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栓素A_2、前列环素和丙二醛的变化及川芎嗪的作用

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栓素A_2、前列环素和丙二醛的变化及川芎嗪的作用

一、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栓素A_2、前列环素和丙二醛的变化及川芎嗪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义[1](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陈琳[2](2020)在《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等引起的,冠状动脉给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足的病理生理状态。速效救心丸(SJP)由川芎及冰片等中药组成,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舒张血管平滑肌、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抑制粥样动脉形成、降低血粘度和解痉镇痛等作用,是目前心血管内科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虽然目前关于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与脑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较多,但其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同时,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之一冰片是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一味常用佐药,目前有超过二十种中成药含有冰片,但人们对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在预测体内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时,必须考虑联合用药引起的肝肾转运体表达量与活性的变化,然而,服用冰片是否会对肝肾药物转运体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探讨冰片对大鼠肝肾摄取性与外排性转运体表达的影响,对预测冰片参与的联合用药在药动相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高脂饲料喂养24周结合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3天诱导的心肌缺血雄性Wistar大鼠为模型动物,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JP治疗组(250、500、1000 mg/kg/d)和冰片治疗组(37.5、75、150 mg/kg/d)(n=10)。模型组、SJP治疗组和冰片组经高脂饲料喂养24周,在大鼠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SJP、每天1次,处死前3天连续腹腔内注射垂体后叶激素(30U/kg/d)、每天1次。研究了速效救心丸及冰片灌胃给药后对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ɑ(HIF-1ɑ)、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Ser/Thr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此外,还研究了冰片(33、100和300 mg/kg/d)连续灌胃给药7天、每天1次,对正常雄性Wistar大鼠肝肾摄取转运体(包括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多肽Ntcp,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2b1、Oatp1a1和Oatp1a4,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2,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1、Oct2和新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n2)及外排转运体(包括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dr1a,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蛋白Mrp2、Mrp4和Mrp5,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转运体Mate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肝脏Ntcp,Mdr1a,Mrp2和Mrp4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速效救心丸1周,不仅明显改善了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而且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和I(cTnT,cTnI)、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ɑ(PGF-1ɑ)和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上调了pAKT及eNOS的蛋白表达量。(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合成冰片1周,对血清中CK-MB、cTnT、cTnI、TXB2、PGF-1ɑ和ET-1水平无明显影响,仅冰片高剂量组对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同时,对心肌组织中VEGF、ET-1和pAKT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显着抑制了HIF-1α的蛋白表达并促进了eNOS的蛋白表达。(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连续灌胃冰片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肝脏Mdr1a、Mrp4和Ntcp的mRNA表达水平,非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rp2的mRNA表达水平,对Mate1、Bcrp、Mrp5、Oct1、Oct2、Octn2、Oat2、Oatp2b1、Oatp1a1和Oatp1a4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同时,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其中对Mrp4和Mdr1a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对Mrp2蛋白表达的下调则是非剂量依赖性,而对Ntcp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反剂量依赖性。此外,亦剂量依赖性抑制了肾脏Mrp2和Mrp4的m RNA表达水平并反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ate1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VEGF、HIF-1α、p-AKT、eNOS及ET-1不仅与心脑缺血损伤密切相关,而且相互间调控关系密切。VEGF是HIF-1ɑ的一个重要靶基因,脑缺氧后HIF-1ɑ的上调表达诱导了VEGF的蛋白表达,促进了微循环的重建,增加了缺血组织血流灌注和供氧量。VEGF通过蛋白激酶C(PKC)作为e NOS的上游激活物,促进NO的产生和内皮细胞的增生,进而增加细胞的通透性,还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结合,上调pAKT的表达,激活eNOS产生NO。NO和HIF-1信号通路间高度串扰,许多受NO调控的生理功能均涉及HIF-1的参与,反之亦然。尤其是HIF-NO信号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梗死面积均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研究发现,速效救心丸剂量依赖性降低了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HIF-1ɑ、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升高了p-AKT和eNOS的蛋白表达,表明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与其对上述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受HIF-1信号通路调控。同时,冰片对心肌组织HIF-1α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eNOS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也是其改善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氧化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药物摄取后在肝细胞中的代谢和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排泄是大多数药物清除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联合用药引发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发现冰片灌胃给药后对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ctp的转录与翻译水平有抑制作用,对肾脏Mrp2、Mrp4和Mate1的转录水平亦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冰片可促进上述转运体相关底物药物在肝肾细胞中的积累,增加它们在体内的暴露量,影响它们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熊远香[3](2020)在《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内皮素-1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临床常见病及高发病,其发病机制与颈部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素-1(ET-1)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因此ET-1与IS的关系及其拮抗剂对IS的治疗是目前研究热点,但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与ET-1研究较少。