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功能学研究

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功能学研究

高立志[1]2001年在《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功能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个世纪前,G.Harris确立了垂体前叶受下丘脑调节的经典理论,认为垂体前叶受下丘脑正中隆起处释放的促激素调控。垂体前叶内虽存在有少量的神经纤维,但它们分布于全体前叶血管周围,并不直接调节腺细胞的分泌。近年来,在大鼠、狗、猴和人的垂体前叶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SP、CGRP等多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主要集中在腺细胞周围而非血管壁,神经纤维的膨体与腺细胞密切接触。电镜研究表明在狗和大鼠的垂体前叶内,神经纤维与腺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强烈提示这些神经纤维可以调节腺细胞的活动。大鼠在肾上腺或性腺切除等内分泌状态下,垂体前叶神经纤维密度增加,并存在活跃的芽生现象。所在这些都提示垂体前叶存在直接神经调节,于是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 我们采用离体灌流结合电场刺激的方法开展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生理功能的实验研究。用自制的多头刀架将垂体前叶沿矢状轴切成宽0.8mm的薄片,置于灌流小室内经KRBGA灌流液平衡30分钟后,施加电场刺激10分钟,刺激参数为30mA,10Hz,0.5ms。收集每10分钟的灌流液放免测定ACTH的浓度。每次实验结束前(通常60分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钟),用含高r的KRBGA灌流液诱发ACTH的峰值分泌,籍此检测腺细胞的功能性存活。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设定灵敏度P<0刀5。实验结果如下:1.大鼠垂体前叶组织薄片经KRBGA平衡30分钟后,持续灌流50 分钟,ACTH 43efl分泌无明显变化,同样的ACTH的基础分泌不 受1卜M*TX的影响。2.用30mA、0.sins、10Hi的电场刺激10分钟可显着抑制ACTH的 基础分泌水平从刺激前平均 163p咖l下降至刺激后 40分钟 89p咖l。电场刺激对 ACTH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被 in M的 TTX完 全阻断。3.精氨酸加压素门p咖1)可使ACTH的分泌由平均149pg忱1增加 至325pg/ml。电场刺激对精氨酸加压素诱发的ACTH分泌的抑制 作用更加显着。

魏晓燕[2]2006年在《Ⅰ.5-羟色胺、5-羟色胺2A受体参与调节呼吸中枢pre-B(?)tzinger complex的初步研究 Ⅱ.卵巢切除术后大鼠垂体前叶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表达增加》文中提出本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成年大鼠5-羟色胺、5-羟色胺2A受体参与中枢呼吸调节的初步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卵巢切除术后大鼠垂体前叶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反应性及其与促性腺激素细胞的关系。 位于新生和成年哺乳动物延髓腹外侧区的前包钦格复合体(pre-B(?)tzinger complex,pre-B(?)tC)被认为是呼吸节律产生中枢。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也包括对呼吸节律的调节。基于目前诸多不同的电生理实验结果而又缺乏基本的、必要的形态学实验基础,我们试图阐明5-HT、5-HT_(2A)受体(5-HT_(2A) receptor,5-HT_(2A)R)与pre-B(?)tC神经元之间的关系,为5-HT参与呼吸节律的调控提供形态学实验依据。神经激肽1受体(neurokinin-1 receptor,NK1R)已经被广泛地用做pre-B(?)tC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物。本实验应用NK1R标记pre-B(?)tC神经元,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ABC法结合免疫金-银加强的免疫电镜双重标记技术,分别观察了成年正常和慢性间断性缺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

