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放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速度论文,农民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7000户农村住户调查,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比上年增加43元,增长1.9%,扣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长2.1%,增速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现金纯收入为1640元,增长4%;实物纯收入613元,下降9%。
一、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基本特点
1、农业收入特别是种植业收入继续下降。2000年农民人均从农业得到的收入是1091元,比上年减少48元,下降4.3%。1998和1999年从农业得到的收入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8元和53元,下降4.5%和2.3%。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入连续三年负增长。
农业收入下降主要是因为种植业收入大幅度下降引起的。2000年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为784元,比上年减少98元,下降11.2%。这也是种植业收入连续第三年下降,前两年种植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减少了16元和45元,减收幅度呈扩大趋势。2000年种植业收入大幅度减少,主要是由于粮食减产和价格下降所致,尽管第4季度粮食价格有所回升,但力度不大,全年农民出售粮食平均价格仍比上年下降了15%。
2、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地区不平衡性扩大。2000年多数省区农民收入增长在2%左右。北京、天津、浙江、山西和新疆收入增长速度在5%以上。山西和新疆收入增速较高主要是恢复性增长,1999年这两个省的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全国有6个省区农民收入下降,分别是东北三省、陕西、宁夏和广西。
分地区看,东部沿海较发达省区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农民收入增速靠前。由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11个省组成的粮食主产区农民纯收入是2150元,增长率1.2%,比全国增速低近1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划定的12个省区市农民收入是1615元,增长2.3%,是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72%。
3、低收入农户农民收入水平下降。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纯收入进行五等份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0年最低收入组农户和较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是802元和1442元,比上的下降了6%和0.6%。中等收入组农户、较高收入组农户和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是2005元、2768元和5198元,分别增长了1.6%、3.3%和6%。收入越低,增长越慢。
4、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收入下降,这部分农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随着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流动转移加快,农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经营纯农业户和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一兼户)比重趋于下降,非农户和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兼业户(二兼户)比重上升。尽管如此,纯农户和以农业为主的一兼户仍占近60%,正是这部分农户农民收入下降。2000年纯农户和以农业为主的一兼户的人均纯收入是2010元,比上年下降近1%。
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280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倍,差距倍数扩大了15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收入和社会福利情况,收入差距更大。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水平。
二、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
2000年粮食大幅度减产,粮食价格继续下降,为什么农民收入还能增长2%?主要原因是:
1、农民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增长支撑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纯收入从大的方面讲包括工资性报酬收入、家庭经营农业(农、林、牧、渔)收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和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2000年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01元,比上年增加71元,增长11.2%,是纯收入增量的165%。家庭经营农业收入为1091元,比上年减少48元,下降4.3%。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为338元,比上年增加29元,增长9.3%。转移和财产性收入为124元,比上年减少8元,下降7%。
工资性收入又包括四个部分,即在非企业组织得到收入,如乡村干部和教师工资等;在本地(本乡内)企业务工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外出(本乡以外)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和其他报酬收入。2000年人均从非企业组织得到的收入为140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从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为208元,增长15.6%。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为240元,增加37元,增长18.2%,占工资性收入增量的52%。其他报酬收入为113元,增长4.6%。
可见,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增长支撑了工资性收入增长,工资性收入增长又支撑了纯收入增长。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劳动力人数增加。据湖南和四川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2000年农民外出打工的日工资率下降了5%左右,但外出人数和劳动时间增加了10%左右,由此拉动了劳务收入增长。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也显示,2000年有15%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过工,其中70%外出劳动力在外打工或从业时间在6个月以上。劳动力外出人数增加的直接原因是:(1)国家以基础建设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拉动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2)东部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复苏为农民打工创造了机会;(3)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深化刺激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4)农产品价格下跌、务农收入下降,以及农业受灾而大幅度减产等因素推动了劳动力外出打工。
2、畜牧业收入恢复性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营农业收入的下降。家庭经营农业收入主要是指大农业收入,包括农、林、牧、渔业等收入。2000年农民从事种植业收入人均减少98元,林业和渔业收入基本持平,但由于畜牧产品价格回升,农民从牧业得到的收入增长较快。2000年农民从牧业得到的收入为207元,比上年增加49元,增长31%。1998年和1999年畜牧业收入是下降的,两年下降了17%,2000年牧业收入止跌回升,不仅填补了过去的缺口,而且有新的发展,由此,延缓了农业收入的下降。
3、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增长支持了纯收入增长。2000年农民家庭在本地从事工、商、运、建、服等二、三产业的收入为338元,增加29元,增长9.3%,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主要靠非农收入增长来推动,其中,农民外出打工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长是主要的推动力量。这是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正视这种变化,积极主动地出台一些大的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不断减少农村人口,引导和规范农民外出打工,发展劳务经济。
2、要特别重视减轻中低收入农户税费负担问题。从总体上讲,2000年农村居民平均税费负担比上年确有下降。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税费负担额为100元,占纯收入的4.4%,2000年两项指标分别为90元和4%,下降了10%和0.4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低收入户农民收入下降和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税费负担不平衡性加剧,中低收入农户、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负担较重,这部分农户负担率都有在5%以上。有的地方还反映,现在的税费征收方式也对这部分农户不利:种地的有负担,不种地的没有负担;种地多的农业户负担重,种地少的非农业户负担轻;并且,以农业为主的纯农户或一兼户人均负担额比非农户或二兼户竟然高出50-80%;中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人均负担额也比东部或西部高出50-90%。因此,要特别注意减轻中低收入户农民负担。
3、要继续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浙江和福建两省近两年农民收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个体私营经济非常活跃。从全国的情况看,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发展也对农民收入保持增长趋势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要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当前要注意的是继续为个体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条件,特别是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的支持。
4、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不同的增收政策。全国可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即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中部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化滞后,应该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目标,来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战略性转移,实现农民增收。粮食主产区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加快结构调整和粮食转化步伐,是新形势下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这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希望。在粮食转化方面,要进一步搞好两个转化:一是过腹转化,即大力发展畜牧业,把粮食优势转化为畜牧业优势,逐步把粮食主产区建设成为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加工转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在结构调整和粮食转化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上扶持。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新世纪扶持贫的机遇,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