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新常态下的防震减灾工作论文_刘润凤

浅析经济新常态下的防震减灾工作论文_刘润凤

云南省鹤庆县地震局 云南鹤庆 671500

摘要: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公共安全的关键组成,防震减灾应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经济新常态下,积极转变传统思想和观念,利用新技术新措施,切实提升防震减灾工作的水平,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的融合式高效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防震减灾;发展

0 引言

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如今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计划中,贯穿全过程、全局的主要目标。

1. 经济新常态下防震减灾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要点

1.1要与新经济常态相适应

习总书记对防震、救灾、减灾领域内的改革部署,提出了总体规划,制定了“以预防为主,防、救、抗相互结合”的原则,坚持统一常态状况下的防震减灾措施,与非常状态下的救灾工作,加强全面抵抗综合灾害的防御、救灾能力,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下的防、救、抗工作,明确的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强调一定要以满足国家需求为基本前提,主动谋划、出击,尽量抢先布置。树立谋划超前、定位精准的意识,以及思维底线,在经济社会总体布局中,对防震减灾工作进行相关谋划,找出防震减灾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合理、精准的着力点与切入点。

1.2 针对问题和缺陷、取长补短

防震减灾工作,是相当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近几年,在我国各级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同心合力下,各项防震减灾工作,均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与社会各方面的期盼,以及社会的需求、发展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对于地震灾难的准确预测,仍是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要想得到准确的预报确实很难;要想扭转“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现状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城市中的城中村、棚户区、老城区,以及数量较大、面积较广的农村,在抗震、设防方面能力十分薄弱;人民群众的避险防灾意识,以及互救、自救能力,全部有待于提升,在我国,目前为止,仍然普遍存在着避震措施不当、遇震格外惊慌、轻信谣言、积极传谣等等,诸多不良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城镇化、现代化,无论是人口还是财富,都日渐集中于各城市,地震带来的衍生、次生灾害,在放大、叠加的效应下,格外凸出,扩大了灾害的涉及范围与救治难度,导致了更多的间接损失。对于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以及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尽量的予以破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

地震灾难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变化的,但是灾害带来的损失程度,却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而有所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御灾难能力、措施。要注重于全面树立预防观念,强化防震减灾技术攻关力度,广泛应用抗震新材料、新技术,加强城乡的各项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筑的抗震减灾能力,争取实现对当地强度地震的有效抵抗与防御。要确保防震减灾工作的创新机制,变出于被动的救灾工作,为积极主动的防震减灾,尽可能将建设工程中,关于地震质量安全的负责制落到实处,按照社会的实际经济水平,建立与之相应的防灾投入机制,在各城乡建立地震防御安全体系。

2. 实现防震减灾工作的融合式发展

2.1完善防震减灾基础

以补齐短板、优化布局为切入点,以建设重点项目、工程为主要手段,将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建设能力,推上全新的防震阶段。一方面是加强对于地震灾难的监测、预警能力。优化国家预警建设,改善监测系统,使监测结果更加的“真”、“准”、“快”、“实”。建立并完善可以覆盖我国近海的,海域地震观测系统。不断建设预报、监测实验场,持续深入的对地震灾难预测、预报,进行实践、探索。加强对于震情的跟踪、监视,以及研判、分析,不断提高对于地震灾难的预测、警报能力,以及对于震后情形的预判能力。另一方面,是努力提升对于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抓住最新地震区划图的实施契机,对于城乡的抗震基础设防进行加强监管,实现城乡抗震设防工作管理的一体化。对于城市建筑,展开抗震性能鉴定、普查,以及加固,广泛运用减隔震,对于重大工程采取紧急处置,对建筑工程的防震结构,采用新技术进行健康诊断、监测等,逐步提升城乡对于震灾的防御能力。展开对农村住宅的抗震改造与加固,在地震风险较高的区域,开展农居地震防御安全工程。创建防灾示范,强化样板作用,提高市县全面防灾能力。最后,还应该提升发生震灾后的救援应急能力。强化建设地震救援队、现场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指挥抗灾机构各级的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震灾的协调、处置机制。

2.2 提升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必须要补齐短板、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强化服务包括对社会信息服务的强化、对公共安全服务的强化,以及对社会民生服务的强化。信息服务的强化,需要建立技术平台与系统支撑,丰富产品类型,提高针对性。充分利用有关资源,发挥网络媒体的平台、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宽信息的传播范围与渠道;公共安全服务的强化。主要围绕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安全需求,及时跟进,优化布局,着力进行高危地震区的防灾建设。按照中央城市防震工作的相关会议,进行部署,逐步建立并完善城市震灾的预防抵御机制,强化对于城市防震建设的监管工作,设置地震所需的应急避难所。对重要的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必须评价其地震安全性,并出具合理、科学的抗震依据。从储备物资、演练预案等各个方面,准备好城市应对巨灾、大震的应急工作;社会民生服务的强化,遵循“民之所呼,我之所应”的原则。以提高抗震要求为防灾的前提,为民众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健立一个可以完全覆盖各个城乡的,抗震救灾服务网络,提供有效的基本民生服务。健立宣传教育机制,普及防震减灾相关知识。为地震高危地区,提供安全咨询、宣传、引导,以及相关的技术培训服务。

2.3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

首先,制定重点突破地震科技的长期性规划,积极施行关于地震科技突破战略方面的研究,对国际上的防震科技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结合防灾事业在实际发展中的具体需求,制定突破地震科技的长期规划,确定重点项目、攻关方向、预期成果、工作阶段等。实现资源统筹,攻坚克难,稳步推进,以最终有效解决防灾事业面临的困境。其次,建设科技创新基地。聚集建设人才,灵活的进行管理,营造先进条件、创造地震科技基地。管理制度一定要灵活,包括分配、用人制度,激励、评价、考核机制,以及运营模式等等。加强建设以创新为目地的条件、基础,包括重点、先进的实验室、实验设备、数据平台等。充分发挥重点建设项目的引领、支撑作用,组建具有强大实力的攻关队伍。最后,建立合理、科学的防震科技评价系统。不断优化评价指标,充分发挥评价标准的引导作用,以分类评价为不变的原则,按照评估对象自身的性质,合理设定科技活动的相关指标。在评价科技项目的各项指标中,发表论文只不过是个参考性质的指标,还需要有关拥有、形成自主产权的水平与数量等,才可以构成衡量科技创新能力、业绩的标准,同时,也科研增加产权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对应的权重。

3.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角度,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防震减灾工作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当积极转变传统思想和观点,切实提升防震减灾创新水平,加大改革力度,有效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融合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 年 5 月 31 日。

[2]深入推进防震减灾工作[J].本刊评论员.中国应急管理.2012(01)

论文作者:刘润凤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  ;  ;  ;  ;  ;  ;  ;  

浅析经济新常态下的防震减灾工作论文_刘润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