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增长周期_创新理论论文

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成长周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波论文,文化产业论文,周期论文,理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7)04—0066—08

一、经济长波理论

经济长波通常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持续时间为5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最早系统、明确地提出长波理论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他在1925年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提出,经济长波是由主要固定资本产品(如蒸汽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更新换代引起的。他把1780年到1920年14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分为两个半长波:第一个长波是从1780年到1844~1851年;第二个长波是从1844~1851年到1890~1896年;之后的半个长波是从1890~1896年到1920年。

图1 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示意图

资料来源:赵涛著:《经济长波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继康德拉季耶夫之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技术长波理论。熊彼特认为,经济长波周期源于那些影响巨大,实现时间长的创新,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活动,如铁路的兴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气化和化学工业的兴起等。他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以纺织机等创新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以蒸汽机和钢铁生产创新为标志的“蒸汽和钢铁时期”,或被称为世界铁路化的时代;第三个长周期是1897年以后以电力、化工、汽车创新为标志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熊彼特进一步将每个长周期细分为上升波和下降波。

图2 熊彼特的长波示意图

资料来源:赵涛著:《经济长波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他认为,这些重大技术发明及其普及应用均会出现大的创新活动浪潮,引起经济高涨,形成长周期的上升波。当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大幅度增加,超额利润消失,价格下跌,很多企业亏损或破产,经济不景气出现,形成经济长周期的下降波。

荷兰学者冯·丹因在熊彼特技术创新长波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生命周期”理论,并以此构建了自己的长波理论。冯·丹因认为,任何一项基本创新活动都要经历引进、扩散、成熟和下降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构成基本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冯·丹因进一步将经济长波的四个阶段和基本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联系起来,认为经济长波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分别对应于创新生命周期中的扩散、成熟、下降和引进阶段。在创新生命周期的带动下,经济出现了长周期波动。长波的发展阶段是由创新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图3 冯·丹因的长波示意图

资料来源:赵涛著:《经济长波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注:冯·丹因在划定长波周期起始年份时,考虑到战争的影响,因此年份并不完全连续。)

二、文化产业相关产品的发明与创新时间回顾

1450年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图书出版业自此发展起来。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标志着音像唱片业的诞生。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标志着电影业的产生。1925年贝纳德发明了电视,1936年英国伦敦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电视系统的公开广播,电视从此深入千家万户。

表1回顾和梳理了出版业、音像业、电视业、电影业、网络文化产业等发展过程中相关产品产生的时间脉络:

由表1可以绘制出曲线图如下:

资料来源: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张讴:《世界电视史话》,汤恩比克·谢尔曼:《音乐的故事》,Joseph R.Donimick、张海鹰:《电子媒体导论》及互联网。(注:有些发明创新出现的年代、制造者难以稽考,故未能一一标出。)

图4 文化产业发明、创新时间分布图

注:因雕版印刷与古登堡铅活字印刷发明年代久远,因此在考察文化产业发展周期时忽略不计。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到几个文化产业产品发明、创新涌现的高峰,第一个高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类文化产业逐渐发端;第二个和第三个高峰是20世纪50年代及70~80年代,文化产业各行业出现了关键性的技术、产品突破与创新。

根据上述数据、图示并结合熊彼特等人的技术长波论,我们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发展周期波形图如下:

图5 文化产业发展周期波动图

三、经济长波与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周期的关系

根据熊彼特与冯·丹因等人的观点,经济长波由技术创新推动形成,那么文化产业发展周期是如何形成的?经济长波与文化产业发展长波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将文化产业发展长波与经济长波进行比较说明。因为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划定的经济长波年代久远,数据不够充分,难以与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对应比较。而冯·丹因的长波理论一方面以熊彼特的技术长波理论为基础,另一方面他划定的长波周期起点、终点年份与熊彼特划定的年份接近,因此我们选择冯·丹因的长波周期与文化产业的长波周期进行对应比较。二者比较图示如下:

图6 经济长波与文化产业周期波动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从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波动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发展,1845年~1892年经济长波与1877年~1940年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周期互相对应,1892年~1946年经济长波与1940年~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周期互相对应,经济起伏波动之后紧接着文化产业的起伏波动。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一方面这种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相关产品发明、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当这些新发明与创新涌现出来后,适应了人们的消费需要,具备较大的盈利空间,吸引了资本的涌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新兴的产业或部门,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波动周期的形成。而文化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组成的一部分,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波动发展。表现在图示上,文化产业长波周期总是介于两个经济长波之间,与前一轮长波相比具有滞后性,与后一轮长波相比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从表象上看,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周期受经济长波推动形成,从根本上来说,受科学技术的推动形成。也就是说,科技不仅推动经济波动起伏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起伏发展。下面将采用熊彼特、冯·丹因等人的长波理论做具体分析。

四、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周期分析

由图4可以看到文化产业第一个发展周期为1877年~1940年,历时63年。第二个发展周期为1941年~2005年,历时64年。两个周期时长都约为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首先来分析第一个周期。

图7 文化产业发展周期第一波

从表1和图7可以看到,1877年~1892年与1925年~1940年两个阶段涌现出一批发明、创新,因此笔者将其划归于第一个周期的上升阶段。

19世纪下半叶正值第一次科技革命尚未消退,第二次科技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1877年~1940年这段时间内的文化产业相关产品发明与创新无不是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孕育产生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带动了机械生产,作为唱片业起始的爱迪生发明的蜡筒留声机采用机械装置和扩音结构,开创了音响记录传播音乐的历史。1844年尼普科夫发明了机械扫描圆盘的方法,提出了基本的电视原理,即用电流传送看到另一方的影像,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而电影“产生的根基在于19世纪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一切发明,是仪器、机械、光学领域研究的新发展,是照相暗箱、各式各样的图片生成器、放映机等设备问世之后所必然相应产生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1](P1)

冯·丹因的“创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基本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分引进、扩散、成熟、下降四个阶段。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关技术、产品的发展进程确实表现出了上述几个阶段性的特点,但这些不同阶段之间却并不是界限绝对分明的,不同阶段之间可能会出现交错和衔接的现象。1877年至1898年的这些发明与创新,如音像唱片业中的圆盘唱片到后来的胶木唱片及1895年发明的黑白无声电影,可视为文化产业新技术、产品的引进、扩散,初进入市场,消费者开始认识并使用这些文化产品,市场逐步扩大,较高的利润空间吸引了资本注入,形成新的企业或公司,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上升波的形成。而1892~1924年中,一方面上述产品、技术进入成熟、衰退阶段,市场需求逐渐呈饱和趋势,产品过剩;另一方面,上一时期投入其中的投资已经逐渐撤出,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阻碍了这一时期技术发明、创新的涌现,因此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形成周期波动的下降波。

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对电与磁的各种效应的研究,出现了电解、电声等一系列电力技术,对电影、电视、音像的改进、提高、完善、普及以至成为世界性的产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20年代,过去机械式的留声机被电力装置所取代,人们利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磁带录音机,完善了音乐的录制、传播技术与设备。由于光电管的发明和感光材料的进步,声音有了记录在感光胶片上的可能,电影中的录音问题得以解决,实现了电影历史上最大的变革。彩色胶片的研制成功使电影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①。这一系列改进、创新都发生于1925年至1940年期间,意味着这一时期新技术、产品又进入引进阶段,再次出现了新的需求、新的市场、新的投资,文化产业发展逐渐复苏。这一时期蒸汽机动力技术带动了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火车、铁路的出现为文化产品如报纸、书籍、唱片等的运输与传播提供了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长波再次趋于上升。

再来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第二个长波周期。

图8 文化产业发展周期第二波

20世纪40~50年代,文化产业受第一个长波周期的后续影响,在电视、电影、音像等行业涌现出一系列创新,这些技术不断扩散,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逐步扩大,产业利润提高,生产也随之进一步扩大,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第二个周期高峰的形成。二战结束后,一些国家开始重建电视,50年代,由于电子工业飞速发展,为建立大规模的电视系统奠定了基础。但“电视在被采用后仅数年就出现了销售高峰。1950年以后,甚至出现了轻微下降的趋势。电视由迅速增加到成熟可以归因于被压制的消费者的需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需求被完全压抑。”[2](P88)

