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困惑与超越_教育论文

人格困惑与超越_教育论文

个性困惑与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惑论文,个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个性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困惑,是一组以个性结构和个性特征偏离正常范围的行为模式,在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三个方面的活动发展不协调,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个性困惑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并可能持续到成年或保持终生。

一、不到黄河心不死

——偏执型个性

1.案例。王某,男,18岁,某重点中学学生。该生学习成绩较好,但自我评价过高,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刚入高中时,由于同学间尚不认识,经过自荐后,由老师指定他担任了班长。第一学年度他因为得不到奖学金,便千方百计地将很有希望获奖学金的同学李某拉了下来,从而造成同学之间关系不好,被撤掉了班长职务。于是,王某就疑心是李某在老师那里搞鬼,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压制,多次与同学和老师发生冲突,甚至还告状到校办,要求恢复他的班长之职,否则要伺机报复。同学们都耐心细致地劝他,他却始终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理解为恶意,直到高中三年级仍无改正。

2.成因。偏执型个性是以猜疑和固执为主要特点,对自己估计过高,对他人怀有戒备或责怪心理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个性障碍。具体表现为普遍地毫无根据地怀疑他人,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偏执型个性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早期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偏执型个性者,一般在年幼时没有得到和谐的家庭教育,反而经常受到父母的斥骂、体罚,以及父母双亲的冷落。当他长大跨入学校和社会后,便与他人在情感上疏远、冷淡,从而缺少有效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协调的人际关系,进而发展为不信任、多疑、敏感的个性,并在情感上表现出焦虑、愤怒,最后形成这种异常的个性特征。

学习或工作环境的影响。学习或工作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当一个人长时期感到所处环境很受压抑时,会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能够觉察出别人注意不到的环境变化,从而使情绪受到影响。特别是类似环境因素周期性出现时,这种个性异常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某种特定刺激的作用。这种特定刺激类似于挫折。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如果变得心情不好,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某种特定刺激一旦出现(如本案中的被撤掉班长职务一事),无异于在其已经焦躁的心中丢下一枚重型炸弹,顿时产生无数超乎寻常的思想和举措,导致他朝着这种“思想”不择手段地行动下去,促使他生成不良的个性。

总之,一个人早期遭受过侮辱、排斥以及自我歪曲的心理体验,是形成其偏执型个性的基本原因;学习或生活环境的恶化,以及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最终促使他形成偏执型个性。

3.对策。控制自我,调整心态。有偏执型个性的青少年,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地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而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乃至避免不良刺激。如果他们能使自己逐步控制自我,慢慢调整心态,那么,其异常的个性就会得到较大的改善。

自我暗示,矫治顽劣。具体方法是:默念一:“一个人固执多疑,不利于和老师、同学来往。因为固执多疑,就会听不进同学、老师的任何意见。一定要改掉固执多疑的缺点。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默念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千万不要高傲自大,不要轻视同学、老师的意见,而要向他们学习。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学、老师,相信他们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这种默念每天进行一次,最好在早晨、午休或就寝前进行,默念过程中尽量运用想象。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许多偏执型个性特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理性分析,自我反省。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有点摩擦和隔阂是在所难免的,不能一有摩擦和隔阂,就采取敌对态度。如果觉得自己对同学或老师有敌意或仇视的想法和做法时,就要及时进行分析和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已陷入“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如果是,那就要提醒和警告自己:千万别再卷入进去,一切的一切到此为止。通过这种对非理性的想法和做法进行分析和反省,可以阻止自己的偏执行为。

二、暴躁脾气结苦果

——冲动型个性

1.案例。张某,男,13岁,初一年级学生。张某幼年受父母溺爱,但是父母性情暴躁,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以致张某稍大些后经常遭受父母的打骂,形成了张某性情暴躁,好发脾气,易激动,难自控的坏毛病。后来,父母离异,张父娶了后妻,张某与父亲及继母共同生活。他常与继母为一点小儿事发生口角。进入初中后,这种不和谐关系仍没有得到改善,有时甚至十分尖锐。在这种缺乏母爱和家庭温暖的环境下,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倔强,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常因小事而发火,一次竟为自己的一张椅子被同学搬动过而大吵大闹,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时隔不久,又因自己的书本被同学弄破,打得同学鼻孔流血,受到学校记过处分。由于这件事,并且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张某的父亲为他转了学。谁知没过多久,他又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动起武来。

2.成因。冲动型个性(又称爆发型个性)是一种因细小刺激而爆发出非常强烈且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甚至暴力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个性障碍。具体表现为忍耐性极差,易激动,情绪诱发后强度更大,常不考虑后果,出现短时间冲动行为,谩骂或伤人毁物。那么,一些青少年为什么会经常发生冲动性行为,形成冲动型个性障碍呢?