卢春蓉[3]1996年在《大鼠脑下垂体前叶肽能神经纤维发育、动态变化及GABA能神经纤维电镜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应用灵敏的免疫组化等方法,本研究室在若干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发现了数量较多的SP、CGRP、galanin等肽能神经纤维;它们与腺细胞关系密切,并形成典型的突触联系,从形态学方面证明了这些肽能神经纤维的腺运动性质。这些肽能神经纤维中至少有部分起源于下丘脑;而且这些纤维可以对机体的内分泌状态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新近离体实验表明电场刺激垂体前叶神经纤维可明显影响前叶激素的分泌。从功能学方面初步证实了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也接受神经纤维的直接调节。鉴于Harris学说中提出垂体前叶受体液调节的同时,认为垂体前叶不接受神经的直接调节,鞠躬教授等提出了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哺乳动物的垂体前叶分布数量较多的肽能神经纤维,它们和腺细胞关系密切,而且形成典型的突触结构。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下丘脑来源的促(抑)垂体激素释放因子通过门脉对垂体前叶腺细胞激素的合成、分泌等仍起主要的调节作用,神经纤维对腺细胞的分泌功能可能发挥某种“快速调节”作用。然而,在某些生理状态如应激等,神经纤维的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目前,关于哺乳动物垂体前叶神经支配的形态学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深人研究。如:支配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起源、发育的动态变化、机体内分泌状态的改变引起垂体前叶内神经纤维的动态变化等问题。免疫电镜研究发现垂体前叶SP、CGRP阳性末梢中,除了含有阳性的大致密芯囊泡外还含有大量的清亮小泡,提示经典递质的存在,但其与腺细胞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论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王键[4]2000年在《大鼠垂体前叶SP-、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起源以及前叶中GAP-4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与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Harris的哺乳动物垂体前叶的“体液调节理论”是神经内分泌学的基石。下丘脑中的促垂体神经元在正中隆起处释放促垂体激素,被门脉血管运输到垂体前叶中去,从而调节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功能。垂体前叶中腺细胞并不接受神经纤维的直接支配。然而近十几年来,本研究室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在若干种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垂体前叶中发现数量较多的SP-、CGRP-、GAL-、TH-、ChAT-和GABA-等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它们与前叶腺细胞关系密切,有的纤维可和前叶腺细胞形成典型的突触。从形态学方面证明了垂体前叶中不仅存在有相当数量的神经纤维,而且这些纤维可以通过突触方式调节垂体前叶功能。这些神经纤维还对机体内分泌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切除大鼠肾上腺、睾丸和卵巢后,垂体前叶中的SP-、CGRP-以及GAP-4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都有显着的增加。对大鼠垂体前叶的离体电场刺激表明: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受到垂体前叶中神经纤维的直接调节。于是鞠

刘玲[5]2006年在《大鼠垂体前叶内神经纤维对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Harris提出了哺乳动物垂体前叶受下丘脑体液调节的经典理论,认为下丘脑中的促垂体神经元在正中隆起处释放的促垂体激素经门脉系统运输到垂体前叶,从而调节腺细胞的功能。垂体前叶中腺细胞并不受神经纤维直接支配。但在近十几年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小组不断发现垂体前叶受神经直接支配的证据。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在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人的垂体前叶内发现数量很多的SP、CGRP等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也存在少量GAL、TH、ChAT和GABA等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它们主要分布在腺细胞周围,与腺细胞密切接触。更进一步的电镜研究发现这些神经纤维与腺细胞之间存在经典突触结构,从形态学角度证明了神经纤维可通过突触方式直接调节垂体前叶功能。同时这些神经纤维对机体内分泌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切除大鼠肾上腺、卵巢或睾丸

