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实践与思考

吴晶平,钟志云

摘 要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大示范活动,尝试通过竞赛和奖励的方式激励科普讲解者加强讲解能力培养,提高科普讲解水平,为科普场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文章总结历届大赛的特点,提出比赛如何与实践同意,与时代同步,体现内涵价值与个性化策略的思考,为科普活动组织和科普讲解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普讲解;科普场馆;科普活动

科普讲解集知识、语言、技巧为一体,科普讲解能力是科普人员基础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科普讲解能力,加强科普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2014年启动了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尝试通过竞赛和奖励的方式激励科普讲解者加强讲解能力培养,提高科普讲解水平,为科普场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为避免实训教学中仿而不真情况的发生,会计教师应积极改善实训材料。实训练习材料应完全是真实的原始材料、原始数据和原始报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会计技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尽可能地减小与真实财务工作之间的差距。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要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是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大示范活动,也是目前全国范围最大、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科普讲解比赛。大赛旨在为全国科普传播者、讲解人员、科普志愿者和科技爱好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的科普传播能力,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的氛围,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它的举办体现了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普及科普讲解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科普讲解日趋专业化趋势,积极促进了我国科普事业发展。

1 大赛概述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自2014年首届开始,已连续5年在广州市举办,由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广东科学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承办。该大赛从2014年只有广州、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举办初赛,到2018年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地区和国家有关部门举办300多场预赛,绝大部分的参赛队伍都是经过初赛选拔产生,品牌影响不断增强;选手从2014年首届主要在全国的中心城市选拔,逐步扩展到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武警部队工信部、解放军等代表不同层次、各行各业的队伍,影响力不断扩大;澳门、香港地区多次派代表参赛或观摩。

2 大赛特点

综观历届大赛情况,日渐凸显以下三大特色:

2)参赛选手规模和覆盖面越来越大。2018年,有56个代表队共计186名选手参加决赛,500多名观众齐聚广州观摩决赛;无论是参赛队伍、参赛选手、参与人数和社会影响都创历史新高,新增了青海、西藏、四川、工业信息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等多个代表队。参赛选手除了全国各地科普场馆的专业讲解员外,还有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解放军、公安、武警战士和消防官兵,气象局、地震局等部门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林业局、粮食局、民航局和人民银行的职员,以及各类科技企业和社会志愿者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澳门代表队也派出3名选手参加本次比赛。

1)评委嘉宾规格越来越高。以2018年为例,大赛评委阵容强大,总决赛共5位评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原校长陈新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学础、澳门科学院馆长邵汉彬、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重庆大学教授刘雳宇、国家一级演员朱雅丽等知名专家担任评委,保证了竞赛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以及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副主任赵新力,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海涛,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王桂林,广东科学中心主任卢金贵等近20位厅局级以上领导都曾出席总决赛并为获奖者颁奖。

在正确处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各个社会部门中,最主要且最需要的是政府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如让一些志愿者和资历较深的老师到农村一些学校进行支教,为更好地处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8]。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至今已举办5届,实践证明大赛可以促使我们从整体上探索科普场馆宣教工作的专业特征,健全和巩固科普场馆教育工作的专业地位,可以成为促进宣教工作迈向新台阶的良好契机,还可以引发我们多方面思考。

4)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参赛。如2018年举办的大赛中,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王腾博士携“人造小太阳”走上半决赛舞台,他以“人造太阳——逐梦未来终极能源”为题,讲述了人类开发新能源的历程,介绍了“人造太阳—核聚变能”广阔的应用前景。唾液也可以测基因了,“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拥有完整的30亿个DNA代码,他们脱落在唾液中,让唾液实现了基因检测的功能。”,中科院西安分院的杨燕讲解了唾液检测基因的原理、优势和流程,让人对基因检测有了新的认识。

