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研究与分析论文_郭化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研究与分析论文_郭化刚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中学 250300

摘 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基本活动的意识倾向。魏书生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越好。所以应该激发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阅读潜能,开发智力和挖掘潜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 培养

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兴趣,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那么,语文作为语言基础学科,其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文章,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其中都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关键。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巧妙设计导语,以导入激趣

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部电影,那么课前导语则是这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导语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要切合课文内容,符合文体特点,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如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懂你》MTV,让学生说说当时的感受。接着趁机说:“大家喜欢这首歌,正因为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在天地间激荡的母爱。谁不为人儿女?谁又没有沐浴过母爱的光辉呢?现在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母亲。”一番交流过后,我又说:“今天,我们要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起去认识这位在封建社会压抑下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学生对母爱的感受是深切的,这样的导语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精心提问质疑,以研讨激趣

巧妙的导语,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兴趣能持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并持久,必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扩展新知识、获得新的体验、所以,精心地提问质疑,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以教学鲁迅的《故乡》为例,由于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景物描写真切细致,篇幅较长,内容繁多,教学时不能讲得过于锁细,得抓住重要脉胳来带动学生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中,我在黑板上列出几个精心设计的问题:1.《故乡》中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是怎样的一种形象?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的?2.结合课文找出闰土从少年到中年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提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现实故乡和海边月下瓜地的自然景物描写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杨二嫂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对比,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再集中交流,最后我归纳总结,课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学生,学生在研讨中不断激发、巩固和发展兴趣。

三、合理借助媒体,以电教激趣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美妙的音响、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的优势,使课堂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场所之一,使学生视、听、触及思维联合行动,使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更鲜活,大步“跨入”学生的脑际心间,较快地把学生的心神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如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用多媒体动态展示了“绘春”中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配上优美和谐的乐曲,给学生营造情境氛围。在学生陶醉其中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说话,进行听说训练,描绘这一幅幅充满活力的春景,在此基础上还进行背诵。再如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为学生展示众多苏州园林的图片,进而感受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图画美”,再加上各景点的文字说明,学生就更进一步了解了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大大开拓了眼界。

四、积极调动学生,以新奇激趣

(1)朗读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细细品味。如范读《济南的冬天》中“薄雪覆盖下的小山”那一段时,我就通过语调、表情等变化,让学生感受雪后小山的秀美以及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此外,还可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如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等形式,真正调动学生,培养他们的语感。

(2)表演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的情境,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让学生结合书中注释,用现代白话文翻译全文,再分组进行排练(可以加上适当的想象),最后抽签表演,台下的同学进行点评。结果,文中的内容、人物性格都表演得到位,理解得透彻。这样,不仅使所有的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而且对这篇文言文也有了到位的把握。

(3)想象法。课要上得有情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方法。如教学王昌龄的《采莲曲》这首诗时,我就让学生闭眼来想象:第一步,勾勒形态。第二步,染上色彩。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自由放几个特写镜头:人面荷花相映红的美景,带着一两片残荷的莲蓬……如此训练,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论文作者:郭化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研究与分析论文_郭化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