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计量指标看我国名校近年来的发展_大学论文

从科学计量学指标看我国名牌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量学论文,国名论文,看我论文,指标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C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07)09-0132-07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央政府已经通过实施“985工程”,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我国名牌大学受到重点支持以来的发展状况如何,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等问题,受到了政府、大学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流的科研论文产出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一所大学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常用指标。本文选择了“985工程”第一批建设的9所大学,分析回顾了他们近年来一系列科学计量学指标的变化趋势,以期从一个侧面总结这些名牌大学的发展状况,并为他们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 学校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受到“985工程”第一批重点支持的9所大学。“985工程”自1999年开始启动,到2002年一期工程结束。在建设初期,中央政府支持的大学只有两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此后,经教育部与学校所在省(直辖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协商决定通过共建的方式再增加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从1999年7月到1999年11月,教育部与相关省市、部门和高等学校先后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列入“985工程”的大学增加到9所,即“2+7”。此后,进入“985工程”建设的高等学校继续增加,到2003年底,重点共建的学校又增加了25所。2004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2004-2007),进入学校总数达到38所[1]。

表1给出了“985工程”第一批建设的9所大学的基本情况。9所大学中隶属于教育部的有7所,隶属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的各1所。建校时间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外,其它8所都在1900年前后建立。在过去的几年里,除南京大学外,其它8所大学都有与其它学校合并的经历。这9所大学在受到“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以来,纷纷提出了建设国际化、研究型、高水平、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他们还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联盟,自2003年开始,先后在清华大学(2003)、上海交通大学(2004)、南京大学(2005)、中国科技大学(2006)举行会议,讨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关问题。据统计[2],这9所仅占全国高校数量1%的大学,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高校总数的44%,国家重点学科占高校总数的31%,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都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或以上。可以看出,这9所大学是我国高校体系中的最顶尖部分,他们近些年来的发展可以较好地体现我国名牌大学创建世界一流的进程和面临的问题。

本研究计算的科学计量学指标以这九9大学1997-2005年来发表的国际论文为基础,数据来源是Thomson Scientific制作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两个数据库,它们是国际科学计量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数据源。9所大学的论文数据是根据各校的名称关键词检索以上两个数据库的网络版(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的作者单位获得的,只检索类型为“研究论文”(Article)的文献。有过并校记录的大学在合并当年(及以后)对相关大学的数据进行合并。

2 指标计算与结果

2.1 国际论文总数

SCIE和SSCI论文数可以表征机构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的那部分科研产出的规模情况。图1给出了9所大学1997-2005年的SCIE和SSCI论文发表情况。8年来,9所大学的国际论文数有显著增长。1997年,9所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均不超过1000篇,平均494篇;2005年,9校平均发表国际论文2272篇,是1997年的4.6倍。其中清华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最多,达3673篇,最少的西安交通大学发表了1077篇。9所大学中增幅最大的是上海交通大学,8年增长了近18倍。根据我们的统计,2005年世界一流大学(世界前100名)① 平均发表国际论文2800篇,清华、浙大、北大三校已超过这一数量,反映了这些大学的科研活动在国际上已有比较大的显示度。

2.2 累计影响因子

论文的被引用情况(Citation)反映了一项工作被同行所关注的程度,在科研评价中,机构的总被引用次数往往是度量机构研究总“影响”或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引用活动本身的特征(时滞),“总被引用数”指标很难应用在较近的出版物上,《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简称JCR)的出现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JCR提供了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用以反映该期刊上刊载论文的平均影响,人们因此可以根据论文发表的期刊来推断论文可能产生的被引情况[3](期望被引次数),从而使用累计影响因子来替代被引次数指标,累计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CIMF代表一个机构的累计影响因子,N代表该机构的论文总数,IMF[,i]是其中第i篇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使用的期刊影响因子数据统一为2004版的《期刊引证报告》,而期刊不同年份的影响因子会有一定差别。

图2给出9所大学1997-2005年的SCIE和SSCI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从中可以看出,9所大学发表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近些年来也有显著增长。1997年,9所大学累计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620,最高的南京大学也只有1370,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等均不到200。到2005年,9校发表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3400,是1997年的5.5倍,其中北京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已达5800,说明这些大学的科研活动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2005年100所世界一流大学累计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9800,其中排名在世界 81~100名大学的平均值为5700,因此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9校还有较大的差距,即使是最高的北京大学也仅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门槛水平。

