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二创业”精神进一步发展经济特区--广东省经济特区理论第六次研讨会综述_二次创业论文

以“第二创业”精神进一步发展经济特区--广东省经济特区理论第六次研讨会综述_二次创业论文

以“二次创业”精神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在广东省第六次经济特区理论研讨会上的小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广东省论文,小结论文,第六次论文,研讨会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二次创业”的提法源自深圳特区,本文认为,它有八大标志。排除干扰,走自己的路,是增创特区新优势的前提条件。要弘扬特区精神,深化改革,继续推进“两个转变”。虚功实做,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度。

[关键词]“二次创业”、特区新优势、“两个转变”、精神文明建设。

研讨会即将结束,筹办单位要我在闭幕式上讲几句话,我着重讲讲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

一、对本次研讨会的基本评价(略)

二、“二次创业”的内涵及其奋斗目标

最近,在广州地区出版的一家报刊,说“二次创业”的内涵是什么?它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概念是什么?还值得探讨。我不同意这一见解。

我认为“二次创业”的提法及其基本要求是明确的。“二次创业”的提法,源自深圳特区,是1995年提出来的。后来为党中央采纳。今年四月初国务院在珠海市召开的全国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李鹏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经济特区今后必须把思想和工作的重点真正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到依靠“两个根本性”转变上来,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自身优势和现行政策,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我认为,深圳特区去年提出“第二次创业”的用意是十分清晰的,即在原来15年创业的基础上,再搞15年的“第二次创业”,努力拼搏,增创优势,使特区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是说,在时间的界定上是明确的,再奋斗15年,即从1996年—2010年。这样的时间概念,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是相吻合的。至于说及空间概念,当然是指特区本身、在特区自身范围内的创业。特区要发展,涉及全国、全世界,这里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特区如何创业的问题,包括如何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如何实现经济国际化问题;包括特区如何进一步发挥“窗口”作用及其辐射、示范和带动的功能问题。经济特区提出第二次创业的要求、设想,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区创业,是无止境的,但不能说“第二次创业”是一道做不完的课题。事实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后,各个特区都在认真思考、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全国特区工作会议后,各个特区也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制定贯彻落实特区工作会议的具体规划。

为了积极推进经济特区的“二次创业”,我建议省、市有关的研究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加强经济特区的研究。为特区发展大造舆论的任务,并未完成。我提出这个建议,是有感于80年代是广东省和全国的“特区研究热”,但是近年来这一研究却有点冷下来了。今年四月下旬,我到北京应邀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暨国家资助项目评审会议,我发现在经济类学科中申报研究经济特区的项目很少;即使少数申报的项目也未获通过。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有人喜欢对着特区的设立与发展“吹冷风”,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冷下来,显然不利于特区的健康发展。有人吹冷风,我们就要热起来!

特区研究,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设想。我认为,当前特区的建设,正处在由特区的成型发育阶段向成熟发展阶段过渡,这个时间起码需要15年。成熟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什么?依据特区的作用、功能以及特区自身的条件。围绕实现、推进“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是否可以提出如下的八大标志:(1)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计划调节仍将存在,但它只能退居次要地位;(2)依据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的有关法规,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提高;(3)以生产要素市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流通渠道畅通,企业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特区市场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4)建立开放型的经济结构、体制结构、社会结构,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外向型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特区经济国际化,大型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与海外直接投资;(5)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讲质量创名牌,特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显著成效;(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获得协调发展;(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区逐步形成健康、向上、文明的社会生活方式;(8)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重大成效。

上述八大标志,我认为也是经济特区“二次创业”的基本要求,战略性的目标。上述八大标志,应该设计、制定若干具体的指标,以便检查、考核。

根据上述目标,制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对于实现“二次创业”,增创新优势,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三、排除干扰 走自己的路 是增创特区新优势的前提条件

这次会议,广东经济学会秘书处为大会提供一个关于特区问题三次大论争的评介材料(刊发于《南方经济》96年第5期)。分发这个材料,其用意并非提倡争论,而是说,从事特区建设与研究工作的同志,对于“要不要办经济特区”,“特区能不能特下去”这类涉及对外开放基本政策的论争,不可不知。

