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干预策略研究-以湖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为例论文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干预策略研究
——以湖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为例

吴 昊,向 荣(湖北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 以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为测量工具,以湖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感较为严重,其中情绪衰竭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低成就感,再次是去人格化。通过分析原因发现,主要是多重角色集合引发的角色不适、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导致的职业倦怠。通过构建“社会、学校、个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有效帮助师范院校青年教师预防和克服职业倦怠,促进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健康发展。

〔关键词〕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社会角色;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最初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用来描述个体在工作的压力下所体验到的身心疲惫、情感耗竭、工作热情不高和工作成就感低的亚健康状态。[1]Maslach将职业倦怠分为三个维度:个体压力维度、人际关系维度、自我评价维度。在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情绪衰竭,主要指个体承担过多的工作,耗尽所有的情绪和情感资源,个体感到疲惫不堪,这是职业倦怠中最核心、表现最为明显的行为特征;在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去人格化,主要指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在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人低成就感,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自己的胜任能力持消极负面的态度,工作积极性低,缺乏工作成就感与自豪感。[2]

虽然弥漫的雾气有助于体现画面的纵深感,但同时也影响了画面的细节体现,所以我还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种局部性问题,渐变滤镜和适当的画笔补充能起到很理想的效果。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更主要的是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破坏学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热情,从而在师资力量代际传递中形成恶性循环,阻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因此本文在对湖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一、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青年教师的性别、户籍、婚姻状况、学科背景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二部分是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该量表是根据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编制而成。该问卷共15个题目,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其中情绪衰竭5道题目,其选项“从不、极少一年几次或更少、偶尔一个月一次或更少、经常一个月几次、频繁每星期一次、非常频繁一星期几次、每天”分别赋值“0、1、2、3、4、5、6”;去人格化4道题目,其选项“从不、极少一年几次或更少、偶尔一个月一次或更少、经常一个月几次、频繁每星期一次、非常频繁一星期几次、每天”分别赋值“0、1、2、3、4、5、6”;低成就感6道题目,其选项“从不、极少一年几次或更少、偶尔一个月一次或更少、经常一个月几次、频繁每星期一次、非常频繁一星期几次、每天”采取反向赋分,分别赋值“6、5、4、3、2、1、0”。分值越高,代表职业倦怠感越强。

本次调查在湖北师范大学20个学院随机抽取了8个学院,对120位青年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教辅岗位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收回问卷120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7.5%。所有数据在SPSS19.0进行相关统计处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二、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一) 角色不适

由于对测量低成就感项目的选项进行反向赋值,那么数值越大代表成就感越低。关于师范院校青年教师低成就感的调查显示(见表4),高于理论均值的有四个项目,其中“在我看来,我擅长于自己的工作”接近于理论均值,“我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均值最高,说明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对于自身教育工作胜任力普遍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低。这可能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有关。

(一)社会层面应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其角色定位

表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N= 117)

表 2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情绪衰竭状况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场域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一社会角色都对应着一套社会规定的行为模式。个体在多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角色失调。师范院校青年教师不仅扮演着工作中教师的角色,还扮演者生活中家庭角色;不仅在工作中扮演着初为人师的角色,还扮演着教人为师的角色;不仅扮演着学生管理者的角色,还扮演着学校管理架构中被领导者的角色……多重角色的集合,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容易产生角色不适、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问题,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赣南灯彩歌舞以客家文化为代表,客家文化具有明显的特色,体现了儒家思想,是历史与文化、天时的完美结合。具体到对客家文化的保护中,就是要保留灯彩歌舞最原始的动作,在灯彩中要始终能够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集合舞蹈的柔韧性和刚毅性,结合一定的现代动作,使灯彩歌舞的内容更加丰富,吸引现代游客的注意,才能促进其发展。目前,在对客家灯彩歌舞文化的保护上,效果并不理想,对灯彩歌舞所体现的民俗文化重视和保护程度不足,对其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灯彩歌舞的重视,实现赣南灯彩歌舞文化的产业化。

关于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去人格化状况的调查显示(见表3),所有关于去人格化的项目均低于理论均值,只有“我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我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接近理论均值,说明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去人格化现象并不明显。这可能与青年教师的年龄阶段有关,年轻富有激情,刚进入角色充满新鲜感,同时与学生代沟不明显,能顺畅进行沟通,因此对工作及工作对象尚未丧失热情与耐心。

表 3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去人格化状况

(二) 角色模糊

卓别林长着一般人的样貌,像一般人一样有些怪习惯,但他对电影事业的专注与努力却异于常人,非凡的成就往往需要这样的“不一般”,不是吗?

表 4师范院校青年教师低成就感状况

(四)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微课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记忆,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微课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进而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将所有测量职业倦怠的15个项目进行求和统计,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62.7%职业倦怠得分为30-60分,有23.1%的教师职业倦怠得分为60-90分,只有14.2%的教师职业倦怠得分为10-30分,说明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群体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且职业倦怠感比较严重。具体分析各个维度发现(见表5),情绪衰竭与低成就感均值均高于理论值,其中情绪衰竭均值最高,说明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相对较高,其次是低成就感,再次是去人格化。这与王芳、何沙等人对青年教师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表 5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三、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二)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去人格化状况