2.3 师均国际论文

师均国际论文可以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平均质量。图3给出了1997-2005年9所大学师均国际论文数的变化情况。

总体来看9所大学近年来师均国际论文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清华和上海交大的师均论文数自1997年以来每年都有所上升,浙大自1998年、北大和复旦自2000年(各自的并校年份)以来师均国际论文数也年年上升。近些年来师均国际论文数增幅最为明显的是清华大学。2005年中科大和清华师均发表国际论文分别为1.8篇和1.6篇,位居9所大学的前两位,南京大学、北大、浙大和上海交大的师均国际论文也在1篇左右。师均国际论文数的上升可以部分解释为9校教师队伍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增强、总体质量有所提高。

2.4 论文平均质量

前文提到,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或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的质量,因此,一个机构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或平均影响因子就可以近似反映该机构科研的平均质量。但是,不同的学科由于受成果交流方式和引用习惯的影响,平均引用率和期刊影响因子在学科间的差距会相当大。比如,SCIE中整个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高达5.5,而机械工程、应用数学等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还不到0.8。所以对于涉及学科众多和布局差异极大的大学而言,不宜简单的比较平均影响因子,而应该将学科的差异考虑进去,对论文的影响因子按学科标准化后再进行加权平均,使结果更能够接近于真实的情况。本文使用了论文平均质量(AEQU)的概念,其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AEQU代表一个机构的论文平均质量,N代表该机构的论文总数,IMF[,i]是其中第i篇论文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S[,i]是其中第i篇论文发表期刊所在学科的平均影响因子。

AEQU实际上是一个机构发表的论文在学科相对化后的平均影响因子,一个机构的AEQU值大于1说明该机构科研论文的整体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小于1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本研究使用的学科平均影响因子数据同样来自2004年版的《期刊引证报告》,其中包括224个学科(Subject Category)。

图4分析了近年来9所大学发表的国际论文的平均质量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体上9所大学国际论文的AEQU没有明显变化,其值维持在0.80左右。理科基础较好的学校的AEQU有一定的上升趋势,比较明显的是中科大和北大,这两所学校在2005年的AEQU分别是0.96和0.94,在9所中表现最好。复旦、南京大学论文的平均质量自2000年来也有上升,但是幅度较小。其它几所大学的年度AEQU保持稳定,其中部分有所下降。根据我们的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AEQU值全部在1~1.9之间,平均为1.3。9校的科研论文平均质量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较大差距。

2.5 高水平论文比例

发表在各学科内部影响因子相对较高的刊物上的论文数能够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学科内的高水平研究情况,本文选择各学科内部影响因子处在最大20%的期刊,用发表在这些刊物上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去反映该一个单位科研活动的水平结构。图5分析了9所大学近年来发表的国际论文中高水平论文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9校在前20%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比1998年平均增长了11%,而理科强势的中科大、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的增长趋势比较明显,工科强势的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有所下降。2005年,有5所大学在前20%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比例超过20%,其中中科大已达到30%。但是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9校还有不小的差距,世界一流大学在前20%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般占该校发表论文的40%~60%。

2.6 国际合作论文比例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研合作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使用国际合作论文来衡量国际科研合作的开展情况已有很多专门研究[4]。图6给出了9所大学近8年国际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自1998年以来9所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平均维持在20%左右。各个大学也都没有显著的增长和下降。2005年,国际合作论文比例较高的是北大和复旦,均为26.4%,中科大为23.0%,其它6所大学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都不到20%。实际上,因为近年来9校国际论文数的快速增长,国际合作论文也快速增长,可以从侧面说明9校的教师与国外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但是在结构上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2.7 学科布局与均衡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都是学科门类较为狭窄的专门院校。近年来,由于高校合并和自身建设,很多大学的学科布局都有明显改善,包含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

本文将9所大学近年来发表的国际论文划分到6个大学科领域中去②,这六大学科领域分别是: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简称文科);数学与自然科学(简称理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简称工科);生命科学与农学(简称生命);临床医学与药学(简称医科);综合交叉学科(简称综合交叉)。

