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四部电影看精品电影的创作_离开雷锋的日子论文

从国内四部电影看精品电影的创作_离开雷锋的日子论文

从四部国产影片谈电影精品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影片论文,精品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长沙电影工作会议,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它拨动了中国电影的运行轨迹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而“9550”这一量化的国产电影“精品战略”就是这一会议所提出的电影创作和生产的目标。1997年,是实施精品战略的第一年,首批推出了四部国产电影精品:《大转折》、《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和《夫唱妻和》,显示了精品战略最初的实绩。

首批推出的这四部影片都自觉地响应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适应了大众渴望安定文明和谐的社会文化心理,从各个不同层面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同时,四部影片的题材、样式、风格甚至观众群又都各不相同。《大转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雄浑壮丽、气势磅礴,具有史诗风格;《红河谷》则是少数民族历史题材,恢宏阳刚、开阔绮丽,显示了一种悲剧的崇高感;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是以现实生活原型为素材的人物传记片,朴实自然、平和从容,具有现实主义的纪实魅力;《夫唱妻和》以当代农村生活为题材,滑稽幽默、寓庄于谐,是一部喜剧样式的通俗电影。如果说前两部是大题材、大制作的话,那么后两部则是小题材、小制片,它们有历史追忆也有现实关注,有悲有喜也有庄有谐,有浓妆也有淡抹,四部影片使“主旋律”与多样化达成了某种兼容性,为“主旋律”创造了一种和声效果。

对于艺术精品来说,它首先必须具备艺术审美价值,为观众带来新鲜的审美经验和观赏愉悦。而这四部国产电影在艺术上应该说也都具有严肃的创作态度,在当前国产片创作中体现了较高的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平。《大转折》不仅场面恢宏、制作精细,而且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和情节,塑造了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物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深情地描述了刘邓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相濡以沫的特殊友情,在重大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影片还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大决战》等战争文献故事片的创作经验,比较恰当地处理了纪实性与戏剧性、叙事面和叙述点、历史与诗意、文献与电影化等艺术矛盾。《红河谷》则视野开阔、结构复杂、场面壮观,人物和故事都具有传奇性,特别是将西藏自然和人文景观与影片的叙事有机融合,体现了电影的奇观效果。《离开雷锋的日子》则通过对乔安山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创伤的展示,使这一“活着的雷锋”形象脱离了许多“好人好事”影片那种先验的、平面化的人物塑造模式,具有了性格深度,从表演到画面都大巧若拙、形态自然,抒情性溶于写实性之中,具有近年来电影中少见的现实主义态度。《夫唱妻和》则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手法,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将反腐倡廉这样一个重大的政治主题通过诙谐滑稽的形式加以表达,显示了喜剧艺术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四部电影提供了一种启示:电影表现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表现也同样重要。精良的制作、新颖和谐的艺术形式、创造性的审美价值,应该成为电影精品标准的基本共识。

四部电影的出现,表明近来的国产电影创作,在质量上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目前我们国产电影的总体质量仍然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在于人们对电影精品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例如,在目前的创作实践中,有些人仍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题材/主题决定论的观念。有的影片,制作粗糙、观念陈旧、形式保守,但由于题材重大、主题政治性比较强,所以往往以为就可以被当做精品。相反,另外一些作品,题材也许比较平民化,主题的政治性不突出,但表现形式具有视听冲击力,制作比较精致完善,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深度,却可能被排除于精品范围之外。这种精品观念,尽管似乎代表了一种鲜明的政治立场,但是它却可能对电影生产带来一种机会主义的后果,一些投机者不重视电影的生产/创作规律,赶政治浪潮和政治时髦,用题材/主题的政治性来代替创作态度的严肃性,掩饰创作能力和制作水平的低下,这实际上是用粗制滥造来冒充精品,其结果不仅对电影生产带来一种错误导向,而且也是对电影政治性的盗用。题材/主题的政治性并不是精品的决定性因素,一部电影作品如果不具备精致的制作质量和精湛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它的政治目的的。动机并不必然地与效果相统一。甚至,作品的思想涵量并不一定要通过直奔政治主题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点,在好莱坞电影中已经被证明了。四部国产电影的创作实践恰恰也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对于电影精品生产来说,最大的危机也许是创作/制作的模式化倾向。文化是一种需要用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的工程。而目前,一些创作者急功近利,常常按照一些所谓的精品模式,策划构思和复制,不在生活观察、文化积累和制作水准上下功夫,于是出现了大量模式化的作品,甚至叙事方法、叙事视点都大同小异。有的作品尽管努力在现象上寻求一些变化,但在思维方式、创作观念上却完全因袭成规,用形式上的千变万化来掩饰内容上的千篇一律。这些影片缺乏对人和人生的理解、体验,用一种意念化、概念化的方式去阐释和表达世界,根本不能为观众提供任何新的认识、感受、观念和思想,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艺术个性化的存在。因此,这不仅是物质的复制,而且也是精神的复制,使艺术的个性、创造力、批判热情、现实精神都消失殆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艺术个性和没有独特的生活理解,也就不可能有目前这四部国产电影。

精品对于电影业来说,是一个战略:它塑造一种典范,提供一种理想,因而如果我们对精品做了片面的理解那么我们也就会塑造一种畸形的典范和提供一种残缺的理想。尽管我们说,四部国产电影精品在创作和制作上也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仍然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如《大转折》在人物群像的雕刻上还不够平衡,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仍然比较平面化;《红河谷》在情节、人物的设计和表现上存在明显的意念化和概念化,视听元素和叙事元素的细节处理还比较粗糙;《离开雷锋的日子》在艺术形式和电影语言上还略显单调,审美新鲜感不充分;而《夫唱妻和》在人物设计、情节结构和视听效果上则相对简陋,人文深度和艺术创造性还嫌薄弱。但是,这仅仅只是开始,它们的出现为中国电影“9550”精品战略提供了一种引导:电影精品必须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统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没有人文观念、生命体验和艺术表现上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无论是形式上的因循守旧或是思维上的墨守成规,都是一种平庸,而平庸永远是与精品无关的。

标签:;  ;  ;  ;  ;  ;  ;  ;  

从国内四部电影看精品电影的创作_离开雷锋的日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