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先进使用价值理论_价值理论论文

马克思先进使用价值理论_价值理论论文

马克思的高级使用价值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使用价值论文,理论论文,高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马克思的使用价值理论不仅在他的全部经济学说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这一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高级使用价值”和“低级使用价值”的界定,较高级的使用价值的创造是生产消费的结果,劳动过程制约着使用价值的品级和使用价值的价值,劳动的质量决定使用价值的质量,高级使用价值的形成等八个方面。研究高级使用价值理论,把它运用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去,对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高级使用价值 低级使用价值 价值理论 使用价值系列

一、马克思高级使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以商品这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起点,自然要研究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因素。他不仅研究使用价值一般,而且研究使用价值特殊。高级使用价值理论便是其丰富的使用价值理论体系中最精彩的一部分。他的高级使用价值理论很丰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高级使用价值”和“低级使用价值”的界定

马克思对“高级使用价值”和“低级使用价值”的界定十分明确。他举例说:“准备酿酒的谷物与酒相比是较低级的使用价值。每种使用价值,作为形成新的使用价值的要素同这种新的使用价值相比,是一种较低级的使用价值,因为它是形成新的使用价值的基本前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低级使用价值就是形成新的使用价值的要素(即作为生产新产品的原材料),它是形成新的使用价值的基本前提。据此可以说,一切用于生产新产品的要素对于新产品来说,都是低级使用价值。马克思还指出:“在劳动过程中,过去的劳动过程的产品被使用,它们被劳动所消费,以生产较高级的、也就是经过较多媒介的使用价值”[②],“劳动材料的消费过程是改造、变化的过程。劳动材料是作为更高级的使用价值离开这个过程的”[③]。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高级使用价值就是由过去的劳动过程的产品即劳动材料被消费后所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高级使用价值是经过较多劳动过程媒介的使用价值。

(二)较高级的使用价值的创造是生产消费的结果

所谓生产消费就是创造出较高级的使用价值的过程。马克思说:“商品(这里首先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劳动过程中的消费,意味着它们的生产消费,即只是作为手段或对象来消费,劳动通过这些商品和在这些商品上创造出较高级的使用价值。这就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消费。”[④]马克思还指出:“作为实际劳动过程表现的生产消费可以作进一步的规定:产品预先存在的价值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保存,是由于这些产品作为使用价值——作为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被使用和消费,它们转化为实际的使用价值以形成新的使用价值。”[⑤]这就是说,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经过生产消费,转化为新的使用价值,即较高级的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也因此而被保存下来,即转移和逐渐转移到新的较高级的使用价值中来。

(三)劳动过程制约着使用价值的品级

新形成的高级使用价值要求组成这种使用价值的要素——劳动材料和劳动——经历较多的劳动过程和媒介。马克思指出:“使用价值越高级,组成新形成的使用价值的那些要素所经历的劳动过程就越多;因此新使用价值的存在所经过的媒介也就越多。”[⑥]我理解,这里的劳动过程和媒介越多是指加工工序和加工层次越多、加工越来越精细。劳动过程的多少、劳动手段的先进程度和工艺水平的高低,制约着使用价值的品级。人类的生产实践一再证明,使用价值的品级越高,所要经历的劳动过程和工序越多,所需要的生产手段越先进,所要求的工艺水平越高。

(四)劳动过程决定着使用价值的价值

产品加工层次越多、越精细,不仅其使用价值品级越高,而且其价值和附加值也越大。这是因为,第一,劳动过程的连续性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多次的、连续的劳动,使不同品级的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不同品级的较高级的使用价值中去,“它们作为价值得到保存,是由于它们作为使用价值进入劳动过程”[⑦]。因此马克思说:“如果谈到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生产出的使用价值,那就可以看出,一般对于价值增殖过程来说(甚至这个过程只涉及保存现有的使用价值),劳动过程的连续性是多么重要的要素。”[⑧]在最终产品即最终形成的较高级的使用价值的价值结构中,其物化劳动量虽然不是历次的、连续的劳动过程中转移的物化劳动量的总和但却是“较高级的”(即技术含量比较大的)物化劳动的量,因此其价值比较大。

第二,经过较多加工层次和精细加工的较高级使用价值,其劳动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大。在最终产品即最终形成的较高级的使用价值的全部生产过程中,每一品级的使用价值的价值构成,不仅包含有转移的物化劳动量,而且“追加了新的劳动量”,即活劳动量。“活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把价值加在预先存在于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中的价值上,只是因为活劳动本身是一种新的劳动量,而不是因为它是实际的有用劳动,不是从它的物质规定性进行考察”[⑨],“追加的价值量只取决于追加的劳动量,即追加的劳动时间”[⑩]。然而,随着加工层次的升级和加工对象的升级,对追加的劳动的复杂程度、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及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最终形成的较高级的使用价值的价值和附加值比较大。