1962年美国电视卫星发送成功象征着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峰。卫星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跨越了国界的限制,更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后至20世纪70年代,电视、电影、音像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逐渐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投资与需求减少,使得文化产业发展有所衰退,进入下降波趋势。

1971年~1973年间出现了两件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物品——手机和微型计算机,但在当时它们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普及尚未展开,相关技术仍处于孕育、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发明等到下一个上升阶段开始时才得到大规模应用。1973年以后直至1979年都未出现较大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原有的行业技术出现衰落,投资进一步萎缩,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低谷状态。1981年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成功及1987年与现代相似的手机出现,预示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回复,开始逐渐进入周期发展的上升波阶段。

1989年Internet正式命名,这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波周期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此前十多年微型计算机已经逐渐在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普及开来,计算机和网络带来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进入引进、扩散阶段,这些技术在文化产业上的应用引起了文化产业的深刻变革,传统文化产业得以改造升级,开始向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转变。如基于纸质媒体的图书出版在数字技术的改造下,形成了数字图书、数字化出版,基于模拟信号的电视在数字技术的改造下形成了数字电视,基于卫星传输技术形成的移动电视、车载电视,基于胶片制作的电影,在数字化技术的改造下形成了数字电影[3]。同时,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及以其他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20世纪最后20年也由此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波周期的复苏期,这一时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孕育着下一发展周期高峰的到来。

五、文化产业的创新“蜂聚”

熊彼特所指的创新包括五种形式:(1)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或者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它是指把现存的技术革新引入新的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具体到文化产业上,唱片、MP3、手机、计算机等产品的出现可以视为“新产品的引进”,铅活字印刷和激光照排技术则属于“新的生产方法”。这其中有许多产品,如盒式录音带、walkman、CD、网络游戏等是企业本身为了开辟新的市场,满足新的消费需求而研制开发的。所以各项技术发明、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他们都符合熊彼特经济概念上的“创新”。

图7和图8显示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50~60年代初出现了大批文化产业相关产品,表明这些时期创新多,出现了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的群集”。“创新的群集”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

对于创新出现的形式,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以连续的方式进行分配”,而是“蜂聚”在某些时间里。其原因在于“一旦社会上对于某些根本上是新的和未试验过的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反抗被克服之后,那就不仅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而且也在不同的方向上做类似的事情,就要容易得多了,从而第一次的成果就往往产生一种蜂聚的现象。”[4](P294) 在文化产业发展周期中,除了上述的技术创新之外,还存在着由技术创新引起的市场创新及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两个动力因素推动着周期波动的发展。

市场的创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转型。由于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们逐渐有时间、有能力关注、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文化消费需求扩大,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的优势消费者。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被纳入全球体系之中,世界愈发形成一个完整而联系紧密的市场,贸易壁垒的逐步减少有利于国际文化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海外市场的拓展提供了便利。

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科学技术的每次重大进步,都会导致制度选择空间的扩大,都会带来制度的重大变革。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股份制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坎菲写道“到19世纪末……两项制度变迁发生了,一方面,使所有权可转让和实行有限责任的现代公司的兴起;另一方面,是由公司融资的研究开发(R&D)部门的兴起。研究开发的企业内部化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得以发展,创新所需的资源投入增多,独立研究机构和发明人愈发难以成功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①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公司纷纷在内部设立研发部门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说19世纪末许多文化产品都是个人的技术发明,而20世纪中叶以后则是以公司的名义推出新产品。Motorola公司研制出手机,个人通信业务得以大力发展,也正是因为手机的出现才使得今天的手机短信、手机彩铃、手机电视等业务出现与发展。美国EA公司推出的第一款成熟的网络游戏为今日网络游戏产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德国Fraunhofer-Gesellshaft公司研制的MP3技术更是音乐传播史上划时代的革命性技术。