川芎嗪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川芎的主要成分,具有保护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选用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干预IS大鼠,观察大鼠血管内皮素-1、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为临床川芎嗪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雄性,体重(248.0±14.38)g,完全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10只,造模组30只,造模组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川芎嗪高剂量组(HT组),川芎嗪低剂量组(LT组)各10只。实验前将所有大鼠在中心实验室适应性饲养一周,自由摄食及饮水;一周后对造模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造模,C组仅分离颈部动脉血管,而不插入栓线;造模后每天对大鼠进行称重,根据体重计算川芎嗪及生理盐水用量,分别对LT组与HT组给予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50 mg/(kg.d)、75mg/(kg.d),C组和NS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4周。各组大鼠造模和治疗后分别采用mNSS评分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治疗2周和4周后对大鼠眼眶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试剂盒法检测ET-1含量。结果:1 大鼠mNSS神经功能评分的比较术后24小时评分,造模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与HT组比较(P=0.63),NS组与LT组比较(P=0.44),LT组与HT组比较(P=0.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大鼠缺血性脑卒中造模成功,具有可比性。术后4周神经功能评分,C组(0.20±0.42),NS组(10.80±1.14),LT组(9.80±0.63),HT组(7.20±1.03),LT组比NS组降低,HT组神经功能评分较LT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降低明显,川芎嗪可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剂量效果更显着。2 大鼠血清ET-1水平比较(1)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组大鼠ET-1含量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给药剂量间比较:LT组比NS组ET-1含量降低(P<0.05),HT比NS组显着降低(P<0.05),HT组显着低于LT组(P<0.05);川芎嗪可降低IS大鼠血清ET-1含量,且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3)给药时间比较:与给药2周比较,4周后HT组、LT组大鼠血清ET-1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0.92)、NS组(P=0.3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川芎嗪降低IS大鼠ET-1与给药时间相关。结论:川芎嗪可显着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ET-1含量,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杨悦[4](2020)在《GSH对蝮蛇毒致小鼠急性肾损伤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观察GSH对蝮蛇毒致小鼠急性肾损伤后SOD活性、MDA含量、IL-6及TNF-α表达水平指标的影响,探讨GSH对蝮蛇毒致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雌性昆明小鼠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A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B组)、低剂量蛇毒干预组(C组)、低剂量蛇毒干预+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D组)、高剂量蛇毒干预组(E组)、高剂量蛇毒干预+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F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处理正常对照组(A组)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照组(B组)。用0.75mg/kg浓度的蝮蛇毒注射低剂量蛇毒干预组(C组)及低剂量蛇毒干预+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D组),用1.00mg/kg浓度的蝮蛇毒注射高剂量蛇毒干预组(E组)及高剂量蛇毒干预+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F组)。3小时后还原型谷胱甘肽(1800mg/kg)注射蛇毒干预+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D组、F组),同样为还型谷胱甘肽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后5小时后收集眼球血及肾脏标本,制作肾脏病理切片并进行病理评分,外周血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ELISA法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1、A组及B组的小鼠始终无异常,C组、E组及D组、F组的小鼠在注射蝮蛇毒之后出现精神萎靡、蜷伏成团、活动量减少、鼠毛杂乱、拒绝进水、拒绝进食等中毒病象,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后D组小鼠活动精神状态好转、进食及活动明显增多,与A组及B组无明显差异,F组偶有活动、进食,较E组好转,但仍有蜷伏成团、毛发凌乱等现象,较A组或B组状态仍差。2、C组及E组、F组的SCr、BUN、MDA、SOD、TNF-α、IL-6明显区别于A组(P<0.05)及B组,D组SCr、BUN、MDA、TNF-α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D组的SOD、IL-6介于A组与C组之间,和两组比较都有差异(P<0.05),F组的SCr、BUN、SOD、MDA、IL-6、TNF-α与A组比较有差异(P<0.05),与E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及E组的病理切片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细胞核脱落、小管腔出现萎缩或塌陷,部分小管腔出现蛋白管型,细胞之间也可见大量空泡。间质间可见炎症细胞(单核或中性粒细胞)浸润,间质扩张伴有小管扭曲。其中E组以上特征尤为明显,D组减少明显,F组与E组无明显好转。结论:1、还原型谷胱甘肽使蝮蛇毒致急性肾损伤小鼠的MDA的含量、TNF-α、IL-6的表达水平下降,SOD活性升高。2、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蝮蛇毒致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

姜丹[5](2019)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内皮功能、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角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析其作用机制,为搜风祛痰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1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d,随机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搜风祛痰中药组四组,35只/组。根据成人每日用药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按成人与大鼠体重折算系数6.3,折算成大鼠用量后给药,进行预处理,每日1次,继续灌胃7d。其中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搜风祛痰中药组大鼠予以搜风祛痰中药8.1g·kg-1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培哚普利片0.4mg·kg-1灌胃。在第7d灌胃结束后1小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与其它三组手术过程相同,但不结扎。造模成功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进行取材,取材前夜禁食,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4 mL,静置30 min后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取血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预冷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心脏经10%甲醛固定,置于液氮中,-20℃冻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TXA2、PGI2、sTM、sEPCR、IL-8、IL-6、TNF-α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Akt、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Akt mRNA、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1.ELISA法检测:1.1各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明显(P<0.05)。1.2各组大鼠血清TXA2、PGI2含量及TXA2/PGI2比值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TXA2水平明显升高,PGI2水平明显下降,TXA2/PGI2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明显(P<0.05),PGI2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TXA2/PGI2下降明显(P<0.05)。