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与武汉城市现代化建设比较研究_城市化水平论文

南京与武汉城市现代化建设比较研究_城市化水平论文

南京与武汉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论文,武汉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南京与武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南京是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江苏的首位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时期,南京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60亿元,标志着南京的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二是三次产业结构更为合理。2000年,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3:48.4:46.3,基本实现了二产主导型向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型的结构转变。三是现代化都市框架已经拉开。全市建成区面积已由原来的76.34平方公里扩展为186.73平方公里,全市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和水电气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初步实现“还账型”向适度超前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变。四是社会事业比较发达。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0%。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基本上适应了群众要求。五是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200元和4050元,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超过10平方米、30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降到50%以下。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在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正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城市化发展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37%上升到1999年的53%,年均上升0.75个百分点。南京的城市化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城市化进程由二产为主推动向二、三产业共同推动转变。随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逐步优化,城市化发展的驱动力明显增强,城市化总体水平已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处于世界平均水平线上(世界平均水平为47%)。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1998年南京市区总人口276.4万人,非农常住人口238.9万人,城市化水平为86.4%,五郊县总人口255.7万人,非农常住人口37.3万人,城市化水平只有14.6%,城市与郊县的城市化水平相差71.8个百分点。郊县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三是五郊县城市化进程缓慢且不平衡。从1990年到1998年的八年间,五郊县城市化进程平均增加了3.5个百分点,年均只提高了0.45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左右。四是隐性城市化人口比重较大。据测算,南京市目前约有70万隐性城市人口。

与南京相比,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07亿元,比南京多307亿元,财政收入126.15亿元,却比南京少33.85亿元,说明从事经济建设的财力还不足,比南京要差一些。2000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7:44.3:40,与南京大体相当,不分上下。城市建成区面积,1999年武汉市为208平方公里,比南京规模大21.27平方公里;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五区面积为7002平方公里,比南京的浦口、大丁、栖霞、雨花台及江宁县等五区(县)总面积2535.23平方公里要大得多,这说明武汉城市发展的空间要比南京优越。2000年,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763元和2995元,这两者比南京分别少1437元和1055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9平方米,比南京少1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南京相当。这说明武汉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赶不上南京,特别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

在城市化发展特点上,武汉1999年的城市化水平为58.7%(人口口径),比南京高5.7个百分点,这说明武汉的城市化总体水平要比南京高一些,也说明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化发展的驱动力比南京强。武汉市1998年市区人口530万,非农业人口391万,城市化水平73.77%,比南京同期市区低15.63个百分点;五郊区总人口201.5万,非农人口37万元,城市化水平10.48%,比南京同期五郊县高3.88个百分点;武汉城市与郊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差55.29个百分点,比南京同期少16.51个百分点。这说明虽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武汉表现得也很突出,但与南京相比,相对缓和一些。另外,据权威部门统计,武汉市目前约有近100万隐性城市人口,同南京一样,隐性城市化人口比重较大。

南京与武汉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还具有相同的优势条件:一是工业基础较好。建国以来,南京与武汉一直都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都已形成了较具规模和特色的工业体系。二是科技实力雄厚。南京、武汉都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都拥有各类高校30多所,建有代表国家一流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科技实力都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区位优势突出。南京濒江临海,位于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带的“T”型结合部,紧邻上海,在江苏沿海、沿江开放战略中都处于重要地位。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历来就是商贾云集、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区位优势位居中部城市之首。四是旅游资源丰富。南京与武汉都是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是具有滨江特色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

二、南京与武汉城市现代化的主要发展目标及措施

今后5-10年,南京城市现代化的主要发展目标确定为:

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500美元,市区5000美元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35%左右,石油化工、车辆制造、电子信息等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初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科教文化、基础设施、环境现代化。南京都市圈基本形成,结构比较清晰,功能趋于合理。

