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发展的悖论_网络新闻论文

网络新闻发展的悖论_网络新闻论文

网络新闻发展的悖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网络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网民数呈几何态势增长,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除港、澳、台外,1998年的网民数只有210万,1999年就已达到890万。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0年1月公布的统计数字,网络用户们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7小时,57.97%的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各方面的信息,而65.52%的用户在网上最主要获得的信息是新闻。

我国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有两种媒体:一是新闻媒体网站,另一是商业网站。前者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代表,后者以新浪网为代表。两者的数量都很大,且都处在大幅度增长的阶段。目前的新闻媒体网站已有700多家,中文商业网站则已达1.5万。

网络新闻是一种即时化、个人化、交互化、多媒体化的全新的新闻传播形式,它促进了资讯的高速流动,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在网络新闻的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悖论。分析这些悖论,有利于我们认清网络新闻发展的方向。

一、眼界扩大与心灵萎缩

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与外部世界交换信息的中介形式。与传统的媒介相比,网络的时效性、信息量和表现手法更有优势。它是集多种交往介质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文字、图画、声音、影像等尽在其中,使用者可以从各个渠道与媒体负载内容交流;同时,用户有了更大的交往空间,地理的、民族的限制都烟消云散。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沉溺于网络的人,交往视野是更加开阔了,但个人心灵却越加封闭了。

许多爱好人机交流的网络拥护者都有一种反常行为,面对网络,可以与其中的陌生伙伴侃侃而谈,但当真正见到其人时,却不知所措,有时甚至见面后还会影响在网络上继续交往的兴趣与效果。久而久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接触。究其原因,对媒介的过分依赖是最主要的一点。只有通过媒介交往才能得到自如感,充分发挥个体内在的智慧、幽默等交际潜力。因而渴望间接交往、恐惧直接交际成为一种越来越深刻的习惯心理。这实际上导致个人心灵更加封闭。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找到了一条间接化的途径,这既放大了许多人的精神交往世界,又进一步限制了更多人的物质接触空间。

据中国新闻社2000年4月3日发自上海的消息称:复旦大学一名男生因上网过度而出现生理和心理异常。这名大学三年级男生从上学期开始,经常在早上八时进入机房,直到晚上九时机房关门才离开。因为过度上网,这名男生形容憔悴,情绪低落,并常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复旦大学校医介绍说,这种症状属于网络性心理障碍,多发于青年男性。患者由于沉溺于网络聊天或浏览信息,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二、言论自由与信息混乱

网络给每个传统的受众都提供了成为传播者的可能。这提高了受众的地位,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者的单向性,但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目的传播任何消息。这其中,有谣言,有泄密,有危害国家安全的,有侵害社会伦理道德的。事实上,目前大量商业网站的新闻采写者并没有领到记者证,谁想发新闻都可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信息发布的混乱。

网络是一种强调个性的传播媒介,它打破传统的传播媒介中受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得传受双方居于平等的地位。这种个性特征让每一个个体在使用中得到极大满足,但问题就出在技术上不断鼓励个人化,而管理上又必须采取一定的集体行为。个人化是为了张扬个性,整体化是为了维系社会伦理。遗憾的是,整体性的伦理约束力量似乎总是跟不上技术对个人化的支持。尴尬的现实引发了一种有趣的争论:对各种利用网络高科技犯罪的罪犯,人们一方面指责他们的破坏行为,另一方面又认为正是这些捣乱者促进了技术自身的日臻完善。换言之,这些犯罪者既是网络时代的破坏力,又是网络时代的创造力。

今年2月,有黑客进入一家生物技术公司Aastrom Bioscicnccs Inc的服务器上,发布新闻说公司将进行一场“并购”,将与拥有英国克隆技术专利、曾经克隆出多利羊的生物制药公司Geron Corp合并。华尔街的第一反应是两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剧升,但同时投资服务部接到电话通知,声称该网络新闻不是真的,没有任何事实根据。Geron Corp事后发布的声明也澄清没有这件事,整个事件的结果是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受到愚弄。这类攻击不再是简单的网页修改,而是传播虚假商业信息,试图哄抬股票价格从中牟利。

一种传播手段受到社会的依赖程度越大,其潜在的危害性就越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高度普及,利用网络制造谣言,或操纵股票价格,或干扰正常的商业运作,其恶意行为的危害更大,性质更恶劣,行为也更狡诈。绝对的自由必然导致自由的滥用。如果放任不管,必然会导致负面信息和负面效果的出现。