(五)劳动的质量决定使用价值的质量,进而决定更高级使用价值的质量

产品的好坏(即使用价值的质量)取决于劳动的质量。马克思指出:“产品的好坏程度以及它实际上所具有和包括的使用价值(它在劳动过程中应当获得这种使用价值)的程度取决于劳动的质量,取决于劳动的完善程度以及劳动合乎自身目的的性质。”[(11)]这里,劳动的质量是首要的一条。而由一定质量的劳动决定的产品作为生产要素进入一个新的生产过程,则决定更高一级使用价值的质量。这里,劳动的好坏仍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使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所以马克思说:“只要过去劳动过程的产品作为要素、作为劳动材料或劳动资料进入一个新的劳动过程,使我们感兴趣的,只是过去劳动的质量,劳动产品实际上是否具有它所要求具有的那种合乎目的的属性,这一劳动是好是坏。”[(12)]

那末,如何理解劳动质量的含义呢?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的要素,即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这些物品、商品种类繁多,要看劳动过程比较简单或比较复杂而定。[(13)]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劳动的质量主要是指劳动的复杂程度,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的质量的差别就是相对意义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为什么说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是劳动的质量的差别呢?对此我曾撰文指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在质上是不同的。有的行业劳动比较简单,只具有简单劳动力的劳动者就可以胜任;而有的行业劳动比较复杂,只能由复杂劳动力来承担,‘并非任何劳动都只是人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既然有不同质的劳动力,那末不同质的劳动力的耗费便表现为不同质的劳动;较复杂的劳动是较复杂的劳动力的表现,其产品是复杂劳动的产品;较简单的劳动是较简单的劳动力的表现,其产品是简单劳动的产品。所以,抽象劳动意义上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就是抽象劳动的质的差别。”[(14)]

由此可见,提高劳动的质量即提高劳动的复杂程度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来实现的。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是同他所能够适应的劳动的复杂程度按同一方向发展的。智力水平比较高的劳动力是一种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1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力消耗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体现人的智力发展的科技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16)]这已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

(六)较高级的使用价值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所有这三个要素:过程的主体即劳动,劳动的要素即作为劳动作用对象的劳动材料和劳动借以作用的劳动资料,共同组成一个中性结果——产品。在这个产品中,劳动借助劳动资料与劳动材料相结合。产品,劳动过程结束时产生的这个中性结果,是一种新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完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产品。”[(17)]这个“新的使用价值”就是较高级的使用价值。较高级的使用价值可能采取四种形式:

⒈“充当个人消费的生活资料的那种最后形式”[(18)]。

⒉由这种生活资料重新成为新的劳动过程的要素。马克思说:“一种已经完成可供消费的产品,能重新成为另一种产品的原料,例如葡萄能成为葡萄酒的原料”[(19)],“谷物可能不是被人,而是被马消费,被用于马的生产,也就是说,这种使用价值可以作为较高级、较复杂的使用价值的要素”[(20)]。在这种情况下,“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21)]。

⒊“在新的劳动过程中提供服务的、已完成的劳动资料”[(22)]。

⒋“尚未完成的产品,即半成品”[(23)]。“它还必须作为劳动材料重新进入另外的、与把它生产出来的劳动过程不同的其他一些劳动过程(不管这一系列的过程是多少),并且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物质的变化。”[(24)]后三种形式,对于构成它们的要素而言,是较高级的使用价值;而对于将由它们构成的新的使用价值而言,又是较低级的使用价值。

(七)使用价值的物质规定性使使用价值成为较高级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表明使用价值是社会化生产的结果

使用价值的物质规定性即使用价值已成为产品,因而可以成为劳动消费的对象。使用价值的物质规定性“表明各种社会劳动方式彼此之间物质依赖性以及它们的相互补充,从而成为社会劳动方式的一个整体”。社会各种劳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个别企业的生产同整个社会的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组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严格说来,在现代生产方式下,任何使用价值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

