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一)_农产品论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一)_农产品论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我国虽然参加了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整个过程,但是由于一系列原因,最终未能实现在该轮谈判结束时“复关”的目标,其后的“入世”谈判也遇到极大的阻力,长期停滞不前。1999年4 月朱镕基总理对美国的访问推动了谈判进程,但随后发生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使馆事件使我国年内加入WTO的前景又蒙上一层阴影。

根据计划,WTO将从2000年开始组织进行第九轮多边贸易谈判。 有关这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范围和具体安排将在1999年11月底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部长级会议上进行讨论并确定。就农产品贸易而言,预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农产品出口国仍将致力于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特别是试图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未取得重大进展的方面,如削减国内扶持水平、改革国营贸易体制、限制关税配额使用和规范动植物检疫等问题上取得突破。然而,欧盟和日本等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的国家出于国内政治需要,将会极力抵制这种要求。针对WTO 贸易规则主要体现发达国家的利益要求,忽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殊问题这一情况,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提出了批评。这些情况导致WTO 成员国间的矛盾出现激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该组织的正常运作。在这一背景下,新一轮谈判能否按美国等发达国家构想的在三年内结束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然而从长期看,国际经济走向一体化和贸易趋于开放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不管我国能否在今年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今后都需要根据国际经济体系的这一演变趋势实行政策改革,并按我国的真实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那么,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经济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哪种政策选择更有利于实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回答这些问题是确定我国政策改革方向和选择多边贸易谈判策略的基础。本项研究(注:本文依据作者提交给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的课题研究报告《世界贸易体系改革与我国农产品贸易战略选择》改写,本项研究中利用GTAP模型进行的政策模拟是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杨永正博士合作进行的。本项研究的参加人员有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田维明(主持人)、何秀荣、肖海峰、王秀清、秦富、李向红、储艳涛、介跃建、 郭心义和农业部信息中心的李伟克。 )利用GTAP模型对在未来的世界贸易环境下我国的不同政策选择进行了模拟分析,以获得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福利变化的数量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20年中,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从1980年到1997年,我国在世界商品出口额中占的比重由0.9%上升到3.3%,在进口额中占的比重由1.0%上升到2.5%。到1998年,我国的出口和进口规模已经分别跃居世界第9位和第11位。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除个别产品外,并没有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根据WTO统计,1997 年世界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5799亿美元,其中我国仅占2.5%。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虽然有所增长,但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1997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部贸易额的7.6%。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目前仍保持出超地位,1997年贸易顺差为43.7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8)。然而根据国外资料,走私进入我国的农产品数额巨大,真实的农产品外贸顺差有可能远小于官方统计数字。从我国的统计数据反映出,在农产品出口中,动物产品和加工品所占的比例趋于增加,而农作物产品所占比例下降;在农作物产品中,相对劳动密集的园艺产品出口增长。在进口方面,农作物产品和初加工农产品所占的比重趋于上升。在农产品贸易中,我国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程度趋于提高。我国粮食和棉花主要由北美进口,园艺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则主要面向东亚地区,其中日本和香港特区是最主要的市场。

