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名称的历时演变论文_赵丽

“葫芦”名称的历时演变论文_赵丽

(南京师范大学,210046)

摘要:葫芦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植物之一,在古代用途十分广泛。葫芦最早记载于《诗经》,被称为“瓠”“匏”和“壶”。最初这三者均指代葫芦,后世根据葫芦的不同形状、种类将这三种名称进行细化,并且衍生出“壶卢”、“壶芦”、“蒲卢”等名称。到了现代,各方言对于葫芦也有着不同的异名。本文从古代名称演变和现代方言异名两个方面来简述“葫芦”名称的历时演变。

关键词:葫芦;瓠;匏;壶

一、古代名称演变

葫芦是我国最古老的植物之一,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种植历史。葫芦在我国古籍记载中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累之。”[1]《小雅•瓠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2]《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3]由此可见,葫芦最早被称为“瓠”“匏”和“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匏也。包部曰。匏、瓠也。二篆左右转注。七月传曰。壸、瓠也。此谓假借也。从瓜。夸声。”“匏,瓠。从包,从夸声。包,取其可包藏物也。”[4]桂馥义证:“瓠也者,本书:瓠,匏也。《古今注》:‘匏,瓠也,悬瓠可以为笙。’《诗·公刘》:‘酌之用匏’。《匏有苦叶》传云:‘匏谓之瓠。’”[5]也就是说,“瓠”和“匏”互为转注,在最初都指代葫芦这种植物。“壶”,即“昆吾圜器”,本义指一种用于盛液体的容器,主要用于盛水、盛酒等。因为这种容器常用葫芦制成,因此假借“瓠”之义,“壶”有了葫芦之义。到了三国时期,逐渐衍生出“壶芦”、“壶卢”等与“葫芦”发音相似的名称。晋时的《古今注•草木》中有:“壶芦,瓠之无柄者也。”[6]南朝宋的《世说新语•简傲》中有:“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7]由此可以猜测,“葫芦”之称是从三国时期的“壶芦”衍生而来。而“葫芦”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8]有些地方也称葫芦为“蒲”,《本草纲目》中记载:“壶之细腰者为‘蒲卢’”[9],“蒲卢”指细腰葫芦。

“瓠”“匏”和“壶”三者在最初并没有意义上的区别,可以同指葫芦,但之后人们逐渐将葫芦的品种细化,三者在意义上便有了细微的差别。《本草纲目》中记载:“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卢’。” 根据李时珍的记载,后世称圆柱状的长葫芦为“瓠”,称一头有长柄的圆柱状葫芦为“悬瓠”,称扁球形的葫芦为“匏”,称有短柄的扁球形葫芦为“壶”,称细腰葫芦为“蒲卢”。

二、现代常见异名

葫芦在现代方言中有许多异名,本文主要以许宝华、宫田一郎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为依据,列出葫芦在方言中的异名。根据异名所含语素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含语素“葫”

葫儿:指葫芦和瓠子,赣语,如福建建宁。

葫瓜:指瓠子,闽语,如福建将乐。

葫子瓜:指瓠子,西南官话,如广西柳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葫芦头:指葫芦,冀鲁官话,如山东。

葫芦匏:指瓠瓜,闽语,如台湾。

葫芦婆:指葫芦,吴语,如福建浦城。

(2)含语素“瓠”

瓠儿:指葫芦,闽语,如福建邵武。指瓠子,江南官话,如湖北广济。

瓠子:指葫芦,客话,如江西赣州;闽语,如福建松溪。

瓠瓜:指葫芦,闽语,如福建建瓯。指瓠子,西南官话,如贵州毕节;徽语,如安徽;湘语,如湖南长沙。

瓠稀瓠:指葫芦,闽语,如福建永泰。

(3)含语素“匏”

匏子:指葫芦,闽语,如福建政和。

匏仔:指瓠子,闽语,如福建厦门。

(4)含语素“蒲”

蒲子:指葫芦,客话,如福建永定下洋。

蒲瓜:指葫芦瓜,粤语,如广东阳江。

葫芦在方言中的异名有十多个,其中主要是以“葫”和“瓠”为语素的异名。现汉汉语称葫芦为“葫芦”,而最早称葫芦为“瓠”,“瓠”与“葫”同音,因此异名主要以这两个语素为主。

葫芦的异名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以福建为主,北方地区关于葫芦的异名较少。在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区,异名的发音相似,如福建政和称葫芦为“匏子”,福建厦门称葫芦为“匏仔”;福建建宁称葫芦为“葫儿”,福建邵武称葫芦为“瓠儿”。除此之外,许多异名都是以词根加词缀的形式组合而成,词根主要是“葫”“瓠”“匏”“蒲”,词缀多为“儿”、“子”“瓜”等。还有一部分异名是有葫芦的正名演变而来的,如山东称葫芦为“葫芦头”,福建浦城称葫芦为“葫芦婆”。

葫芦名称的演变较为清晰,最早被称为“瓠”“匏”和“壶”,这三者在意义上是相通的。之后人们根据葫芦的形状加以细分,细长者为“瓠”,大腹者为“壶”,扁圆者为“匏”。除此之外,还衍生了“壶卢”“壶芦”“蒲芦”等双音节名称。在现代方言中,葫芦的异名较为复杂,多集中在东南地区,以“瓠”“葫”为主要语素组合而成。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05.

[2](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06.

[3](清)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03.

[4]崔豹著.古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06.

[6](宋)欧阳修,王辟之著;徐世争选译.归田录•渑水燕谈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05.

[7](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上[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11.

[8]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04.

[9]罗桂环.葫芦考略[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02.

论文作者:赵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  ;  ;  ;  ;  ;  ;  ;  

“葫芦”名称的历时演变论文_赵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