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生事物,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看法,这并不奇怪。有人说,今年四月初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特区工作会议,李鹏总理重申党中央对特区“三不变”的方针(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以后,关于特区是否存在下去论争可以打上句号了。中央的方针、中央的决策非常明确,但是某些人总是心存疑虑,所以新的论争还可能发生。因为有些人总是从传统的封闭观念出发,认为搞经济特区是“离经叛道”之事。碰到一次又一次的不同意见的论争,怎么办?坚决走自己的路。

这样的信念,这样的决心,我认为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上: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在不断开放的进程中发展、进步,为人类社会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类社会也由此从低级阶段不断迈向高级阶段。封闭与愚昧、落后联系在一起;而改革开放才与文明、智慧、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作为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不能也不可能违反这一客观必然性。经济的封闭性、体制的封闭性、社会的封闭性、文化的封闭性、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与社会主义开放性的本质格格不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总结建国以来几十年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遵循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客观规律,毅然作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出设置经济特区的英明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实践已经作出了有说服力的佐证。

全国已全方位开放,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可能“复关”,出现了这方面的新情况,是否就要取消特区的存在呢?我认为不可能。中央再次重申的“三不变”,其中关键一条是特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建立新体制的改革试验场的作用,也将长期存在。提供本次研讨会的论文以及在大会上的发言,代表们对上述观点已经进行了深刻的论证和分析。有的代表指出:经济特区也必须依据公平竞争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区才能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但是,不宜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混同于搞平均主义。这就是说,实行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并不意味着要在全国实行无差别的政策,并不否定由于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对某些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有的代表赞成王振中博士在1996年5月7日《经济参考报》发表的《我国经济特区论争中存在理论盲点》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实施区域优惠政策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并非个别现象,准确地讲,并没有不准在本国实施区域优惠政策的所谓国际贸易规范。”据此,有的代表认为,对外国商人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是我国总的趋势,但是,也不应当理解为不能存在差别。会议上,许多代表主张:经济特区要办下去,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有“特殊政策”。但是,不能把“特殊政策”完全等同于“优惠政策”。特区需要的“特殊政策”当然包括某些必要的优惠,但当前主要的是要求中央给予功能性政策,例如特区拥有改革的优先试验权、立法权等等,就是让特区更好发挥其功能的“特殊政策”。关于特区如何“特”下去以及它所必需的“特殊政策”,展开了热烈讨论,这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收获。

四、弘扬特区精神 深化改革 继续推进“两个转变”特区事业,如日中天。

这15年来,广东的经济特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我认为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析。中央给予特区实行的优惠政策,是特区快速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是特区全体干部、群众、企业家的艰苦创业、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实践。

本次会议,林洪同志写了一篇文章,对广东特区精神概括为八个字:敢闯、唯实、重效、好学。我认为这样的概括很有新意,分析得也比较深刻。过去的15年,经济特区人概括为“第一次创业”,即向预期目标进行有成效的第一次冲刺。创业佳绩,举世瞩目。过去15年的创业,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协作。但是如果没有特区人敢闯、唯实、重效、好学的开拓进取精神,那么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以及其他的外部因素,就不可能转化为推进特区前进的巨大的社会力量。

过去15年的创业,创什么业,如何创业,我看离不开“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或者换句话说,经济特区人早就开始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实践,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记得1986年1月间,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特区工作会议,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要求特区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必须从单纯依赖铺摊子,上新项目这一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模式,转向重效益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上来。10年来,经济特区努力地按照特区工作会议的要求在做工作: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优化科技结构等等。但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不宜估价过高。因为要成功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取决于多种因素,能否成功转变,其转变的成效如何,还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同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不能认为,说转变就转变,因为这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奋斗目标。我们的方针,应该是尽力而为。在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中,我认为经济特区取得最突出的成效,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难能可贵的!15年来,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为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了带头、示范作用,经济特区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体制力量,精神力量,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当前,特区的发展不能不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经济形势相当严峻,总的说,是处于这一经济周期的低谷徘徊中。在前进过程中面临一些新挑战:(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工业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等等重要的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走出低谷,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能否保持第一季度的水平(增长10%),还是一个未知数。(2)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公有企业的效益差,大量企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3)市场疲软,许多行业销售发生困难。(4)投资结构失衡,导致产业结构失衡。这些年来,大量资金(政府的、银行的、社会上的)投向房地产,形成大量已经建成的商品房,销售不出,占压大量资金。(5)外贸出口急剧下降。外贸是支撑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剧下降的形势如不采取措施加以扭转,必将影响全省经济的全局。(6)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的压力增大,再加上社会治安形势严峻,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特区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困难。怎么办?我们当然期盼中央、省委能够拿出一个整治经济的良好方案。省政府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整治方案。如何摆脱“通胀率低、投资率低、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高”(三低一高)的局面?有人提出必须“把准调控目标”,在继续降低通胀率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适当的快速增长?过低的增长速度,势必影响工业增长与财政收入。有人认为:“若以低速度和高失业来换取低通胀率的话,付出的代价太大”。我同意这样的观点。特区情况如何,克服困难的出路何在?靠深化改革,靠扩大开放,靠“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关于这方面的工作,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以及代表们的发言,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摆脱困境整治经济中,我认为弘扬特区人敢闯、善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事情是靠人去做的,如果精神不振,前怕狼后怕虎,事事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我们的工作就迈不开步子,我们的事业就不能获得丝毫的进展。

