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学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合专业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已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以及改善办法展开讨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

1.教育对象发生变化带来的困境

二十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从“70后”与“80后”逐渐变成了“90后”。这三个阶段的大学生是在社会转型的不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受到不同社会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他们有着各自的鲜明特点。7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有兄弟姐妹,性格比较平和。他们既经历了小部分物质十分缺乏的日子,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历程,因而有理想、有抱负、特别能吃苦,一般都能学、能干、会思。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般拥有优越的生活;他们自信、坦诚、有主见,知识量、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主体意识强,表现为在行动中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生活上追求自立自强,在理想抱负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同时也表现出较浓的自我中心主义与功利主义色彩以及较弱的挫折承受能力。刚迈人大学门槛的“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喜欢尝试新事物。他们善于利用网络有时也过于依赖网络,往往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缺少挫折体验。

教育对象变化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社会的变化。当今社会飞速变化,观念日益更新,社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直接冲击着校园。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对学生心理及其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行为方式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政治倾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心理状况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心理状况复杂化,心理素质层次性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层次性明显表现出来。一方面,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崇尚竞争意识和自我实现,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自幼成长在家长和老师营造的“温室”里的大学生,在生活和心理各方面又表现出了一定的依赖性,对心理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当生活、学习或情感问题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甚至引发恶性事件。同时,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多种期望,同时也承担着学业、就业、感情、人际关系、深造等多重压力,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2.教育者发生变化带来的困境

二十年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也发生了变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主要是由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尝试运用心理健康的理念与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主体是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两类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各有利弊。以前主要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虽然缺乏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但由于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能准确地掌握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与活动。作为心理学科班出身的教师,他们都经过了严格的学科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但往往缺乏将具体实践与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经验与能力。高校相关学科招聘心理学专业的博士,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与特长,但如果心理咨询中心在招聘时一味地强调心理学博士的专业学历而不细分研究方向,往往会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例如,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聘请了某重点研究机构的从事儿童脑认知研究方向的博士,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熟悉,难以充分发挥特长,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教师也容易产生困惑,不利于自身的成长与工作的开拓。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带来的困境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在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领导下的科级建制的中心,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二是依托学校下属学院,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给予一定经费补贴的中心,如北京化工大学(依托在人文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依托在社会工作系);三是相对独立、自主运作的中心,如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这三种模式中,又以第一种最为普遍,在全国高校中占92%左右。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于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其优点主要在于能够依托党委学生工作部,便于在全校范围内推动工作。然而,这样建制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存在着几点不足。第一,独立性受到限制。由于依托党委学生工作部,就使得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运作时要受到学工部的行政制约,相对独立性差,开展工作时受到一定的局限,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学工部负责全校学生的奖励和处分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宜,心理咨询中心空间和形式上与学生处的一体化易阻碍那些顾虑较多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而且可能让某些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心理上有压力;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心理咨询中心在人、财、物、地等多方面受制于学工部的管辖,缺乏合理、及时、充分的资源支持。第二,人员配置受到限制。心理咨询师的人事编制在学工部中,按照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心理咨询师按学生人数1:3000的规模设置,许多高校通常需要6~8名专职心理咨询师。然而一般的高校学工部仅有15~18名编制,不可能将大多数编制留给心理咨询师。这就直接导致了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配置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很大,因而间接影响了心理咨询师的自身发展并且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第三,工作人员身份界定模糊,心理咨询中心发展受到限制。一方面,作为校部机关学工部的职员,心理咨询师需要承担日常的行政性工作;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又具有职称,需要完成相应职称所要求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由于身份界定模糊,导致缺乏相对独立的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咨询中心和咨询师的共同发展。第四,心理咨询师经常被借调或调用。由于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之下,就使得心理咨询师要服从学工部的领导,在假期值班、重点时期的备勤和军训等时期常常被借调或调用。这就导致了心理咨询师无法体现出工作的专业性,其工作环境受到影响。这种科层制的限制也使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独立性大大受限。

二、关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1.体制改革,逐步成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

首先,建立隶属于学生工作委员会或校务委员会的相对独立的心理咨询中心。在高校中,建立隶属于学生工作委员会或者是校务委员会的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使得心理咨询中心直接向委员会负责,使其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在开展工作时也会较少地受到制约,从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其次,财务上使心理咨询中心较少受到限制。如在财务处设立专项科目,按照学生15~20元/人/年的标准直接由学费中划拨用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专项经费,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审计,以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

2.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招聘机制与考核机制

一是完善招聘机制。招聘新人时主要选择“临床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方向的高校毕业生。他们熟练掌握青少年心理特点及健康教育规律,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所学,应用其研究,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二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在机构属性上的独立,使得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界定更加清晰。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教育专职老师都直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管理,具有合理而明确的工作职责。这使得管理者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表现对其工作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估与考核。

3.开展科学调研,总结学生特点,不断探索符合学生特点与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

不论是对“90后”,还是对以往的“80后”、“70后”,实际上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还是“因材施教”。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在掌握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引导“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者自己要先实现几个转化:在思想认识上,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个性转化;在教育模式上,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在教育重点上,由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教育向宏观目标与人的自身需要相结合转化;在信息化手段上,向网上疏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转化。

4.坚持全员育人、全员健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教职工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帮助自己或他人解决一些心理困扰,实现“自助助人,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团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普及工作,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员健心”。

标签:;  ;  ;  ;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