2010年,城市化任务基本完成,南京都市圈结构逐步优化,都市圈竞争力、辐射力明显增强。全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城市环境优美,科技发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市场机制日趋成熟,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南京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为:着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郊县城市化进程,科学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南京进一步明确其城市功能定位,定义为: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全国一流省会城市、以古都和滨江为特色的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部分国际性功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实现城市化战略、加快南京与周围区域城市化进程,2001年5月,南京与周边城市江苏省的镇江市、扬州市和安徽省的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商讨确立建设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快速交通网络,地理半径为100公里。构建“一小时都市圈”将加快以南京、合肥、芜湖为核心的金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将提升该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

南京着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首先是做强南京的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紧产业转移和升级,瞄准世界先导技术和产业,充分挖掘南京现有的人才、技术和产业等优势,构筑起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相当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石油化工,车辆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三大产业,使之成为全国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经济分工与协作,营造全省招商引资的最好投资环境,增强国际国内吸引力、抗衡力,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其次是做大南京的城市规模。在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扩大主城范围。第三是做优南京的城市功能。通过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强化省会城市功能,把加强国际性功能作为功能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全省率先优化先进生产要素的配置机制,优化聚集高素质人才的用人机制,优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优化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使南京成为全国城市制度创新的先锋区,把南京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第四是做美南京的城市形象。着力塑造现代文明和古都风貌有机融合的城市特色,创造更多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后人评说的建筑艺术精品,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断提高省会城市市民素质,使南京真正成为全省的“第一形象,第一窗口”。

在新的发展阶段,武汉市也提出了新世纪初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两大战略目标:

长远战略目标——争取经过30多年的持续奋斗,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城市综合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把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中期战略目标——用新世纪的10-1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发展极,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社会文明等各个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长远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是武汉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基础、建框架的重要时期。预期“十五”期间武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至10%,五年内转移农村人口4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65%。

“十五”时期,武汉将通过初步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现代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框架等四个方面,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创新城市综合发展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社会主义现代都市文明风貌,把武汉建设成为华中地区主要的经济、贸易、金融、信息交通、科技教育五大中心。

“十五”时期,武汉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基本框架为:一是把优化升级作为“十五”武汉产业结构的主导方向。集中培育“五大产业基地”、“五大功能中心”,初步构筑起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新兴战略产业成长迅速,重点传统产业形成后续发展能力,都市型产业富有活力的产业结构体系。二是构建经济三大圈层,拉开“十五”武汉城市布局的基本框架。“十五”时期武汉将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为主线,推进生产力布局重心由主城逐步向市郊转移,有重点地强化与周边地区的发展联动,加快构建都市繁荣圈、都市实力圈、都市辐射圈三大经济圈层,形成城乡一体的现代城市布局基本框架。三是把建设一带、一区、一港作为“十五”武汉城市功能区建设的重点。“十五”时期,在加快居住新区、卫星城、小城镇等建设的同时,武汉城市功能区建设的重点是“一带”(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带)、“一区”(城市中心景观区)、“一港”(阳逻武汉新港)。这三大重点功能区集中体现了新世纪武汉城市建设的特色,是武汉现代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重要支撑。四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提高。“十五”时期,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城乡居民生活达到较为富裕的小康水平,部分居民开始进入现代化生活方式;全面加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显著提高市民素质、文化生活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

三、南京与武汉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比较分析

南京与武汉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大体上比较相似,但在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上却不一致,比较南京的做法,可得出如下几点:

第一、南京推进城市现代化首先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建成全国一流省会城市。南京明确地把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城市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值得武汉借鉴。2000年,南京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0%,与南京相比,武汉还有差距。2000年,武汉高新技术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7%,但高技术产品出口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汉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在工业发达国家中,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般为30%~40%,美国高达43%。南京市2000年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高于武汉。这说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与武汉在国内、国际上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与城市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极不相称。因此,武汉要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来提升城市功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原工业化国家的老路,克服工业化给环境、生态带来的巨大危害;才能保持在华中地区的领先地位,成为长江流域中部对外科技贸易的窗口;才能凸现高科技产业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作用;才能搞好传统产业改造和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为此,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武汉城市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就应立足武汉实际,把高科技产业作为能够牵动整个经济跃上新台阶的增长源泉来看待、选择和培育。同时,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突出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注重建立科技市场体系和吸收、引进、培育人才相结合,突出人才价值的有效利用,使高科技产业成为武汉城市功能提升的驱动器。

第二、南京以古都和滨江特色为切入点来建设“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个性特色突出。一座城市的魅力并不仅在于经济的活力或竞争力,更在于该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风貌形象。南京市充分地意识到其自身个性特色,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定位。南京是我国的“六大古都”之一,同时还具有一个其他古都均不具备的地理特色,即南京濒临长江,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同时具备“古都”和“滨江”两大特色,这在我国城市中是罕见的,是值得珍惜的,又是应当大大加以发挥的。正是借助这两大优势,南京提出强化滨江功能,与其古都特色交相辉映,使南京的国际知名度更高,影响范围更广。而武汉虽然也提出了构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城市,但笔者认为这一构想还不完善。滨江、滨湖固然可以作为武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以宣传、光大,但武汉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样也可与南京相媲美,且不说“黄鹤白云”和“高山流水有知音”的传说留芳千古,光盘龙城遗址所体现的城市发展历史就足以说明武汉这座古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其悠久历史已超过具有2500年城市发展史的六朝古都南京,应该大力宏扬武汉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笔者认为,一座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应该强调体现自然与历史文化和谐的美,只有滨江、滨湖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的融合才能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因此,武汉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借鉴南京的经验,突出滨江、滨湖与人文特色的结合,体现武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个性,使之更具灵性和品味。

第三、南京确立的“具有部分国际性功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务实。一座城市能不能取得区域内的中心地位,关键在于以其强大、独到的功能来对周边地区施加影响,通过其较强的辐射和扩散,增强凝聚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定位都需要放在更大的范围乃至世界城市体系之中来考虑。南京借助于现有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值得武汉借鉴。武汉提出在新世纪初经过30年的持续奋斗,把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这一战略目标是符合武汉城市发展规律的,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武汉在20世纪初时,曾是中国内地最大的国际性中心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鼎盛时期武汉曾是仅次于上海的内地国际贸易中心和内地商贸中心,还是中国工业三大发祥地之一,这说明武汉曾经具有国际性城市的地位。目前,武汉又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笔者认为,应该在这一总体发展方向下分阶段定位。首先是在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基础之上,建成中国第四增长极和市场化中心;其次是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中心和创新传递中心,具有国际性城市部分功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然后是建成西太平洋东亚半岛第四大国际中心城市,成为国际城市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成员。

第四、南京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一小时都市圈”,符合城市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加强南京作为核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创建值得武汉学习。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周围缺乏与其协调发展的城市群相衬托,大大制约了武汉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只有构建城市群,城市与城市之间通过便捷的综合交通网和现代化通讯设施相联系,彼此才能有内在的亲合力和相互依托关系,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的机体,构建城市群,以大城市作为核心,有中小城市作为支撑,才能进一步发挥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并通过中心城市传递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因此,借鉴学习南京的做法,武汉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必须利用长江沿岸城市及华中其他城市的多重互补性,在形成长江黄金水道城市群,发挥联合优势的基础上,凸现武汉特大城市的中心区位功能。在“十五”期间,武汉城市化首先应该向西南方向拓展,与江汉平原的荆州、荆门、孝感、仙桃、天门、潜江、咸宁等七城市形成环武汉半月形城市群,加强武汉与江汉平原城市群的互接互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标签:;  ;  ;  ;  ;  ;  ;  ;  ;  ;  ;  ;  ;  ;  

南京与武汉城市现代化建设比较研究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