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暴力行为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



中学生暴力行为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周路路1,刘慧敏2

(1. 衡水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2. 上海师范大学 心理系,上海市 200000)

摘 要:选取郑春玲编制的《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和方晓义编制的《青少年亲子冲突问卷》及王美萍编制的《亲子亲合问卷》对衡水市三所中学随机选取的200名中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中学生暴力行为有明显差异(p<0.05),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不同性别中学生在亲子冲突上有显著差异(p<0.05),男生亲子冲突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亲子冲突关系中,冲突频率、冲突程度与中学生暴力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在亲子亲合关系中,与父亲合、与母亲合与中学生暴力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s<0.05),中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暴力行为。

关键词:中学生暴力行为;亲子关系;亲子冲突;亲子亲合

近年来,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在网络上曝光,新闻媒体关于中学生暴力行为的话题层出不穷,“校园欺凌”“学生暴力行为”等字眼让人们意识到,校园已经不再安全。数据显示,75%的校园暴力行为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处在12—18岁的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具有情绪和行为变化不稳定、容易出现行为及认知偏差的特点,因此,关注中学生心理行为变化,尤其是暴力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因素变得极为重要。

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重要因素之一,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积极接纳孩子,那么大多数孩子会表现积极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等;如果父母总是拒绝孩子,那么孩子大多都会表现消极行为或者反社会行为,例如冷漠、对外攻击、破坏、不信任、逆反心理等;如果父母对孩子是完全支配和命令,孩子大多都会表现出缺乏主动性和自信、依赖性强等;要求完全服从父母的孩子有很强的攻击性[1]。BROOK D W博士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与父母虐待儿童和滥用药物都有很大的关系[2]。陈立民(2011)在研究中指出,父母采用较为严厉的教养方式的话,孩子的攻击性相对会比较强[3]。另外,亲子依恋在亲子关系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由于父母或者抚养者的照顾不充分,儿童会对外界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内心的不安和惶恐、对外界环境的无力感等,都会造成儿童亲子依恋为不安全型依恋[4],这会使儿童的情绪发展为冷漠、愤怒以及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而中学生则更多的表现为逆反心理和暴力行为[5]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衡水市第二中学、第十三中学和郑口中学的中学生200名。收回有效问卷187份,有效回收率93%。

1.2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由郑春玲(2013)[7]在中学生暴力行为的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编制的《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此量表一共有44个项目,量表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暴力行为倾向越强;此量表从三个角度来测量中学生的暴力行为,分别是实施暴力者、遭遇暴力者和目击暴力者;经专家评价,此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和重测信度均在0.80以上。此外,青少年亲子关系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青少年亲子冲突问卷,此问卷由方晓义编制(2003)[6],共16个项目,包括与父冲突和与母冲突两个分量表,分量表又分别包括冲突频率和冲突强度两个维度,此问卷的计分方法是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亲子冲突频率、强度也越高;2)亲子亲合问卷,此问卷是王美萍(2007)[7]编制,一共包含了10个项目,计分方法是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亲子亲合程度越高。

1.3 数据整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中学生暴力行为与亲子关系的性别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暴力行为得分上的差异,结果发现(表1),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暴力行为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女中学生的暴力行为得分显著低于男中学生的暴力行为得分;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实施暴力行为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5),女中学生的实施暴力行为得分显著低于男中学生实施暴力行为得分。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表2)发现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亲子冲突得分上差异显著(p<0.05),女中学生的亲子冲突得分显著低于男中学生的亲子冲突得分。

表1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暴力行为得分上的差异

土壤硒含量与母岩硒含量具有较好的对应mg/kg)。含量范围在0.045~7.295mg/kg之间,变异系数为85%,表明工作区土壤Se元素分布较不均匀。硒元素含量频率呈现正态分布,其中以0.4~0.8mg/kg范围内样品数量最多,往两侧逐渐减少。

表2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亲子冲突和亲子亲合得分上的差异

2.2 不同亲子关系与暴力行为得分的相关分析

中学生暴力行为呈现典型的性别特征,即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一般来说,男生生性好动、有力量。男性从出生开始就被赋予了“强大”“力量”“冲动”“攻击”等特征,再加之成长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男生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8]。值得注意的是,躯体暴力和心理暴力并不因不同性别的生理结构而出现此类特点。此外,就中学生的亲子关系而言,性别特征也较为明显,女生更容易与父母亲合,而男生更多体现出亲子冲突,随着心理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更多注重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9]

此外,亲子亲合是调节亲子关系,避免中学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相较与父亲亲合而言,与母亲亲合得分同暴力行为得分的相关性更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也有较高一致性,父子之间的交往与母子之间的交往有本质的不同,父亲通常是与孩子参加游戏活动,而母亲则是更加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满足孩子的安全感[13]。亲子亲合较好的中学生,说明其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较好,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对自己的消极行为和情绪有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和约束能力,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暴力行为的产生[14]。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更多扮演孩子的良师益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表3 不同亲子关系与暴力行为得分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3 讨论

