岁余,发南汾州胡千余人北筑长城……寻拜石州刺史,甚得诸胡欢心。以母忧去职。俄而起为南宁州总管,持节抚慰。复遣柱国王长述以兵继进。……冲既至南宁,渠帅爨震及西爨首领皆诣府参谒。上大悦。[1](PP.1269-1270)

      卷五四《王长述传》亦云:

      开皇初,复献平陈之计,修营战舰,为上流之师。上善其能,频加赏劳……后数岁,以行军总管击南宁,未至,道病卒。[1](P1362)

      辛德源于开皇初年从军讨南宁,应该就是跟从王长述出征南宁。因为南宁羌夷宾服,且王长述中途病卒,所以岁余而还。值得注意的是,《韦冲传》所载南汾州胡千余人北筑长城之事,《通鉴》卷一七五系于开皇元年四月,如此,则《韦冲传》中“岁余”当为“月余”之误,因为杨坚于本年二月受禅,四月即发汾州胡筑长城,但因诸胡逃亡,故派韦冲抚慰。韦冲后因母忧去职,但不久即被派往南宁州任总管。综合推断,辛德源从军讨南宁的时间,应在开皇二年至三年间。

      辛德源修撰国史的起始时间,可根据牛弘、王劭二人的仕历略加推断。据《隋书·牛弘传》,牛弘开皇初,迁授散骑常侍、秘书监;三年,拜礼部尚书;六年,除太常卿。又据《隋书·王劭传》,杨坚受禅,授王劭著作佐郎,以母忧去职,在家著《齐书》,李元操奏其私撰国史,文帝遣使收其书,览而悦之,于是起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因上表请求变火等事,帝大悦,拜著作郎。按:《隋书·高祖纪上》、《通鉴》卷一七五俱载隋散骑常侍王劭于开皇三年(583)四月使于陈,则其丁忧复起、开始修起居注至迟应在此时,拜著作郎应在稍后。又据《通鉴》卷一七五,开皇三年三月,秘书监牛弘上表请开献书之路;十二月,“礼部尚书牛弘请立明堂”,则牛弘至迟于此年十二月迁礼部尚书。就此二人的仕历推断,“秘书监牛弘”推荐辛德源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必在开皇三年四月以后、十二月之前。辛德源至迟也在开皇三年十二月前从南宁返回长安。

      辛德源与王劭同修之国史,应该是《隋书·王劭传》、《史通·古今正史》所载王劭撰《隋书》八十卷。《史通》称其因隋末江都之祸,故散逸不传。《隋书》载王劭专典国史“将二十年”,《史通》亦谓王劭典国史在开皇、仁寿时,就辛德源的生平推断,其于开皇三年开始参与修撰国史,但仅仅是阶段性参与,并没有与王劭相始终。

      值得注意的是,据《隋书》本传,辛德源修撰国史期间,“每于务隙撰《集注春秋三传》三十卷,注扬子《法言》二十三卷”。又《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载:“至隋开皇,敕著作郎魏澹与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矫正收(魏收)失。”[9](P365)由此可知,辛德源修史期间,曾有两部著述问世,并且参与重修《魏书》,所以应该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据《隋书·魏澹传》,魏澹于杨坚受禅时,“出为行台礼部侍郎,寻为散骑常侍、聘陈主使,还除太子舍人……数年迁著作郎,仍为太子学士。高祖以魏收所撰书褒贬失实,平绘为《中兴书》事不伦序,诏澹别成《魏史》”[1](PP.1416-1417)。史载魏澹出使南陈,事在开皇三年十二月(《隋书·高祖纪上》、《通鉴》卷一七五),则其迁著作郎应在开皇五年以后。曹道衡、沈玉成先生推断魏澹等重修《魏书》,“盖在开皇五至十年左右”⑧,可以信从。要之,辛德源参与修撰国史,应该始于开皇三年,终于开皇十年或稍后。

      辛德源人生的最后阶段,是在蜀王杨秀的荫护下度过的。《隋书》本传称“蜀王秀闻其名而引之,居数岁,奏以为掾。后转谘议参军,卒官”。辛德源转任蜀王掾属的时间,史籍无明确记载,但就上文的考证推断,应在开皇十年(590)以后。据《隋书·庶人秀传》,蜀王秀于开皇二年(582)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岁余而罢;十二年(592),又为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寻复出镇于蜀。宋袁说友等编《成都文类》卷三十六收录辛德源撰《至真观记》,该文作于开皇十二年六月,是史籍所载关涉辛德源行迹的最晚的事件。据此,辛德源于开皇十二年随杨秀出镇蜀地,此时应该已任蜀王谘议参军。由于辛氏卒于本官任上,且仁寿二年十二月蜀王被废时未受牵连,所以其应卒于开皇十二年以后的数年间,享年六十余岁。值得一提的是,辛德源在蜀王府的任职,前后也有变化,《隋书》本传称其先为“掾”后转“谘议参军”,《隋书·经籍志四》著录“蜀王府记室《辛德源集》三十卷”,则辛氏曾任“蜀王府记室”一职。考诸《隋书·百官志下》,隋代亲王属官众多,谘议参军、掾属、记室等为不同任职,据此推断,辛德源在蜀王府供职应该有较长一段时间,且历任数职,其最后职务为谘议参军。