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是引起我国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个共同现象是购买食品的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恩格尔系数)趋于下降,食品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优质化趋势,这一变化导致高附加值加工食品贸易相对增长。根据美国普度大学GTAP中心的研究(Coyle等, 1998 ), 1980—1995年,深加工食品贸易增长最快,年均8.3%, 其后为畜产品和园艺产品,增长速度分别为6.9%和6.6%,粮食和油料贸易增长速度最低,仅为2.1%。由于这一变化, 粮食和油料在贸易额中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50%下降到1995年的32%。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口以供最终消费的深加工食品为主,其比例日渐增长,而发展中国家仍然主要进口粮油等大宗产品和初加工品。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完全符合上述情况。我国的国内市场需求也出现类似的变化。从1981年到1997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城镇由57%下降到46%,农村由60%下降到55%。变化更为明显的是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结构。在上述期间,主食在食品支出中占的比例城镇由23%下降到12%,农村由54%下降到37%,用于购买加工食品的支出则快速增加。在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食品需求结构的这种调整还将持续下去,从而改变国内农产品市场平衡和贸易格局。从发展前景看,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及随之而来的食品消费模式变化将是决定我国农产品需求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供给变化是改变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由生产要素数量结构变化和生产技术变化引起的比较优势调整。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用地的数量较为稳定,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较快。由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别,导致产业结构按不同的方向进行调整,一般而言这表现为扩大那些集约利用积累最迅速要素的行业。例如,所谓“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就表现为这样的典型特征:由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实现快速积累,集约利用这些要素的工业部门得到迅猛扩张,而依赖土地的农业部门呈现萎缩。随着经济实现持续发展,我国的要素构成也发生重大变化。借助于高储蓄率和引入的外资,我国的资产总量得到快速增长。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好地落实,我国人口和劳动力增长速度趋于下降,但教育的改善使人力资本积累加快。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的耕地呈现下降趋势,如水和矿产等某些自然资源也出现较快的耗竭。我国要素数量结构的这一变化有利于制造业,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均相对密集的轻工业和纺织业,而不利于依赖土地和非技术劳动的农业。在农业中,相对不依赖土地的畜牧业和渔业仍具有优势,而种植业处于劣势。在农作物中,粮食、油料和糖料等土地集约的大宗产品劣势日趋明显,相对劳动集约的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则仍保持一定优势。在畜牧和水产品中,依赖自然资源的草原畜牧业和水产捕捞业优势趋于下降,而养殖业仍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

利用国内资源成本指标(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大于1表明, 利用本国要素进行生产的机会成本高于进口费用,即这样的商品不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该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对我国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进行的分析证实了这一变化趋势。李向红(1998)做的计算表明,从1987年到1995年,我国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始终远高于1,而稻谷在1左右。Zhang(1997)对13类农产品所做的分析发现,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87年时,我国在10类农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到1995年时,这样的农产品下降到5种, 其中包括除油料和棉花外的经济作物、蔬菜和肉类等。

在耕地面积扩大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目标,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了以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复种强度为重点的技术和经济政策,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现代投入的供给、提供投入价格补贴和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等。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些经济机制的转变,造成技术开发与需求相脱节。这一情况与不适当的政府干预及价格扭曲结合在一起,导致生产者选择错误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近年来我国国内市场上结构性短缺与过剩交替出现、农产品由于品质问题失去传统的海外市场,就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此外,农业生产污染环境和环境污染影响农业生产也是影响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影响贸易格局的最后一个重要方面是贸易政策和体制。从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普遍强化了对农产品市场的干预。欧盟通过关税保护和向生产者提供高额补贴使该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从而成为美国的重要竞争对手。美国为维持市场占有率,采取补贴出口的手段。日本和韩国等农产品进口国则以保持农村生活方式和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为理由,限制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这种政策干预严重地干扰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秩序。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试图扭转这种趋势,将农产品贸易转变到以规则为基础的框架下。国外很多研究均表明(美国农业部,1998;FAO), 落实乌拉圭回合协议将使国际农产品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外贸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中进展较慢的一个领域。到目前为止,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贸易中,数量控制仍是政府最主要的调控手段,对生产、流通和外贸的管理也依旧维持着部门分割的格局。这种体制造成的一个重大后果是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从而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真实比较优势。

9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主动削减关税水平。1997年10月降低关税后,我国的算术平均关税率降低到17%,其中农产品平均关税为21.2%。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名义关税率仍较高,特别是高价值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加上进口环节征收的增值税,我国的口岸保护水平更高。这一关税结构体现了我国长期奉行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要求。由于在关税征收中存在各种优惠和漏洞,我国实际征收的关税水平远低于名义关税。这种税制引发出一系列问题:首先,在贸易谈判中,高名义关税被解释为高贸易保护,因而常常被要求做出较大的减让;其次,高保护率提高了走私活动的收益,导致走私活动猖獗,不仅使关税保护形同虚设,并且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最后,复杂的保护结构引发了企业和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降低了政策执行的透明度。无论是依据理论分析还是实践经验,我国都需要改革目前的口岸干预政策。

