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CT、MRI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意义论文_黄敏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杭州 310009

【摘要】目的:探究B超、CT、MRI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经过确诊60例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B超、CT、MRI来对本组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统计三种诊断方法来诊断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中,肿瘤直径≤1cm患者的肿瘤阳性率。结果:B超检测的阳性率为80.00%(48/60);CT检测的阳性率为38.33%(23/60);MRI检测的阳性率为36.67%(22/60)。B超检查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和MRI,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诊断,在B超、CT、MRI三种诊断方法中,诊断效果最佳的是B超,使用B超来对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进行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提供更准确的检测数据,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B超;CT;MRI;甲状腺微小癌;诊断

甲状腺微小癌(TMC)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是一种与甲状腺癌非常相似但病灶很小的疾病,并且由于甲状腺微小癌的病理类型大多为乳头状癌,一次甲状腺癌微小癌也被称为“乳头状微小癌” 【1】。由于肿瘤的直径≤1cm,因此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2】。如果没有及时对甲状腺微小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病灶很可能会颈部淋巴结转移,导致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3】。同时,甲状腺微小癌还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的情况,有的患者会出现脊椎、骨和肺转移的情况【4】,虽然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也需要充分引起重视。由此可见,甲状腺微小癌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对此,我院选取了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经过确诊60例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探究B超、CT、MRI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的观察对象为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经过确诊60例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癌。排除标准【5】:①有严重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患者;②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有严重疾病的患者;③无法配合医生诊断的患者。本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40~58岁,平均年龄(46.2±2.3)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3±0.2)年。

1.2方法

1.2.1选用仪器

本次实验选用的仪器有:SEQUOIA51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多层螺旋桨扫描CT仪(美国Philips公司);核磁共振仪DP-FD-CNMR-I(北京亚欧德鹏科技有限公司)。

1.2.2诊断方法

①B超诊断:取患者仰卧位,并将头部向后伸,把颈部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对患者的颈部进行详细的扫描,主要检查患者颈部两侧的淋巴结,并且是以横、纵、斜多个方向来进行扫描,扫描的过程中,对患者颈部肿块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等进行观察记录;②CT诊断:取患者仰卧位,头部后伸,暴露颈部后,从患者的主动脉上缘开始,进行平扫。然后再适度进行增强扫描,观察患者颈部的情况,并使用碘海醇来进行对比;③MRI诊断:取患者仰卧位,以头部先进入,对患者进行扫描,在扫描时,患者要注意尽量保持呼吸平静、均匀,避免出现咳嗽或吞咽动作。应用3.0T(Siemens,Trio)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来采集患者颈部的成像情况。

1.3检测情况

①B超诊断:患者的甲状腺周围有结节出现;回声检测中患者的结节回声较弱或不均匀;患者颈部淋巴结有液性暗区。②CT诊断:患者的病变区甲状腺呈现增大的趋势;肿瘤分布不均匀;有乳头状结节和囊内钙化性结节;③MRI诊断:患者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情况;颈部肿瘤边缘模糊。检测完成后分别对三种诊断的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超检测的阳性率为80.00%(48/60);CT检测的阳性率为38.33%(23/60);MRI检测的阳性率为36.67%(22/60)。B超检查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T、和MRI,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1.

3.讨论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医学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准确的诊断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依据,做好预后及治疗安排。在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中,如何实现准确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医学中研究的重点,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力求找到最佳的诊断方法。其中,关于B超、CT、MRI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本次的研究中,选取了我院6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分别使用B超、CT、MRI三种方法来进行诊断,根据实验结果,B超诊断的阳性率为80.00%,CT诊断的阳性率为38.33%,MRI诊断的阳性率为36.67%,B超检测的阳性率最高。

综上所述,对于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诊断,在B超、CT、MRI三种诊断方法中,诊断效果最佳的是B超,使用B超来对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进行诊断,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提供更准确的检测数据,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段文飞,姜文官,李晶等.B超、CT、MRI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5,09(25):129-132.

[2] 祝彩云,张桂艳,伦知见等.超声诊断实性低回声结节纵横比≥1在甲状腺微小癌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5,18(40):375-375.

[3] 汤祎.B超引导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22):123-123.

[4] 罗华友,钟鸣,田衍等.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32例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1,26(06):606-607,620.

[5] 朱炳刚,彭柳清,樊启佑等.超声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疗有效性及可行性探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13(07):99-101,105.

论文作者:黄敏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B超、CT、MRI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意义论文_黄敏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