刘伟[6]1996年在《大鼠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起源》文中研究表明广为人知的是哺乳动物垂体前叶无支配腺运动的神经,仅有少数支配血管的自主神经。下丘脑对垂体前叶的调节是经门脉介导的。但是,自从本实验室在包括大鼠在内的一些哺乳动物垂体前叶发现相当多数量与腺细胞关系密切的肽能神经纤维后,又证实这些神经纤维及GABA能神经纤维与各种腺细胞间形成突触联系。当刺激这些神经纤维时,可改变腺细胞的分泌活动。还发现这些神经纤维对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反应活跃。基于这些实验依据,鞠躬教授等提出了哺乳动物垂体前叶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深人研究这一神经调节机制的重要一环是寻找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起源。 关于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起源,有以下可能:1.下丘脑;2.叁叉神经;3.自主神经。本研究采用神经束路追踪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大鼠垂体前叶与以上部位的关系作了研究。 (一)、垂体前叶神经支配与下丘脑的关系: 将载有逆行神经追踪剂荧光金(FG)的多孔明胶微球经咽旁人路埋人大鼠垂体前叶。动物存活4天以上行灌注固定,作全脑和垂体冠状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于第叁脑室周围区域见到FG标记的小神经元。多呈梭形,背腹走向,多数带2~3个突起。从Ⅲ脑室背侧至腹侧分布较均匀,Ⅲ脑室两侧神经元数目相近。在标记较多的下丘脑,标记神经元总数近250个。主要位于下丘脑前区与弓状核平面之间。在垂体,埋入的多孔明胶微球限于前叶内,在下丘脑未见FG标记的室旁核及视上核

张艳[7]2005年在《OT和GnRH在不同生理期奶山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分布》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催产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生殖中的生理作用及机制和下丘脑-垂 体-性腺轴的调节机理,本试验采用超敏感的免疫组织化学SP 法对不同生理期奶山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催产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另外还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了成年发情期奶山羊下丘脑中催产素mRNA 的分布特点。主要结果如下: 1. 催产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广泛分布于不同生理期奶山羊下丘脑;在不同生理期,神经垂体中均有催产素存在,腺垂体中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存在;在卵巢,催产素仅存在于发情期和妊娠黄体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除存在于上述部位,还存在于发情期的颗粒细胞中。 2. 催产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不同生理期奶山羊下丘脑和垂体中的分布特点为:在羔羊时少,性成熟时增多,发情时最多,乏情时有所下降,妊娠早期逐渐增多,中期有所下降,晚期逐渐增多,在发情期和妊娠奶山羊黄体的变化为:发情期最多,妊娠早期较多,中期大幅度下降,晚期逐渐恢复。结果提示催产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能与性腺发育和生殖有密切关系。而在不同生理期的波动可能是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反馈调节)所致。 3.在性成熟、发情和妊娠期中OT、GnRH 的含量在下丘脑的室旁核、视上核、交叉上核、弓状核、下丘脑外侧区、乳头体内侧核、乳头体后核等增加,提示这些核团可能和生殖有密切关系。但并非下丘脑中的所有核团都呈现出此变化规律,如下丘脑前区、腹外侧核、乳头体上核等,提示这些核团可能还有其他生理功能。 4. 在奶山羊腺垂体中发现数量很少,淡染,纤细、短小的OT 免疫阳性纤维和一些染色很弱的核不着色的OT 免疫阳性细胞,提示OT 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可能不仅仅是通过正中隆起的门静脉血管到达腺垂体起作用,还可通过神经直接对腺垂体进行调节。 5. 在成年发情期奶山羊OTmRNA主要分布在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还存在于弓状核、背内侧核、下丘脑背区、下丘脑后核、下丘脑小细胞核、下丘脑室周核、后穹窿周核、交叉上核、视上弥散核、结节乳头体核、腹外侧核、腹内侧核和乳头体各个核团,说明OTmRNA在下丘脑中分布广泛。在发情期,下丘脑中OTmRNA增多,推测OTmRNA的增加可能是神经内分泌大细胞、投射到下丘脑或下丘脑外区域的小细胞神经元和卵巢类固醇激素调节的结果。 6. 在黄体中的OT 和GnRH 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中,有一些是具有突起的多角形,它们在形态上与下丘脑中分泌OT 的神经元相似,其尾样的突起伸入邻近细胞之间,具有内分

刘少君, 邱建勇, 鞠躬[8]1996年在《γ-氨基丁酸,谷氨酸能神经纤维在大鼠垂体前叶的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报告大鼠垂体前叶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能神经纤维的直接支配。GABA和Glu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呈斑片状分布在大鼠垂体前叶远侧部,虽然部分沿血管走行,但大部分神经纤维迂曲于腺细胞周,并与腺细胞接触。神经纤维可见膨体型、细和中等粗细三种类型,其上有大量的膨体。在垂体前叶也发现有GABA、Glu免疫反应细胞分布。

