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中的竞争现象个案探析-“去”与“往”的介词化比较论文

语法化中的竞争现象个案探析
—— “去”与“往”的介词化比较

米颖舒

(南昌大学中文系,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 趋向动词“去”的语法化过程,因与“往”有共同的实词含义,语法化过程中两者多有竞争现象。同时“去”虚化为介词后,又进一步发展到虚化程度更高的用法。该文将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往”和“去”的语法化中的竞争现象,并研究其语法化的动因机制以及虚化轨迹。

关键词: 语法化;往;去;虚化轨迹

趋向动词的语法化问题是学界较为关注的语言现象,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贝加揭示近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由趋向动词语法化的介词。“去”和“往”都是离心运动义动词。徐丹对“去”的语法化轨迹进行了“相当简单化”的描写,结论是动词>助动词>方向性词缀>体标记。吴福以粤语阳江话为例描写了“去”的相关现象,指出其语法化路径是趋向动词>趋向补语>终点介词。对于“往”的介词化历程,邵宜和刘芳认为:先秦时“往”是表趋向义的实义动词。“往”与“去”都有“离开现在的处所,前往某地”的含义。这是二者比较的基础。而现代汉语中,“往”已经到达了虚化终点:介词。“去”则有体标记、比较标记、语气词等虚化程度更高的用法。该文试图对“去”和“往”的语法化轨迹及其动因与机制进行探讨。

1 “往”和“去”的语法化路径

“往”在上古汉语中常为实义动词,即单独作谓语不带宾语,意为“到某处去”,语义中有处所义也有位移义。实义动词“去”表“位移”时与“往”有一定的区别。“去”的位移义中不包含将要前往的目的地的信息。此时“去”和“往”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不及物动词,单独作谓语,不带宾语;二是出现在V1前或后,形成连动短语。如:

主体,就是在制订目标的时候,需要呈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必须是学生制订的,或是和学生一起制订的。从实施层面来说,目标需要学生主动完成,主体的作用决定了目标的效果。主体性体现了目标的主体性和制订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1)引敌去,令敌半出而击之。(《书·汤誓》)

(2)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庄子·大宗师》)

EER是空调器的制冷性能系数,也称为能效比。它名义制冷量与制冷消耗功率之比。根据GB/T5080.2013中相应的标准,对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进行监测,通过相关设备在夏季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收集包括用户侧流量、热源侧进水温度、热源侧出水温度、用户侧进水温度、用户侧出水温度等。然后用收集到的数据根据公式(1)、公式(2)进行系统能效比的计算[4]。

魏晋时期,当前面的动词不是具体的运动动词时,“去”有虚化的趋势。

(6)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颜氏家训》)

现代立体漆艺以三维立体的形式,丰富多变的漆绘语言,表达艺术家的造物能力和审美理想。胎骨,作为塑型的基础,是研究现代立体漆艺无法绕开的核心话题。不论是传承既有的材料处理方式来表现现代人的审美理想,还是在材料的创新上下功夫,其丰富多变的形式都是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尽述的。但这“承”与“变”的划分不是最关键的。我们将持续关注的是现代艺术家们欲要表达的心境和理想,以及他们借助现代立体漆艺表现心境和理想的技术能力。

(3)奴去之后,舍中财务,贼尽持去。(《百喻经》)

肺脓肿是因不同病原菌所引发的一种肺部化脓性炎症,组织破坏、坏死、液化等,经肉芽组织包绕产生脓肿,好发于伴基础疾病的体弱老年人或壮年男性[1]。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且脓臭、高热等。为避免病情迁延加重,患者应尽早治疗,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0月之间收治的20例肺脓肿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观察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4)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世说新语》)我们认为这一时期,首先产生了带处所宾语的新格式“往/去+宾语”。

(5)时彼弟子往瓦师家,……须臾之间,驴尽破之。( 《百喻经》)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心弦,立疑激趣,能促进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2]。

此时,带“往”的连动短语有了新发展。“往”和“去”不但可以出现在连动短语第一个动词的位置上,而且还可以带表处所或方位的宾语。但“往”仍不可与趋向动词连用。“去”带处所宾语的情况也比较少见。

隋唐到宋代,出现了“往/去+宾语+位移动词”构成的连动短语。两者的句法环境有了变化,如:

(7)且往马大师处去。( 《马祖语录》)

(8) 遂於夜间教童子去碓坊中唤行者来。(《祖堂集》)

“去”的宾语是方位结构。从语义看,语义重心由“去”转移至VP,即发生重新分析。何洪峰也认为“去”语法化的语义依据是其[+位移]、[+向/往]、[+终点]的语义特征,这一点与“往”完全相同。

(9)须达舍利乘白象,往向城南而顾望。(《敦煌变文》)