      辛德源的仕历与交游,大致如上所述。作为流徙东魏、北齐的河陇文士,辛德源虽然于北齐灭亡后回归关陇,但由于周隋政权的“东西之限”,“关中旧意”与“山东朋党”之间的政治疏离⑨,使辛德源很难在短时间内重新融入关陇集团,其人生经历也因此明显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位望通显,后期偃蹇栖遑。但是,由于自身“才学显著”,且有杨愔、辛术、刘逖、牛弘、杨秀等人的援引举荐,辛德源始终与上层士人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参与了北齐、周、隋时期不少重要的学术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狄道辛氏的地位和声望。

      三、学术活动与著述

      作为北朝后期的著名文士,辛德源有幸参与了当时不少重要的学术活动。前文已经论及者,有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待诏文林馆,参与编撰北齐《修文殿御览》;隋文帝开皇三年以后、十二年之前,与王劭同修国史,并与魏澹、颜之推等人重修《魏书》诸事。此外,史籍所载辛德源参与的学术活动,还有北齐时于邢邵座赋诗、与卢思道作联句对,开皇初年与刘臻等八人同宿陆法言家,与主人陆爽探讨音韵等。

      辛德源于邢邵座赋诗事,见《太平御览》卷五八六引《三国典略》:“辛德源尝于邢邵座赋诗,其十字曰:‘寒威渐离风,春色方依树。’众咸称善。后王昕逢之,谓曰:‘今日可谓寒威离风,春色依树。”’[10](P2641)史载邢邵为北齐文士之冠,辛德源于其座赋诗得到称赞,其才华绝不可小觑。据《北齐书·王昕传》,王昕卒于天保十年(559),则此事应发生在北齐天保十年以前。

      辛德源与卢思道作联句对事,见《太平广记》卷二四七引《谈薮》:散骑常侍陇西辛德源谓思道曰:“昨作《羌妪》诗,惟得五字,云‘皂陂垂肩井’,苦无其对。”思道寻声曰:“何不道‘黄物插脑门’?”黄大宏根据本条所载辛德源的任职,推断此事为辛德源、卢思道等人于北齐武平三年(572)待诏文林馆编修《御览》时之轶事[11](PP.101-105)。

      辛德源与刘臻等八人诣陆法言家探讨音韵之事,今本《广韵》所附陆法言《切韵序》虽有提及,但并未详列八文士姓名。北京故宫博物院影印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所载陆法言序文,直接罗列八文士姓名[12](P434)。敦煌遗书伯2129所录《刊谬补缺切韵》亦附陆法言序文,其中也详列八文士姓氏官职[12](P243)。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关于《大宋重修广韵》的牒文中,也载录八文士官职姓名[13](P13)。以上三种文献所列八文士完全相同,辛德源名列其一,只是《刊谬补缺切韵》中称“辛咨议”,北宋牒文中作“蜀王咨议参军辛德源”。确切地说,开皇初年陆法言家的这次文人聚会,加上主人陆爽、陆法言父子,参与者应该是十人。除由南入北的刘臻、萧该外,颜之推、卢思道、魏澹、李若、辛德源、薛道衡以及陆氏父子,都是归附周、隋政权的北齐文士,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关东及江左儒学文艺之士”[14](P336)。关于这次集会的时间,曹道衡、沈玉成等先生根据卢思道、辛德源、薛道衡等人的生平仕历,推断为“开皇三年至四年事,而其为四年事尤视三年事为近理”⑩。但是,如果《隋书·卢思道传》的记载属实,则卢氏当卒于开皇三年(详见上文),此次聚会也应在开皇三年。此时辛德源刚从南宁返回,牛弘奏其与王劭同修国史。就时间推算,辛氏此时并未任蜀王咨议参军之职。因为《切韵序》作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此时辛氏已经去世,所以陆法言以其仕隋的最高官职称之。