从生理方面看,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展的突增期,生理变化很大,体内各种激素分泌较为旺盛,导致心律加快,呼吸加强,神经系统忽强忽弱,还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这一切决定了青少年处事鲁莽,不会从前因后果上进行分析,极容易被表面的、细微的变化所激动,以致不分青红皂白做出幼稚盲动的事情。这是冲动型个性障碍所依赖的生理基础。

从心理方面看,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青少年从小就形成了特别强烈的自尊心,对自尊心受到挫折十分敏感、强烈,只要受到刺激,心理防御机制马上发挥作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很大,情绪变化激烈,自控能力差,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和学校要求,容易受到挫折。由于缺乏挫折教育,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耐挫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挫折承受力越来越低,进而产生冲动型个性障碍。

从家庭与社会方面看,家庭教育方式与冲动型个性障碍有很大关系。在专制型家庭中,青少年常遭打骂,心理受到严重压抑,极容易选择暴力行为来发泄内心积怨。在溺爱型的家庭中,青少年个人意识强,多任性,一旦某方面受到限制,未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采取“逆反”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老实会吃亏,就“教育”子女:“如果其他小朋友打你,你就还手打他好了。”更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受到同学欺负时,责骂孩子为什么不还手。此外,现在社会上“老实人吃亏”的风气正在蔓延,影视作品中的打斗场面、凶杀场面,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为他们冲动型个性障碍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对策。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冲动型个性者要积极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努力用理智的方法来消除容易造成自己情绪冲动的环境刺激。首先,要用道德标准和制度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其次,用心理换位(即将心比心)法使自己冷静下来,用理智驱赶不良的偏激情绪;第三,学会用“忍”“制怒”等座右铭以及格言、谚语来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排解、自我安慰,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便在情绪突发时迅速加以控制。

学会运用自我暗示法。当冲动型个性障碍者的情绪和行为即将爆发的瞬间,他们应立刻默念“忍”字,进行自我暗示,并迅速离开现场,去从事别的事情,如看书、写字等,暂缓自己的激情爆发,如果一时离不开现场,可先运用暗示法加以调节和制止:“大发雷霆有什么用?花那么多时间生气干什么?不是还有很多书要读吗?发火会使自己失态的,自己平时的涵养到哪里去了?千万不要再发火了!”同时进行注意转换,在脑子里迅速离开产生激情的“现场”。

积极参与挫折教育,提高承受挫折能力。对他们来说,积极自觉地接受挫折教育,学会积极的心理防卫方法,是矫治其情绪易冲动的一帖良药。如正确对待自己的挫折,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而要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心、互尊互爱,容忍别人、宽以待人的方式。要尽量把激情转移到学习等较高级的需要和目的上去,把激情的能量发泄到学习和思考中去,从而达到缓解并最终消除冲动型个性障碍的目的。

三、强扭的瓜不甜

——强迫型个性

1.案例。斯某,女,16岁,初三年级学生。她从小就很听话,从不敢违抗父母的意愿。上学后,她对老师的话说一不二,常受老师的表扬,被列为班上学习的榜样。进入初中阶段,她的个性逐渐发展到谨小慎微地地步。到初三时更是如此:上课不敢随意动头,也不敢挪动一下身体、椅子;考试时即使做好卷子也不敢向四周张望一下,生怕被老师认为是在作弊。斯某思虑重重,常因顾虑小事而忽略大事,把自己沉浸在细节琐事之中,如复习功课时往往希望完美无缺地掌握某一章内容,而导致整个复习计划告吹。她说:我常有一种心理不安全感,表现出莫名其妙的紧张状态,平时焦虑、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她办事要求十全十美,刻意追求完美无缺,每当听到老师的批评后就过分苛求自己,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生怕再犯错误,再次受到老师的批评。

2.成因。强迫型个性是以刻意追求完美而过分自我关注、循规蹈矩且过分认真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个性障碍。它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做事都要十全十美,按部就班,注意细节而忽视全局;过于严肃认真,思虑甚多,以至做事犹豫不决;焦虑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一般认为,强迫型个性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高度有序感和节奏感的生活带来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领域朝着有序化和流程式方向发展,其产生的效益和体现的潜力令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受启发,以至学校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程序的指导工作,学生则强化了学习的流程安排。这种方法使一些个性刻板、严格按照清规戒律办事的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按部就班性,进而辐射到学习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样使学生表现出高度刻板的序列感和节奏感,欲罢而不能,逐渐形成强迫型个性。

家庭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家庭教育和生活要求高,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绝不准自行其是,对孩子设置种种限制,这一切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制造出许多追求完善、过分拘谨的“斯某”。

挫折和刺激的影响。青少年遭受到较强的刺激和挫折时,极易产生内心的矛盾和对立,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心理矫治,就会形成强迫型个性。此外,学习负担过重,教师的体罚行为等等心理和社会因素给青少年带来沉重的压力,使青少年学生产生谨慎怕事、犹豫不决、忧心忡忡、紧张焦虑的个性,日积月累,最终形成强迫型个性。