未来的十年,将是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解决在过去十年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的关键十年。只有解决这些限制中国邮轮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才能够使邮轮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从而使开发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潜力、突破目的地及时间选择的局限性、规范邮轮运营模式,使中国邮轮产业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等最终目标。

年前未进行除草作业或者除草效果不好的地块,根据田间草情,可以选择性进行可化学除草。但四月中旬以后不宜再喷除草剂。

值得注意的是,“往”和“去”可同时出现在“往+宾语+动词+去”和“动词+往+宾语+去”以及“往+处所词+去”的句法形式中。如:

(10)此间有南泉,近日出世,何不往彼中礼拜去?(《祖堂集》卷十六)

可以看到,在先秦至魏晋时期“往”与“去”的频率相关不大,在《左传》中几乎相等,《世说新语》中不到1∶2。但从隋唐时期开始,差距开始拉大,比例大致是1:6~1∶7。由于“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往”,二者相同的[+位移]、[+向/往]、[+终点]意义逐渐由“去”来承担,“往”则发生了意义剥落的现象。这进一步导致出现“往”的介词化现象的终止,“去”的虚化过程继续的现象。

到了明清时期,“往”沿用了此前的用法,完成了虚化过程。作为介词的“往”出现在两种句法环境下。一是“往+方位词”;二是在连动短语中,动词的行为方向由“往+处所词”承担,“往”成为介词。如:

(11)寒雁儿往南翔。(《元散曲》)

(12)将水烟筒丢与荔甫,强挣脱身,踅往大床背后。(《海上花列传》)

这一时期的“去”主要在“去+处所+VP”结构中,已经虚化为介词。

(13) 讲学固不可无,须是更去自己分上做工夫。(《朱子语类》)

上述表明,“往” 和V1表示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且与“往”连用的V1均为非位移动词。这一时期“去”与“往”主要表示“离开”。

(14)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他绣花鞋头上只一捏。(《金瓶梅》)

可见,“去”的语法化轨迹与“往”有近似之处,二者虚化的总体方向和过程接近,都可出现处所词前,起引介作用。不同的是,“往”可和方位词连用而“去”不可以。同时两者语法化终点有巨大的差异。“去”的虚化程度远超过“往”,有了体标记、祈使语气用法等,“往”都没有。如赣方言(南昌话)中有下例用法:

(15)我都话到三点钟去了。(我都说到三点钟了。)

(16)吃掉个碗饭去! (吃完这碗饭! )

2 “往”和“去”的介词化动因比较

2.1 “往”和“去”虚化的句法机制

从上可知,“往”“去” 的语法化开始于秦汉时期,“往/去+宾语+动词”使得“往”的处所义和方向义产生分离和转移。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的“往/去+宾语+动词”,打破了动词“往”单独做谓语的情况。当动词是位移动词时,动词和“往”形成类义关系,但是“往”处于次要地位,在整个句子中由动词表达“动作行为”意义。句子的语义重心由前往后移动。“往”的位移义进一步弱化,仅引介动词的处所和方向,并最终成为介引处所词的介词成分。这一现象明清时期的作品中最为明显。

(17)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送往京师。(《三国演义》)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会存在高空作业、水上作业或者水下作业等施工流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大难度,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可能给施工技术的应用造成安全威胁,危险系数较高也是影响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问题。

1.5.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著名地球化学家Hakanson根据重金属性质及环境行为特点,从沉积学角度提出的对土壤或沉积物中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的方法[18]。该方法结合了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毒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量计算每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被广泛应用于环境风险评价中。其计算公式:

(18)周通气力不加,拨转马头往山上便走。(《水浒传》)

与“往”类似,“去”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是“去+NP+VP”。如:

(19)后来李先生说,令去圣经中求义。(《朱子语类》)

但是“往”后面可出现介词“于、向”,而“去”没有此种用法。如:

2.2 语义比较

从语义依据看,“往”和“去”都有核心的动词意义“离开”,两者的语义差异见表1。

SONG Shao-hua, XU Chun-yang, GUO Meng, LIU Fang, DING Guo-shan, WANG Quan-xing, FU Zhi-ren

表1 “往”和“去”两者的语议差异

在“往+宾语+动词+去”和“动词+往+宾语+去”以及“往+处所词+去”的句法形式中,“去”承担了“方向”义,表示离心的方向。这是一种类义词经过虚化后产生的语义竞争现象。关于“往”与“去”的竞争,可以通过统计北大语料库的文献中“往”和“去”的字频对比来说明,见表2。

