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的分析论文_龚露,王春海

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的分析论文_龚露,王春海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前,有很多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因此,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时,也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应以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将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困难学生构建起适合的资助机制。文章从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入手,重点分析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资助;贫困大学生;心理援助

一、引言

在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群体占的比重较大,他们是一个重要而又相对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既能帮助贫困大学生自身更好的学习成长,也能促进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但是从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当前的资助工作过分聚焦于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物质帮扶,却没能很好地关注到他们因经济压力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高校资助工作不能很好地将物质帮扶与心理资助结合起来,就很难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物质上帮扶学生、精神上鼓励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的综合育人功能。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在完善贫困大学生经济帮扶的同时,还要积极的拓展高校资助工作的内涵,探寻贫困大学生心理资助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1、学习状况

与非贫困生学习情况相比,贫困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分散到勤工俭学上,而不是集中精力在学习上,由此也使得很多贫困生的文化基础课程比非贫困生弱。同时,贫困大学生很少参加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课外活动、集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不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长远发展。

2、生活状况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相对正常水平偏低,许多非贫困生的月消费是贫困生的两倍之多,大部分的高校贫困生每天的伙食开销控制在20元,甚至是更少的范围内。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贫困生营养比例失调,也会影响到身体健康状况。此外,在贫困大学生的费用开销中,生活开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除去生活开销外,贫困生的其他生活开销较少,相较于非贫困大学生丰富多样的生活花销来说比较单一。

3、心理状况

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来自于偏远的穷困地区,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家庭经济水平落后于其他学生。由于贫困生经济条件拮据,所以在学校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贫困生相较非贫困生而言,在经济状况以及学习状况上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同时由于接受的社会阴暗面较多较早,心理抗压能力不足,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自卑、焦虑、偏执、强迫症、抑郁、敏感多疑等情况。有一些高校的经济贫困学生在自卑和焦虑心理产生的双重压力之下,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心理,具体表现在与同学沟通交流少、不积极参加活动、独来独往、脱离班集体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班级同学也没有主动了解和积极关爱,反而会认为这类同学不合群,在不自觉中逐渐排斥他们,更会加重这类学生的孤僻心理,与班集体和同学渐行渐远。

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的有效途径

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不仅是经济上的问题,更多的还有容易被忽略掉的心理上的问题。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资助时,还要充分考虑、尊重、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接受资助产生消极心理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从而能更高效的开展资助工作,对于贫困大学生以及资助工作而言都是有意义的。由此可见,针对大学贫困生的资助工作,重视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的结合对于高校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为贫困生建立动态心理档案

高校应积极组建专门针对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对其具体情况作准确、全面地了解,并且定期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追踪,并进行记录。充分发挥资助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学生团体的协同合作作用,带动高校各组织之间的互动。

2、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心理脱贫的基础

(1)落实心理排查制度

发现和化解消极的情绪体验是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前提,各个高校应以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主导,以各个年级和各个班级为单位,以班长和心理委员为排查人员,细化心理排查项目,严格落实心理状况排查制度,及时向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反馈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内的学生心理状况,做到对症下药。

(2)加强贫困大学生个体心理辅导

根据心理排查所对应的消极情绪表现情况,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老师单独约谈,以尊重和关爱的姿态,仔细了解贫困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和情绪归因,提出专业的心理辅导建议,降低消极情绪,提升积极情绪。

3、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注重资助过程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体验

贫困大学生所衍生出的心理问题多与不完善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有一定的关系。在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中,假贫困生、争当贫困生、奖助学金分配不公等问题,都会造成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教育公平产生质疑,在心理层面上造成误解甚至消极的看法。因此,在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助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资助的力度,对化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高校在开展各种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时,也要注重保护好贫困大学生的隐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普遍较敏感,且自尊心强,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隐私是资助工作者应该注意的。尽管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时的心理体验是积极的,但是仍有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体验偏向于消极方面。所以,探讨如何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接受资助时的积极心理是资助工作者应该做的。比如,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金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勤工俭学才可以获得,这样既可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4、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性格发展,健全其人格

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时,应注意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状况的不同,坚持扶贫和扶志同时进行,将资助和育人完美的有机集合起来。经济的富足是健全人格的物质基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要求。对进入大学的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帮助解决其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在资助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激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

5、营造一个尊重、关爱的氛围

作为大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更渴望得到国家的关爱、社会的尊重。高校必须要重视这类群体,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自强之星评选、公益之星评选等评优活动,提升他们软实力,包括自信心和认同感。另外,还要开展素质拓展、课程实践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硬实力,包括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援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资助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宁、刘冬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援助机制研究》[J],《戏剧之家》2015年08期。

[2]马艳《论贫困大学生资助的有效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3]李大伟《对当前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年02期。

[4]强冬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及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作者简介:

龚露,1984年,江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龚露,王春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  ;  ;  ;  ;  ;  ;  ;  

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与心理援助的分析论文_龚露,王春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