1.3各组大鼠血清sTM、sEPCR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sTM、sEPCR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升高(P>0.05)。1.4各组大鼠IL-6、IL-8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6、IL-8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IL-6、IL-8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IL-8含量降低(P<0.05),IL-6含量升高(P>0.05)。1.5各组大鼠TNF-a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升高(P>0.05)。2.PCR检测2.1各组大鼠Akt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Akt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2.2各组大鼠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表达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Bax mRNA下降不明显,Bcl-2 mRNA增加不明显(P>0.05)。3.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检测(蛋白灰度统计)3.1各组大鼠P-Ak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降低不明显(P>0.05)。3.2各组大鼠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Bax、Bcl-2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Bax升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结论:1.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使血清中VEGF含量上升,PGI2含量上升,TXA2的含量下降,保持TXA2/PGI2比例的平衡,降低血清中sTM、sEPCR水平,从而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搜风祛痰中药能够降低血清中IL-8、IL-6、TNF-α的含量,说明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3.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P-Akt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kt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Akt/Bax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黄启和[6](2019)在《延胡索治疗心肌缺血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延胡索治疗心肌缺血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对不同批次的延胡索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选用C18色谱柱,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0.2%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挑选雄性大鼠分为7组,每组8只,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单硝酸异山梨酯组、叔胺碱低浓度组10mg/kg、叔胺碱高浓度40mg/kg,季胺碱低浓度组10mg/kg、季胺碱高浓度组40mg/kg,连续预防给药7天,第7天给药半小时后,通过对大鼠进行心脏冠状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然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取大鼠心脏组织切片,TTC染色,观察各组缺血情况。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后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研究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栓素(TXB2)、前列环素(PGI2)、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与心肌损伤相关的酶类变化,观察大鼠心肌损伤情况,研究延胡索中两种类型生物碱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结合TCMSP平台筛选到符合条件的目标小分子化合物,运用Maesrto11.1分子对接软件筛选延胡索中与相应靶点蛋白对接较好的小分子化合物,再运用Cytoscape3.6.1构建多成分-靶点网络药理图,通过拓扑学分析,阐释其网络特征。结果:确定了14个共有峰,建立了延胡索药材指纹图谱,通过分析得到10批延胡索药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测定了9种生物碱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季胺碱高剂量处理组心肌缺血后心电图结果显示ST段回落明显;季胺碱不同剂量处理组均能降低心肌细胞梗死率;季胺碱不同剂量处理组能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季胺碱高剂量处理组能提高NO含量、eNOS活力值,季胺碱不同剂量处理组均能降低内皮素ET含量;季胺碱不同剂量处理组均能够提高前列环素PGI2水平,高剂量季胺碱组降低血栓素TXB2水平;在16种心肌缺血靶点对接结果中,8种季胺碱化合物,1种黄酮类,2种叔胺碱类显示出了较好的对接结果。季胺碱类化合物和黄酮类槲皮素对接结果普遍优于叔胺碱类,对接结果中季胺碱打分平均值高于叔胺碱的靶点蛋白有10种。网络药理图结果分析得知多化合物-靶点的网络异质性为0.57,平均相邻节点数3.59,特征网络长度3.02,网络中心度0.21。结论:延胡索季胺碱类化合物黄连碱、巴马汀、去氢紫堇鳞茎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小檗碱,黄酮类槲皮素可能是治疗心肌缺血的物质基础,延胡索治疗心肌缺血是多成分与多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季胺碱以及黄酮类槲皮素可能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心肌细胞―损伤-酶释放-再损伤‖的恶性循环、清除心肌细胞氧自由基、减轻心肌细胞炎症反应、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减轻血液黏度方面发挥作用,以此达到抗心肌缺血作用。

宋书婷[7](2019)在《参芎颗粒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观察参芎颗粒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方法2.1临床资料收集60例在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或住院部,且年龄在35-75周岁的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患者。2.2试验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试验期间统一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片早;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次晚。治疗组:对照组(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的基础上+参芎颗粒(规格:20g/袋,3次/日)。疗程:90天。门诊随访至入组后90天。2.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BI指数、SSQOL评分总积分,对于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3结果3.1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3.33%;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0.00%,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BI指数、SSQOL评分总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BI指数、SSQOL评分总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低,BI指数、SSQOL评分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高,且治疗组治疗后的每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颈动脉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颈动脉IM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分别与疗前相比均未见明显降低(P>0.05),表明治疗组、对照组在本试验观察期间未能改善患者颈动脉IMT。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别为27.27%和2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别为72.73%和4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情况参与本临床试验的患者在整个试验期间无中止和剔除,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短期内未对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造成影响(P>0.05),具有安全性。4结论4.1参芎颗粒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在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方面作用显着。