3 几点思考

3)讲解主题和形式越来越多。大赛由自主命题、随机命题、科技常识问答等环节组成,自主命题由选手自行选定,以2017年为例,有消防无人机、全息技术、胚胎冷冻、转基因、夏季爆流等社会热点;随机命题由大赛组委会选定,设置了VR、AR、空间站、可燃冰、人工智能、射电望远镜、生物识别、抗生素等20个科技热点命题。总体看来,贴近民生、紧跟社会热点是大赛科普讲解选题内容最大的特色和亮点。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博物馆、旅游景区等各类科普基地的选手,广泛取材,覆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讲解内容贴近生活,包罗万象,涉及学科广泛,既有高新技术,又有人文科学和社会历史等内容。讲解形式上,采用视频、道具、同期声、音乐等丰富多样的手段,丰富讲解效果。

3.1 讲解比赛与实践如何统一

如何妥善处理讲解比赛与科普场馆讲解工作实践的关系,始终引起业界人士的关注,也是历次比赛的难点之一。在科普场馆讲解实践中,观众、讲解员、实物展品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在目前的讲解大赛中,交流主要在讲解员与“特殊受众”(即参赛选手和观摩同行)之间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科普场馆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特征。基于这种认识,今后讲解比赛是否应考虑增加逐步引进与专家评判相平行的普通观众评判机制。普通观众通过向选手提问、与选手共同讨论问题,给出他们一定的分数比例。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扩大了讲解比赛的社会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讲解工作的注意力引向对讲解实际效果的追求。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数据挖掘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起着很大影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用户访问数量,优化网站访问效率,挖掘潜在用户、优化出售商品性能和提高网站安全环境等级等作用。

3.2 讲解如何与时代发展同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观众对科学知识的态度和心理需求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科普讲解工作被赋予了更加丰富、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与形式。应当承认,目前科普讲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现象,具体体现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信息的交流,重抽象的结论而轻启发式的引导,重严肃的教化而轻亲和的互动,重单一的知识体系而轻辐射的信息联系等。虽然这种状况正在不断得到改观,但在这几次讲解比赛中仍有所表现。所以,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下,讲解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在继承优良传统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与时代特征相兼容的讲解理念和方法。

境外项目报价与国内类似项目报价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境外项目大多数依据国际通用合同条款开展报价,设计咨询企业长期以来项目因成本核算模式的缺失,为境外项目投标报价所能提供的参考数据有限。

3.3 讲解内容如何体现价值内涵

一个科普展品,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解释和传播。从横向看,不同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方法解读它的文化信息,使这些信息具有了不同的学科意义;从纵向看,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这些文化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人们以此为基础反思历史,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然而,大赛讲解中比较容易出现的情况是:表象化文字描述多,文化内涵挖掘少;一条线式的陈述多,跨学科式的联系少;资料堆砌多,提炼升华少。科普讲解,就是把看不到的知识信息挖掘出来再传递给观众。如果科普讲解能够“深入”到展品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又能引导人们在历史坐标中思考它对现实乃至未来的价值,同时还能够“浅出”为最精炼和最容易理解的语言,那么科普讲解工作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3.4 科普讲解如何突出个性化策略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教育形式,科普讲解更应突出它的交流性与对话感。科普场馆早在多年前就提出要“因人施讲”,但在讲解实践中真正把这种策略与个性化的定位相结合上遇到了困难。其中既有理解方面的原因,也有操作方面的原因。有人片面地认为,“因人施讲”只是一个讲解的“完整版”和“简化版”的问题,甚至是一个讲解时间长短的问题,忽略了观众差异的核心。讲解的个性化定位首先需要了解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然后再确定适当的角度和切入点,选择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典型主题,最后才是讲解难度的掌控和讲解技巧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于晓梅.专题讲解——讲解方式的新探索[J].文物春秋,2012(5):53-56.

[2]李逢林.科普场馆讲解模式初探[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6):191-192.

[3]邱成利,刘文川.提高科普讲解能力的方式与途径初探——基于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分析[J].科普研究,2015(5):83-91.

[4]朱才毅.科普讲解新理念及实践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8(5):102-122.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9-0190-02

基金项目: 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科学中心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益服务水平”(项目编号:2017A070701004);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项目编号201806020022)。

作者简介: 吴晶平,钟志云,广东科学中心。

标签:;  ;  ;  ;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