(八)每种使用价值都具有多种属性,都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种类的商品,即不同种类的高级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和自然属性决定使用价值能够作为有用物而存在。“同一种使用价值可以有不同的用途”[(25)],因而可以生产出多种多样的商品。商品的这种多样化正是“由于发现利用同一使用价值的新方法”[(26)]使然。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第一,用新方法可以将同一使用价值加工成多种较高级的使用价值。第二,较高级的使用价值的多种效用并不一定都是最优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是使用价值改造、变化和实现的过程。因此在使用价值的利用上,既要考虑到消费的需要,又要特别注意选择经济价值最大的效用(即最优效用),否则便是浪费。

二、高级使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高级使用价值理论对于发展商品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运用马克思的高级使用价值理论指导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首先,为深加工、综合利用和节约生产费用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有句名言:“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27)]他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和《资本论》中,把节约划分为三类:第一类,生产条件的节约即大量工人共同使用生产条件;[(28)]第二类,把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马克思认为这是“生产条件节约的另一个大类”[(29)];第三类,在生产过程中把废料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马克思认为,“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30)]。

所谓排泄物即废料。马克思曾经把排泄物区分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两类。他说:“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31)]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排泄物一部分作为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部门或另一个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另一部分则作为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被弃之不用了。其实,即便是看来没有用处的垃圾,也是有使用价值的,也可以生产出较高级的使用价值。例如,丹麦是欧洲垃圾处理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他们对无法处理的垃圾焚烧。焚烧后产生的热蒸汽用于发电,余热输往生活区供暖,既取得了经济效益,又取得了环境效益。

废料的产生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低级使用价值形成高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然而,废料不废,废料有使用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32)]他还指出:“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因而“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可以“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3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对任何一种劳动材料的加工,都会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级逐步升高的使用价值系列。第一个系列以最初投入劳动过程的材料为基础,经过层层道道加工,使用价值不断升级。第二、第三……系列以第一系列不同品级的使用价值在被加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或叫生产排泄物)为基础,经过层层加工,使使用价值不断升级。例如,以原木为最初加工的对象,制成木材,再制成木制品,构成品级逐步升高的使用价值第一系列。在“原木→木材→木制品”的加工制作的整个过程,在生产某一品级使用价值的阶段性过程中,会产生排泄物,如原木在加工成木材的过程中会产生锯末,木材在加工成木制品的过程中会产生木屑、刨花。对锯末、木屑、刨花等废料进行再加工,便可制成纤维板、刨花板、木片等。对纤维板、刨花板和木片等进行再加工,便会生产出品级更高的使用价值,从而形成使用价值第二、第三……系列。由此可见,对废料进行再加工,实行综合利用,不仅能够开发出多种使用价值系列,创造出更多的高级使用价值,而且能够收到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之效。例如,一方面,国内的木材资源严重不足;但另一方面,却由于使用不合理,造成木材的极大浪费。目前,一立方米木材通过采伐、制材、加工成木制品,利用率只有1/4。而其中木材剩余物的废料利用率平均只有7%。这些剩余物通过综合利用,可加工生产纤维板、刨花板、木片、小木制品等,既能节约大量木材,又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其次,有助于促使企业在生产中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创造更多的品级较高的使用价值。生产创造需要,需要刺激和促进生产的发展。需要和生产是人类生活的两大并列的主题。然而人类对产品的需求,不仅数量不断增大,而且对品级、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完全符合人类消费变化的规律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企业是承载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创造品级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大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要由企业来完成。大量事实证明,许多企业完全可以摘掉只能生产“初级产品”的帽子,只要改进设备,采用一些新工艺,多加几道工序,就可以提高使用价值的品级,在国内外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第三,有助于促使企业在生产中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附加值大的商品。经验证明,产品生产的工序越多,加工层次和精细度越高,对设备、工艺水平和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的要求越高,劳动的复杂程度也是依此而越来越高的。因此,最终生产出的高级使用价值的价值和附加值也越来越大。例如,出口一吨钨砂才值7千美元;如果将其冶炼成金属,则一吨可值2万美元;如果再将其加工成钨丝,一吨则高达77万美元。另外,经过深加工所获得的高级使用价值,是一种较复杂劳动的产品,它是加工层次少的企业的较简单劳动所不易仿造的,因此可以在市场上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第四,有助于我们增强对提高劳动质量的认识,尽快改变我国劳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培养更多的复杂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以适应高级使用价值生产的需要。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决定劳动的质量,制约使用价值品级。在劳动结构中,复杂劳动力、熟练劳动力的比重越大,劳动的质量越高,才能生产出更多的高级使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分工的发展,越来越高级的使用价值必然泉涌般地被人类创造出来并为人类所利用。然而,从我国的情况看,劳动结构的现状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级使用价值的生产。根据第4次人口普查获得的资料,我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的比重仅为5.32%,只相当于美、法、新西兰等国所占比重(15%左右)的1/3,相当于日本所占比重(10.58%)的1/2。[(34)]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包括职工业余教育,加速我国劳动结构的转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五,有助于促使企业有效地利用机器设备,提高机器设备的质量和性能。马克思关于劳动资料和高级使用价值的关系的论述,对我们有两点启示:其一,当劳动消费劳动资料时,劳动资料才是现实的,否则便是一堆“死的生产力”。因此,活劳动必须抓住它们,让它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二,劳动资料是高级使用价值的一种形式,当它们在劳动过程中被使用时,又成为将要产生的新的高级使用价值的要素。对于前一点,其道理不难理解,但在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资料(这里主要是指机器设备)闲置不用的情况相当严重。就拿机械工业来讲,全国重点企业的机床利用率仅为55.3%,所剩40%多虽已进入生产过程,但并未发挥作用的机床,成了十足的闲置的生产力。大量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不仅减少了使用价值生产,降低了机器设备使用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增加机器设备的精神损耗以及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所发生的物质损耗。有鉴于此,为了改善机器设备使用的状况,必须改革国家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制度。对此我主张,可以将国有资产使用权实行出让、转让制度[(35)],也可以通过征收“固定资产税”的办法,促使企业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如何有效地利用机器设备。