表2 北大语料库文献中“往”和“去”的字频对比

这说明在隋唐时期“往”表示方向的能力被位移动词或介宾短语代替,只表移动的概念,“去”的介词用法开始出现。

胃镜检查是现阶段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最常见的诊断方式之一,由于此项检查工作带有一定侵入性,导致部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恶心和呕吐等[1-3]。为此,本文选择我院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80例患者,分析舒适护理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3 “去”的进一步虚化:谓语动词后的敏感位置

3.1 动宾间

谓语动词后的句法位置主要有动宾间和动宾后两个。“往”和“去”形成的对立情况很清晰。

a.跑去北京

b.跑北京去

加的夫语法模式是由福赛特(Robin P.Fawcett)等人提出的一个系统功能语法模式[10]。在句法层上,加的夫语法认为句法范畴包括单位类别、成分和形式项。其中,单位类别包括小句、词组和字符串。另外,加的夫语法将词和词素归为形式项。句法范畴之间存在着组合、填充和说明三种关系[11]。此外,福赛特还试图弱化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特别是悉尼语法中有关“级阶”的概念,模糊了“级阶小句”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强调意义与形式的联系[12]。

c.跑往北京——跑往北京去

d.跑北京往

“去”由趋向动词到介词的语法化过程,吴福祥曾有过讨论。他较详细地说明了广东阳江话和南宁粤语的趋向动词“去”语法化为终点介词的过程。但是吴先生并没有明确说明“去”是如何由趋向补语进一步虚化为终点介词。我们认为,在隋唐时期出现的三个句法格式“往+宾语+动词+去”“动词+往+宾语+去”以及“往+处所词+去”中,“去”都是趋向补语的用法,表达离心方向。“往”只能出现在动宾间的位置,是引介终点的介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正是上文所述“往”的意义剥落。

3.2 动宾后

动宾后的句法位置一般就是句尾,句尾往往是承担句子语气的位置。因此,“去”充当补语,有了进一步虚化的可能。

在赣方言中体现较为明显的是,“去” 的语气用法出现在祈使句中,此时“去”不表趋向,而表示动作必须完成,说话者的态度、语气非常坚决。如:

(20)撕罢报纸去(撕掉书去)。(21)吃掉晚饭去。同时“去”在“V1(位移动词)+去(趋向补语)十处所成分”这样的句法结构中逐步演变为目标格介词。刘丹青认为“状语是谓核的附属信息,而补语通常是句子的焦点所在”。此时格式里的处所成分是句子的焦点信息,而“去”已经虚化为仅仅表示V1趋向性的目标格介词,信息性弱,已被V1所覆盖。当趋向补语“去”与V1的语义关系变得松散,与后面的处所成分变得紧密时,其语义也逐渐由表示物体的位移方向开始演变为表示物体位移后所到达的终点,成为一个类似介引位移终点成分的介词。

(22)又拖去山路边村酒店里,吃了十数碗酒。(《水浒传》)

(23)受杖归来,立书一符,又写几字,作一封送去司理衙中……(《二刻拍案惊奇》)

当V1 由位移动词扩散到非位移动词如“放、 嫁、躲、藏、捉”等时,“去”的终点义就变得更加凸显,进而语法化为目标格介词。

(24)若周公有一件不许我们,女儿就不允嫁去他家。(《桃花女阴阳斗传》)

(25) 太子连忙走入北极驱邪院,躲去梭婆镜后……(《西游记》)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无论是否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水资源都是规划无法回避的问题。为避免脱离论证对象,规划水资源论证的介入至少要在规划方案 (包括推荐方案和替代方案)形成之后才能进行。在规划方案形成阶段介入,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往往只能定性评价,很难作出定量估算。在规划方案形成和优化阶段介入,适合于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在规划编制草案形成之后介入,适合于专项规划,此时水资源论证的对象已经明确,可以对水资源配置、水资源利用作出定量分析和比选,通过规划水资源论证发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4 结语

处所宾语的出现,连动式结构的形成,和“往”的位移语义的转移,是“往”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三个主要内部语义环境因素。虚化的过程中与“往”密切相关的动词,例如“去”的“往”义的产生也促进了“往”的虚化,这些都是语言的系统性有序地进行的。缺少其中的任意一个因素,语法化的进程都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语法化进程中,语用、语义、语法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刘丹青.从所谓“补语”谈古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参照系[J].汉语史学报,2005(00):37-49.

[2] 马贝加.介词“沿、往、望、朝”的产生[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19-25.

[3] 邵宜.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5(6):80-86,159.

[4]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5] 徐丹.趋向动词“来/去”与语法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N].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中图分类号: H1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6(a)-0093-02

基金项目: 该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15)“汉语趋向范畴不对移现象及功能基础”(项目编号:YY153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米颖舒(1997-),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本科,研究方向:语言学(现代汉语)。

标签:;  ;  ;  ;  ;  

语法化中的竞争现象个案探析-“去”与“往”的介词化比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