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格局出现大幅度波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粮食。我国农产品外贸的不稳定性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这种贸易格局的剧烈变化并非仅仅是由于国内供需波动造成的,我国的贸易和流通体制是放大波动的重要因素。鉴于我国的贸易规模,这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其他国家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持谨慎态度, 并提出较为苛刻的条件。

三、GTAP模型

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多地采用世界贸易模型分析贸易体系改革问题,以便从数量上掌握政策和市场条件变化对不同国家或一国国内不同经济部门产生的影响,据此形成全面的和具有内在协调性的政策建议。国外对中国贸易问题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应用了这种方法,如Arndt 等(1997),Wang(1997),Yang and Huang(1997)等,但国内研究仍主要为定性分析。

本项研究以美国普度大学设计的GTAP模型作为工具。近年来该模型已被广泛用于评估一国或多国进行政策改革可能产生的影响(Hertel,1997)。从性质上说,GTAP是一个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设计的应用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通过商品生产上的投入产出技术关系和消费上的替代关系,将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成一个整体,并通过贸易关系建立起国家(地区)间的相互联系。

GTAP模型中,引起国际经济体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要素数量变化和技术进步引起比较优势的调整;2.人口和收入变化引起消费需求的调整;3.国内和口岸干预政策变化引起竞争优势的改变。上述任何一个因素改变均会导致本国经济结构调整,进而改变该国的外贸格局和国际市场供需平衡。在模型假定的市场出清机制下,国际市场价格开始调整,直到使所有商品市场再次实现均衡。新的均衡和最初的均衡一样,都必须满足资源和技术限制,并保证部门间增长的协调性。比较两个不同的均衡,可以得出所引入的变化(冲击)对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即依据比较静态法评估影响效果。在GTAP模型中,这种影响不仅可以从价格、供需和贸易数量的变化等方面来考察,还可以根据模型提供的综合性指标如贸易平衡和福利变化来判断优劣。

GTAP数据库所用原始数据主要来自有关国际组织收集整理的贸易统计数据,其中包括国家间的双边贸易额及各种干预措施造成的扭曲。从性质上说,GTAP模型为由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平衡表组合而成的国际经济平衡表。1998年推出的GTAP模型第4版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土地、 非技术劳动、技术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等5项。在模拟分析中, 可以通过设定生产转换弹性值的方式限定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性。

GTAP第4版以1995年作为基期。在对数据进行检查后发现, 原始数据在反映我国农产品生产中作用的要素构成、投入产出关系和政策保护水平上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现象。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密集度和保护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贸易结构的最基本因素。当不同要素以不同速度增长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集约使用增长最快要素的部门会扩大,而集约使用增长最慢要素的部门会收缩,因而基期的要素密集度是否符合实际将决定能否对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做出正确的推断。与此相类似,基期的保护水平决定了基期经济结构的扭曲格局和消除扭曲后的调整方向。因而若这些参数存在偏差,模型对经济结构变化做出的推断将是不可靠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国内有关资料修正了农产品的要素使用结构(见附录)。如何改进模型中有关我国的参数,是一项有待开展的研究工作。

四、政策模拟方案设计

本项研究的目的侧重于评估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选择。根据分析需要,以各国所处的地理区域、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类似性为标准,将世界划分为10个地区(见表1)。 在这些地区中,北美、澳新和拉美是我国初级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东亚和原苏联东欧是重要的出口市场,西欧和东南亚与我国有着密切的双向贸易关系。

由于本项研究侧重于分析农产品贸易问题,在对GTAP原始数据中的商品重新分组时基本保留了全部农产品(注:在下面的分析计算中,农产品指除林产品、矿产品、加工食品、纺织品、工业品和劳务外的所有商品。)和加工食品,但是对非农业产品进行了综合,以减少计算工作量。表2列出了模拟分析中所使用的21个种类的商品和劳务。 这一划分虽高度简化了非农业部门,仍可反映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联系,因而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出政策改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表1 模拟计算中采用的地区分组