三、社会民主与媒体垄断

网络新闻传播的一大益处是促进了“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实现,推动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但越演越烈的新旧媒体合并案则让实现这种益处的可能性减小。比如美国在线对时代华纳的收购,尽管人们说这样可以促进新旧媒体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但当我们发现CNN、 《时代》杂志、《财富》杂志、《人物》杂志还有大大小小的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电影制片厂等以及世界第一大的互联网提供商都归属于一个老板时,我们能说这些媒体间有充分的自由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微软与NBC组成的MSNBC,面对美国政府对微软的指控,能够做出不利于微软的报道吗?如果说类似的网络媒体很多,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报道还能实现新闻的真实性,但若网络媒体仅仅合并成屈指可数的几个垄断巨头后,又怎能形成发散的信息源?事实上,目前国际范围内的电讯业和媒体业里正在出现这种势头,此起彼伏的兼并案数额越来越大,覆盖的媒体数量越来越多,如此下去,少数几个人的头脑将通过这些媒体托拉斯强加于数十亿人。

四、“数字分化”与“知沟”加剧

随着信息传播手段蓬勃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机会及途径极大地增加。一般认为,这种增加对每一个人都会有好处,会扩大每一个人的视野,提高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主观认识并非客观事实,一些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信息流的增长往往会产生负效果,即在某些群体内知识的增长远远超过其它群体;‘信息沟’将会出现并扩大一个社会群体与另一个社会群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问题上的知识距离。”

围绕这种现象,美国学者蒂奇纳提出了知识沟的概念,“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那些受过较好教育、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将比受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能更好地吸收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小。”从目前中国的网络新闻发展来看,尽管网络媒体使用者绝对量很多,但分布不均。那些喜爱上网者整日在网上游荡,而那些不接触网的人压根就不碰。两种人几乎是生活在两个世界,接受两种信息的约束。

CNNIC刚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上网主要力量是青少年学生, 占网民总数的21%,而教师和党政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上网比例很小,只分别占4.8%和3%。担负育人工作和领导工作的群体接触网络如此之少,或多或少会带来新思维的相对贫乏。这样的不平衡现象还很多,比如收入过低的群体、女性群体接触网都比较少。同一次调查结构显示,用户中男性占79%,女性只占21%,而家庭人均月收入500以下的只有7%。

当一种新兴的传播手段对某种人成为禁区时,这种人必然落为社会的劣势群体,其后果只能是知识差距、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

五、国际传播与文化霸权

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的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整个因特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仅仅占到0.1%和0.05%。 这使得传统媒体的国际传播中已经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在网络传播中又进一步强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副教授罗斯科普夫(D.Rothkopf )在美国《外交政策》第107期上撰文指出, “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美国要努力促进全球化的进程,弥合不同国家、民族间的差异。作者非常乐观地认为,“美国控制着全球信息与通讯的命脉,其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已几乎普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事实上,美国在设计全球化进程时,它所考虑的根本出发点并不是什么全球利益,相反,它仅仅是从其国家利益出发,来安排全球化的方向与节奏。

因特网上英语资源的极端强势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的重视。如何既发展网络技术,又保持本土文化成为所有非英语国家必须面对的课题。最近,法国政府为了维护法语纯洁性,克服网上语言的英文味道太重的现状,公开了一项试图改变这一情况的整体计划。按照这一计划,电子邮件(email)一词将禁止使用, 正确的说法是courrierelectroniquc(电子信函)。

寻找矛盾,凸现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五种悖论现象,不是为了否定这种带给人类社会巨大变化的新生事物本身,而是希望人们在盲目欢呼这种新生事物的高度发展时,能够从一种“网络崇拜”的情结中走出来,冷静地看待这一事物的技术本质;在恰当地推广新技术的过程中,让网络技术成为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而不是人类生活成为网络技术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传播史。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直到今天的网络传播,媒介的历史不断证明一个道理:没有一种媒介能够完全统治人们的传播活动,没有一种媒介能够具备完美的素质,每一种新的媒介都只是已有媒介的补充而已。正是在这种新媒介的不断补充中,整个媒介体系才日趋丰富,我们的生活才更加丰富,我们的精神才更加丰富。

标签:;  ;  

网络新闻发展的悖论_网络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