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梳式村落形态分析——以莲塘村古村落空间结构为例论文_苏春燕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627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莲塘古村落的空间结构和要素的走访、分析和列举,探讨广东梳式村落形态格局的地域地域特征。

关键词:古村落;梳式;空间结构;形态布局;地域性

中国传统村落与传统城市在形态格局上有一些明显的差别,体现不同的规划原理和布局手法。根据陆元鼎先生在《广东民居》中对广东村落布局形式的研究,可把广东古村落的布局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系统:一是梳式布局系统,主要集中在广府地区村落;二是密集式布局系统,在粤东地区分布较多;三是围拢式组团布局系统,集中在客家地区村落;四是自由散点式布局或排列式布局,一般在少数民族地区分布较多 。

何为梳式布局?即村落一般建于前低后高的缓坡上,后为山坡或风水林,前为半月形水塘。村落以一列列横平竖直的巷道隔开,形态上象梳子一样南北向排列成行,故曰梳式布局(见图3-10)。这种布局充分考虑了通风、排水、调节温差等因素,十分适合岭南尤其是丘陵地区的湿热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莲塘村位于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据《萝岗文史》记载,莲塘村始建于宋端宗景炎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莲塘村古村落的形态整体上符合梳式布局的特点,然而相对于典型的南北向排列成行、东西向展开的典型梳式布局,莲塘古村落的梳式布局形态则更加注重结合与利用地形。古村落以圆帽山为主山,于山西面和南面两面同时展开布局(见图1)。上下莲塘古村落内现保存巷道有清代以前的长安里、平安里、中和里、人和里、荣华里;南向庄古村落现保存巷道有清代宣统年间的安仁里、共仁里、居仁里。建筑群体前有小广杨, 称“禾坪”或“晒场”,坪前是水塘;里巷顺坡而上是古村落所依靠风水林——圆帽山。

从莲塘古村的整体布局来看,街巷构成了村落的基本骨架,也是村落整体形态形成的框架;祠堂、戏台、书院、神坛等公共建筑成为村落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和精神核心;井台、门前、广场、大树下、水边是人们日常交往活动空间,或者称为节点。这些有着不同含义的要素,构成和丰富了整个村落的空间形态。

一、为骨架的街巷

街巷是村落形态的主要骨架。莲塘古村落主街主要由莲塘西街和南向街组成,贯通村落。由于地处于主山圆帽山和村前水塘之间,因而主街沿建筑群外围、与水塘平行分布,街道面平均宽度2-3m,在巷口或祠堂等公共性建筑前有局部扩大节点,形成较为开阔的地带或者小广场。里巷是与主街成垂直关系,由于建筑布局紧凑,里巷显得狭窄而幽深,宽度一般在1~1.5米,仅为建筑高的1/5左右,有些甚至更窄,由于宽度有限,巷道大多时候都被两旁的建筑阴影覆盖,比较少受到阳光的直射,通风效果好,极易形成冷巷效应。(见图2)。

在莲塘古村落规整的梳式布局中,街巷走向明确,巷道的出口通常设有一道防御作用的“隘门”,“隘门”出去是主街,主街濒临水塘,多数巷道的能直接通往后面的主山,空间畅通。当走过一条条街巷后,不能忽视的是和街巷相呼应的一条条沟渠。在莲塘古村中,每条街、每条里巷都有沟渠分布。沟渠一般宽度有50-60厘米,窄的有20-30厘米不等。沟渠一般是用来排放雨水、污水(见图3)。

二、中心性要素

莲塘古村落围绕着祠堂等中心性要素进行建设,从空间和公共活动上给整个村落以内向性和凝聚力。中心性要素主要有祠堂、戏台、书室、神坛等。

1、祠堂

宗族制度的盛行,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特征,宗族制度管理下的宗族关系在古代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可从村落布局中看出,往往古村落的布局首先强调祠堂的中心或核心位置,随之村落的整体平面以祠堂为中心展开布局 。

祠堂最初建设动机是祭祀祖先,发展到后来,逐渐成为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祠堂也是村中的礼仪活动中心。宗族内的一切婚丧嫁娶等的严格的礼仪规则,也必须在祠堂举行相关仪式,告祭祖先。在各种时节,祠堂会举行集体活动。

在莲塘古村,时四陈公祠为莲塘村陈姓祖祠。据村史记载,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位于村落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北面是村中的主山——圆帽山,南面是一弯水塘,即龙池。祠堂与龙池之间是放大的节点广场,据村史介绍,祠堂前原立旗杆夹两对,上刻“祀壬辰科探花陈伯陶(按:东莞人)”和“甲辰进士陈之鼑(按:禺南人,拜资政大夫)”等字样,在“文化大革命”时旗杆夹被毁。祠堂面阔三间25.5米,深三进37.7米,占地面积961平方米。左右两侧为衬祠。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青砖镬耳山墙,碌灰筒瓦,封檐板木雕花草,黄陶瓦剪边。1998年重建,基本保存原貌(见图4)。

2、戏台

在中国古建筑中,戏台是一个重要类型,与老百姓的娱乐息息相关,它分布的范围非常广泛,是过去年代里中国人主要的娱乐场所。从高官大院,到嘈杂市井,再到偏远山村,都可见到其踪影,可以说,古老戏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还是中国传统世俗生活的写照。

莲塘村当地对粤剧文化十分重视,据村史记载,1955年自发成立莲青剧社,并时常于祠堂旁的广场搭建露天戏台演戏,因而村民一直赞成建设戏台。

3、书舍、书室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在宗族制度的管理下,在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下,“耕读传家”是农村基层社会根深蒂固的家族梦想,代表着宗族的荣誉。 在众多宗族事务中,宗族教育可谓是一件大事,每个家庭乃至于每个宗族都期盼着自己的族人中能出读书人,能出秀才、举人甚至是状元,传统社会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若能考取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宗族会把这件大事刻于宗祠祠堂前的旗杆石上,以传颂后世,因而书舍、学堂、私塾等教育机构在村落中是普遍的,其数量和规模也被看作是衡量村落经济和文化重视程度的一个标准。

在莲塘古村落,现存有三处书室,分别为:罗祖书室、友恭书舍、秀昌书室,足以见证古村对读书和文化的重视程度(见图5、图6)。

4、神坛、庙宇

旧时在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土地,自然环境又是影响收成的主要因素,所以靠天吃饭的农民特别重视祈福。而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 。所以在许多古村落,村口或村前等明显位置常见土地庙或者社稷神坛,重要节日定要拜土地诸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虔诚者初一十五也少不了,平时有事相求或者许愿还愿,所以土地庙长年到头,香火不断,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以及特殊时节的活动中心。莲塘古村村头现存一座社稷神坛,用于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见图7)。

位于珠江三角洲丘陵地区的古村落——莲塘古村,通过对其空间结构布局和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具有整体性强、平面规整、组合紧密有序的特点,且功能性上非常注重与地形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不失为广东梳式古村落形态的典型一例,在今后的古村落整治与更新过程中,应最大程度保护与延伸这种空间形态特色。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魏彦君.广东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8

[2] 张惠贻.广东乡村祠堂与人居环境关系研究[D]. 湖南大学.2010:14

[3] 邱国珍.耕读文化与人居环境的互动关系—以楠溪江流域古村落为例[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5):7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论文作者:苏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7

标签:;  ;  ;  ;  ;  ;  ;  ;  

广东梳式村落形态分析——以莲塘村古村落空间结构为例论文_苏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