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支杆菌培养上清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IL-8表达及其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

结核分支杆菌培养上清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IL-8表达及其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

王芳[1]2004年在《结核分支杆菌培养上清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IL-8表达及其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呼吸道上皮细胞对结核杆菌产物产生的炎症反应,探讨炎症反应信号传递的机制。 方法 制备结核分枝杆菌强毒力H_(37)Rv株培养上清,用培养上清刺激肺上皮细胞株SPC-A-1和A549,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IL-8表达量。用表达突变MyD88的重组质粒pcDNA3.1-mMyD88转染SPC-A-1细胞,观察MyD88与结核杆菌培养上清诱导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信号传递的关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培养上清刺激SPC-A-1细胞诱导MAPK家族蛋白分子磷酸化状态的动态变化。体外原代培养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观察细胞在气液界面系统下的生长特性。用结核杆菌培养上清刺激原代培养正常人呼吸道上皮细胞,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IL-8表达量,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APK家族蛋白分子激活后磷酸化状态的动态变化。 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强毒力H_(37)Rv株培养上清明显增加SPC-A-1和A549细胞IL-8的表达。用突变MyD88表达重组质粒

程龙[2]2015年在《miR-146a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中对TLRs信号通路的免疫调控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Tuberculosis, TB)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病,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该病,其中10%有可能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理十分复杂,尤其是近年来耐药和耐多药结核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结核病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如HIV)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虽然卡介苗目前是预防结核病的唯一手段,但卡介苗的保护率很低,而且仅对儿童和未成年人有效,对成年人几乎没有保护作用。因此,寻求新的有效途径来防治结核病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发现,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作为肺脏的“物理屏障”,同肺泡巨噬细胞一起在机体对抗Mtb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控功能。而miRNA是作为一种内源性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在机体的发育、生理和病理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调控功能。miRNA可以影响宿主抵抗Mtb的感染过程,其异常表达也与结核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众所周知,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作为先天免疫中的模式识别受体(PRR),是连接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能够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机体抵抗病原菌(如Mtb)感染的“第一道屏障”。因此,为了揭示niRNA在肺脏AECⅡ细胞抗Mtb感染中与TLRs信号通路间的相互调控作用,本研究以AECⅡ细胞为细胞模型,建立结核分枝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和减毒株BCG细胞-细菌互作模型,在前期测定miRNA差异表达谱的基础上,分析了Mtb感染前后AECⅡ细胞中TLRs信号通路的变化,以及niR-29a, miR-146a和miR-200c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在AECⅡ细胞中过表达miR-146a对TLRs信号通路的影响,获得了一下结果:(1)利用H37Rv和BCG分别感染AECⅡ细胞株A549,分析在感染6h,12 h和24 h时,检测TLRs信号通路、促炎细胞因子与miR-29a、miR-146a和miR-200c的表达变化。试验结果表明,A549细胞中TLR2/4、NFκB、MyD8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感染6h时显着升高,且H37Rv感染组高于BCG感染组;而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α、IL-6、IL-8和IL-12 α的mRNA表达水平随着感染时间升高,且H37Rv感染组TNF-α、IL-1α、IL-6和IL-8的表达显着高于BCG感染组,IL-12a差异不显着,而在H37感然组中IL-6在24h显着下降。miR-146a随着感染时间表达显着升高,且H37Rv高于BCG; miR-29a在感染6h时表达量H37Rv显着高于BCG,但在12h和24h时,BCG感染组miR-29a表达量较6h时显着升高,而H37Rv感染组miR-29a表达量显着下调,但这两个感染组12h与24h时间点的组内差异不显着;miR-200c在BCG感染组在3个时间点先降低后升高,表现为感染后表达抑制,而在H37Rv感染组内表达差异不显着,且表达量低于BCG感染组6h和24h的相应时间点。这为进一步分析在Mtb感染肺脏上皮Ⅱ型细胞中niR-146a与TLRs信号通路的免疫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2)基于miR-146a作为TLRs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其表达量在Mtb感染AECⅡ细胞中呈上调趋势的试验结果,本实验构建并包装过表达niR-146a腺病毒载体,并分析了A549细胞中过表达miR-146a时在Mtb感染中,miR-146a对TLRs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作用,该试验结果表明,构建的过表达miR-146a腺病毒载体能够在293T细胞和A549细胞中过表达miR-146a;当过表达miR-146a时,在BCG感染组中TLR2的表达表现为感染后显着抑制,而H37Rv感染组中TLR2表达差异不显着;TLR4在BCG和H37Rv感染组中均表现为显着下调,这有可能是在AEC Ⅱ细胞中,TLR.2是以同源二聚体形式识别BCG,以TLR2/TLR4异源二聚体形式识别H37Rv。过表达miR-146a时,在BCG和H37Rv感染组中对TLR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MyD88、TRAF6、NF-κB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EL-6的表达均表现为感染后的抑制作用,而IL-8表达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在AECⅡ细胞抗Mtb感染的过程中,H37Rv对TLRs信号通路的活化和引起的炎性反应强于BCG,且miR-146a负调控TLRs信号通路中MyD88、TRAF、NF-κB和炎症因子IL-6等来参与调控AECⅡ细胞对Mtb的感染过程,这为进一步研究miRNA在AECⅡ细胞感染Mtb中的免疫调控作用丰富了材料。

