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创新的研究趋势与分析模型构建_创新论文

逆向创新研究动态与分析模型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在今后数10年里,全球GDP增长将有2/3源自新兴市场[1]。腾飞的新兴经济与增速放缓的发达经济形成了鲜明反差,经济增长严重不对称导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创新重心向更具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偏移。在此背景下,逆向创新应运而生:创新首先在发展中国家完成并推广,随后向发达国家扩散[2-3]。逆向创新有利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解决可持续增长难题[4],并为新兴市场跨国企业跻身发达市场提供战略指导。中国是当今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随着越来越多优秀本土企业向发达国家市场发起挑战,逆向创新将成为其迈向国际化的重要竞争手段。因此,对逆向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尤为必要。

       本文以“Reverse Innovation”、“逆向创新”与“回溯创新”为关键词,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评述。考虑到逆向创新的概念自2009年提出至今仅7年,相关理论尚处于快速发展、不断完善阶段,为了更清晰地判断理论发展现状及研究空白,本文将搜集到的文献纳入Christensen[5]提出的金字塔理论构建框架进行述评,如图1所示。根据金字塔框架,理论构建需经历3个阶段的循环迭代,分别为:①对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及测量,并由此提出构念;②对现象按照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提出框架及分类法;③陈述联系,提出模型。

      

       图1 理论构建的金字塔框架

       1 逆向创新现象及构念

       新现象的出现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建立科学知识的起点,也是构建理论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需要对现象进行仔细描述、测量、记录,并从杂乱的信息中提出清晰的构念[6]。构念是为了研究管理现象而发展出来的抽象概念,商业管理中每个概念都是一个构念。可见,“构念”与“概念”两个术语意思极为相近。因此,本文不对二者进行区分使用。

       逆向创新的概念源自Jeffrey与Vijay[3]对通用电气便携式超声波成像仪案例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通用电气将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成熟的大型超声波成像设备引入中国市场。但由于售价高、体积大,在中国市场销售惨淡。2002年,通用电气公司中国团队研发了一款价格低、体积小的便携式超声波设备,并大获成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款原本针对落后地区市场设计的产品在美国也大受欢迎。Jeffrey与Vijay将这种创新方式称为“逆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其特征是首先被新兴市场接受,继而在发达国家市场取得成功。

       逆向创新只强调创新的扩散方向,并不限定发起创新的主体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因此,不少学者研究了印度塔塔汽车或乡村银行的案例[6]。国内有学者研究了比亚迪汽车[7]及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的案例[8]。这些研究均表明,逆向创新并不一定由技术先进、财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发起,新兴市场企业也可通过逆向创新跻身竞争激烈的发达国家市场。

       逆向创新作为一个年轻的概念,避免不了被误解或与其它概念混淆的问题。在新兴市场向发达国家市场输出创新的情形下,颠覆式创新与逆向创新颇为相似。有研究指出,颠覆式创新是指新产品或服务首先在被在位企业忽略的低端市场或新的细分市场找到立足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向主流市场扩散,最终入侵主流市场的过程[9-10]。Simone和Alberto[11]将颠覆式创新与逆向创新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颠覆式创新理论可以对逆向创新的某一子集作出充分解释。Vijay和Chris指出了逆向创新与颠覆式创新的异同,认为逆向创新主要在3种情形下产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基础建设差距及可持续性差距。其中,只有因收入差距产生的逆向创新同时也是颠覆式创新。

       Marco和Stephan等[12]研究了3种资源受限型创新,成本创新、节俭型创新、够用型创新与逆向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约一半的成本创新、节俭型创新和够用型创新可以转化成逆向创新。因此可以说,逆向创新是这3种创新的衍生物。

       自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新的内涵日益丰富。从内容看,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从重要性看,创新包括渐进创新、突破创新等;从来源看,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等。当创新与不同视角相结合时,就产生了新的概念。逆向创新将“创新”与“地理”及“时序”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强调“在新兴市场取得成功,随后扩散到发达国家市场”的时空变化过程,定义了新的现象。虽然逆向创新的特征较显著,但结合其它类型创新进行对比研究,将有利于对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对概念作出更清晰的界定。

