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护理干预进展论文_李敏

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护理干预进展论文_李敏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南通 226001)

【摘要】当前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护理干预模式较为多样,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干预、家庭模式的干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感知器官的刺激、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加强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助于促进早产儿的大脑和机体的发育,可以预防脑瘫的发生率。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006-02

前言

早产儿的脑神经损伤不仅给患儿留下终身疾病,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据统计,大概有10.0%~20.0%的脑神经损伤发生在存活的早产儿中。国外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对早产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逐步修复患儿受损的脑神经,有利于改善患儿的智力状况,促进其身体发育成长,避免后天的永久性伤残[1]。为此,本文针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护理干预进行简要的综述,分析当前的脑损伤护理的主要特点,为国内早产儿脑损伤早期护理干预模式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尽可能地降低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1.早产儿的特点

早产儿出生的时间段刚好是大脑易受周围因素影响受损的时期,因此,早产儿出生后大脑的发育成熟度较低,且易受到子宫外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国外研究表明,0~3周岁是婴儿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代偿的最好阶段;一旦错过这一阶段,脑损伤而引起的中枢神经障碍便不可逆[2]。临床医学实验表明,多种药物可以促进未成熟大脑的重新生长发育,外界足够的感知刺激也可以促进脑神经髓鞘以及神经细胞的重新发育成熟,加之脑损伤早期婴儿的行为异常还未被固定,可以被矫正恢复;故在2周岁前对脑损伤患儿进行必要的刺激和矫正,可以改善患儿后天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2.早期护理干预的模式和方法

2.1 早期护理干预的模式

当前的护理干预模式主要有三种:(1)医疗机构中的护理干预;(2)家庭模式的护理干预;(3)家庭和医院结合的护理干预模式。其中第三种干预模式被各国普遍采用,即通过建立早产儿的随访卡,要求父母定期将脑损伤的早产儿带至医院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干预。护理干预的内容包括:感知器官的刺激、按摩、婴儿操训练。

2.2 早期干预护理程序

早期干预由医生、护士、儿童早期教育人员和小儿心理学家组成的综合队伍承担。早期护理干预队伍的成员通过接受专业培训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如婴幼儿、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心理行为特点和发育规律,进而明确早期护理干预的任务、目标和方法并及时展开日常早期护理干预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1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对脑损伤早产儿进行干预 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干预中,神经保护策略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应用。该概念指阻止细胞死亡的物质或方法,现通常指促进正常发育和阻止功能丧失的所有干预措施,包括组织、治疗和改造环境等方法。在脑损伤早产儿急性弥漫性脑水肿期过后(约7天),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安静觉醒状态下通过一系列干预项目促进患儿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功能以及人一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育。护理人员定期评价每个脑损伤早产儿的情况,修正发育性的训练计划,以适应脑损伤早产儿的能力和需要,并制定患儿出院后至第一次访视的最佳训练计划。

2.2.2加强对患儿家长的指导 护理人员将早期护理干预的目的和主要措施告知患儿家长并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长掌握和使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父母与早产儿之间的感情交流,确保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改善患儿的神经发育。

2.2.3出院随访计划 在患儿出院的1个月后,护理人员及时通知家长携带患儿至医院进行定期检查,以了解患儿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情况。根据早期教育人员以及小儿心理学家的建议,可以将随访计划延长至2~3年,对每次随访的内容作出明确要求,并根据患儿的生长状况做好适时调整。

2.3 早期护理干预方法

自1992年开始,国内先后多次报道了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儿的智力发育后的临床案例。廖火生[3]等对140例早产儿展开相关的脑损伤恢复研究,结果发现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得早产儿罹患脑瘫的比例由9.23%降至1.52%,由此认为早产儿娩出后便可进行早期干预,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大脑发育状况。张家洁[4]等研究了包括对照组和早期护理干预组在内的260例早产儿,结果发现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组的早产儿的各项发育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各项指标的差异越发显著,由此认为早产儿早期的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改善早产儿的智力和神经发育。卢珊[4]等在研究中也发现对早产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如认知、语言、触摸以及运动等训练可以明显促进早产儿的大脑神经发育,有效预防智力低下的发生率。

3.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不及时发现早产儿的脑损伤症状并进行护理干预,将导致患儿出现脑瘫等严重后遗症。早产儿的脑损伤已经成为当前较为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对早产儿的神经行为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估后,方可进行脑损伤的早期护理干预。当前的评估方法较为多样,但必须应地制宜地选择最优的组合进行评估,才能确保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而为早期护理干预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医院护理干预主要由专业的护理团队进行,除了对患儿进行必要的感知器官、认知以及行为能力的刺激护理外,还需指导家长掌握和了解相应的护理方法和手段以便开展家庭模式的早期护理干预。家庭模式的早期干预已成为经济且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崔慧茹,尚秋颖,李梅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高位妊娠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4,16(7):161-162.

[2]吴慧文.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指标临床应用进展[J].海南医学,2014,10(9):413-414.

[3]陈光福,张云芳,陈美清,等.早产儿脑损伤早期干预模式与临床路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5(1):61-62.

论文作者:李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护理干预进展论文_李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