图7给出了9所大学近年来在6大学科领域发表国际论文的变化情况。北京大学的理科论文增长较快,工科和生命的论文也呈上升趋势,2000年以来医科论文也不断增加;清华大学的工科和理科的论文增长很快,其中2005年工科的论文数达到1804篇,在世界所有大学中排名第一,生命学科的论文也有小幅增长,医科论文数始终很少;复旦大学的理科论文增长较快,2000年以来工科、生命和医科的论文也不断增加;南京大学的理科论文增长相对较快;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科论文增长较快,理科论文也逐年增加,2003年开始生命学科和医科论文开始增长;浙江大学的理科、工科、生命、医科论文均有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有所差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理科论文增长较快,工科论文也有小幅增长;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科和理科论文增长明显;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科论文增长较快,理科论文也有增长。所有9所大学文科的国际论文都很少或没有,综合交叉领域的论文数量虽逐年增长,但数量也很少。

如果以年度发表40篇论文为判断某个学科领域是否存在的底限,有7所大学的生命学科和7所大学的医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原有理工大学(实际上是工科大学)和综合大学(实际上是文理大学)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过程。

多科性只是综合性的一个方面,本文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这9所大学学科布局的均衡性。利用科学计量学指标与方法来分析机构的学科结构由来已久,Rousseau曾使用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s)来对大学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5]。本文提出使用学科均衡系数(IDB)来表征一所大学的学科均衡性,基本思想是使用各学科领域发表论文的比例为指标,利用距离来测量一所大学与学科最均衡大学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笔者之前的一项有关世界研究型大学分类研究[6],学科最均衡的大学在6个大学科领域发表国际论文的平均比例分别是:文科9.8%,理科28.4%,工科13.6%,生命21.9%,医科22.0%,综合交叉4.3%。根据公式定义,IDB越小说明大学的学科越均衡,其理论最小值为0。

图8给出了9所大学历年来IDB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997年以来,除清华大学保持稳定外,另外8所大学的IDB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复旦、北大和浙大的降幅较大,尤其是在各自并校的年份,同时,自2000年以来这3所大学的学科均衡系数在9所中一直保持最小。9所大学IDB的变化表明,国内名牌大学近些年在学科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学科之间的平衡也有所改善,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9所国内名牌大学近年来国际论文数量和累计影响因子快速增长,部分大学的年发表论文数已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同时师均论文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这些大学的论文平均质量和高水平论文比例的基础较差、离世界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也不一致,北大、复旦、南京大学、中科大等理科强势的学校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清华、上海交大、浙大、西安交大、哈工大等工科强势的大学论文平均质量和高水平论文比例都没有明显提高,部分学校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同时除个别学校外,国际合作论文比例都没有显著增长。这说明国内名牌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量的积累,下一步迫切需要注意质的提高。从9所大学各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与均衡性来看,各校在传统强势学科领域的国际论文发表数量增长较快,同时由于近年来的并校和自身建设,大部分学校的生命类和医科类论文也开始稳定的出现,学科布局越来越综合。但是,9所大学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论文数量还很少或没有,这里有历史、经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因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文科研究的国际化水平还较低。为此,我们对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升学科水平是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

改革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由重视科研成果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质量转变。淡化对成果数量的统计和奖励,提高对原创性高水平成果的奖励力度,重点奖励重大代表性成果。建立规范的国际评议机制,对教师招聘与晋升、基地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代表性成果等采取有国际同行参加的评估。

3.2 加强学科的国际化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加快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提高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和长期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鼓励教师加入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并支持他们在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支持教师参加全球或区域性的多边科技合作计划。重视推进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国际化进程,积极支持文科教师出国访学和长期交流,鼓励文科教师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和出版外文专著,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体现出中国学者的贡献。

3.3 促进学科交叉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策略

以学科调整和学科交叉作为学科发展的突破口,扩大优势学科的国际影响,避免布点式的学科发展策略。国内名牌大学应充分合理利用在学科设置上的自主权,以“985工程”平台建设为契机,依托各校原有的强势学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通过学科整合和多学科合作开辟新的学科生长点,最终使若干基础雄厚的学科和方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设置新学科必须坚持高起点,以提高大学的整体研究水平为指导思想。

注释:

①本文采用的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操作性定义是:在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公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2004年版中总分排在世界前100名大学。参见程莹等.我国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4)

②论文的学科领域归属按照论文发表期刊所在的学科条目进行划分。本文将SCIE和SSCI涉及的224个学科条目整合到6个大学科领域,整合办法详见世界大学的分领域排名(http://ed.sjtu.edu.cn/ARWU-FIELD.htm)。

标签:;  ;  ;  ;  ;  ;  ;  ;  ;  ;  

从科学计量指标看我国名校近年来的发展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