魏萍[3]2000年在《SAg-SEB和MDV诱导雏鸡与荷瘤小鼠免疫学变化及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1989年)已知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包括SEB在哺乳动物可引起具有TCR V_B片段T细胞超量增殖而后凋亡至无反应,并在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抗肿瘤以及免疫剂方面作用已得到证明,但在禽类尚未见报道,尚不知禽类是否具有类似机制,本实验系首次探讨 SA_g在鸡体内的免疫诱导机制,并首次应用 Th_1细胞因子、细胞凋亡(apoptosis)检测剖析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的免疫机制与SA_g的相关性,SAg-SEB与MDV对骨髓瘤荷瘤Balb/c小鼠的抗肿瘤作用,SA_g在马立克氏病防制中的应用前景,以及MDV可能的SA_g作用。实验结果分析发现: 1.SA_g-SEB增强了胸腺细胞和脾淋巴细胞IL-2和IFN-γ的体外诱生能力和两种细胞与骨髓巨噬细胞TNF细胞毒活性的体外诱生,提高了雏鸡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力,抗肿瘤能力,诱导细胞凋亡发生,强化雏鸡抵抗疾病的能力,其中高剂量导致短时加强后下降,低剂量则导致缓升缓降作用。 2.MDV接种总体上降低IL-2和IFN-γ—1一Th_1细胞因子体外诱生,其中IL-2体外诱生在胸腺细胞和脾淋巴细胞有差别,前者有早期(PI)短暂增强作用;而对TNF在上述两种细胞和骨髓巨噬细胞的诱生作用呈现类似规律(仅对后者作用较小),即呈现“V”形曲线,在接种后早期1~5天)和25天升高,而在10天开始下降,至第20天降至低谷,MDV感染导致雏鸡细胞免疫水平下降,促进MD发病。 3.SEB减少了MDV感染雏鸡死亡数量并提高Th_1细胞因子水平以改善MDV感染所致Th_1细胞因子减少的致病作用,即通过加强细胞免疫而增加抗感染和抗病作用。 4.SEB与MDV均引起雏鸡胸腺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凋亡,SEB接种脾细胞凋亡较胸腺细胞严重,而MDV接种正相反,说明SEB主要诱导成熟T细胞凋亡,而MDV主要诱导未成熟T细胞凋亡。 5.雏鸡胸腺脾细胞凋亡集中发生于T细胞和部分吞噬细胞,MDV接种组织学分布与SA_g-SEB一致;均可见不同阶段凋亡细胞形态,包括浓缩核和凋亡小体,其降解表现为吞噬细胞内和吞噬细胞外两种形式,以前者居多,后者部分存在,说明除吞噬外还有其它凋亡细胞清除机制。SEB接种脾细胞凋亡存在内质网增多和线粒体增多现象,说明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尚存在代谢和蛋白合成短时增强现象;MDV接种胸腺细胞常伴随后期坏死现象。 6.SEB接种骨髓瘤Bal/c小鼠促使瘤/体重量比下降,而MDV接种则降幅较小,说明 SA_g-SEB具有更强的肿瘤抑制或抗肿瘤作用,SEB接种并未增加脾/体重量比,而MD接种则增加;在血液、肿瘤涂片与肿瘤、脾切片可见淋巴细胞增殖的母细胞化现象,MDV接种主要引起脾淋巴细胞凋亡,而致肿瘤细胞凋亡作用轻;SEB接种很大程度上引起肿瘤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发生凋亡。说明SEB与MDV致细胞凋亡作用具有靶细胞差别;SEB和MDV不仅诱导细胞凋亡,而且诱导细胞坏死、增殖和转化。

