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论文

浅议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论文

浅议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

马歆怡,赵雪琪

(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

摘 要: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千年来的宝贵结晶,高等院校提倡国学经典教育,是培养新型全面人才的必经之路。本文着重讲述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和背景,并从现实角度入手,分析了高校国学经典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对国学经典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国学经典教育;高校;大学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人们却在这样的高速发展中逐渐感受到了传承民族文化的缺失,国学经典教育则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别是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 国学经典教育的内涵及主要背景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和学术系统,我们将其称之为“国学”。国学经典中凝结着千年来古人的知识与智慧,它能更好地熏陶学生的人格,而国学经典教育则是继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结晶的重要途径。国学经典教育不单单指传授知识思想,还包括对人的人格、心灵、品德、修养等一系列的培养。它以国学经典为中心内容,在将传统思想文化系统化、条理化的基础上,使其与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多方面、多途径地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进行传授,旨在传扬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培养民族精神。

如今,国学经典教育迎来了最好的时期。逐渐摆脱了国学经典无处可宣的困顿,各类旨在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异军突起,带领人们重新领略了国学深远的魅力[1]。与此同时,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应用软件等新媒体途径也为国学文化的重新树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媒体时代为国学文化的传播造就了巨大的优势,一场浩荡的“国学热”因势而起,国学氛围遍布全国,人们再次拾起国学经典,重启先人书香之路[2]

然而,当代大学生往往会忽视对国学经典的学习,造成高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针对当代社会功利之风盛行的现状,在高校大力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至此,国学经典教育也成为各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陪护在患者身边时发生跌倒坠床时的状态描述可以看出,搬运患者、陪护在身边睡觉、患者床边大小便后陪护未安置好患者等情况为主(见表3)。

二 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

(一) 高校机构及课程设置的积极引导

国学教师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以及丰富的历史学识,才能够对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内容进行准确的阐释,并且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从事国学教育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其自身的为人处事需要合乎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为此,高校要广纳贤士,打造精良的国学经典教育队伍,同时提供进修培训机会,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5]

(二) 师资力量不足,开设课程种类欠缺

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在大学生这个群体当中也掀起了一阵波澜,少数大学生积极投入到传扬国学经典的时代浪潮当中,然而大部分学生都对此并不“感冒”。据调查显示,30%的大学生是通过教师课堂教授来了解传统文化。学校虽然开设选修课、必修课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但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国学经典的学习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大学生们更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对此类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只是浅浅掠过。古文中古典的思想观念、艰苦晦涩的字句常常是击退学生们了解国学经典的重要原因,学生们未能从本质上整体科学地看待传统文化,从而缺乏对国学经典学习的积极性。

生产教育是1930年代初,尤其是1931年全国性大水灾及“九·一八”事变后内忧外患背景下,政府当局与教育界上下呼应、合力提倡的教育主张,意在通过教育授予受教者生产技能,为社会生产事业提供技术人才,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史家舒新城认为,此时期中国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已“由治术教育转变到生产教育”[1]。教育界关于生产教育的讨论中,围绕“生产”究竟是以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为主,先后形成“农业为主”论、“工业为主”论以及“农工并重”论等三派观点。

(三) 在校大学生的“不感冒”态度

学校专业教师及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欠缺,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学经典教育的普及。在师资力量上,大部分高校研究国学方向的专业教师、任课老师大多来自于汉语言文学、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专业。虽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总体来看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难以将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获得预期成效。此外,这些任课老师在进行国学经典授课的同时,还肩负着其他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往往会出现时间冲突、精力不足等问题,使得该门课程的推行举步维艰[3]

三 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的未来发展

让大学生们更好地接触和接受国学文化,首要任务是拉近学生们与国学文化之间的距离。各大高校可以利用校内设施,在装修和装饰方面融入传统文化的组成要素,重现古人的智慧结晶,让老师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和力和魅力。例如悬挂经典诗文做成的图片书签于校内人流量大的地方,供人欣赏品味、在校内电子屏幕中滚动播放名人警句以及在学校广场设立名人纪念碑等。

