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传统体育健康观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_养生论文

树立传统体育健康观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_养生论文

树立传统运动养生观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质论文,青少年论文,传统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运动养生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养生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长期的实践性,悠远的传统性,广泛的社会性和突出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瑰宝。养生就是调养生命,生命是从人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存在的,直至生命的消亡才结束。所以,运动养生应该是在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应尽早开始的一项生命活动。青少年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将成为国家建设的核心力量和中流砥柱,肩负着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广大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容忽视并且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

一、青少年体质状况及运动养生的概念

从2006年8月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传出消息,经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一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柔韧性、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也不同程度的降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探讨青少年时期这一生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富有活力的阶段,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运动养生观,如何运用传统运动养生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服务,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为整个生命过程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时至今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运动养生已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健身体系,为改善人们的体质健康提供了科学健身的依据。

二、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

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

2.“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基本核心理念

传统运动养生中注重“以和养生”。综合传统运动养生观,我们发现传统运动养生学中有很多关于“和”的阐述,运动养生学上的劳逸适度、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动静合宜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和”。我们认为“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理念。古代养生学中提到的“和于术数”、“不妄劳作”的思想,要求正确地掌握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就有动静兼养的含意,同时“不妄劳作”应以“形劳而不倦”为标准,要求人们生活中要劳逸结合,过度劳作,影响健康;过度安逸,同样也违背养生之道。晋代养生学专家葛洪强调“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认为劳动、运动时身体可以动摇血气、滑利关节,对健康长寿有益,但是运动太过或不及都会伤身,而且影响健康长寿。可见,传统运动养生观认为生命的存在是由矛盾着的双方所构成的,运动养生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劳逸的协调平衡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如果矛盾双方的发展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生命失去存在的条件,二者只有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生命在于运动,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长期实践我们认识到,采取劳逸结合、动静兼养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传统运动养生注重“内外双修”与“形神兼养”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指导思想是心身统一,调心在于养神,练身在于行健。“心身统一”是传统体育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整体认识观。“心全于中,形全于外”是传统运动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基本要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是传统运动养生的炼养观。我们可以看出,以西方体育为基础的运动方式多注重以肢体的运动来追求健与美的身形,从而达到改善体质健康状况的目的。传统运动养生观不仅注重“以动养形”以提高人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更加重视对“神”的调养,形成了“形神兼养”的运动养生理念,讲求对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使人的身心全面健康,这也是中西运动养生观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点。

三、树立传统运动养生观对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1.运动养生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运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运动养生是由“运动”与“养生”两个词组合而成。“养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调养生命的过程”,“养”有调养、养育之意;“生”指生命的延续和生命的活力。“运动”是指人以追求长寿、健康、健美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运动养生是人们遵循生命及自然规律,以身体活动为手段提升生命活力和改善生命品质的过程。所以,运动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运动养生应当成为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养生对身体的健康状况的提高其实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应该尽早开始,坚持不懈,所以运动应当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不能等到身体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或是等到年迈的时候再开始锻炼,那是亡羊补牢的做法,顶多算是运动“补生”或是“延生”。研究证实,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各项素质发育最快时期,称为“敏感发育期”,错过这个时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现代健身理论证明,适量运动对全身各个系统均有良好的作用,主要作用有:提高心肌工作能力,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增加肺的通气和换气能力;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平衡自主神经调节能力,提高记忆力和大脑工作耐力;增加骨密度,促进身高增长,加强关节稳定性,提高关节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力量;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传染病的几率;加强胃肠道蠕动,有利于消化吸收。适量运动还可以改善身体成分,控制体重[1]。因此,青少年不失时机地加强运动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经常运动和不经常运动的青少年的骨密度、骨量和瘦体重含量有显著差异,说明青春期是骨骼对运动的敏感时期,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运动时产生的肌肉牵张力是实现这种影响的主要机制[2]。河北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科技部副主任王学满认为,经常进行一定负荷的身体锻炼,使机体的各组织、各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才能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身体结构以及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身体素质越高,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就会越灵敏。