对于后一点,劳动资料既然是现实的高级使用价值的形式,也是新的更高级使用价值的要素,生产新的更高级使用价值就必须提高机器设备的质量和性能。在劳动过程中,机器设备是劳动作用于劳动材料的传导体,是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官。所以,机器设备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运转的快与慢,都直接影响新的使用价值的质量。更高级的使用价值总是伴随着先进的生产手段的产生而产生;不能设想落后的生产手段会生产出较高级的使用价值。在我国,由于某些部门和企业的机器设备落后、性能不良、加工精度差,严重影响了较高级使用价值生产的品种、质量和产量,与国际同类产品的生产形成较大的差距。例如,国内轧钢线材生产的速度是0.3米/秒左右(上海),国外是20~30米/秒;我国的企业只能生产80多种轮胎,而世界上已经生产1500多种。由于机器设备落后和不能配套,加工深度浅,半成品多,严重影响了使用价值品级和经济效益。例如纺织行业,据反映,在香港市场上,阔幅布比窄幅布可提高售价3.5%。由于我国阔幅布生产能力低,所以尽管我国纺织品数量占世界首位,然而出口换汇率却比较低,影响了外汇收入。与此相反,先进的机器设备不仅能生产出高级使用价值,还可能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例如WJ—30油浸成套设备诞生后,用浸出法制油,不仅可代替千百年来一直延用的机械挤压方法提取棉籽中的油脂,而且还可以对榨取的未经精炼的毛油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棉酚进行深加工,这样可以降低棉籽油中的棉酚含量。据专家估计,仅河北省可用于加工的油料就达30多亿斤,如果全部用浸出法制油,可使本省居民多消费1.6亿斤油脂,价值1亿多元,可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可见提高机器设备的质量性能对于生产高级使用价值,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是何等重要。

第六,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努力发现使用价值的新的使用属性,再选择效用和经济价值最大的使用价值进行加工、生产和利用。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决定使用价值的用途、效用。多种多样的使用价值的自然属性,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不断地被人类发现和认识的。作为使用价值自然之源的自然界、物质世界是广袤无边的客观存在,因而人类对它的认识也绵绵无休期。这也是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永恒的希望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强调“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36)]

然而,一俟人们发现了同一使用价值的多种多样的有用属性,因而可以创造多种多样的高级使用价值,而一个生产过程的完成只有一个结果(即只能生产一种高级使用价值)时,应坚持效用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相统一的原则。而当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相矛盾而不可兼顾时应选择前者,这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7)(18)(21)(23)(24)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58~61页、63~65页、70页、78页、79页、81页、84页。

(14)卢嘉瑞:《论劳动力差别》,《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

(15)(19)(20)(2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223页、207页、205页。

(16)(27)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下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217页、225页。

(2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4年9月第2版,第9页。

(2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第1版,第318页。

(28)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第42页。

(29)(30)(31)(32)(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第95页、116页、117页、118页。

(34)沈益民、叶礼奇:《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在业人口数据分析》,《人口经济》1993年第5期。

(35)卢嘉瑞:《国有资产使用权实行出让、转让制度的探讨》,《国有资产管理》1992年第2期。

(36)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上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第392页。

标签:;  ;  ;  

马克思先进使用价值理论_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