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的耦合研究&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_内部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耦合研究———个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契约论文,内部控制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财务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总是给予格外的关注,这是因为忽视企业今天所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会有可能直面一个能最终吞噬企业的风暴。从风险到风暴的演变,也正是一个风险逐渐发育的过程。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的发育,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人们设计了许多复杂的系统和制度,然而不管这些系统和制度的具体形态、功能是怎样的,他们都必然的属于两大分支系统,一是内部控制系统,二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同样,人们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分开讨论,很少讨论到他们之间的共性。与此相反,笔者认为,与其说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是企业控制风险的两大分支,不如说是企业整体风险控制系统的两个方面,换言之,两者之间的共性其实大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本文将就这一论题在基于契约理论简单解释企业风险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企业风险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控制策略,最终搭建两者耦合的分析框架体系。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之研究回顾

(一)内部控制:从“内部牵制”到“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过程,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与审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频繁,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使内部控制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国外学者及众多组织机构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务解决方案。

Fiegener(1997)和Fisher(1998)运用权变理论对组织的控制系统问题做出解释;杨雄胜(2005)提出内部控制研究只有运用丰富的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控制口径来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陈志斌(2005)提出内部控制的理想目标应该是把单位建设成具有自我纠偏和自我超越功能的自组织和学习型组织;Ashbaugh-Skaife(2006)和Franklin(2007)认为,研究内部控制的缺陷对公司管理层、独立审计师、监管部门和市场投资者都具有重要意义。李心合(2007)提出,对内控的研究以及制定有关内控指南的工作思路需要调整或转换,即从审计视角向管理视角、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转型;林钟高(2007)则试图从契约的视角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本质上是一种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装置,将追求利益分配的公平和正义视为内部控制契约公正性的伦理诉求和道德批判;张宜霞(2007)强调从系统和整体效率的视角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建立了更为完整的内部控制概念体系;施先旺(2008)认为对于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最重要的是公司治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张先治(2009)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界定为四大模式:制度控制系统模式、预算控制系统模式、评价控制系统模式和激励控制系统模式;刘明辉(2010)、王竹泉(2010)、池国华(2010)、王兵(2011)和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2010)等都从不同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观点。

(二)财务危机预警:从单一到综合

早在1932年,Fitzpatrick通过对19家公司为样本,发现“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能够预测企业破产。到1966年,Beaver沿着该思路提出用单变量判别预测企业财务危机模型。在此之后,人们对财务危机预警的模型逐渐由单一的变量模型转变为多变量综合分析模型。

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性方面,Altman(1990)综合描述了财务危机的四种情形。即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和破产。而在定量方面,国内外学者则看法不一致。国外大多学者将企业根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确定企业进入财务危机的标志(Airman,1968;Aziz and Lawson,1989);另外有部分国外学者如Beaver(1966)将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和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危机。国内学者则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1998年颁布的“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对“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公司”(简称ST)视为财务危机公司(陈静,1999;吴世农,2001等)。

国内外学者早期对财务危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财务指标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如Fitzpatrick(1932)所设计的单变量破产预警模型,Altman(1968)通过多元线性差别方法建立的z模型、Altman(1977)提出的能更准确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新模型——ZETA模型、Ohlson(1980)的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分析。国内学者周首华和杨济华(1996)提出的F分数模型,杨淑娥等(2003)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出的Y分数预测模型,近年兴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灾害、混沌理论的预测模型等,以及其他学者(陈静,1999;孙铮,2000;向德伟,2002;张玲,2000;吴世农,2001;崔学刚,2007;杨淑娥,2007;王泽霞,2009;吴星泽2011)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财务危机预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但是,无论是内部控制的研究,还是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各自领域,对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两者关系仍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

三、契约理论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之耦合关系

从以上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多少年来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各自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他们各自也都还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一方面,在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中,学者们虽然确立了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但是对于风险的划分和认识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风险管理框架体系犹如一座建在沙滩上的城堡。另一方面,在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中,目前对于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在一个什么样的现实环境中运行更加有效,或者说,哪些因素相对于另一些因素更加有效的影响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运行这一问题依然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无论是企业内部控制还是财务危机预警,其作用的对象都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那么风险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以交易费用和契约理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才是解释风险成因的理论源泉。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风险的成因呢?笔者认为,从契约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的世界就是一个契约的世界,契约无处不在。而风险就是因契约的不完全性而产生的。同时,由于契约是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契约”的程度的,因此,企业的风险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防范,而不可能根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将企业的契约集合完善是要成本的,并且由于与某些组织的契约甚至是以隐含契约为主(如与政府签订的契约),将其“显化”就需要巨大的成本,要将其“完全化”就更需要巨额的投入了。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而这也是风险的成因。