4.2参芎颗粒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躯体功能、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4.3参芎颗粒在短期内不能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但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苏湾英[8](2018)在《参附注射液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又称为Buerger病(Buerger’s disease),是主要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为主的非动脉粥样性疾病。有关TAO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国内外尚不完全清楚。前列环素I2(Prostacyclin I2,PGI2)和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与体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其中PGI2是在胞浆型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 synthetase,COX)作用下,由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以及前列环素合酶(Prostaglandin synthetase,PGIS)催化合成;TXA2经由血栓素合酶(Thromboxane synthase,TXAS)作用合成,TXA2/PGI2在生理状态下处于动态平衡,当比值失衡可导致血栓形成和组织缺血等。我们前期研究及其他文献报道在TAO模型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而6-酮-前列腺素1?(6-Keto-prostaglandin,6-K-PGF1?)表达水平降低。但TAO病理机制中有关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 1,COX-1)、前列腺素I2(Prostaglandin I2,PGI2)和cPLA2等的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白三烯(Leukotriene,LTs)作为一有效促炎因子,也是AA的代谢分解产物。5-脂氧酶(5-lipoxygenase,5-LO)是LTs生物合成中的关键酶。白三烯B4(Leukotriene,LTB4)可增强血管内皮与其他细胞的粘附,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s)可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收缩性。有文献报道在颈动脉、主动脉、腹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斑块内可见5-LO和LTB4高度表达,而目前尚缺乏LTs与TAO相关性的研究报道。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系由三种NO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合成,是一种旁分泌因子,可影响血管张力和血小板功能,防止白细胞粘附并减少内膜增生。有研究显示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肺动脉高压、外周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冠状动脉疾病等可见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表达增高;另有少量文献报道在TAO病理机制中NOS活性也有增高。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能显着增加血管灌流量、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炎症反应,并具有抗凋亡、抗炎等作用,常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但将SFI应用于TAO的研究很少。因此,本课题将在前期实验基础上,从TXA2/PGI2、5-LO/LTB4和NOS/NO等通路,进一步探索SFI对TAO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制作:按我们课题组前期报道方法,将SD大鼠应用月桂酸钠股动脉注射制作TAO动物模型,而假手术(sham)组注入生理盐水,SFI用药组在制作TAO模型后第3天开始给予低中高剂量的SFI进行治疗,连续尾静脉给药15天,其用药量根据其体表面积折算,其余各组给予生理盐水。2.动物体症变化:记录各实验组大鼠体重变化,观察大鼠患肢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有无肿胀、跛行、坏疽和坏疽的程度等情况。3.股动脉组织病理改变:实验结束后取股动脉进行病理切片和HE染色,观察股动脉病理损伤情况。4.血浆相关指标的测定:⑴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TXB2和6-K-PGF1?含量。⑵ELISA检测血浆中LTB4和LTC4含量。⑶Griess法检测NO含量。5.凝血四项测定和血流变指标: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代为检测。6.基因水平分析:Q-PCR检测大鼠TAO股动脉TXAS、PGIS、COX-1、COX-2、cPLA2、5-LO、LTA4H、LTC4S、iNOS和eNOS等mRNA表达变化。7.蛋白水平分析:蛋白印迹检测TAO股动脉TXAS、PGIS、COX-1、COX-2、cPLA2、5-LO、LTA4H、iNOS和eNOS等蛋白表达情况。8.免疫组化检测TXAS、PGIS、COX-1、COX-2、cPLA2和LTC4S在股动脉的表达分布。结果:1.SD大鼠股动脉注射5%月桂酸钠溶液约10-15min后,造模肢体膝关节以下及足爪部呈现苍白,继而青紫,足部肿胀和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症状。第二天大鼠造模侧后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造模侧的足趾部青紫继而发黑并向上发展,最后形成坏疽和木乃伊化。部分大鼠表现为患肢疼痛、跛行、拖曳现象,15天后其患肢呈现典型的TAO症状。2.从第2天开始,TAO模型组和各剂量SFI组大鼠进食量和活动量减少;在造模第3天,与sham组相比,TAO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p<0.05)。从尾静脉给药第6天后,各剂量SFI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增加(p<0.05),其中以中、高剂量组体重上升较快。3.Sham组大鼠患肢足部没有任何坏疽症状,而TAO模型组和低、中和高剂量SFI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坏疽症状,TAO模型组大鼠坏疽程度最为严重,Ⅲ、Ⅳ、Ⅴ分别有3只、3只和2只,而各剂量SFI组大鼠患肢的坏疽程度较TAO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与sham组相比,TAO模型组大鼠患肢坏疽程度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和高剂量SFI组大鼠患肢的坏疽程度明显减少,以中剂量组效果最显着(p<0.01)。4.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股动脉内膜光滑,内部弹性薄层完好,无剥离和脱落现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排列有序,血管壁无炎性细胞浸润。TAO模型组大鼠股动脉可见内部弹性薄层基本完好,但不如sham组规则,沿弹力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在血管腔中可见新鲜血栓和组织血栓,而SFI各剂量组股动脉管腔闭塞程度均不同程度减轻,血栓形成、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其中以中剂量组股动脉闭塞程度最轻。5.凝血四项结果显示,TAO模型组大鼠血浆纤维蛋白浓度(Fibrin concentration,FIB)较sham组升高,而SFI低、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TAO大鼠血浆FIB的水平(p<0.05);TAO模型组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clotting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水平较sham组降低,SFI各剂量组能显着增加TAO大鼠血浆中PT、APTT和TT的含量(p<0.05)。6.血流变学结果显示,TAO模型组大鼠血液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活动度较sham组表达降低,而SFI各剂量组能显着增加TAO大鼠血液INR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0.05)。TAO模型组血液中D-二聚体、红细胞刚性指数(RBC rigidity index,ERI)、红细胞聚集指数(Red cell aggregation index,EAI)、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和高切)、全血粘度(1/S、30/S和200/S)和血浆粘度较sham组明显增加,而SFI各剂量组血液中D-二聚体、ERI、EAI、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和高切)、全血粘度(1/S、30/S和200/S)和血浆粘度较TAO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7.与sham组相比,TAO模型组大鼠血浆TXB2含量明显增高(p<0.001),且SFI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相反,TAO模型组大鼠血浆中6-K-PGF1?含量与sham组相比明显降低(p<0.001),且SFI呈剂量依赖性的增加TAO大鼠血浆中的6-K-PGF1?的含量。8.TAO模型组大鼠血浆LTB4和LTC4含量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与TAO模型组相比,SFI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浆中LTB4含量显着降低,其中以中剂量组最低(p<0.05),而LTC4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9.TAO模型组大鼠血浆中NO含量与sham组相比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SFI均可降低TAO大鼠血浆中的NO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SFI中剂量组NO含量最低。10.与sham组相比,TAO模型组大鼠股动脉中TXAS、COX-1、COX-2 cPLA2、5-LO、LTA4H、LTC4S和i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低、中和高剂量SFI不同程度的降低了TXAS、COX-1、COX-2和cPL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而TAO模型组大鼠股动脉中PGIS和eNOS mRNA和蛋白表达与sham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SFI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股动脉PGIS和eNOS mRNA和蛋白表达较TAO模型组显着增加(p<0.05)。结论:1.成功复制TAO模型大鼠,SD大鼠股动脉注射5%月桂酸钠溶液15天后其患肢呈现典型的TAO症状。2.SFI可增加TAO大鼠体重,减轻坏疽程度和管腔闭塞程度,表明SFI对TAO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3.SFI通过影响凝血四项以及血流变指标,改善凝血功能和血流状况,发挥治疗TAO模型大鼠作用。4.SFI对TAO大鼠治疗作用与其调控TXA2/PGI2平衡有关,其机理可能涉及其对cPLA2/COX/TXAS和PGIS信号途径影响。5.SFI对TAO大鼠治疗作用与其降低LTB4含量有关,其机理可能涉及其下调其合成酶5-LO和LTA4H的表达。6.SFI对TAO大鼠治疗作用与其调节NO含量有关,其机理可能涉及下调iNOS和上调eNOS的表达,使NO含量保持合适的浓度。