3.1 中学生暴力行为现象的一般情况

通过相关分析(表3)发现在亲子关系中,亲子冲突与暴力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亲合与暴力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3.2 不同亲子关系对中学生暴力行为的影响

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不同亲子关系对中学生暴力行为得分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学生的亲子冲突得分越高,暴力行为倾向越高;中学生的亲子亲合得分越高,暴力行为倾向越低。这说明亲子关系对个体暴力行为有重要影响。亲子冲突程度与频率得分高,说明中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较差,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青少年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活动过分的管教和监视,使孩子产生不信任和敌意,这种管教方式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得到强化[10]。然而青少年会因为不知如何发泄这种情绪,而将这种不良情绪转移到外界环境,例如公共物品、小动物、其他个体等,从而产生暴力行为;也有些青少年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内部,从而导致个体出现心理暴力或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11]。这一研究结果也印证了以往这一领域一致性的研究结论:在不良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经常对孩子采取打骂、责备、拒绝、威胁等养育方式,而青少年则会表现出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12]

就具体维度的结果而言,目击暴力行为与亲子冲突频率成显著正相关(r=0.92,p<0.001),与冲突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01);实施暴力行为与冲突频率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1),与冲突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5),与父亲亲合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与母亲亲合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遭遇暴力行为与冲突频率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1),与冲突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5)。

变电室常见的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存在故障时,表针指示将不准确,值班员容易出现误判断甚至误操作,应及时处理。电压互感器故障时现象有一次侧或二次侧的保险连续熔断两次,此时要立即停用,进行检查处理。电流互感器故障时主要表现在有过热现象、内部出现臭味或冒烟、内部有放电现象、声音异常、主绝缘发生击穿,并造成单相接地故障、一次或二次线圈的匝数或层间发生短路、充油式电流互感器漏油、二次回路发生断路故障。发生上述故障时,应汇报上级,并切断电源进行处理。发现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接头发热或断开,应设法拧紧或用安全工具在电流互感器附近的端子上将其断路;若不能处理,应汇报上级将其停用后再做处理。

为适应改革后的执业医师考试,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需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例如:药理学、病理学及一些临床学科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4-7]。组织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与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执业医师考试中没有单列组织学,但执业医师考试题中却有诸多与组织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为了适应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的需要,在组织学教学中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式改革,具体总结如下。

参考文献:

[1] 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27-63.

[2] BROOK D W, BROOK J S, ROSEN Z. Early risk factors for violence in Colombian adolescents [J]. Am J Psychiatry, 2008,160(8):1467-1470.

[3] 陈立民.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31-35.

[4] MICHELLE A M.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bout Alcohol Tobacco and Other Drug Use[J].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1,17(6):604-616.

[5] 崔风华.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46-52.

[6] 郑春玲.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4):285-291.

[7] 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的发展特征[J].心理科学,2007,23(6):1196-1198.

[8] 李晶,杨本付,陈莉,等.亲子关系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5,28(3):28-29.

[9] 侯永梅,吴建玲.重点中学非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亲子沟通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22-26.

[10] 孟育群,李强.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素[J].教育科学,2001,17(3):59-61.

[11] 黄红.亲子关系对高三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J].江西教育科研,2007(5):68-69.

[12] 寇彧,谭晨,马艳.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及研究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5(1):59-65.

[13] 梁静.中学生攻击性特点及与亲子关系和负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45-61.

[14] 方晓义,张锦涛,刘钊.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46-52.

Relationship Between Viol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ZHOU Lulu1, LIU Huimin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2. College of Psycholog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0, China)

Abstract: 20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ree middle schools in Hengshui are tested with Zheng Chunling's "questionnaire about violence behavi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questionnaire aboutparent-child conflict" compiled by Fang Xiaoyi and "questionnaire about parent-child affinity" compiled by Wang Meip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olence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sexes (p<0.05). Boys are more prone to violent behaviors than girl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ent-child conflict between students of different sexes (p<0.05). The scores of boys’ in parent-child conflict test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irls. In parent-child conflict, the frequency and the degree of conflict and the viol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parent-child affinit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or mother and the childre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iol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0.05), and, to some ext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arents will forecast the possible violent behavi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viol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arent-child conflict; parent-child affinity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1.028

作者简介:周路路(1987-),女,河北衡水人,讲师;

刘慧敏(1995-),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

其次,统计查询功能。这方面的功能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一方面,要统计查询网络资源的存在性,根据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的实际属性,比如管道、线路、各种元器件等,对这些数据模型进行统一的编号和命名,形成相对完整的资源映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有线网络资源多种属性的查询功能。另一方面,实现网络资源的可用性,通过将网络资源系统与业务系统形成紧密结合,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互动,比如市场部门明确自身拥有销售资源的数量、维护部门清楚需要重点维护的资源、决策部门应优先发展的资源,等等,这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动态配置,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战略调整。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803040206)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9)01-0120-04

收稿日期:2018-05-02

(责任编校:曹迎春 英文校对:李玉玲)

标签:;  ;  ;  ;  ;  ;  

中学生暴力行为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