地区代码 所包括国家或地区

中国中国大陆

澳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

西欧欧盟和欧洲自由贸易协会国家

东亚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区

东南亚 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印度尼

西亚

南亚南亚国家

拉美除墨西哥外的所有拉丁美洲国家

原苏联东欧 原苏联和东欧国家

其他国家世界其余国家

表2 模拟计算中采用的商品分组

商品类 所包括商品 商品类 所包括商品

稻谷 稻谷小麦 小麦

粗粮除稻谷和小麦 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和干

外的其他粮食果

油料油料作物 植物纤维 棉花和麻类

其他作物糖料和其他种 食草家畜 牛、羊、马、鲜奶

植业产品和羊毛

猪禽除食草家畜的 林产品林产品

其他家畜

水产品 水产品矿产品矿产品和能源

牛羊肉 牛肉、羊肉、马猪禽肉猪肉和其他肉制

肉和奶制品 品

食用油 植物油和脂肪 大米 大米

食糖糖加工食品 饮料、烟草制品

和加工食品

纺织品 纺织品、成衣 工业品制造业产品

和皮革制品

劳务服务业

在本次政策模拟工作中,假定资本和劳动为充分流动的要素,土地和自然资源为流动性较差的要素,转换弹性分别确定为-1(具有一定流动性)和-0.001(流动性极差)。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受到某些限制。由于本项研究侧重于评估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如果政策适当,在这样长的期间内实现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重新配置完全是有可能的。

我国农业长期处于负保护状态(程国强、孙东升,1998),基本上不存在政策对农民的扶持,1993年以后也基本取消了出口补贴,因而为加入WTO,主要是需要在扩大市场准入方面做出让步, 同时接受有关动植物检疫的国际通行标准。由于GTAP模型的局限性,本项研究仅考虑关税、补贴和国内扶持等经济政策,忽略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入世”问题上,一个核心问题是我国以何种身份加入WTO。 若我国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 那么需要做出的关税减让幅度较小,执行期较长(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迄今我国仍未能加入WTO, 而乌拉圭回合协议确定的执行期已经过了一半,因而我国为加入WTO 所承诺的改革均需要在较短期限内完成。在此情况下,国内经济面临的冲击将增大。)。若以发达国家身份“入世”,我国需要较大幅度开放市场。此外在贸易谈判中,我国可以考虑在某些次要商品上做出较大让步,以换取在关键商品上较为宽容的待遇。由于WTO将于2000 年组织进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这可能进一步推进全球性的贸易开放。若我国能按期加入WTO,那么可能需要以更大的幅度开放市场, 同时也得到其他国家降低贸易保护带来的利益。

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降低关税后必然会出现农作物产品进口增加的局面,尤其是粮食和油料。扩大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粮食是否会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政府和公众极为担心的一个问题。近来的国际局势表明,某些大国利用经济和军事优势对弱小国家实行打击或制裁仍是一种现实的可能。了解粮食禁运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助于政府选择确定开放粮食市场的程度和方式。 若我国未能加入WTO,那么商品出口将无法得到WTO有关规则的保护, 也不能获得市场开放产生的全部利益。特别严重的是,在我国与北美和西欧之间的外贸存在高额顺差的情况下,这些国家非常有可能利用如反倾销和技术标准等非关税措施限制从我国进口某些商品,而不必受WTO规则约束。 最可能受到打击的产品是对质量敏感的肉类和加工食品,以及我国竞争优势突出的纺织品和轻工业产品。此外,我国加入WTO 的谈判同时涉及农产品和非农业产品,因而有必要通盘考虑。

根据上述考虑,本项研究设计了6个不同的方案,包括中国加入WTO后分别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标准实行乌拉圭回合要求的改革(以下简称发展中国家方案和发达国家方案)、中国以开放粗粮和肉类市场换取对小麦的高保护(简称非平衡市场开放方案)及中国与其他国家一同全面和大幅度削减关税(简称开放贸易方案)等四项政策选择,以及中国降低关税后面临北美粮食禁运和中国在未加入WTO的条件下肉类、 纺织品和工业品出口受到发达国家限制(简称贸易壁垒方案)等两种特殊的市场环境(见表3)。

