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东局势综述_时政外交论文

1997年中东局势综述_时政外交论文

热点尚存动荡依在——1997年中东形势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动荡论文,年中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今年中东形势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在地区总体形势继续朝着缓和方向发展的总趋势下,中东和平进程、两伊问题等地区热点依然存在,但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

和平进程受阻 前景不容乐观

今年年初,巴以双方签署希伯伦协议,使中东和平进程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但自3月以来, 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在“三不”政策的总方针下,屈从于国内右翼势力的压力,在有关中东和谈的一系列问题上继续坚持强硬路线:无视巴以达成的有关协议,强行在东耶路撒冷扩建犹太人定居点,企图造成耶城犹太化的既成事实;拒不执行希伯伦协议,拖延从约旦河西岸撤军;继续对巴勒斯坦人实行高压政策,动辄以安全和防范恐怖主义袭击为由,对西岸和加沙进行封锁;不承认前工党政府与叙利亚达成的谅解,拒绝归还戈兰高地,要求与叙恢复“没有先决条件的谈判”。以政府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巴以谈判中断,阿以关系急剧恶化,中东和平进程再次遭受严重挫折。

10月以来,巴以虽恢复和谈,但双方在定居点和西岸撤军等一系列问题上仍存在严重分歧。随着巴以谈判的逐渐深入,和谈将涉及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巴勒斯坦立国和难民等实质性问题,双方更将锱铢必较,和谈难度势将加大。阿拉法特内外受压,处境艰难。一方面,以严厉指责阿拉法特没有采取“有力、全面、广泛和有效”的措施打击恐怖活动,宣称只有以的安全得到保障,和平进程才有可能取得进展。另一方面,以哈马斯为代表的巴激进组织则不断向阿拉法特施压,要求对以采取强硬立场。另外,巴自治政府内部也矛盾重重,危机四伏。8月, 巴自治政府18名部长中的16名部长因涉嫌滥用职权和营私舞弊而提出辞职,更造成巴政局的动荡,影响了阿拉法特驾驭局势的能力。在和谈问题上,阿拉法特已无可退让,难以再作大的妥协。和平进程能否取得进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以政府的立场。虽然以政府几度发生危机,并受到以工党为首的反对党的有力挑战,但内塔尼亚胡的“三不”政策难以真正改弦易辙。

国家关系互动 地区格局嬗变

今年,以色列和土耳其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加强军事合作,给阿拉伯民族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使地区力量平衡发生有利于以的变化。

中东和平进程受挫,进一步增强了阿拉伯国家的民族危机感,团结、合作日益成为共识;同时,地区国家积极调整相互关系,使地区格局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以色列在东耶路撒冷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后,阿盟立即作出了中止与以关系正常化的决议,一些海湾和北非国家也注意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协调立场,纷纷中止与以关系正常化进程。海湾国家积极改善与两伊的关系,特别是伊朗新总统当选后,海湾国家明确表示愿意与伊建立相互信任的新关系。科威特表示将与海湾战争的敌对国也门、苏丹和约旦实现和解。叙利亚进一步加强与伊朗的合作,双方签定了防御协定。叙与伊拉克的关系明显改善,双方停止舆论宣传攻击,两国经贸代表团实现互访并签署贸易协议,两国边界通道重新开放。两伊关系也出现进一步改善的迹象,伊朗已邀请萨达姆出席在德黑兰召开的伊斯兰首脑会议,伊拉克也取消了对伊朗人的旅行限制。叙、两伊关系的改善和加强,有可能形成一个与以土联盟对立的集团,它对改变地区力量以强阿弱的态势将产生作用,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东地区政治格局的演变。

激进势力受挫 影响明显下降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一直是影响中东国家和地区局势稳定的重要因素。今年,中东各国加强合作,注重防范,加之西方国家改变策略,打拉并举,因而有效地遏制了原教旨主义势力的扩张。一些国家的原教旨主义政党在与世俗力量的较量中纷纷受挫,其影响明显下降。阿尔及利亚顺利实行多党制立法选举,支持当局的政党控制议会,以伊斯兰拯救阵线为代表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受到严重削弱,难以东山再起:土耳其繁荣党执政后,大力推行伊斯兰化政策,遭到世俗势力和军方的强烈反对而被迫下野;也门改革集团在大选中失利,在议会的席位大幅减少,由联合执政党沦为在野党;开明、务实的哈塔米当选伊朗总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对神权统治的厌倦和求新思变的心态;苏丹为避免联合国的进一步制裁,注意调整策略,支持和输出原教旨主义的活动明显收敛。此外,原教旨主义势力一度活跃的海湾地区局势也趋于平稳,未出现大的动荡。

但另一方面,中东的暴力恐怖活动在今年仍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以色列境内发生的几起爆炸事件严重激化了巴以矛盾,给中东和平进程造成了强烈冲击,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动荡。可以预料,如中东和平进程长期停滞不前,原教旨主义势力有可能趁机而入,重新抬头;一些国家的世俗政府如政治、经济政策失当,则原教旨主义政党也完全有可能再度崛起,重掌国家大权。

大国争夺激化 美国遭遇挑战

“东遏两伊、西促和平”依然是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政策的实效在今年已大为降低。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美偏袒以色列、压制阿拉伯的立场未变,推动中东和谈未果,得分甚少。今年3月, 美在安理会两次行使否决权,否决了欧盟和阿拉伯国家要求以停建东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的提案。美众议院还无视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和阿拉伯国家的民族感情,通过决议承认耶路撒冷是以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美的做法极大地伤害了阿拉伯国家的民族感情,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其和谈调解人的形象大打折扣。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及俄罗斯、日本不愿坐视美独霸中东,不断强化参与中东事务的力度,与美的矛盾和摩擦日趋激化和公开化。今年,欧盟任命了自己的中东特使,在启动巴以和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俄罗斯、日本也分别就中东和谈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受到阿拉伯国家的欢迎。

在两伊问题上,美国的“双重遏制”政策遭到两伊和欧盟等越来越大的抵制,甚至受到国内政要的质疑。伊拉克不甘长期受美制裁,一方面。在联合国武器核查、禁飞等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另一方面,不断利用美与其他大国的矛盾,力争早日解除制裁,现伊虽未全面解禁,但已着手解禁后的石油合作,已与俄罗斯签署了合作开发伊油田的协议,与法、意等国就石油合作进行谈判。伊朗不屈从于美的压力,不断扩充军力,连续两次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向美示威。欧盟国家在两伊问题上也与美拉开距离,法国等国曾多次呼吁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法还宣布自今年起不再参加在伊北部“禁飞区”的军事行动。以法国石油公司为首的财团公开抵制美的“达马托法”,与伊朗签订了价值20亿美元的开采天然气田协议,法政府甚至警告美不要进行制裁。在最近的伊(拉克)美危机中,法、俄态度冷淡,对美主张采取军事行动持保留态度。

可以预料,美“西促和平、东遏两伊“政策短期内难以改变,美与两伊间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仍将继续,彼此发生小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也并不能排除。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美不会拱手相让,明年有可能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受对外政策影响和国内犹太势力的掣肘,克林顿政府作为一种外部力量,难以对以色列真正施加大的压力,因而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难有大的作为。在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其他大国也将加大介入,与美矛盾将更加尖锐和突出。

标签:;  ;  ;  ;  

1997年中东局势综述_时政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