陈海云[9](2016)在《新型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神经保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神经元发生进行性损害,导致结构和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等。目前,针对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还没有广谱的治疗策略和制剂;除了用于增加或减少神经递质水平的药物外,现用临床药物往往治标不治本。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学与氧化应激、线粒体机能障碍、兴奋性毒性、Ca2+内流、免疫炎症、自噬及金属离子等联系紧密。由于其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仅针对单个途径或者单个靶标给药难以得到满意的疗效,当前“一个药物一个靶点”的主流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治疗此类疾病,今后药物化学的研究必然向“多功能、多靶点”(MFDs、MTDs)的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本课题采用药物合成化学中的“前药”、“拼合”及“电子等排”等原理,以具有多功能、多靶点效应的天然中草药川芎的主要成分川芎嗪为结构母核,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川芎嗪衍生物。其中,化合物CT-011及化合物CT-006因具有较好的综合效应,有望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PD的候选药物分子。研究方法化学合成,波谱解析(ESI-MS、1H NMR、14C NMR及EA),体外非细胞体系自由基清除筛选,体外IAA氧化损伤模型筛选,MTT检测细胞存活率、LDH细胞毒性测试及Hoechst/TUNEL凋亡实验,荧光探针检测各种自由基、线粒体膜电位(?Ψm)及Ca2+内流实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PCR,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实验,MPTP小鼠实验。研究结果本课题共设计并合成了14个新型川芎嗪衍生物,其中,大部分川芎嗪衍生物都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及细胞保护作用,且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而CT-011和CT-006在体外非细胞体系自由基清除及IAA氧化损伤实验中显示出更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及神经保护活性,故本课题确定CT-011及CT-006作为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的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本课题研究发现:1)CT-011对多种因素(IAA/t-BHP/glutamate)诱导的细胞损伤均具有很强的保护活性。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多功能作用机理:(1)能直接清除和抑制神经细胞内自由基的过量生成;(2)通过激活PI3K-Akt、抑制GSK3β通路保护glutamate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3)可激活glutamate损伤小脑颗粒细胞PGC1α-Nrf2-ARE信号通路,上调其编码的内源性抗氧化蛋白HO-1的表达。2)CT-006对多种因素(IAA/t-BHP/glutamate/MPP+)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均具有很强的保护活性。其独特的多功能作用机理表现为:(1)能直接清除和抑制神经细胞内自由基的过量生成;(2)能抑制Ca2+内流;(3)通过激活PI3K-Akt、抑制GSK3β信号通路保护MPP+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4)在i PS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激活MEF2D-PGC1α和Nrf2-ARE信号通路。3)CT-006能显着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及MPTP诱导PD小鼠的运动行为学受损。CT-006在PD小鼠模型能显着提高纹状体内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增加黑质区多巴胺神经元数目,CT-006作用明显强于临床药物Rasagline。初步作用机理研究显示CT-006可在小鼠体内能抑制CDK5、激活MEF2D-PGC1α信号通路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结论激活MEF2-PGC1α及Nrf2-ARE信号通路可能是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保护治疗的新靶点。合成的化合物CT-011及CT-006因具有多功能、多靶点效应,有望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抗AD、PD多靶点的候选药物分子。

梁晋如[10](2014)在《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或者灌木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成熟果肉,别名枣皮,山芋肉。主产于陕西、河南、浙江海拔400-2000米处山地。山茱萸作为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微温,味酸。归肝、肾经。可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临床用于治疗肝肾亏虚之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崩漏带下、遗精遗尿、体虚大汗等症。山茱萸中含有萜类、鞣质、黄酮、有机酸等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神经和心血管以及防治糖尿病的生物活性。本课题在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和生物活性方面对山茱萸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山茱萸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本课题建立了一套以逆流色谱技术为主体,其他方法辅助的系统分离方案,对山茱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逆流色谱在不同洗脱模式下(常规反相模式、双向洗脱模式、常规正相模式以及洗脱—推出模式)对山茱萸提取物进行了4步分离,剩余的提取物再以其他方法包括反相ODS硅胶、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制备型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共得到并鉴定了32个化合物,采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学结构。分别是:马钱苷(Loganin,1)、獐牙菜苷(Sweroside,2)、莫诺苷(Morroniside,3)、没食子酸(Gallic acid,4)、金吉苷(Kingiside,5)、马钱酸(Loganic acid,6)10-羟基山茱萸苷(10-hydroxycornin,7)、7-脱氢马钱苷(7-ketologanin,8)、7-氧-乙基莫诺苷(7-O-methylmorroniside,9)、山茱萸新苷Ⅰ(Cornuside I,10)、表金吉苷(8-epikingiside,11)、裂环氧化马钱酸(secologanoside,12)、10-羟基戟叶马鞭草苷(10-hydroxyhastatoside,13)、戟叶马鞭草苷(Hastatoside,14)、二氢山茱萸苷(Dihydrocornin,15)、獐牙菜苦苷(Swertimarin,16)、裂环马钱苷(Secologanin,17)、山茱萸苷(Cornin,18)、7-氧-甲基莫诺苷(7-O-methylmorroniside,19)、山茱萸新苷Ⅱ (Cornuside Ⅱ,20)、阿江榄仁葡萄糖苷Ⅱ (Arjunglucoside Ⅱ,21)、脱水莫诺苷元(Dehydromorroniside aglycone,2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3)、乌索酸(Ursolic acid,24)、7-O-没食子酰-D-景天庚酮糖(7-O-galloyl-D-sedoheptulose,25)、株木鞣质B (Cornusiin B,26)、Mevaloside (27)、1,2,3-三-O-没食子酰-D-葡萄糖(1,2,3-tri-O-galloyl-β-D-glucose,28)、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29)、逆没食子酸(Ellagic acid,30)(3beta)-pregna-5,16,20-triene-3,20-diyl diacetate (31)、Eudesma-5,11(13)-dien-8,12-olide(32)。这些化合物分别属于环烯醚萜(1-3,5-20,22)、五环三萜(21,23,24)、单萜(27)和倍半萜(32)、鞣质(25,26,28)、酚酸(4,30)、黄酮(29)、甾体(31)。其中9个化合物:5、7、11、12、14、16、17、31和3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二山茱萸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山茱萸中含量较高并具有很多生物活性,是山茱萸的特征性成分。