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对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赵凯华,史学军,苏丽丽

多排螺旋CT对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赵凯华,史学军,苏丽丽

赵凯华 史学军 苏丽丽

(山西省汾阳医院CT室 山西 汾阳 032200)

【摘要】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对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病理结果确诊的20例腹膜后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其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其中霍奇金淋巴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7例。在腹部增强CT扫描图像上,观察腹膜后肿块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结果:20例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均有腹膜后淋巴结的肿大,8例呈孤立性结节,12例呈融合状;15例密度均匀,5例中心低密度坏死灶;增强扫描可见18例呈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0例包埋腹主动脉及其分支。2例累及脾脏。结论:多排螺旋CT在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多排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059-02

恶性淋巴瘤是来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原发肿瘤,常累及腹腔淋巴结及结外器官(胃肠道、脾脏等),其发病率是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肿瘤之一,已逐步居于各类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10位[1]。腹膜后淋巴瘤较为少见,由于腹膜后淋巴瘤位置较深,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其检出率较低。本文通过对20例经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膜后病变的多排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为临床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多排螺旋CT检查,并经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20例腹部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8岁~68岁,平均年龄52岁。霍奇金淋巴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详细询问病史,常规进行体格检查,采用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机扫描,常规空腹,扫描范围上至膈顶,下至耻骨联合,所有患者均先平扫后行增强扫描,对比剂均采用碘佛醇70~80ml,含碘浓度为320mgI/ml,经前壁静脉注入。层厚5mm。在增强CT扫描图像上,通过MPR多方位成像,观察腹膜后肿块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2.结果

多排螺旋CT平扫:20例患者均可见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8例呈孤立性结节,12例呈融合状,边界均清楚。15例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5例显示低密度坏死灶。增强扫描可见18例肿大的淋巴结呈轻-中度均匀强化,2例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0例肿大的淋巴结包埋腹主动脉及其分支。2例累及脾脏,显示脾脏内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病灶,增强后呈现相对低密度影。

3.讨论

3.1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均可受累,在淋巴结肿大前或同时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贫血、发热、盗汗、乏力及全身皮肤瘙痒等症状,查体常可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腹膜后淋巴瘤较为少见,位于腹膜后组织间隙,位置较深,早期多无异常表现,随着病变的进展,患者可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腹痛、腰痛、乏力、消瘦、发热等症状,随着肿块的不断增大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引起一系列压迫症状。

3.2 恶性淋巴瘤的病理改变

根据病理、临床特点将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HD的病理学形态特征为多种非肿瘤性炎症细胞增生中可见里-斯(Reed-Steinberg,R-S)细胞。HD按照病理类型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经典型,后者包括:富含淋巴细胞的经典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NHL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淋巴结结构消失,皮质和髓质分界不清,淋巴窦及淋巴滤泡或淋巴结包膜受侵,整个淋巴结呈弥漫性,被不同分化程度的淋巴细胞代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实质脏器受累多见,尤其是肝脏、脾脏,影像学可显示结节、肿块和片状低密度影。腹膜淋巴瘤病变常提示淋巴瘤恶性程度高,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为单一或多发、巨大或肿大融合、类圆形或分叶状腹膜后肿块,绝大多数直径大于5.0cm,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并呈均匀强化,少数病灶密度可不均匀,增强后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可包埋肠系膜血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等,形成“血管漂浮征”。腹膜后、纵膈及双侧腋窝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

3.4 鉴别诊断

(1)腹膜后淋巴结结核:结核菌可通过消化道和血性播散累及腹膜后淋巴结[2],淋巴结核病理改变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外周为肉芽肿,因此在CT平扫时大多数显示密度均匀,当出现干酪样坏死或继发感染有脓液时可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时,中心干酪样坏死物无血供不强化,CT扫描图像上可显示周边环状强化,多个周边强化的淋巴结融合出现“多房样”征象[3]。而恶性淋巴瘤平扫时显示密度均匀的肿大淋巴结,增强时常表现为均匀强化。(2)腹膜后转移性肿瘤:患者多有原发肿瘤病史,CT图像上多表现为多个孤立肿大的淋巴结,常不融合,沿腹膜后间隙的淋巴系统扩散。(3)腹膜后纤维化:病理改变早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晚期则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4],CT扫描图像上表现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或盆后间隙的低、不均或等密度单个或多个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一般不累及大血管后方,不会出现大血管明显前移。强化扫描多为轻-中度增强。(4)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肿块通常较大,呈结节状或分叶状,不均匀强化,可见坏死、出血,易侵犯邻近组织器官,多见钙化。(5)腹膜后平滑肌肉瘤:通常体积较大,多>10cm,肿块不均质性,中央低密度(出血、坏死、囊变),有时可见假包膜,边缘中度强化,较小的肿块密度均匀,钙化少见。可压迫邻近血管。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临床医生如何科学有效地选择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非常重要。有文献报道[5-6],国外学者对腹膜后淋巴瘤分别采用淋巴造影、B超和CT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诊断腹膜后淋巴瘤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比CT高。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淋巴造影技术属有创检查,且耗时较多,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要求较高,并且不能同时显示肝脏、脾脏、胰腺及肾脏等脏器及肠系膜、大网膜及小网膜的淋巴结病变,不能全面地反映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腹部B超有利于观察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能清楚地显示肝脏、脾脏、胰腺及肾脏等脏器的病变,但易受胃肠内气体的干扰,不利于肠系膜、大网膜及小网膜的淋巴结病变的观察。

多排螺旋CT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其空间分辨率高,解剖定位好,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病变的范围,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能明显地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对于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CT及MR对病灶的发现、病灶范围、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大致相当[7],但对于放化疗后疗效的评价,MR较CT更为敏感。

【参考文献】

[1]张玲玉,庹吉妤,郑荣寿,等.中国2009年恶性淋巴瘤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3,22(5):338-343.

[2]杨志刚,李媛,闵鹏秋,等.血型播散型与非血型播散型结核累及腹部淋巴结的CT强化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6,21(8):927-930.

[3] Yang ZG,Sone S,Min PQ,et al.Distribution and contrast enhanced CT appearance of abdominal tuberculous lymphadenopathy[J].Nippon Acta Radiologica,1997,57(9):567-571.

[4]李晓东,孙光,刘晓强,等.原发性后纤维化的微创治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13):2063-2069.

[5] Gastellino RA,Hoppe RT,Blank N,et al.Computed tomography,lymph-ography,and staging laparotmy:correlations in initial staging of Hodgkin disease.AJR,1984,143:37.

[6] Clouse ME,Harrison DA,Grassi CJ,et al.Lymphangiography,ultrason- ography,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n Hodgkin’s disease and non-Hodg -kin’snon-Hodgkin’s lymphoma.J Comput Assist Tomogr,1985,9:1.

[7]杨飞,沙永建.CT及MR在腹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各自的优势及其价值.医学信息,2015,28(21):270-271.

论文作者:赵凯华,史学军,苏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  ;  ;  ;  ;  ;  ;  ;  

多排螺旋CT对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赵凯华,史学军,苏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