       2 逆向创新类型

       对现象进行充分准确的描述后,就进入了金字塔框架的第二阶段,即对现象进行分类。Max和Simone等[13]将创新分成“构思—开发—引入一级市场—引入二级市场”4个阶段,并结合创新流动的概念[14],扩充了逆向创新的定义。他们认为逆向创新是一种全球创新,且在某个阶段,创新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并最终被发达国家市场接纳。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均既可以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在发达国家实现。因此,Max和Simone等将全球创新分为16种类型,其中10种创新符合逆向创新的定义。如果其中至少有两个关键阶段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则称之为“强逆向创新”;若创新只有一个关键阶段在发展中国家完成,则称为“弱逆向创新”。按照这种分类,3个关键步骤中的任何一个在发展中国家完成都是一种逆向创新。将逆向创新按照流程和地域两个维度分为10种类型,这种清晰简洁的分类也有助于消除误解,但其缺点也正源于此。将创新过程粗糙地划分为线性排列的4个阶段有些欠妥。后续研究可以结合更细致的创新流程模型,如耦合创新流程或创新整合流程,或更复杂的第5代创新流程模型,挖掘逆向创新更深刻的内涵,进行更精确的分类。

       在Marco和Stephan[12]的研究中,成本创新、够用型创新和节俭型创新实质上都是按产品本身的特性进行分类的。成本创新指功能相同、价格更低的创新,如比亚迪锂电池;够用型创新是功能减少、价格更低的创新,如罗技无线鼠标;节俭型创新是具有新增功能、价格更低的创新,如通用电气的便携式超声成像仪。而逆向创新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地理维度——从新兴市场到发达市场。因此,将逆向创新按照产品功能与价格特点分为3种类型是合理且有意义的。

       Govindarajan和Chris[2]提出了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的5大差异:产品性能、基础建设、可持续性、监管差异、偏好差异。其中任何一种差异都能成为逆向创新出现的前提条件。5种差异导致在发达市场取得成功的现有产品无法满足新兴市场需求,因而迫使企业对新兴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可以说,这5种差异的实质是“差距”。一般认为,创新需要丰富的资源基础,资源短缺会对创新形成阻力。但就逆向创新而言,资源受限是促使其产生的先决条件,因而体现了创新的辩证性。这种分类法有利于对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或客观描述,但不能帮助决策者积极主动地实施逆向创新。逆向创新的发起必须基于其中某个前提,但这些前提都是被动因素——没有哪家企业会为了激发起逆向创新的灵感而主动让自己陷入这些约束性前提。

       Vijay和Ravi[1]对逆向创新实现逆向扩散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并将其归纳为5个方面:第一,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可对应于发达国家市场的某一价格敏感型细分市场,使创新易于扩散。这种扩散是一种平行扩散,虽然目标市场的地理位置不同,但经济属性却非常类似;第二,逆向创新显著的价格优势可以迅速增加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第三,某些逆向创新会针对新兴市场对传统产品进行重新设计,降低售价同时增加新的产品特性,如便携性、易用性。这种产品回渗到发达市场时,易于找到与新兴市场不同的应用领域;第四,逆向创新是一种颠覆式创新——从低端市场穿越到主流市场;第五,新兴市场也有能力孕育技术突破,在某些领域超越发达国家。

       不难发现,逆向创新扩散的原因亦可作为一种分类依据。本文认为,以上5个原因可进一步归结为两大类。其中,前3种原因驱动的逆向创新意味着企业只需将在新兴市场取得成功的产品直接投放到发达国家即可,两个市场享有同样的产品,可称之为“同步逆向创新”。由后两点原因驱动的逆向创新不能直接从发展中国家移植到发达国家,从启动到实现创新的逆向流动需要经历一段技术进步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时间跨度,且两个市场的产品可能存在“代沟”,可称之为“异步逆向创新”,如图2所示:

      

       图2 同步与异步逆向创新

       从以上5点原因可以看出,逆向创新概念有扩展的趋势。如果逆向创新由前3个原因驱动,可以说逆向创新的载体是“一件”产品,比如通用电气的便携式超声成像仪、印度塔塔汽车;如果逆向创新是一种颠覆式创新,或仰赖技术的蛙跳式发展,则意味着逆向创新的载体是“一系列”经过改进的产品,包含了一段明显的时间跨度。本文认为,为了便于分析以及从实践的角度考虑,不宜将逆向创新内涵扩大到创新在发达国家落地生根以后的演化过程。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紧扣“创新的逆向流动”这一特征有利于明确概念的内涵,不易造成混淆;第二,“创新的逆向流动”实现以后,在发达市场的进一步演化可由其它理论工具加以描述、解释,如颠覆式创新理论、A-U模型、S曲线等。

       3 逆向创新模型构建

       在描述现象、提出概念及分类的基础上,到达理论构建金字塔框架的第三步——陈述联系、构建模型。这一部分将主要介绍逆向创新的4种定性理论模型。前3种模型从宏观视角对逆向创新包含的4个阶段进行了描述,第4个模型从公司内部视角描述了实施逆向创新所需的步骤。

       Vijay[1]研究了美国跨国企业逆向创新的案例,提出了一个包括全球化和逆向创新两种进程、4个连续阶段的线性模型。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全球化进程,后两个阶段属于逆向创新进程。第一阶段:受美国跨国企业为其现有产品寻求全球市场驱动,产品在美国完成设计、生产,在新兴市场销售;第二阶段:创新仍然在美国完成,但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以适应新兴市场需求;第三阶段:针对新兴市场的产品在当地完成设计、制造、扩散;第四阶段:创新向发达国家市场扩散。

       Jacqueline和Patrick[15]研究了医疗领域的逆向创新,提出了逆向创新模型,并将逆向创新分为4个步骤:①发现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共同问题;②创新,并推广到低收入国家;③推广到高收入国家;④创新并在高收入国家扩散。研究认为,为了加快逆向创新进程,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①找到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最急需解决的共同问题;②营造变革所需的宽松环境;③保持低收入国家早期创新接受者与高收入国家创新者之间的有效联系;④估量全球逆向创新活动。

       Yann提出了一个四象限模型。模型中,从第三象限(左下方)开始,经历两步全球化进程,到达第二象限本土创新,进而到达第一象限逆向创新。如果将这一进程中第四象限补充完整,则可得到逆向创新从起始到充分发挥影响力的整个过程。Yann认为,符合这一过程的逆向创新主要由“简易性”驱动。简易性是除收入差距外,驱动逆向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从发展中国家渗透而来的创新满足了发达国家市场对“简易性”的强烈需求。逆向创新的简易性最终将在发达国家市场中被强化、改进,进而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Simone和Alberto研究了意大利家用电器公司Speres逆向创新的成功案例。Speres中国分公司设计了一款针对本土市场的产品,但获得了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双丰收。其详细描述了该公司如何小心谨慎地设计产品,在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如何避免与公司现有产品在欧洲市场互相蚕食的过程。实现逆向创新需要克服的困难包括:与东道国新兴企业竞争,与母公司进行沟通并获得支持,避免在发达市场颠覆自己原有产品。Simone和Alberto总结了公司层面实现逆向创新的3个步骤,即鉴别问题——分析当地竞争者——将产品特性反馈到公司总部。