王键, 鞠躬[9]1997年在《大鼠垂体前叶中的TH-,ChAT-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垂体前叶腺细胞没有直接神经支配,前叶内只有自主神经纤维支配垂体前叶的血管。本文在大鼠垂体的相邻切片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前叶中的儿茶酚胺的特征性酶——酪氨酸羟化酶(TH)和乙酰胆碱的特征性酶——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进行显色。结果显示,大鼠垂体前叶中存在着TH-和ChAT-免疫阳性神经终末,两者可同时分布于垂体前叶的同一区域,且有较多终末分布于腺细胞周围。本文提示:儿茶酚胺和胆碱能神经纤维有可能直接调节腺细胞的活动

张薇[10]2010年在《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在小鼠垂体前叶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经典的“门脉递质学说”认为哺乳动物垂体前叶激素调控是通过体液途径实现的。近年来,鞠躬教授等提出了哺乳动物垂体前叶受“神经一体液双重调节”的假说,这是对“门脉递质学说”的重要修正。谷氨酸(glutamate, Glu)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e system, CNS)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在突触快速传递和神经可塑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谷氨酸在突触囊泡的储存是通过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VGluTs)的作用实现的。VGluTs位于囊泡膜上,使谷氨酸在囊泡内形成相对高浓度的聚集。目前已发现叁型药理特性相似的VGluTs,即VGluT1、VGluT2、VGluT3。近年来研究发现:在一些内分泌细胞中存在VGluTs,其作用是将胞浆内的谷氨酸储存到内分泌囊泡中,并在这些内分泌细胞中形成谷氨酸能系统。因此本研究从VGluT1在小鼠垂体前叶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入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发育过程中小鼠垂体前叶内VGluT1表达水平的变化,为垂体前叶的神经调节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线索。本实验以胎鼠、新生小鼠和孕鼠为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在垂体前叶发育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得到如下实验结果:1.胚胎10.5天、胚胎16.5天胎鼠的垂体前叶内均未发现VGluT1免疫阳性物质;2.出生后2天、10天新生小鼠垂体前叶内发现有VGluT1免疫阳性物质,呈现出随时间而递增的趋势;3.孕10天孕鼠的垂体前叶内VGluT1免疫阳性物质数量比正常雌鼠有显着增加。本实验用形态学的方法证实:胚胎期小鼠垂体前叶内未检出VGluT1的表达;新生小鼠垂体前叶内VGluT1的表达随日龄逐渐增加;孕鼠垂体前叶内VGluT1的表达较正常雌鼠显着增加。

参考文献:

[1]. 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功能学研究[D]. 高立志. 第四军医大学. 2001

[2]. Ⅰ.5-羟色胺、5-羟色胺2A受体参与调节呼吸中枢pre-B(?)tzinger complex的初步研究 Ⅱ.卵巢切除术后大鼠垂体前叶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表达增加[D]. 魏晓燕.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3]. 大鼠脑下垂体前叶肽能神经纤维发育、动态变化及GABA能神经纤维电镜研究[D]. 卢春蓉. 第四军医大学. 1996

[4]. 大鼠垂体前叶SP-、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起源以及前叶中GAP-43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与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关系[D]. 王键. 第四军医大学. 2000

[5]. 大鼠垂体前叶内神经纤维对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D]. 刘玲.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6]. 大鼠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起源[D]. 刘伟. 第四军医大学. 1996

[7]. OT和GnRH在不同生理期奶山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分布[D]. 张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8]. γ-氨基丁酸,谷氨酸能神经纤维在大鼠垂体前叶的分布[J]. 刘少君, 邱建勇, 鞠躬. 神经科学. 1996

[9]. 大鼠垂体前叶中的TH-,ChAT-免疫阳性神经纤维[J]. 王键, 鞠躬.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1997

[10]. 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1在小鼠垂体前叶发育过程中的表达[D]. 张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的功能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