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_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_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对二战后心理学中存在以消极心理学为主导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主张心理学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加以研究。由于近年来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从“问题”取向转变为发展性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成果为发展性心理辅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以下就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研究领域作简要介绍,以及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1.强调人的本性趋于积极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有项社会心理学调查表明,人对积极信息与消极信息的选择,偏好积极信息的选择。这个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在两种情况下,对于不同方案的选择:

第一种情况,假定社会将要爆发一场灾难,预计要有600人死于非命,现在有两种应付灾难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可挽救200人;B方案600人都被挽救的可能性为1/3,一个人都救不活的可能性为2/3。你倾向选择哪个方案?第二种情况,(背景情况同前)现在有两种应付灾难方案可供选择:C方案400人将会死亡;D方案一个人都不死亡的可能性为1/3,600人都死亡的可能性为2/3。你倾向选择哪个方案?

调查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72%选择A方案,第二种情况下,78%选择D方案。事实上,A与C,B与D是等同的。为什么具有等值的答案在不同表述的情形下被选择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A方案是以挽救生命数来叙述的,而C方案是以死亡生命数来叙述的,显然,挽救生命比失去生命更具有积极意义。①

2.强调对人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

一是积极的心理体验。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对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以及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的探究。美国心理学家Diener主要致力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状态一种积极肯定的感受、态度和评价。Diener认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主观幸福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积极体验,也是国内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

二是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建立的基础。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这方面主要关注自我决定、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心理弹性力等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

其中,特别是心理弹性理论(resilience),成为积极心理学近年来一个的研究热点。心理弹性力是指,儿童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好地应对了这些危险处境的能力。它是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待儿童所处的不利环境。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力强的儿童有三个明显特征:更加积极地对待问题;能够得到别人积极的关注;能够接受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研究发现,对于心理弹性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儿童的潜在特质、能力、自我信念等,外部保护因素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等。

3.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各种不同的问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痛苦等等。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如何应对?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问题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化危机为转机,从而使人获得成长。

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塞里格曼认为,人对事物的解释有两种不同风格: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一个人之所以乐观,是因为能够将消极的、负性生活事件和体验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不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与此相反,一个人之所以悲观,则把挫折与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积极心理学倡导乐观解释风格的培养。塞里格曼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中小学专门进行了一项为期2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项目。目的是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来达到预防学生抑郁心理的产生。结果表明,干预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更少产生抑郁心理。

4.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第三个主题是积极的环境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社会文化、学校、家庭乃至语言环境等等都是影响个人成长的环境因素。William等人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周围的环境、教师和同学提供积极的支持、同情和关心时,他们最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反之,学生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二、积极心理学简评

积极心理学提出至今形成了一种蓬勃发展的生机。它与早先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有许多相同的理念。其实“积极心理学”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的最后一章的标题就是“走向积极的心理学”。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人本主义对当前的主流心理学持否定态度,而积极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持改良的态度,强调心理学的平衡建构。正如塞里格曼所说:“Mike Ray和我都接受了过去那些较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也许会使积极心理学显得不那么惹人注目,这也可能会使那些期望发生心理学革命的人失望,但我认为过分使用范式变化的概念来定义心理学领域中的这种新可能是一种急躁的表现。我们只是把积极心理学看作是一种纯粹的变化——一种从研究生命中最值得过的事件的转化,我们并不把积极心理学看作是过去心理学的一种替代,而把它仅仅看作是过去已有心理学的一种补充。”(Seligman,2002)。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潜能发挥和健全人格培养,为个人、家庭、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更为积极的干预策略。尤其对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积极心理学家们宣称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应该是更广泛的人类幸福。当然,积极心理学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系统。

三、若干启示与思考

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是更加明确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与目标定位,二是深化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涵,三是丰富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形式与途径。

1.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人文关怀精神的引领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积极面的发现与培养,本身就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②教育的人文关怀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成长需要、人格的尊重,完整生命的关怀和人生意义的观照。然而,从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关心心理辅导形式甚于关心心理辅导内容,关注心理辅导技术甚于关注心理辅导思想与理念。一时间,减压情绪调节、考试心理辅导成了学校心理辅导的主旋律。沙盘游戏治疗、短期焦点治疗、催眠技术、艺术治疗等成了各类心理培训班的主题。心理辅导需要技术,但是技术需要心理辅导人员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运用,否则会误用出错。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学校心理辅导存在的技术主义倾向、功利主义倾向等等,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校心理辅导缺乏人文关怀思想的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高扬人文关怀的精神,就应该要具体体现在辅导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等诸多方面。

2.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定位:关注生命全程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帮助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就是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心理辅导要关怀学生生命全程。

其一,心理辅导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元素。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人的身体、心理与精神境界是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心理辅导不仅是要解决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层面的问题,而且也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近年来上海及其他地方开展的生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阶段。

其二,心理辅导不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人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有关研究表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有关早期学习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经验的驱动和选择作用对于大脑突触的增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进废退”,也就是说个体的学习能够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③由此给我们的启发是,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

3.学校心理辅导的主题深化: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幸福感、心理弹性、乐观、自我决定等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紧密联系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这使我们体会到,学校心理辅导,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方能显示助人成长的影响力。过去我们批评传统德育“见物不见人”,反观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在重复同样的错误。以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例,教师比较重视辅导活动的形式设计、技术运用,忽视学生的反应和提问,忽视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以个别辅导为例,有的老师在进行辅导和咨询时,教师角色往往不是耐心倾听学生吐露心声和烦恼,而是经常打断,一味教导,听得少讲得多,背离了辅导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见物不见人”。因此,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同感和回应的心理辅导的基本功,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下工夫。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还要知道学生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应该了解青少年亚文化。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心理辅导才能寻找到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辅导主题。学校心理辅导理想化的倾向,就是常常以教育者的角度,而非学生的需要去设计心理辅导内容,致使心理辅导缺乏针对性。事实上,学习技能、学习心态与学业成就、自我认同、生命观与人生态度、性观念、生涯规划、人际交往与亲子沟通,危机与挫折应对乃至偶像崇拜,都是学生成长中迫切需要探讨的主题。

4.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拓展:多渠道的生活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的一种积极经验,心理辅导的宗旨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经验。杜威认为,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这种经验既然是个人的,就需要自我进行探索,辅导只是协助学生的自我探索。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感悟与实践三者缺一不可。从目前学校心理辅导实践的情况看,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比较重视体验、而忽视感悟和实践。即便是体验的环节,浅层体验多,深层体验少。例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往往追求表面场面的热闹,学生激动过后留下的东西很少;重视课内轻视课外,其实课外实践是学生积极经验获得的重要一环。

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悟和实践?以儿童心理弹性培养为例,Henderson和Milstein在1996年提出过“六策略训练计划”,这六个策略分别为:(1)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如勇于提问、共同制定课程表);(2)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出色地完成作业);(3)创造一个相互关爱和支持的学校氛围(如建立信任,以学生为中心);(4)增强每个人的亲社会倾向(如视教师为朋友,在同学之间建立伙伴关系);(5)为学生制定清楚而一致的行为规范(如理解行为后果,遵守规则);(6)为他们传授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如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从教室、辅导室的小课堂,拓展到社会生活实践的大课堂。因此,学生社团活动、班级活动、节假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心理辅导提供了多样性途径,其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践学会应对生活挑战与危机,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

注释:

①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3页。

②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理论前沿》,2000年第4期。

③吕林海:《学习与教学:一种基于脑的解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标签:;  ;  ;  ;  ;  

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