六、长波周期中的短波周期

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因而对经济的影响就有大小久暂之别,经济周期波幅也有大小长短之分,从而资本主义运行存在“多层次经济周期”。这里的“多层次”指的是熊彼特提出的经济长波中还存在着历时约10年的中波——朱格拉周期和历时约40个月的短波——基钦周期。笔者目前尚不能证明文化产业发展周期内也存在这样的“多层次周期”。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从表一中可以看到,文化产业发展周期之前(即1877年以前)的科技发明、创新都较为有限,而第一波、第二波周期中发明、创新数量明显增多,发明涌现的密度逐渐变大。或者说,第一波周期中发明创新的平均周期比这之前的发明创新平均周期短,而第二波周期中发明创新的平均周期又比第一波中的平均周期短。

在19世纪20世纪初,新的科技发明、创新应用于文化产业生产发展的平均时间较长,以至人们不易察觉到科技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如从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到德国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隔了四个世纪之久。而之后从电视原理提出到黑白电视的问世用了40年,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改进用了25年;音像唱片业中的产品,从胶片唱片到钢丝录音机,从电声录音机到磁带录音机,从CD到MP3,都只用了约十年左右的时间。科技在这其中发挥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已经表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以高新技术手段为载体的文化革命和产业生长周期也在不断缩短。”[5](P76) 这也说明,“越是取决于技术创新决定的文化产业,其生命周期越长;越是由内容决定的文化产业形态,其生命周期越长。”[5](P76) 对于后者,如以古希腊悲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戏剧、从远古人类欢庆收获、祈神驱鬼发展而来的歌舞等表演艺术,展现的是人的动作、姿势、表情,主要依赖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科技对表演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于灯光、音响及舞台背景装饰等方面,人自身的发挥与表现才是表演艺术最核心、最独特、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所以表演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形式,经历了上千年的变化与发展,其更新发展周期相当长久。

七、文化产业发展第三个周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回顾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突破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历史进程,文化产业发展史=发明物+它们付诸应用后的结果②。这一点对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即文化产业发展第三个长波周期中的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笔者预计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长波周期应该是2006年至2060年左右,波形图如下:

图9 文化产业发展周期第三波

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到2018年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第二波周期中的数字技术及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沿用,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重点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广告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九大门类,为我国未来数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文化产业将以信息业、媒体业、通信业三者结合的方式向前发展,报纸、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将融合共享,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第三个长波周期发展高峰的形成。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时机,确定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项目,加强相关的技术自主创新。此外,技术创新的引进和扩散是文化产业发展周期长波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要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响应、跟进新的科技革命。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强调对技术的消化吸收,使其真正发挥推动经济增长、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作用。

另一方面,虽然技术的发展的确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的生命力及其作用并不仅仅取决于它们本身先进与否,而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这种技术手段所表现的“文化内容”的喜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内容”日益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和原创性是文化产业核心价值所在,吸引人们注意的是文化产品所提供的文化内容,而不是内容所依附的介质。当前数字技术在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形式的同时,也拓展和延伸了文化产品的内涵。举例来说,原来的手机只能传送文字信息,现在的彩信业务实现了图像、动画、贺卡、照片等实时传送,具有更完善的表现形式和更广泛的应用空间,刺激了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系统中娱乐功能的发展③。此外,动漫、电脑游戏、影视特技制作等大量应用了现代数字技术,丰富了其自身所表现的内容,这些产业也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因此我们在大力推动科技发展来改变、完善、丰富文化产品载体形式的同时,也必须注重科技对文化内容的提升。

收稿日期:2007—06—11

注释:

① 这一部分内容参考了尚林、林泉的《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从四次技术革命中得到的启示》,http://www.ynst.net.cn/jctj/200406040007.htm。

② 这个观点是李兴国在《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一书中提出的,用以归纳总结电影产业的发展。笔者通过回顾文化产业其他几个门类的发展,认为这一观点可以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推而广之,故此处借用之。

③ 《当代内容产业的历史性出场》,http://www.ak326.com/showart.asp?art_id=407&page=7。

标签:;  ;  ;  ;  ;  ;  

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增长周期_创新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