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莲藕”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藕”状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1X(2001)03-0055-04

一、“塔”状与“藕”状产业结构

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都呈现“金字塔”状的经济结构(钱纳里,等,1995),因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其经济发展中,利用产业政策等手段强制自己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功,也留下了很多问题。我国自解放以来,为迅速实现工业化,采用对“农业剪刀差”和对城市职工的不完全工资制度等手段进行了高速的社会积累。在短时期内,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基础,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和城乡消费水平的低下,重工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发展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加工业迅速发展,工业结构内部旧格局被打破,但消费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抑制了加工业的膨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度化就失去基础。我国产业的“藕”状结构开始凸现(周振华,1999)。

“藕”状结构的特征表现为:一是各产业之间的比重结构相当,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高度化趋缓;二是各产业内部产品重合,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差,进入与退出壁垒高;三是产业之间联系脆弱,产业之间相互独立,产业调整政策无法立足和深化;四是产业之间的转换缓慢且成本巨大,不能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链。笔者认为,我国的“藕”状产业结构在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形式和特征已十分明显。面对日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近几年政府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强迫对一些落后的、高耗能和无市场的产业进行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看成效并不十分明显。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与我国目前十分明显的“藕”状产业结构有关。

首先,“藕”状的产业结构一方面表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同时也说明高层次的产业尚未形成对低层次产业的吸引力。一般来说,资本总是利润的“亲附体”,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是以产业利润引导为前提的。由于“藕”状结构没有产业内部巨大的排挤力和高层次产业的吸引力,因而企业即使离开其原产业后依然藕断丝连。从这些年的产业调整可以看到,乡村工业化初期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但随着市场不景气,许多企业没有进行也无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只能让工人回到土地中去。同样,许多通过加工业积累资产的企业,在进入房地产和金融业之后也铩羽而归,显然“藕”状产业结构中产业内部的刚性与产业之间的塑性,决定了这些产业自发调整的难度。

其次,“藕”状产业结构限制了宏观产业政策在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实现。在“塔”状的产业结构中,宏观产业政策的引导加上产业高度化后日益广阔的空间,使微观经济主体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产业结构高度化会有层次地逐步地进行。而在“藕”状产业结构中,三个产业会同时受到产业调整的影响,产业内部由于两头小中间大,会形成以产业内部调节为主、产业之间调节为辅的状况。这就是经常看到的农民受“蛛网定理”控制的原因,今年种粮明年种经济作物,一会儿养殖一会儿种植,来回变化。加工业在各种产品之间来回调整,而第三产业则在各种饭店和旅店之间徘徊。产业政策无法对产业结构大动干戈,因为企业雷同,产品相似,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刀切则荡然无存,不切则到处都是。

再次“藕”状结构不可能自发地转化为“塔”状结构。“塔”状产业结构的特征是产业间的划分不明显,产业之间联系紧密,产业互相依存且无明显转化壁垒,各产业之间互为上下游关系。而“藕”状产业结构中产业以内部自我分工为主,表现在工业产品主要是以城市消费者为主,农业生产者许多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后出售剩余的产品,第三产业没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和能力。很明显,导致这种“藕”节状态的原因固然有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因素,但金融制度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这些因素不改变,要使“藕”状产业结构向“塔”状结构转化是十分困难的。

二、资本流通不畅形成“藕”状产业结构

要解决我国“藕”状产业结构,必须认清导致这种藕状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国家在其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起到重要作用。二战结束后,日韩等国也大力倡导金融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的结合,东南亚国家也作了不少尝试,尽管存在许多问题,应该承认其在这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我国长期以来人为地割裂两者之间的结合,形成产业之间脆弱的单向物流,无法形成循环的物流和货币流,导致我国“藕”状产业结构特征,也成为多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的主因。

首先,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分析。改革开放前,第二产业仅从第一产业中获得廉价原料,政府人为地割裂了产业之间的金融渠道。改革开放后,原材料的低价不足以吸引加工业的资金返回投入第一产业,而目前农业的发展是以乡镇企业的反哺和政府财政补贴人为拉动起来的,其结果进一步加重了一、二产业之间的“藕”节状态,为产业的调整设置了人为障碍。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举步维艰和采掘业面临困境就是第一、第二产业之间明显的“藕”节状态的明证。在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中,由于贯彻农村经济政策和实现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无法落实和有效解决所需的大量资本,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十分漫长和曲折,而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的。