尽管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从本质上来看也是契约安排,由此必然具有契约的不完全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其看作是对减少企业契约不完全性的一种努力,也即是对不完全契约的补充,而这两者由于合约安排特质的不同也构成了不同的补充形式。既然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都是为控制风险服务的,那么就有理由将两者统一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理由是风险控制的共性;同时必须注意到,两者是“统一”而不是“同一”,两者的差异基础在于对不同风险必须依靠不同的风险控制系统(如图1)。

企业成功 企业失败 风险管理整合机制 企业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其他风险

图1 耦合分析逻辑结构示意图

四、框架层面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之耦合分析

(一)因“进攻”而失败和因“防守”而失败:不同的缘由,同样的结局

一将成名万骨枯,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企业总是少数中的少数,而失败却是企业的常态。关于企业失败的原因可谓形形色色,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竞争理论,其认为企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激烈的竞争。从表面上看确是如此,竞争固然是其直接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于是问题就指向了下一个逻辑层面:是什么导致了激烈的竞争?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资源的限制、竞争门槛的降低等等,都是导致激烈竞争的原因。那么,企业是怎样来避免①激烈的竞争的?长期的、固定的、详细的合约是企业的有效选择。这种合约广泛地存在于市场之中,足球联赛中的季票、同行商家之间的价格联盟等等,都是这种合约的具体表现形式。

那么是什么导致企业设法签订这样的契约呢?为了避免风险,足球季票是为了避免赛季中球队表现欠佳,球迷流失的风险;价格联盟是为了避免企业间打价格战的风险。由此可见“赢得”竞争的可能是良好的战略、创新的技术……但“避免”竞争最有效的策略就是签订长期、固定的、详细的合约。一个企业要避免失败,原则上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定合适的战略等“进攻”型的策略以“赢得”竞争;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对企业契约环境的完善,以“防守”型策略“避免”竞争(如图2)。

避免失败 赢得竞争 避免竞争 战略管理 风险管理

财务规划 抢占市场 技术研发 财务预警 内部控制

图2 企业整体生存途径结构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避免”竞争的具体途径主要是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二)内部控制与危机预警:不同的机理,同样的目的

1.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

按照COSO报告发布的内部控制框架,企业的内部控制包括如下要素:①控制环境;②风险评估过程;③信息系统与沟通;④控制活动;⑤对控制的监督。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控制环境本身并不能直接起到对风险的抑制作用(直接产生作用的应该是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但能够对风险的控制制度起到一个支撑作用。换言之,虽然对风险进行直接控制的是具体的制度,但是某一个具体制度是否能按照设计时的目标功能持续有效地运行,控制环境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过程是识别、评估和管理影响被审计单位实现经营目标能力的各种风险。正是由于风险对企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使得企业有必要专门投入一定的资源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或将要面临的风险)作持续地评估。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评估并不局限在企业内部,由于风险的起源可能会在企业之外,因此,这一“内控”要素目标是控制企业内部的风险,但触角应当伸向企业之外。

(3)信息系统与沟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的、具体的、物质的系统之上,同时,参与内部控制运行的人员之间也必然要有一定的沟通渠道,这些都属于信息系统与沟通这一内部控制要素的范畴。笔者认为,要素“控制环境”实质上说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软环境”,而这里的信息系统与沟通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硬环境”。

(4)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从操作的层面对企业的风险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控制活动是所有控制要素中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关系最直接的一个,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如何,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控制活动执行是否到位。

(5)对控制的监督。任何一个系统,要有效的、持久的运行,都应该是一个有正反馈机制的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也不会例外,对内控的监督就是这样一个正反馈机制。

2.企业财务危机因素

对于引起财务危机的原因,学者们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Stickney(2004)在《财务报告与报表分析》中总结为:投资因素、融资因素、经营因素与增长因素。

(1)投资因素。它主要是公司资产的相对流动性。相对流动性比率包括:流动资产/总资产、货币资金/总资产、净营运成本/总资产。

(2)融资因素。它包括资本结构中债务的相对比例尤其是短期债务的相对比例。常用的债务水平指标有:总负债/总资产、总负债/股东权益、长期负债/总资产、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速动比率,而反映短期债务因素指标有:流动负债/总资产。

(3)经营因素。它主要是反映企业盈利性的相对水平和企业的运营效率。企业的盈利性水平常用财务比率包括: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净收益/总资产、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总资产、净收益/销售收入、期间费用率、成本费用率。反映公司运营效率的资产周转率常用财务比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