(一)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情绪衰竭状况

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进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腺样体和扁桃体手术的患儿89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处于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期。他们会由于惯性适应之前所处的行为模式,当角色转换所带来的社会要求发生变化,会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是无助。同时由于刚进入教师岗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有限,短时间內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更无从谈起教育学生如何做教育者,从而使得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对自己能力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低。另一方面,缺乏人格韧性的磨砺使得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化。[3]青年教师工作时间短,社会阅历不足,学生时代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差距容易产生失落感,不成熟的心理又难以化解角色过渡期的困难与挫折,这势必会影响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三)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低成就感状况

首先是学校不合理不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当前高校的评价机制仍然是重科研、轻教学,而这些又跟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收入分配挂钩。师范院校青年教师为了职称晋升和增加社会收入不得不花费时间精力去申报各种课题、发表论文,努力做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佼佼者;但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又是学校承担教学任务的主力军,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做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在学校与学生双重评价标准下,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对于自身的定位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其次是社会的高期望与低认同双重夹击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过高的期望,认为教师理应是知识的传播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对师范院校的教师更是给予更高的期待。基础不足的师范院校青年教师为了迎合“学高为师”、“为人师表”等职业形象,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与方法,这让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感到强烈的危机感。此外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学生更加便捷简便地在网上获取知识信息以及一些负面高校教师信息的传播,使高校教师整个群体的社会地位下降,这使得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更难获得成就感。

(三) 角色冲突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由于年龄结构特征刚好处于“成家立业”的人生关键期,面临着结婚生娃、买房居家、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等生活压力。而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不高,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因此面临着发展事业与稳定家庭的双重压力。但每个人所占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当工作或家庭某一方面的角色要求扩张时,另一方面的活动就会受到干扰。当处于这种家庭与工作角色冲突状态时,其主要心理资源会大量消耗于工作与家庭关系的平衡与协调中,如果不能及时调适,青年教师的工作满意感和自主性会随之降低,从而引发职业倦怠。[4]

四、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与干预策略

导致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构建一个社会、学校、个人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师范院校青年教师预防和克服职业倦怠,促进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健康发展。

根据赋值,每个项目的取值范围为[0,6],理论均值为3。调查结果显示表明(见表2),“整天工作对我来说确实压力很大”、“下班的时候我感觉精疲力竭”、“工作让我感觉身心俱疲”三个项目的均值都超过理论均值,标准差值小,但“工作让我有快要崩溃的感觉”这一项低于理论均值,说明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一定的情绪衰竭状况,但并不是十分严重。

社会环境是影响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宏观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系统偏重物质化,知识乏力与道德无力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意义上的尊师重教不断弱化。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及低的社会评价导致青年教师低的职业成就感。因此国家及社会应倡导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注重教师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从公众心理、社会舆论上尊重支持教师,增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增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改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及职称评定与收入分配制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应改变重科研请教学的评价取向,在制定评价体系之前充分征求青年教师队伍的意见建议,建立起发展性评价体系,合理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让高校教师更多地回归到“教育者”的定位。规范职称评审评判标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离”,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让青年教师不再是高教学任务低工资收入者,进一步缓解他们家庭-工作角色紧张状态。

(二)学校层面应建立“传帮带”教学机制,加强教师职业培训管理,帮助其适应角色

对于一个国家,地理信息技术在大数据化的影响下,会对我国的政府的政策方针提供有力支持,每个国家领导人、每个决策执行者在需要作出决策时,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持,没有任何一个决定是在盲目无知的情况下作出的。政府的政策方针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大数据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刚由学生转变为教师,他们既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教育学生如何成为教育者的经验,这种经验的缺乏容易导致自我教育能力的不自信。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老教授带领新教师的“传帮带”机制。由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指导学生等全方位的指导,通过教学名师示范课观摩、新老教师座谈会等形式搭建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师岗位,促进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同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制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工作生活困难,学校在政策允许范围尽量给予帮助,让青年教师感受到组织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与职业管理。在青年教师入职之初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教学理念与基本技能,正确认识高校教师的定位,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缩短角色转换周期。在青年教师事业发展上升期,学校应给他们提供在职进修和职业规划管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出国访问等活动,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强化他们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

从表3可知,广西贫困县金融总量规模指标(FIR)系数为-0.031,t检验值为3.638,在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而金融转换效率指标(SLR)系数为0.005,t检验值为0.329,没有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金融转换效率指标对广西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并不明显。剔除变量(SLR),继续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表4的参数估计。

(三)个人层面应强化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学会角色自我调适

任何外在的原因都是通过内因作用于个体。师范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归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自身素质达不到学校要求社会期许有关。因此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应正视自身不足以及教师社会境遇的变化,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正确定位,培养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掌握一定的情绪舒缓、情绪控制、压力释放等处理压力技巧,提高事务预见性,努力提升人格韧性,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应树立起“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播速度快、更新时间快等特点,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充实知识内容,同时根据零零后新生代学生个性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使自身达到学生的期望、学校的要求、社会的期待,从中体验教学的乐趣与工作的成就感。

[参 考 文 献]

[1]杜志琴.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J]. 领导科学论坛, 2015,(19):39-40.

[2][3]罗贤勇, 钟漪萍.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以江西省宜春部分学院为例[J]. 老区建设, 2017,(24).

[4]郭 杰.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 山东工会论坛, 2017, 23(5):30-34.

[基金项目] 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6002)

[收稿日期] 2019—03—07

[作者简介] 吴昊,男,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生;向荣,女,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3130( 2019) 06- 0132- 04

doi: 10.3969/j.issn.2096-3130.2019.06.027

(责任编辑:王国红)

标签:;  ;  ;  ;  

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干预策略研究-以湖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