本实验建立了两种同时测定山茱萸中8种坏烯醚萜苷含量的方法:(1)高效毛细管电泳-紫外联用法(HPCE-UV),(2)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UPLC-MS/MS),对山茱萸中莫诺苷、7-脱氢马钱苷、獐牙菜苷、马钱苷、7-氧-甲基莫诺苷、山茱萸新苷Ⅱ、7-氧-乙基莫诺苷和山茱萸新苷Ⅰ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基于17批不同产地和采收期的山茱萸药材,建立了山茱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UPLC-PDA)标准指纹图谱。从这些图谱中提取数据,对不同来源的样品进行了相似度分析和分级聚类分析,结合特征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考察采收期和产地对山茱萸内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成分含量测定结合指纹图谱分析是一种可靠的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估方法。三山茱萸萜类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萜类化合物是山茱萸中最主要的成分。本实验首先考察了从山茱萸中分离得到的19个萜类成分对两种神经胶质瘤细胞(LN229和U87细胞系)增殖情况的影响。发现其中的两个五环三萜类成分——齐墩果酸和乌索酸具有显着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存活率的作用。齐墩果酸的IC50是12μM (LN229细胞)和25μM(U87细胞),乌索酸的IC50是25μM (LN229细胞)和35μM(U87细胞),并且均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考察了山茱萸总环烯醚萜苷和单一环烯醚萜苷成分莫诺苷的抗血栓作用。采用尾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和牛血清蛋白,造成大鼠血栓前状态模型,对模型大鼠进行病理性血栓诱发实验(电刺激颈动脉),评估药物对血栓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茱萸总苷和莫诺苷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病理性血栓的形成,延长血管完全阻塞时间,降低生成的血栓重量。二者均可以降低血栓前状态模型大鼠体内血栓素A2和血清素的水平,升高前列环素12的含量,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血管舒张。同时山茱萸总苷通过提高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而莫诺苷可以升高血液中纤溶酶水平,增强机体纤溶功能。此外,山茱萸总苷和莫诺苷对血栓前状态模型大鼠出、凝血时间的延长程度不超出正常范围,对血小板计数无影响,不会造成出血倾向,用药安全。

二、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栓素A_2、前列环素和丙二醛的变化及川芎嗪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栓素A_2、前列环素和丙二醛的变化及川芎嗪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1.1.1 速效救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1.2 速效救心丸对冠心病的影响
        1.1.3 速效救心丸对脑缺血的影响
        1.1.4 川芎嗪与冰片的药物相互作用
    1.2 HIF信号通路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的预防作用与机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2.2.4 饲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2.3.2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2.3.3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2.3.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3.5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2.3.6 蛋白印迹检测法
        2.3.7 数据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2.4.2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2.4.3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第3章 冰片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3.2.4 饲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3.3.2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的含量测定方法
        3.3.3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3.3.4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3.3.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3.3.6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3.3.7 蛋白印迹检测法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含量的测定与给药剂量的确定
        3.4.2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3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3.4.4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冰片对大鼠肝肾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4.3.2 动物分组与给药处理
        4.3.3 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
        4.3.4 转运体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
        4.3.5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冰片对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4.2 冰片对肝脏转运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论文总结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发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内皮素-1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1.1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
        1.1.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
        1.1.3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
        1.1.4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2 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1.2.1 川芎嗪的作用
        1.2.2 川芎嗪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2.3 川芎嗪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1.2.4 川芎嗪保护内皮细胞作用
        1.2.5 川芎嗪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1.2.6 川芎嗪抑制炎症因子作用
        1.2.7 川芎嗪对脑和神经保护作用
        1.2.8 川芎嗪抗凝作用
        1.2.9 川芎嗪抗氧化作用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内容
        2.3.1 实验方法
        2.3.2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建立
        2.3.3 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3.4 ELISA检测血清ET-1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大鼠mNSS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3.2 大鼠血清ET-1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GSH对蝮蛇毒致小鼠急性肾损伤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对象及方法
    1.实验对象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2.实验方法
        2.1 确定本实验还原型谷胱甘肽腹腔注射的计量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2.4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方法
        2.5 检测小鼠肾功能结果及其他血液指标。
    3.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1.实验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2.1 大体肉眼观
        2.2 显微镜下观察
        2.3 病理评分
    3.血液指标
        3.1 肾功能检测
        3.2 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3.3 炎症指标的检测
第4章 讨论
    1.蝮蛇毒诱导小鼠AKI模型的建立
        1.1 蝮蛇毒的成分及其致小鼠AKI的理论基础
        1.2 蝮蛇毒致小鼠AKI的动物实验