(4)增长因素。增长因素常用财务比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净收益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

3.耦合分析

理论上,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耦合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在对风险性质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分别讨论内控体系和预警体系的各个要素,分析各个要素对不同风险有怎样的控制作用,进而将两大体系在风险这一整体版图上完成无缝对接。然而目前作这样的分析是困难的。一方面目前对于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理论建设主要集中在模型研究上,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还薄弱,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无法像内部控制一样清晰的界定影响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各个要素,这就使我们失去了按要素耦合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虽然确立了契约对于理解风险性质的指导性作用,但由于契约理论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加之对风险本身的理解依然处于探索过程,这就使得耦合的平台不够坚固。因此,本文采用的是间接分析的策略。

在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和企业财务危机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析哪些因素是内部控制所能够加以控制的,哪些因素又是内控无能为力的。于是那些内控鞭长莫及的因素也就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所应着重关注的内容。

(1)投资是企业三大财务活动之一。从整体上讲,内部控制能够对投资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比如控制活动中的授权制度,就能有效地防止企业过于草率的投资行为;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内控对投资的控制是不完整的,例如宏观经济的波动对投资的影响,内控就很难针对这类风险进行评估,更无法对其加以控制。也就是说,类似宏观经济的波动这样的因素就应该更多的交给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来处理。从契约理论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认为,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密切关注企业内外部的风险因素,可以说和财务危机预警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而财务危机预警又引导了内部控制的建设。

但是,不同类型的投资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的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投资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事项,对于他的风险的控制要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之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融资因素。融资也是企业的三大财务活动之一。融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股权融资,二是债权融资。融资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因此,融资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债权融资中,特别是短期债权融资中。

对于融资的风险更多的应依靠企业内部控制来加以防范,控制活动中的授权机制能有效地防止高风险的债务融资;控制环境中的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融资的风险,例如稳健的理财理念就能帮助企业避开那些高风险的融资项目。当然债权融资的风险是融资风险的主要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风险,股权融资同样会有风险,例如上市计划的失败等等。

(3)经营因素。经营是企业和社会沟通最基本的方式,因此,企业经营风险也必然存在于企业和社会的交集之中,其中存在于企业中的那部分风险主要依靠内控的控制,而存在于市场的那部分则更依赖于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例如控制活动中的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活动都和企业的内部经营活动直接相关;而市场的波动等因素与内控相对离得更远一些。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经营因素处于企业和社会之间,例如企业间的战略同盟,企业与其原料供应商、销售商,以及一些实行计件工资的单位或个人,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营风险是企业内部风险向外部过渡的一个中间产物,例如,如果某原料供应商对企业有着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那企业很可能就通过股权投资将其控制,从而将一个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经营风险转化成了一个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计件工资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也可以在其认为合适的时候将计件工资改成固定工资,从而将企业外的“游民”整编成企业的职工。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些经营风险的防范,到底是内部控制应该参与的多一些还是预警系统更应该投入多一些呢?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还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都可以看成是对不完全契约的一个补充,只是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契约”是隐含着的,是躲藏在企业日常的营运活动背后的,而在这个企业和社会的缝隙中,他才露出了真实的面目。解释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和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本质是同一的,即对契约的补充,其本身也是契约的一部分。

(4)增长因素。增长本身是企业的一种能力,一个可持续增长能力高的企业也相对地有更高的价值,但增长在某些时候也会带来风险,这主要是指当一个企业的增长超过了可持续增长率的时候,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财务和经营的风险。

对于这样的一种风险的控制笔者认为应更多地依靠企业的内部控制,特别是环境控制因素。这是因为,合理的增长本身带来的风险是很小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盲目的追求高速发展。因此控制这项风险主要是要控制住企业盲目高速发展的欲望,很显然,欲望的源头在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而在环境要素中,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这两项都能对企业的冲动给予合理的制约。

五、结语

内控和预警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保障体系,如何让两者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每个企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合理的方法论永远都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论基础之上的。本文就是基于契约理论,从认识论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进行耦合分析,最终将其统一在了风险管理的框架之中。

后续的研究将在此基础上,选择某一个行业,深入剖析其内控和预警体系的具体结构,并在契约理论的指导下描述其合约安排上的特质,进而逐渐从理论上寻找企业内控和预警体系无缝对接的实现路径。

注释:

①这里指“避免”而不是“赢得”激烈的竞争,这是因为第一问是:是什么“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因此反问时应该从“避免”着手。

标签:;  ;  ;  ;  ;  ;  ;  ;  ;  ;  ;  ;  ;  ;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的耦合研究&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_内部控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