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实验题与教材的关系_高考论文

浅析高考实验题与教材的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化学实验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它灵活多变,新颖别致,层次分明,难易适度,考查基础知识与考查能力并重,在试卷评价中占重要地位。那么高考实验题有哪些命题方法呢?下面就以近五年高考题为例,从高考实验题与教材的联系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辨析再认,重现教材实验

高考实验题中有些是教材内容的重现,重现的内容一般是重要的仪器、操作、实验步骤或现象,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再认、比较、辨析解答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操作及实验原理的掌握。这类考题比较简单,如1999年全国高考第26题,考查学生对量筒分度值、滴定管所标最大刻度值至下端尖嘴处的体积不能确定两个知识点的了解。1999年上海高考第15题,考查了对蒸发NaCl溶液正确操作顺序的判断。2000年广东高考第22题,考查了沉淀反应实验中,确认沉淀完全的方法和洗涤沉淀的操作。

二、变形嫁接,重组教材实验

许多高考实验题是教材实验的变形、重组和综合应用,在组合中突出创新,在变形中实现扩展,打破了单一操作的零散、割裂状态,贯通了一个操作、一个装置或一种方法的多种应用,实现了多个操作或方法的衔接,考查了学生对实验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23题,利用了一个试管和气球组成的简单装置,只考虑溶液在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的颜色变化,就将NH[,3]·H[,2]O的碱性、不稳定性和SO[,2]的漂白作用及SO[,2]漂白过的物质不稳定等知识和实验联系起来,思维跨度大,能力要求高。2001年全国高考第19题中(2)小题,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混合物改为鉴别操作,以水(用水简单,用CCl[,4]、苯、无水CuSO[,4]也可)鉴别水,以分出的一层液体再制造分层(也可不分层),以小试管代替常用的烧杯承接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考查了思维的灵活性。2002年上海高考第16题,运用逆向思维,将教材中离子膜电解饱和食盐水,改为集电解饱和食盐水与NaOH吸收Cl[,2]于一体的实验,从吸收Cl[,2]的效果上判断出电源正负极。

三、推广完善,补充教材实验

教材只介绍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典型做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绍各种操作的具体应用,这会使一些同学在学习中产生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只能进行这样的操作,不能进行那样的操作,思维可能固定在这些典型做法上。针对这种情况,高考实验题设计出一些符合教材中实验原理但又未出现过的具体操作,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2001年全国高考第12题考查中和滴定,将未知液放在滴定管中,标准液放在锥形瓶中,突破了教材上的中和滴定,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待测液都是放在锥形瓶里的做法,体现了无论是标准溶液滴定待测溶液,还是待测溶液滴定标准溶液,只要操作正确,都能达到要求的实验原理。2003年江苏高考第20题,将固体P[,2]O[,5]放在洗气瓶中干燥NO,改变了通常洗气瓶中只盛放液体的做法,这就要求学生能将洗气瓶中盛放固体的干燥原理加以比较,从中得出两个装置符合同一原理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题。

四、挖掘拓展,延伸教材实验

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实验,由于知识的阶段性和实验的目的性限制,往往只是为了说明某一原理或方法或反应的现象,因而未作进一步探讨,高考中则对这些实验进行挖掘和拓展,作延伸处理,延伸的内容仍符合教材中给出的原理和方法,但必须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才能解决的新问题,这些内容似曾相识,而目的要求已与课本原实验大不相同,考查了学生对基本操作的掌握和对新实验的观察迁移能力。如2000年全国理综第14题精制溴苯的实验,原教材中有制取溴苯的实验,但未对制得的粗溴苯作进一步精制,该题作为制溴苯实验的继续,既介绍了具体的处理方法,又突出了精制有机物最后只能用蒸馏方法的理念。2000年全国高考第24题,教材中有实验室制Cl[,2]、铁与Cl[,2]反应等实验,但教材中铁丝与Cl[,2]反应没有考虑收集FeCl[,3]和防止FeCl[,3]水解,也没有处理尾气,而该题要在两种方法的比较中完善教材中的做法,针对FeCl[,3]易潮解,应加设干燥装置,根据FeCl[,3]在100℃左右升华,考虑升华后的FeCl[,3]会凝结成固体而堵塞导管,所以导管不能太细,还要增加吸收尾气的装置,考查了学生观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联想、迁移能力。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29题,教材中只有通过挤入胶头滴管中的水溶解烧瓶中气体引发喷泉的实验,该题中要引发装置中没有胶头滴管的喷泉,就必须采取措施让烧瓶中的氨气与烧杯中的水接触,根据气体热胀冷缩,在打开弹簧夹后,用热毛巾包裹烧杯底部,气体膨胀,氨气接触到水溶解后,瓶内压强迅速降低而产生喷泉。2001年全国高考第20题,将初中的氯酸钾分解制O[,2]的定性实验延伸、演变为测氧气相对分子质量的定量实验,突出了气密性检查、测量气体体积、调整集气容器内外压强和实验处理等定量实验的基本内容。

