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功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由成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生产属性决定的。它是指成人教育作为社会经济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能在教育中提高成人的政治、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直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即“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相联系的活动,它主要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教育虽然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对经济发展也具有特别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么直截了当,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发展,既依赖于成人教育本身,同时也依赖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抽象地概说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没有意义的,而必须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历史地、具体地认识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本文拟从教育投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三方面来探讨。
一、教育投资的社会性与市场性
教育部门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教育部门不像生产部门那样生产产品、创造价值。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经费,教育部门本身不能产生,而只能依赖国家的财政支付、企业投资等渠道,政府及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投资教育、投资的质和量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经济效益。据库滋涅茨对英、法、美等14个国家近百年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进行归因分析,在人均GNP构成中,25%归因于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增长,75%归因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据国外经济学家统计,一个人受一年初等教育,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一个熟练工人学习科学技术文化一年,其劳动生产率要比他过去高1.6倍。
当然,教育投资并非越多越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见、技术的熟练、生产者的才能等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要高于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者数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许多人依据这种理论,认为国家应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教育投入越多越好。这种认识产生的直接行为后果是:有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把国民预算的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用于教育,希望由此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因为他们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结果非但没有成为动力,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产生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在短期内不但看不到教育投资的效益,反而会由于生产性投资(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相对减小,而延缓了应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盲目扩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致使人才供应超过了社会现有经济水平对人才的需求,于是造成“人才过剩”、“人才外流”等一系列问题。
教育投资的质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紧密相关,在一定的时候(如一年)内,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规模是一定的,国家可以用于教育的投资同样是有限的,而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产生了教育的经济问题,即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寻求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要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不可能的;人们可以谋求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有限的投资尽可能配置到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实际上也就是教育投资结构的优化问题。教育投资的结构取决于教育结构本身,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带来投资结构的不合理。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成人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影响与制约越来越大。社会人才市场的不平衡性、波动性及不规范性给成人教育带来较大的风险,成人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及个人需求来安排,讲求直接有效和回报率;今后成人教育办学将较少政府投资,而主要靠企业和个人投资,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发展自己,因此成人教育投资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追加教育投资的同时,必须注重投资的质量。
二、教育内容的职业性与实用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知识量的激增,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场改革的核心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方面,对传统的课程和教材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加深、加强了基础课和综合课程,以求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化。这场波及世界的课程改革运动,实际上是对传统的“精专论”教学的否定,传统的教育理论过分注重知识的工具作用,而掩盖了它的基础作用,即过分强调功利价值而忽视它的理论价值。当然在这里我们并非完全否定知识的实用性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但过于偏重知识的工具价值则可能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其实,教育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尽可能地保护社会及个人能够应付危害和随之而来的难以预料的变化,使人能适应新的环境。反映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应受过分“精专”原则的支配而应以“博贯”(博览贯通)原则为主,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的内容应为将来能更广泛地适应社会作准备,也就是要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当然,同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还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即在教育内容上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这是由成人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成人教育应针对在职人员的需要和特点,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规格、人才素质要求来设置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的距离,加快知识和智力要素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
总之,为适应现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内容必须作出主动的、积极的调整,调整的方向应该是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并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共同活动的方式,它包括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效,学生学习的成效则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注重的是教师的教,而以启发式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学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主要是内在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着眼于人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育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末,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技术革命,这场新技术革命是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显著特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更新教学方法,注重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人要具备继续学习、处理复杂信息、敏锐发现问题、对事物作出关键性判断,以及有事业心、自信心、既能独立工作又能与人合作的能力与品质。显而易见,时代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高一层次的整体性要求。传统的以继承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着眼于人的创造性的培养,着眼于人的主体意识的提高,着眼于人在未来社会中适应能力的增强。在成人教育中,案例教学、实验课程应成为教学中的一大特色,要以弹性学制、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与讨论、定期面授等教学形式方便在职人员就学,要结合成人心理、生理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应广大在职人员的不同需求,尤其是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