2.运动养生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我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最早是借鉴西方学校体育的教育模式,而西方体育教育是建立在竞技体育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体质健康理念的新理解,我们发现以竞技体育为基础的运动模式并不适合大众健康的需求;以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为目的,最大限度挖掘人体运动潜能的运动理念并没有给运动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反而造成了很多运动伤病。目前,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如运动时间过长,方法单一,只顾时间不求调整,造成过度、过量运动。青少年运动过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平时缺少运动,突然超长时间和大强度的锻炼;二是不科学的运动方法和姿势造成的运动过量。不科学的运动方式,很有可能造成因过量运动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极易成为疾病的被感染者。这些均是违背了传统运动养生观中“以和养生”和“过犹不及”的理念而造成的结果。青少年呼吸器官娇嫩,体育活动中主要靠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大肺通气量,此时呼吸道粘膜遇强烈刺激容易损伤。因此,青少年每次运动的时间不宜过长,强度更不宜过大,应让运动持续时间及运动强度逐渐增加。在每次运动中,应把握负荷量,同时要加强全面身体练习,循序渐进。而当出现运动疲劳的迹象时,应采取果断措施,减少活动次数,降低强度,并做放松性练习,如按摩、洗热水澡等。在运动频度方面,每周不应少于3天,一般为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最多每周5次。如果运动的间隔时间超过3~4天,蓄积的运动效应基本消失,不能起到健身作用。若停止运动锻炼两个月以上,一切都应重新开始。如果每天运动也未必对身体有利,应该给身体以休息和调整的时间。这与传统运动养生观中“以和养生”和“过犹不及”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传统运动养生观,在重视“以动养形”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根据自己身体状态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才能够科学、安全地提高和改善体质健康水平。

3.运动养生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加大,青少年在精神和心理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传统运动养生在“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及对人的精神、情感的调解,这对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传统运动养生中注重形神兼养的方法主要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练功十八法等。几千年来,它对于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演练是在松静、舒缓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柔而不软、松而不散”的肢体运动中,形成一种悠然、轻快、宁静、专一的环境。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心静体松,精神内敛,调整身形,以意导动,强调精神松静和意识的引导。这样可以使练习者既无体能的明显消耗,也无精神上的高度紧张。这种以心行气练意的活动,可以直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大脑皮层运动区域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处于静默状态,使大脑活动得到调节和休息,从而可以纠正由于大脑皮层高度兴奋产生的焦虑、激动和失眠现象。同时练习太极拳还可通过柔缓且连绵不断的肢体运动与形、神、意的配合,形成机体与精神合而为一、松静自然的状态,修身养性,使情绪趋于稳定平衡,能够有效地消除心理的亚健康状态。佛山技术学院刘永峰副教授曾运用测试心理亚健康量表、心境状态量表和心理健康自测量表研究传统体育养生锻炼对高校保健课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表明,进行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境状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3]。对于青少年进行传统运动养生和健身而言,放松身心更为必要,这样可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节学习紧张,缓解精神压力。因此,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运动养生观,充分发挥传统运动养生形神兼养的优势特点,运用传统运动养生的方法健身,在“练形”的同时进行“调神”和“养意”,对培养青少年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语:只有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运动养生观,理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让青少年意识到运动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让青少年认识到长期不锻炼将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严重后果,让青少年主动学习运动养生的科学理念,运用运动养生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身体锻炼,才能提高青少年自主、自觉锻炼的意识。青少年应把握运动养生改善体质健康的最佳时期,把运动养生作为一项终身习惯来养成,以运动来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为终身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传统运动养生观,对其体质健康的改善,增强自身保健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树立“健康第一”的健身理念和培养“终身体育”健身的意识均有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0-11-16

标签:;  ;  ;  ;  ;  ;  

树立传统体育健康观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_养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