五、联系实际,放大教材实验

高考实验题有的是以生产和科研为情景,将实验室中的实验放大为工业生产操作,从生产的角度研究实验的基本操作,转换了问题的背景,引导学生走出“为实验而实验”的误区。将工业生产过程与实验室实验过程进行类比,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依据工业生产流程图解决生产或实验操作的原理、方法,加大了问题的抽象性和新颖度,考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如1999年上海高考第29题,通过对生产中含苯酚废水的综合处理,突出了萃取、过滤这两种常见的分离物质的方法,考查了物质的循环使用,突破了教材中的萃取以及苯酚的有关实验的限制,实现了大背景下的综合。1999年全国高考第27题,教材上分散着排水集气、气体的洗涤、反应速率与接触面的关系,以及防止倒吸等内容的实验,而该题通过“吸收CO[,2](人呼出的和空气中的)”将这些操作与定量实验知识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综合实验,极大地体现了高考中的能力要求。2001年上海高考第27题,要求学生根据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图,用化学用语回答生产中所用的原理即H[,2]S与Fe(OH)[,3]反应、勒夏特列原理、N[,2]和H[,2]的循环,只有理解N[,2]和H[,2]的循环(不完全)与Fe(OH)[,3]、K[,2]CO[,3]循环(完全)的差异,才能做出正确解答,通过对实验的高度抽象,深化了教材内容。

六、反思质疑,评价教材实验

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进行适当变形或原题再现,让学生从科学性、可行性、环境保护、数据的精确性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教材实验反思质疑、进行比较、做出评价,选择出其中最好的方法或进行适当改进,使教材上的“知其然”转化为“知其所以然”,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如2002年上海高考第26题,教材上的学生分组实验中有同浓度盐酸、醋酸pH的比较,醋酸稀释10倍时pH的变化,同浓度盐酸、醋酸与锌粒反应快慢比较,以及各种盐溶液酸碱性测定的实验,而该题甲方案是用直接法证明HA不完全电离,乙方案通过相同氢离子浓度的溶液稀释后,弱酸c(H[+])大、与锌粒反应快的间接方法证明HA是弱酸,接着对乙方案进行评价,因为配制pH为1的HA溶液和选择表面积大小相同的锌粒,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实际上很难做到,这就高出了教材。最后要再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的实验方案,证明一种物质是弱电解质,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可用测定其强碱盐溶液pH加以说明,应该说是对判断弱酸或弱碱多种方法反思后的结果,也是该题的点睛之笔,这就大大地高于教材。

七、化虚为实,设计新颖实验

限于条件,教材中有许多理论内容没有安排实验或安排的是验证性实验,高考中以这些内容为基础设计新的实验,既可考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实验操作的掌握,做到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又可渗透和突出对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思维的考查,以推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如1999年上海高考第28题,教材上有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该题不是为了说明CuCl[,2]溶液能被电解,而是结合物理中电学知识对其电解作定量探讨,要求说明实验仪器的连接顺序和精确测定电极上析出铜的质量方法,使要求大大高于教材。2002年上海高考第26题,教材上将乙炔通入溴水,认为溴水退色是发生了加成反应,实际上使溴水退色的反应不一定是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也不一定是乙炔,根据退色后有淡黄色浑浊物可推知原气体中有H[,2]S,H[,2]S+Br[,2]H2HBr+S↓,要保证通入溴水中的气体不含H[,2]S,应该用NaOH溶液除去H[,2]S,并要用CuSO[,4]溶液不发生变化证明H[,2]S已完全被除去。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性以验证反应类型,是根据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差异设计的实验,取代反应会生成HBr,使溶液酸性明显增强,加成反应后溶液酸性略有减弱或呈中性。

标签:;  

浅析高考实验题与教材的关系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