    2.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蝮蛇毒诱导的小鼠AKI有保护作用
        2.1 GSH对小鼠AKI氧化应激方面的影响
        2.2 GSH对小鼠AKI炎症反应方面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蛇毒中的降压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5)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延胡索治疗心肌缺血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延胡索药材质量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1.1 仪器
        1.1.2 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2.1 色谱条件
        1.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1.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1.3 指纹图谱的建立
        1.3.1 精密度考察
        1.3.2 稳定性考察
        1.3.3 重复性考察
        1.3.4 指纹图谱生成
        1.3.5 相似度分析
    1.4 延胡索中9种生物碱含量测定
        1.4.1系统适用性实验
        1.4.2 线性关系考察
        1.4.3 精密度试验
        1.4.4 稳定性实验
        1.4.5 重复性试验
        1.4.6 加样回收试验
        1.4.7 含量测定
    1.5 季胺碱和叔胺碱制备
        1.5.1 季胺碱和叔胺碱制备过程
    1.6 季胺碱、叔胺碱HPLC-QTOF/MS分析
        1.6.1 供试品溶液制备
        1.6.2 色谱和质谱条件
        1.6.3 色谱峰归属结果
    1.7 小结与讨论
二、延胡索中季胺碱和叔胺碱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分组与给药
        2.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2.3.1 心电图
        2.3.2 心肌梗死范围检测
        2.3.3 血清心肌酶测定
        2.3.4 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内皮素ET含量测定
        2.3.5 血栓素B2(TXB2)、前列环素PGI2测定
    2.4 统计方法
    2.5 实验结果
        2.5.1 心电图实验结果
        2.5.2 心肌梗死率测定结果
        2.5.3 血清心肌酶测定结果
        2.5.4 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内皮素ET测定结果
        2.5.5 血栓素B2(TXB2)、前列环素PGI2 测定结果
    2.6 小结与讨论
三、基于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延胡索抗心肌缺血物质基础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库平台
        3.1.2 延胡索目标化合物以及已上市药物的收集与处理
        3.1.3 心肌缺血相关靶点蛋白的选择
        3.1.4 分子对接步骤、参数的设定以及受体活性口袋的确定
        3.1.5 小分子化合物与靶点蛋白作用网络图的构建
    3.2 结果
        3.2.1 分子对接结果
        3.2.2 化合物-靶点蛋白网络图及网络拓扑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延胡索治疗心肌缺血研究概况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参芎颗粒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3.3 临床疗效评分比较
        3.4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情况
    4 讨论
        4.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理论依据
        4.2 参芎颗粒药物组成
        4.3 参芎颗粒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的作用
        4.4 参芎颗粒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
        4.5 参芎颗粒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的现代药理作用
        4.6 参芎颗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的作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8)参附注射液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SFI对 TAO的治疗作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溶液与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月桂酸的配置
        2.2 动物模型制作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体征变化
        2.5 标本的采取
        2.6 股动脉病理切片
        2.7 凝血四项测定
        2.8 血流变指标测定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TAO模型的建立以及给药期间大鼠情况的观察
        3.2 体重
        3.3 坏疽程度
        3.4 股动脉病理损伤情况
        3.5 SFI对 TAO大鼠凝血四项的影响
        3.6 SFI对 TAO大鼠血流变指标测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参附注射液通过影响TXA2/PGI2 平衡治疗TAO模型大鼠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作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样品的制备
        2.4 血浆TXB2、6-K-PGF1?的测定
        2.5 Q-PCR检测SFI对 TAO大鼠mRNA表达的影响
        2.7 蛋白印迹法检测SFI对 TAO大鼠蛋白表达的影响
        2.8 组织免疫组化
        2.9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FI对 TAO大鼠血浆TXB2、6-K-PGF1含量的影响
        3.2 SFI对 TAO大鼠TXAS表达的影响
        3.3 SFI对 TAO大鼠PGIS表达的影响
        3.4 SFI对 TAO大鼠COX-1 表达的影响
        3.5 SFI对 TAO大鼠COX-2 表达的影响
        3.6 SFI对 TAO大鼠c PLA2 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SFI经5-LO/LTB4 途径治疗TAO模型大鼠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的配置
        2.2 动物模型制作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大鼠血浆LTB4和LTC4 的测定
        2.5 Q-PCR检测SFI对 TAO大鼠mRNA表达的影响
        2.6 蛋白印迹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TAO大鼠血浆LTB4和LTC4 的测定
        3.2 SFI对 TAO大鼠LTA4H表达的影响
        3.3 SFI对 TAO大鼠LTC4S表达的影响
        3.4 SFI对 TAO大鼠5-LO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SFI经 NOS/NO信号途径治疗TAO模型大鼠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溶液与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的配置
        2.2 动物模型制作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Griess法检测大鼠血浆NO含量检测
        2.5 Q-PCR检测SFI对 TAO大鼠mRNA表达的影响
        2.6 蛋白印迹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血浆NO含量的测定
        3.2 SFI对 TAO大鼠iNOS表达的影响
        3.3 SFI对 TAO大鼠eNOS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9)新型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神经保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
    1.3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1.4 多靶点药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5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天然药物研究
    1.6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多功能多靶点效应的目标化合物设计与合成
    2.1 引言
    2.2 川芎嗪衍生物的合成
    2.3 川芎嗪衍生物合成的实验方法
    2.4 总结
第三章 川芎嗪衍生物的初步活性评估
    3.1 川芎嗪衍生物初步活性筛选
    3.2 活性部分讨论
    3.3 总结
第四章 CT-011 对t-BHP损伤PC12细胞的神经保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总结
第五章 CT-011 对谷氨酸损伤Cerebellar granule neuron (CGNs)的神经保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5.6 总结
第六章 CT-006抗AD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4 实验结果