       不难发现,目前逆向创新模型研究的一般模式是通过案例定性描述模型,并未充分反映现象背后诸多变量的联系,相关定量研究较匮乏。上述4个模型中前3个是逆向创新的宏观描述模型,并未体现逆向创新产生的动因及前提条件。Vijay的模型描述了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逆向创新模式,而许多案例表明由新兴市场企业发起的逆向创新并不承接在全球化之后。后续研究有必要对这两类企业的逆向创新流程进行区分。Jacqueline和Patrick[15]的模型细化了Vijay模型中逆向创新的部分,并将“问题识别”作为逆向创新的起点,对企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后半部分与Vijay的模型大同小异,均未反映逆向创新深层次的驱动因素。Yann主张将创新逆向扩散至发达市场后的演化过程纳入逆向创新的整体研究,后续研究可以顺其思路,围绕“后逆向创新过程”展开。第4个模型体现了公司内部视角下,企业实施逆向创新的过程。后续研究可以此模型为基础,构造逆向创新过程中母公司、子公司及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及资源的交互模型,为企业实施逆向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4 讨论与展望

       从Christensen的理论构建金字塔来看,现有文献多以案例研究为主。这一方面表明自“逆向创新”概念提出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相关现象被学界察觉。现象是理论构建的起点,对现象进行详细、准确记录,能为科学理论的建立奠定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说明现有研究多半处于探索阶段,后续的拓展空间很大。由于逆向创新的特征非常显著,只需紧扣“地理”和“时序”两个维度的特点,就能对逆向创新现象进行有效鉴定。因此,即使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逆向创新也没有因定义问题而引起学界的争论。

       如前所述,Max和Simone等将逆向创新按照创新流程和其中每个环节所在的市场分为10种类型,这一做法实际上扩展了Jeffrey与Vijay最初提出的定义,这也为后续研究带来了启示。结合已有研究,深入挖掘创新的内涵将会对“逆向创新”概念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既然“创新”的概念值得深入挖掘,就可以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将逆向创新中的“地理”维度笼统地分为“发展中国家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更具说服力的分类法?根据市场细分理论,大规模市场可以按照需求差异细分成若干小市场。Vijay和Ravi提到,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的最重要差别是人均收入差别,而创新逆向流动实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发达市场中部分贫穷消费者与新兴市场消费者购买力相当,这两个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共性。此时,创新从一个市场扩散至另一个类似的缝隙市场,更像是一种“平移”。是否需要将这类现象纳入逆向创新的分析框架,值得进一步探讨。

       为了更清晰地界定逆向创新的现象及定义,还可结合其它具有相似特征的创新类型进行对比研究,如上渗创新(Trickle-up Innovation)、反冲式创新(Blowback Innovation)、BoP创新(Bottom of the Pyramid)等。判断不同类型创新的异同,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化理解及准确界定。

       金字塔框架的第二层是对现象进行归类。分类在理论构建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也为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和切入点。除Max和Simone等外,目前鲜有学者专门对逆向创新的分类法进行研究。一个好的分类法需要保证充分性和类间的互斥性,后续研究可依循此原则对逆向创新的分类法进行深入研究,也可按需要对不同分类法进行交叉整合研究,或引入其它分类标准,如行业特征等。考虑到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总部位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作为逆向创新主体展开,对总部位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逆向创新研究相对较少,因而加强对后者的专门研究非常必要。

       理论构建的第三步是找出构念间的相互联系,然后建立模型,通常涉及统计学方法的运用。目前的模型都停留在对逆向创新过程的定性描述上,鲜有模型涵盖了逆向创新的驱动因素,从深层次反映其内部机理。也极少有学者利用定量分析工具对逆向创新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后续研究可向下挖掘现象产生的动因,向前探索逆向创新的前提,夯实理论根基。同时,可在充实的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逆向创新模型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以弥补目前研究的空白。

       Vijay和Ravi曾针对逆向创新提出了一个研究日程,认为可从创新、国际化、跨国企业战略和组织以及FDI溢出4个方面展开研究。结合此观点并综合全文,可得到一个逆向创新研究视角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任何一个主题或几个主题的结合,都能成为后续研究的参考方向(以灰色方格表示)。该图谱具有很好的弹性和可扩展性,研究者可根据研究动态设计出更合理的结构。

      

       图3 逆向创新研究视角图谱

标签:;  ;  ;  ;  ;  

逆向创新的研究趋势与分析模型构建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