3.对策。强迫型个性的主要特征是刻意追求完美,过分压抑和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过于紧张。因此,最重要的矫治方法是运用“自然法”(即听其自然)来缓解紧张、强迫的心理压力。要顺其自然,不要苛求自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也不要去评价它、议论它。例如,书买了就买了,不要再去想价格是否贵;考试后就算了,不要再去想答案是对是错。这种不把自己的个性障碍当成异常个性,按正常人一样进行学习、生活和行动的措施,可以大大缓解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和对立,达到消除障碍的目的。

用暗示法消除强迫型个性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当青少年处于莫明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时,就可以进行自我暗示:“我为什么要这样紧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样紧张的?是课本忘了带,还是作业没做好?其实一次课本没有带来,一次作业没有做好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向老师讲清原因就可以了,老师也不一定会批评,下次改正就行了。”“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人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改了就好,不要整天自我责备,成天紧张焦虑。从现在起,自己就不再紧张了,也用不着紧张。”青少年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自我暗示,坚持一定时间后,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活动是治疗强迫型个性的一帖良药。青少年平时应多参加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和班集体活动,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参加一些具有刺激性和惊险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尽可能体验积极乐观的情绪,拓宽视野,有的放矢地改变自己的注意中心,使大脑得到松弛,心理得到愉快的体验,从而改变症状,达到调节强迫型个性障碍的目的。

四、校园一霸的悲剧

——反社会型个性

1.案例。林某,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4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也许是因为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林某从小容易发怒。虽然母亲对他百依百顺,但他对母亲没什么感情。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生气,竟用酒瓶将母亲砸伤后离家出走,一直在外面游荡了几天才回家。此后母亲更是不敢去管教他。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他是校内一霸,常寻衅闹事,以发泄心中的烦恼和不满,故常有同学的父母来林家告状。林母怕他在学校惹出更大的祸来,便把他转到校风较好的一所中学。谁知林某旧习难改,到校不久便通过几次打架“树立了名气”。老师批评他,他就将玻璃窗砸碎,师生关系很僵。在校外也多次惹是生非,有一次偷自行车被派出所抓去,他却玩世不恭地说:“只是借用一下而已。”鉴于此,学校给他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他的行为稍稍收敛。可是没过多久,在校外打架中,拿刀子刺伤了对方。这样,派出所的同志又把他带走了,最终被送进了工读学校。

2.成因。从案例中林某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患有反社会型个性障碍。所谓反社会型个性是一种偏离社会规范,内心体验及外在行为均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不能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个性。它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情绪具有爆发性,行为冲动,对社会对他人冷漠和仇视,缺乏好感与同情心,缺乏责任心和羞愧心,目无法纪,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罪恶感。反社会型个性,由于它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常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寻找这种个性的成因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一些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产生反社会型个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恶劣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早期父母离异或分离,或双亲态度冷淡,或父母教育不一致,得不到成人的关心和支持,长期过着孤独的生活,是反社会型个性发展的罪魁祸首。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冷淡、感情上疏远,使孩子不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情、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父母行为或父母教育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往往选择对自己有利、但却错误的行为或教育作为参照。他们长大后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也无法得到别人的了解,最后只好用反社会行为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形成反社会型个性。学校教育中个别教师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反社会型个性形成。一般说来,反社会型个性者学习成绩不良,学习适应性较差,他们常受到同学的冷眼相待,以及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骂。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他们有意无意地违反学校的课堂纪律和规章制度,以体现他们存在的“价值”。教师如果不了解反社会型个性的特点,不理解学生的心理,简单地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一味地进行批评指责,甚至体罚,久而久之,使之信心丧失,情感封闭,最后只好用反社会行为来回答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关心”。

3.对策。反社会型个性者对善恶价值的判断缺乏分辨力,对社会上坏人和社会团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他们在家庭和学校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却容易在一些不法之徒和不良团伙那里产生“共鸣”,找到“归宿”,陷入人生的深渊。矫正反社会型个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这些个性者置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之中。因此,要积极鼓励反社会型个性者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让他们生活在集体的怀抱中,相信与人相处的能力可以因训练而改变,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丰富的情感可以得到培养,从而促使他们的情绪健康发展。

反社会型个性者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分析,可以认清自己个性中存在着的反社会行为,以及缺乏羞耻心和罪责感,没有责任心和义务感,不真诚、不坦率,无怜悯之心,心态冷漠等缺陷,下决心摒弃这些不良的个性表现,巩固和发挥自己良好的个性表现。在自我认知困难时,可以请求心理医生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认识自己个性的表现,划清自己个性的优劣界线,从而改善自己的个性。

反社会型个性者可以找自己的亲人、知心朋友等,尽情地倾吐自己的苦恼和怨恨,以求得他们的开导和安慰;也可以用写日记的方法,把自己不良的情绪发泄到日记中去。此外,还可用“狂吼法”,即在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前提下,面对墙壁自言自语甚至大声吼叫,直到自己感到无话可说而心理得到放松为止。有时也可以大哭一场,使自己的不良情绪随着泪水排出体外。总之,通过心理发泄法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排泄疏导,使内心达到平衡,从而调节自己的个性。

标签:;  ;  ;  ;  

人格困惑与超越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