(一) 创造国学教育环境,营造国学文化氛围

在全球多民族文化的大环境之下,人们会更加追求一种自我的文化认同,而这种认同感正是由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国学经典将会为越来越多人了解、熟识,国学经典教育也将成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学经典教育,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展国学讲座、国学论坛等,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及国学专家来校开讲,为学生了解国学经典提供便利。也可以以沙龙、书友会的形式,聚集校内热爱国学的学生,鼓励其分享讨论学习心得,共同品析国学。高校应大力支持校内国学社团的活动开展,支持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让更多同龄人关注国学。另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时间每周固定安排“微诵课”“微阅课”等课程,使经典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4]。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国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心理框架的建构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二) 打造优良师资队伍,提高国学教育水平

如何进一步推进国学经典教育,仍然是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都设有国学院,或是设有类似国学院的机构组织,其旨在为国家培养当代国学精英、提携国学后继、拓展国学文化。除此之外,许多高校还对课程安排进行了完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加入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从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人才培养规律出发,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将必修与选修结合起来。同时配合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开设,各大高校纷纷推出各类丰富多彩的讲座、社团、比赛等,以新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纵使是这样一派大好的发展局面,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开展仍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国学经典的教学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形式单一,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来进行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使得课堂教学流于表面,没有起到实际的教育效果。

(三) 打破国学经典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隔阂

由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历史性,人们往往将它与其他专业学科分开甚远,但其实国学经典有着许多与其他专业学科相融合的方式,在保证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能够有所了解。例如,在学习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现代作家的思想与有着类似观念的古人对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异同,增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提高课堂效率;在史学类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对历史的讲述中着重挖掘隐藏在历史史料背后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文化思想的变迁, 使学生们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英语类课程学习当中,拓展学习英文翻译过后的古人名言警句,了解中国专有名词的英文形式等。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以不同的途径实现国学经典在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领略到国学文化的魅力[6]

四 结束语

国学经典教育要坚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辨证态度,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高等院校的国学经典教育,应是对正确的思想文化进行开展,恶意曲解传统文化的内容是要被批判和舍弃的。推行国学经典教育,不能一味追求复刻原始,而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创新,将现代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暂且将乡土正义界定为以社会强弱关系结构为基础,以中心—边缘秩序为底线,以正义衡平感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地方性正义。乡土正义本质上是建立于人情、面子、势力等本土生活情境之中的微观正义,“是地方性知识的集合形式,是自发的本土文化的伦理道德之凝练” [27]。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个体,因生活琐事发生纠纷在所难免,纠纷解决所遵循的规范并非是非之断,而是在乡土社会关系中自然形成的利益平衡机制。以下将结合纠纷社会文本,展现乡土正义的相关命题。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首先要遵循语言通顺的原则,也就是说翻译完的句子不能晦涩难懂、语句不顺畅,也不能生硬、让人费解。如Many of these fine products are in stock ready for your order这句话,就不能生硬地翻译成“优质货物已在仓库里准备好,为了你来订购”,而应遵从语言习惯译为“欢迎订购”。其次要遵循专业性原则,毕竟是为商务活动和国际贸易服务,因此必须使用规范术语,如This Agreement is made by Su应该采用Agreement在商务英语中“协议”的意思。

参考文献

[1] 刘峰,易贤恒.自媒体时代国学文化传播创新模式探析[J].出版广角,2018(21):46-48.

[2] 岳恩多.国学文化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复兴探析[J].传媒论坛,2018,1(18):156-157.

[3] 洪霞,刘子莹.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国学经典类阅读课程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2):48-50.

[4] 王超.“微”诵经典“微”出传承——浅谈经典“微诵课”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传承[J].名师在线,2019(01):89-90.

[5] 钱婉约.关于在大学中文学科中加强国学经典教学的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8(04):92-96.

[6] 单新.从国学之“国”看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J].教育现代化,2016,3(04):211-212.

本文引用格式: 马歆怡,等.浅议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J]. 教育现代化,2019,6(43):179-18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3.075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媒体与国学经典融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201810554004)。

作者简介: 马歆怡,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赵雪琪,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德育。

标签:;  ;  ;  ;  

浅议高等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