表3 试验方案设计

方案 有关中国的假定

有关其他国家的假定

发展中国家按乌拉圭回合协议对发展中国 给予中国WTO成员国待

家的要求,削减农产品关税和 遇

对农业的扶持

发达国家 按乌拉圭回合协议对发达国家 给予中国WTO成员国待

的要求,削减农产品关税和对 遇

农业的扶持

非平衡市场开放 较大幅度削减粗粮和畜产品 同发展中国家方案

关税,继续对小麦实行高保

开放贸易 较大幅度削减所有粮食和畜产 世界范围内进一步降

品关税,进一步降低其他商品 低所有商品和服务关

和服务关税 税,西欧和东亚较大

幅度降低关税

粮食禁运 同发达国家方案 北美对中国实行粮食

禁运,其余条件同发

展中国家方案

贸易壁垒 继续执行基期的政策 北美、西欧和东亚限

制从中国进口肉类、

纺织品和工业品,中

国未获得WTO成员国待

遇,进入其他国家市

场受到某些限制

与上述方案进行对比的基础是2005年基准方案。从性质上说,基准方案是对2005年国际经济状况所做的一种推断。该方案根据有关资料设定了1995年到2005年各地区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和生产要素的增长幅度。方案假定中国未加入WTO, 这使得我国可以利用高关税和国内扶持等政策手段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政策目标。同时,中国仍将自主地推进开放政策,削减对非农业产品的关税保护。在此条件下,我国只能通过双边或区域性贸易协议获得贸易伙伴给予的优惠待遇,而不能自动得到WTO成员国家减让关税产生的全部优惠。 该方案同时假定所有其他国家均按乌拉圭回合协议进行政策改革,但不考虑新一轮谈判可能达成的任何协议。该方案有关国际经济变化的关键假定见表4, 我国对不同农产品的保护措施见表5。

表4 1995—2005年世界各地区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和生产要素的增长幅度

%

国民非技术

技术 自然

地 区 人口 生产 耕地 劳动力 劳动力 资本

资源

总值

中 国 10.5 116.0 -1.07.534.4

159.4 15.0

澳 新

8.8

28.0 -0.16.012.728.0 10.0

北 美

9.0

29.3 -0.66.316.134.4 10.0

西 欧

2.5

26.2 -0.4

-2.019.516.1

5.0

东 亚

4.5

32.0 -2.1

-1.928.062.9 10.0

东 南 亚 15.5

70.8 -0.4

14.048.096.7 20.0

南 亚 17.2

69.2 -0.2

17.141.196.7 15.0

拉 美 14.9

55.3 -0.3

13.241.162.9 20.0

原苏联东欧

2.0

30.5 0.00.610.534.4 20.0

其他国家22.0

48.0 -0.3

20.734.462.9 15.0

表5 基准方案中我国对农产品的国内扶持率和关税率 %

国内持 最低关 国内扶 最低关

商品 持水平 税税率 商品持水平 税税率

稻谷

15 5 林产品 0 15

小麦

20110 水产品 0 25

粗粮

10120 牛羊肉 0 30

蔬菜水果0 25 猪禽肉 0 30

油料

10 25 食用油 0 25

植物纤维

10 5 大 米 5

5

其他作物5 15 食 糖 5 25

食草家畜0 20 加工食品 0 30

猪禽0 15

说明:1.国内扶持水平为生产者实际得到收入高于按市场价格计算收入的比例。2.对于表中未列入的产品,其国内扶持水平和关税率均依据GTAP原始数据反映的水平进行削减。3.关税率可以看作包含进口环节增值税。4.基期数据中,来自不同来源的同一商品关税率有较大差别,根据本方案设计,凡原关税率低于最低税率者均调高到最低税率,高于原税率者则按关税减让要求予以降低。

试验方案模拟分为两步:第一步根据基准方案假定的国内和国际经济条件变化,在GTAP基期(1995)数据基础上计算出2005年的世界经济状况;第二步以上述计算结果作为基础,模拟计算各试验方案下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变化,结果与基准方案的差异即反映该方案产生的影响。

截稿:1999年5月

标签:;  ;  ;  ;  ;  ;  ;  ;  ;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一)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