五、虚功实做 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度

经济特区在经济建设取得光辉成就的同时,人们对于特区社会风气以及道德观念方面存在的消极现象,有所议论。因而,经济特区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人们关心的课题。全国特区工作会议以及广东省政府就贯彻特区工作会议精神提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其中也提到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当然,特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不仅是基于目前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题中之义,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之一。这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小平同志以如此尖锐的语言,告诫全国全党干部,不能不引起我们千百倍的警惕和重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从大的方面,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硬件方面的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二是软件方面的建设,包括共产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立场和原则,人与人之间同志式的关系等。前者要靠政策支持,要抓规划、增加资金方面的投入等。后者,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匠们来说,难度更大。它的基本特点是“虚”的。要取得成效,必须“虚功实做”。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必须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不是一般说说、发发号召,而是必须有规划,有行动,当作一项系统的巨大的精神工程,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比方说,抓好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有规划、有考核制度,对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干部,不仅是表扬而已,而且应该提拔到领导干部岗位上。这就是说,对于干部的基本理论的学习,要虚功实做,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这样才能促进干部学习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又比如说,在各行各业评选先进人物,成为各行各业的学习标兵,也应该制度化、规范化。再如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也应该有规划,有专人管。对社会文化事业、出版事业与娱乐场所、旅游景点的管理,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想必须明确的一个观点,是要正确理解处理道德与时代的关系。精神文明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的实践中,逐步创造的积累的精神成果,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与积累性。但是从思想道德建设本身来说,它又带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是由于人类社会总是处于具体的历史时代中。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要求建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今天要求建立的政治理念与道德规范,就不能不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考察。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起码有这两条:一是社会主义。尽管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建立起来。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二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新体制,在考察道德与时代的关系问题上,有些人往往忘记了我们的时代的第一个特征(这是首要的),而对“市场经济”这一特征又往往作出错误的理解,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拜金主义。必须走出这个认识误区!我们要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出发,我们要求建立的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体的政治理念与道德追求,而反对损人利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道德观。就拿市场经济这一时代特征来要求,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效率观念,而且要求树立自主自立观念、开拓创新观念、公平竞争观念、自由平等观念等。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僵化意识,盲目信仰、绝对服从的迷信观念以及“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在评价当前社会的思想道德现状,必须分清主流与支流。近些年来,确实存在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观念“滑坡”的现象,但是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的政治理念,与市场经济联系的开拓创新观念,仍然是思想道德观念的主流。但是拜金主义盛行,贪污、贿赂、盗窃以及社会“黄、毒、赌”之风在蔓延扩大,确实到了非认真整治不可的时候了。最近中宣部一位负责同志特别强调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说:“这个思想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对于我们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又处在伟大社会变革时期之中,处在世界范围综合国力激烈竞争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显得尤其尖锐,尤其迫切。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不懈地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不能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可能有效地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不可能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滋长蔓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顺利地建立,社会主义事业也就不可能长治久安、顺利发展。”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下半年,党中央将召开十四届六中全会着重解决这一问题,并将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为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以“第二创业”精神进一步发展经济特区--广东省经济特区理论第六次研讨会综述_二次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