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启导学练法改革地理课堂教学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地理论文,用启导学练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启导学练法构思模式
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并以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作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的。
正确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这对矛盾的演化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积极主动地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发挥学生多感官活动是使学生充分、全面地掌握知能的基础;双渠道的沟通师生间教与学信息的传输和反馈,是整个教学程序顺利发展的保证;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将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具体体现,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而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知能层次,学懂、学会、会学,以形成多种地理能力,则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大纲要求及学生情况,编排他们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教法和学法。首先,将教材中平铺直叙的文字和图像,用浅显易懂的事例,生动的语言,直观的地理实物、标本、模型和图片,用借比、对比、想象及拟人等手法,以奇趣引路,编写成易于诱发构思的地理情景或疑问,继而通过反复地视、听、说(读)、写、画及思维等多感官的认识活动,使之经过置疑、构思、解惑、成能等认识过程,以加深和形成对所学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能力。使所学知识能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完成认识事物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完成以下模式:
二、三阶段实施过程
1.设情景发疑问,以奇趣引路,引入地理现场。(1)设形象地理现场:可用乡土地理考察或直观的实物、标本、模型、幻灯、图片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地理现场,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其形态特征,提高兴趣。加深感染和印象。(2)设意景地理现场:对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可用借比、对比、联想、推理等手法展示意景地理现场。如高中《地理》上册“大气运动”一节,气压场、气旋和反气旋等教材文字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用一幅旋风景观图,配合以形象的描述,提出4个问题(它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地理现象?它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什么原因和力量导致它这样运动?你能画出它的示意图吗?)并通过图的展示和问题的提出,把同学们从抽象的教材内容带到了形象的地理现场中,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他们首先感到的是有趣,继而激发了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发言讨论,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把教学自然有序地转入第2阶段去。(3)设地图地理现场:这是最常用的手法,地图的选用要有针对性,内容单一的专门地图比综合图效果好。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绘制大量的教学用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而边讲边画的课堂板图则更应成为地理教师的拿手好戏。当然,利用幻灯片、电视等音像教学手段展示地理现场,效果则更好。
无论设那种地理现场,都要结合教材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疑问,给下一步知识的深化、强化打下伏笔,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下一个教学活动中去。
2.教师导思,学生多感官感知,加深拓宽地理知能。紧跟学生的奇疑心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地理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如观察力、分析思维能力、综合判断推理能力及表达力等,注意科学学法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自发的感官活动能力是有限的,教师要积极引导,有目的的加深和拓宽。再者,多种感官的感知活动也应该是有层次的,首先应培养观察力和表达力,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继而是分析思维能力,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思维能力也应该由初级层次的形象思维向高一级的逻辑思维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以下三方面提高学生能力:
(1)加强地图训练,提高空间构思能力。识图、读图和绘制简易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①加强教师的引图教学:教师要用大量的地图充实地图教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图都要求教师以不同的教具用于课堂教学。它包括大量的挂图、黑板略图、连环地图、模型等。其中大部分要求教师自绘自制。多年来,我自制模型20余个、挂图160多幅,采集了矿物岩石标本,拍摄了大量的乡土地理及祖国名山大川的地理景观照片,绘制系列幻灯片等。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具用之于教学,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各种地理现场中去,使之去观察、分析、思考……。②加强学生的识图和读图教学:教师的引图,是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填充图册,如何去查找、观看、分析思考和应用,以逐步提高识图读图能力。③强化绘图教学:要真正能掌握地图,建立确切的空间观念,必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这是地图能力的高一级层次。我坚持要学生堂堂跟着教师的板图粗绘课堂简图,并严格要求精绘阶段综合图,不断提高绘图能力。
三步地图教学要达到一个落实,要把地理知识牢固地巩固到地图上,使图的形象深深地印到学生大脑中,使之能见图叙文、见文重现或构思地图,从而强化和活化了地理知识。
(2)加强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提高思维能力。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要使学生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就必须使之充分了解与之相关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掌握其发生、演化过程及因果关系,全面地掌握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而决非死记硬背所能掌握的。如有些学生觉得气候部分难学,说背不会。如果从主要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3)加强乡土地理教学,提高地理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天然实验室,教师应抓住这个宝贵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①定期进行乡土地理考察:乡土地理可反映当地特定的地理特征,通过考察,可采集标本、写生、摄影,考察本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人地关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现状、规划和发展远景等,是了解地理知识的宝库,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的有力手段。要选一条能全面反映当地地理特征的地理走廊,定期考察,效果将极为显著。②结合乡土实际进行教学:地理教材中有大量学生不能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可和乡土地理进行参照、对比,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
3.强化新课知识,分层次地提高地理能力。在置疑、构思、解惑之后,对新课知识还要进一步强化,使智能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分层次的提高地理能力。
(1)按大纲要求,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分别达到记忆、理解、应用等能力水平。以不同的手段,加强知识的验收,使其熟练、强化而牢固地掌握。①记忆型知识的强化:A.根据本身特点或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行熟记。如对西印度群岛、南亚次大陆、梅雨等地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B.利用诗歌、顺口溜、谱曲唱歌、说快板进行熟记,这对低年级学生效果尤为显著。②理解应用型知识的强化:凡属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及地理成因等理性知识,则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以求得理解,通过应用性的练习以达到强化熟记。
(2)根据学生基础不同,使之知能结构分别达到学懂、学会和会学3个层次,并通过不断地强化巩固,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