      辛德源的著述,《隋书》本传著录《集注春秋三传》三十卷,《法言注》二十三卷,《政训》二十卷,《内训》二十卷,另有文集二十卷。《北史》卷五○《辛德源传》记载相同。但是,《隋书·经籍志》的著录却与此有较大差异,集部著录“蜀王府记室《辛德源集》三十卷”,子部杂家类著录《正训》、《内训》各二十卷,但并未注明撰人。

      关于《辛德源集》的卷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国史经籍志》等均著录三十卷。胡旭认为:“揆以两《唐志》著录,疑‘二十卷’误。宋、元诸典多不著录,疑是集北宋后期已佚,《通志》及以降著录,皆钞录前史,非实际所见,不足据。”[15](P672)此说可以信从。《辛德源集》原本当为三十卷,但早已散佚。严可均辑《全隋文》仅录辛德源文三篇:《幽居赋》原文已佚,仅据《隋书》本传存目;《姜肱赞》、《东晋庾统朱明张臣尉三人赞》均辑自《初学记》卷十七,寥寥数句,疑为残篇。严可均漏辑的辛氏之作,有宋代袁说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三十六收录的《至真观记》,该碑文赵明诚《金石录》卷三著录,亦题辛德源撰,龙显昭、黄海德主编《巴蜀道教碑文集成》确定该文为辛德源佚作[16](PP.7-11),当为确论。《至真观记》详细记述了隋代益州至真观的修建始末,其中所涉史实与史籍所载蜀王杨秀及辛德源的仕历也完全相符,对了解辛氏晚年的行迹及其文学成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辛德源的诗作,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二从《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书辑录有较完整者九首,依次为《短歌行》、《白马篇》、《霹雳引》、《猗兰操》、《成连》、《芙蓉花》、《浮游花》、《东飞伯劳歌》、《星名》,基本都属乐府诗,除《东飞伯劳歌》为七言诗外,其余均为五言诗。此外,还有根据《三国典略》、《谈薮》的记载辑录的若干残句(见上文所引)。

      关于《正训》(《隋书》本传作“《政训》”)、《内训》两书的作者归属,史籍记载也不一致。《隋书·经籍志》没有注明撰人。《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正训》二十卷,辛德源撰;又著录《内训》二十卷,辛德源、王劭等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十四《隋书二》认为两书均为辛德源所撰[17](P558),但就两《唐书》的著录看,曾与辛德源同修国史的王劭也参与了《内训》的编撰。两书均已亡佚,内容主旨难以详考。

      辛德源的家世籍贯、生平交游及著述,大致如上所述。作为北朝后期影响较大的河陇籍文士,辛德源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声望虽然不及牛弘和辛彦之显著,但其参与了当时不少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其交往友善的卢思道等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文人学士,所以其人其作不仅为河陇文学及文化平添了几多亮色,而且从另一个方面补充证明了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以降中国西北隅即河陇区域在文化学术史上所具之特殊性质”[18](P19)的论断。虽然其作品大多散佚,难窥全貌,但就遗篇残句来看,北齐文士刘逖所谓“文章绮艳,体调清华”的评价,绝非虚誉。作为南北文风交融时期河陇士人的杰出代表,辛德源的文学创作和学术成就,无疑也为“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①详参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续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详参严可均辑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版;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新唐书·艺文志》于《晋书》下列参预修书者名单,有房玄龄等二十一人,其中有“辛丘驭”,与“辛玄驭”应为同一人。

      ④详参曹道衡、沈玉成《卢思道生卒年试考》,《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46—749页;曹道衡《从〈切韵序〉推论隋代文人的几个问题》,《中古文学史论文续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378页。

      ⑤万斯同《北齐将相大臣年表》与此推断完全相同,详参《二十五史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673页。

      ⑥详参(宋)袁说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三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54册,第689页;(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⑦《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传序》,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03、604页。据《隋书》本传、《北史》卷五○、《太平御览》卷九七一引《三国典略》等记载,辛德源聘陈时任“通直散骑常侍”,所以其待诏文林馆时的身份应为“前通直散骑常侍”,《北齐书·文苑传序》的记载可能有误。

      ⑧详参曹道衡、沈玉成《魏澹〈魏书〉成书年代及其卒年》,《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62、763页。

      ⑨详参牟发松《旧齐士人与周隋政权》,《文史》2003年第1辑。

      ⑩详参曹道衡《从〈切韵序〉推论隋代文人的几个问题》,《中古文学史论文续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页;曹道衡、沈玉成《卢思道生卒年试考》,《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49页。

标签:;  ;  ;  ;  ;  ;  

新元生平作品研究_礼部侍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