朱敏敏[4]2003年在《氯胺酮雾化吸入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氯胺酮雾化吸入对哮喘模型Sprague Damley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组)、哮喘模型组(A组)和不同浓度氯胺酮预处理组(K1组、K2组和K3组),每组8只。A组大鼠用卵蛋白(OA)辅以百日咳杆菌菌苗和氢氧化铝为佐剂注射致敏。两周后,雾化吸入卵蛋白激发哮喘,每天20min,连续一周。K1、K2和K3组大鼠以同样方法致敏,但在激发哮喘前分别给予12.5mg/ml、25mg/ml或50mg/ml浓度的氯胺酮雾化吸入。N组用生理盐水替代卵蛋白进行注射和吸入。24hr后大鼠经腹腔动脉穿刺取血,一份即刻离心,分离淋巴细胞,提取胞浆和胞膜内蛋白激酶C(PKC),用γ-~(32)p-ATP掺入法检测PKC的活性。另一份血标本,离心后留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4(IL-4)的浓度。随后将大鼠处死,分离左主支气管,生理盐水灌洗后作细胞计数,另取右下肺作病理组织学检测。 结果 (1)A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显着增多。K1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K2、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组***F中细胞邑数与A组相比明显减低(分别为P<O刀1,P<0刀5X 以)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N组:细、小支气管及肺泡结构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结构完整。A组为急性气道炎症性病理改变表现:细、小支气管上皮皱折明显减少,支气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坏死且有脱落、管腔壁破坏,豺膜下、肺泡间隔内多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内、肺泡腔内有少量分泌物及少量坏死脱落的细胞。KI组支气管粘膜下、肺泡间隔多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内有少量分)必物及坏死细胞;KZ组支气管鄙膜下、肺泡间隔内仅见少量炎症细胞;K3组支气管粘膜下、肺泡间隔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未见气道壁的破坏。m与N组相比,A组IL4浓度显着增高瞩<0.0 l);与 A组相比;KI组无明显改变,但 KZ、K3组1卜4浓度均低于A组(P1刀5)。叨与N组相比,A组大鼠血淋巴细胞PKC总活性(PKC X胞浆PKC活性(PKC)及胞膜**C活性(***)均明显增强(P1刀1X胞膜**C活性百分比亦明显提高(P<0刀1);KI组**G、**q、P** 及胞膜**C活性百分比与A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O.OS);但KZ和K3组PKC,、PKCc及 PKC。活性均明显减弱(P<0.0儿刀膜 PKC活性百分t匕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为P<0.of和P<0.05)。O)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与血浆IL4浓度、血淋巴细胞PKC总活性及胞月PKC百分匕均呈显着正相关(f分别-O.43,0.61,O.67;P<O.OIX血浆IL4浓度与血淋巴细胞PKC总活性及胞膜PKC百分卜也均呈显着正相关(f分另l卜O.57,O.4儿P<O.OI)。 结论O)25mg/ml或50mg/ml浓度的氯胺@同雾Jt&入对致敏原所激发的哮喘模型大鼠的气道炎症及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m25mg/ml或50mg/ml浓度的氯胺酮雾f匕吸入能降低哮喘模型大鼠血浆几-4 64浓度,这可能是其抗炎机制之一。()25mg/ml或50mg/ml浓度的氯胺酮雾化吸入抑制哮喘模型大鼠淋巴细胞的PKC转位活化,提示氯胺 6R可能通过 PKC途径发挥其抗炎效应。

参考文献:

[1]. 结核分支杆菌培养上清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IL-8表达及其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D]. 王芳. 四川大学. 2004

[2]. miR-146a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中对TLRs信号通路的免疫调控作用研究[D]. 程龙. 宁夏大学. 2015

[3]. SAg-SEB和MDV诱导雏鸡与荷瘤小鼠免疫学变化及细胞凋亡的研究[D]. 魏萍.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4]. 氯胺酮雾化吸入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 朱敏敏. 南京医科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  

结核分支杆菌培养上清诱导呼吸道上皮细胞IL-8表达及其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