    6.5 讨论
    6.6 总结
第七章 CT-006 对MPP~+/MPTP诱导的PD模型的神经保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3 实验方法
    7.4 实验结果
    7.5 讨论
    7.6 总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CT-001
    附录.B CT-002
    附录.C CT-003
    附录.D CT-004
    附录.E CT-005
    附录.F CT-006
    附录.G CT-007
    附录.H CT-008
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海外学习经历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 山茱萸概述
        1.1 植物形态
        1.2 产地及采制
        1.3 性状
        1.4 本草文献
        1.5 性能概要
        1.6 功能主治
        1.7 临床配伍应用
    2 化学成分
        2.1 环烯醚萜
        2.2 三萜
        2.3 鞣质
        2.4 黄酮
        2.5 有机酸
        2.6 其他
    3 生物活性
        3.1 神经保护作用
        3.2 心血管系统作用
        3.3 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3.4 抗炎
        3.5 其他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山茱萸化学成分的分离及鉴定
    一 引言
    二 山茱萸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1 逆流色谱简介
        1.1 溶剂体系
        1.2 洗脱模式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原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
        3 逆流色谱法分离山茱萸中化学成分
        3.1 两相溶剂体系和样品溶液的配置
        3.2 分配系数的测定
        3.3 逆流色谱分离过程
        4 其他方法分离山茱萸中化学成分
        4.1 反相ODS硅胶柱色谱法
        4.2 制备型液相色谱法
        4.3 制备型薄层色谱法
        5 分离产物的纯度及结构鉴定
        6 讨论
        6.1 提取离子分析获取峰面积
        6.2 两相溶剂体系的选择
        6.3 其他分离条件的优化
        7 分离产物的波谱数据
    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茱萸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一 引言
    二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定量分析山茱萸中8种环烯醚萜苷
        1 高效毛细管电泳简介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
        3 溶液配置
        3.1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3.2 供试液的配置
        4 测定方法
        4.1 电泳条件
        4.2 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学考察
        5 样品测定
        6 讨论-电泳条件的优选
        6.1 pH值和缓冲体系
        6.2 缓冲液浓度
        6.3 有机改性剂
        6.4 电泳电压
        6.5 电泳温度
        6.6 进样条件
        7 小结
    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定量分析山茱萸中8种环烯醚萜苷
        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简介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 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
        3 溶液配置
        3.1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3.2 供试液的配置
        4 测定方法
        4.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条件
        4.2 液质联用分析的方法学考察
        5 样品测定
        6 讨论:串联质谱多反应检测条件的优选
        7 小结
    四 山茱萸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
        1 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简介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 溶液配置
        4 测定方法
        4.1 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4.2 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4.3 山茱萸指纹图谱的建立
        4.4 不同批次山茱萸样品的相似度分析
        4.5 分级聚类分析
        5 讨论:供试液提取方法和检测波长的优选
        6 小结
    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茱萸萜类成分的活性研究
    一 引言
    二 山茱萸萜类成分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1 神经胶质瘤简介
        2 实验材料
        2.1 试药
        2.2 细胞
        2.3 试剂
        3 山茱萸萜类成分干预下的神经胶质瘤细胞存活率实验
        4 山茱萸萜类成分神经胶质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5 小结
    三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抗血栓作用
        1 血栓简介
        1.1 血栓形成
        1.2 诱发血栓形成的因素
        1.3 抗血栓的作用位点及药物进展
        2 实验材料与动物
        2.1 试药
        2.2 材料及仪器
        2.3 实验动物
        3 实验方法
        3.1 大鼠血栓前状态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
        3.2 电刺激颈动脉诱发血栓生成实验
        3.3 组织切片的制备及病理学评估
        3.4 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测定
        3.5 采血
        3.6 血小板计数
        3.7 血浆抗凝实验
        3.8 血液流变学检查
        3.9 血清TXA_2、PGI_2和Serotonin的含量测定
        3.10 血清TFPI和PAP的含量测定
        4 实验结果
        4.1 大鼠血栓前状态造模成功指标考察
        4.2 山茱萸总苷和莫诺苷对血栓前状态模型大鼠电刺激颈动脉血栓生成的影响
        4.3 山茱萸总苷和莫诺苷对血栓前状态模型大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影响
        4.4 山茱萸总苷和莫诺苷对血栓前状态模型大鼠血小板数的影响
        4.5 山茱萸总苷和莫诺苷对血栓前状态模型大鼠血凝指标的影响
        4.6 山茱萸总苷和莫诺苷对血栓前状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7 山茱萸总苷和莫诺苷对大鼠血清TXA2、PGI2、Serotonin、TFPI和PAP的影响
        5 讨论:血栓生成实验方法的选择
        5.1 大鼠血栓前状态模型与电刺激诱发血栓生成方法的结合
        5.2 血栓前状态造模方法的选择及原理
        5.3 血栓前状态造模方法的改进
        5.4 大鼠性别和体重对电刺激颈动脉诱发血栓生成实验的影响
        6 小结
    四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栓素A_2、前列环素和丙二醛的变化及川芎嗪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陈琳. 湖北大学, 2020
  • [3]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管内皮素-1的干预研究[D]. 熊远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GSH对蝮蛇毒致小鼠急性肾损伤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D]. 杨悦. 南华大学, 2020(01)
  • [5]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姜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延胡索治疗心肌缺血物质基础研究[D]. 黄启和.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参芎颗粒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宋书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参附注射液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苏湾英. 南昌大学, 2018(05)
  • [9]新型川芎嗪衍生物的设计、合成、神经保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陈海云. 暨南大学, 2016(08)
  • [10]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梁晋如. 西北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大鼠脊髓损伤后血栓素A_2、前列环素和丙二醛的变化及川芎嗪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