其次,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加工业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为政策因素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些资本未能通过金融渠道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形成对经济的乘数效应,却被人为地划拨在产业内部,不断滋生出同等规模和产品的企业。这在改革开放前是由于产品短缺而由国家计划安排的,在改革开放后就形成了产业自我扩张的“投资饥渴症”,从而形成投资狂潮。加工业企业规模小,产品雷同,与国际市场相比同类产品价格偏高,企业在市场上恶性竞争,失去了赖以进一步发展的资本积累,企业间资本活动受到市场和法规的限制而难以进行,无法成为大多数企业进行资本融合的有效途径,这就导致企业剩余资本无法输出,资金短缺时又无人输入的窘境。当第二产业企业意识到产业内部无法实现其利润要求时,开始向第三产业盲目扩张,这种扩张并没有改善两个产业之间的“藕”节状态,却打断了金融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信用链条。先是一哄而上,而后是全线溃退,留下了无数的三角债和呆帐、坏帐。尔后更多的人为和行政措施,不但没有解决两个产业脆弱的“藕”节关系,反而加大了第二产业逐步进入第三产业的障碍。

最主要的问题是资本流通不畅形成了第三产业的“藕”梢状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第三产业被其他产业内生化和附属化,社会无法构成对第三产业的有效需求和供给。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中传统的服务业,如餐饮业旅游业等,吸引了一些其他产业的资本,但受到产业自身的限制而不能构成全社会的资本流通。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金融业是第三产业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金融活动的本身就是资本的流动,这种流动包括金融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和金融业自身的流动(周晓寒,1988)。从前者看,尽管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产业,已逐步摆脱传统的对实物经济的依赖而形成独立的经济运行机制,但金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其他产业发展的程度紧密相关的;后者则说明,金融产业具有强烈的自我扩张能力,并有独立的经济运行机制,新加坡可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就是例证。前者的问题已经讨论;我国在后者方面的痼疾更为明显,一是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限制了金融业的发展,二是各种管制规定给现有的金融企业超额的垄断利润。这些都固化了金融资本,使第三产业无法渗透到其他产业,形成了产业结构的“藕”梢状态。

三、金融业和非金融业的融合是转化“藕”状产业结构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金融业经营的业务在不断地发展,货币运动已摆脱了实物运动的附庸地位而开始自己独立的运行规律。但是其无法摆脱的规律就是资本永远是利润的追逐者。利用这一规律可以有效地调节各产业之间的资本流动,从而达到改变资源配置的目的,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金融资源必须与非金融资源有效地融合,从而促成金融产业与非金融产业之间互相促进和转化,这是解决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关键。

第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先决条件(戈德史密斯,1994)。新兴工业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通常支撑一国经济的是几个主要财团,这些财团正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金融寡头。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现代经济中企业或企业集团大规模低成本的扩张是产业立足的基础,而产业资本靠本身的力量无法聚集大投入的资本,金融资本的直接进入,又会招致产业中已有企业的激烈竞争,两者的融合会是一种双赢的结局。同时市场经济越发达,现有产业之间会呈现利润平均化的趋势,也就是说一种资本,如果臼于一个产业,它是无法获得超额利润的。产业资本会经常转向金融市场中寻找新的金融工具和投资手段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转移有利于限制金融企业对金融工具的垄断。而金融资本也以各种创业资本的形式与高科技的新产业相结合,以期攫取新的产业中的高额利润,这大大加快了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的速度。这种产业之间的相互吸引实际上促进了产业高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这也是近来大力倡导创业基金的主要原因。

第二,改变金融企业对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关系。传统的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大都是债权、债务关系,即借贷关系。这就导致企业经营状况好时,金融企业锦上添花,反之则雪上加霜的现象。从金融企业本身角度看,这种债权债务关系表现出的经济行为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金融企业成为非金融企业的所有者或所有者之一,则在企业资金积累时金融企业会尽可能寻找谋取最大利润的产业;而在企业处于困境时,金融企业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也必须尽己所能予以扶持,其结果会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时盲目地集中投资和经济紧缩时企业普遍的不景气,从而减缓经济的波动。从另外的角度分析,由于金融企业在经济环节所处的地位特殊,它们对宏观经济形势与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会有较深入的了解,有利于促使与之相关企业的企业转型和发展,也有利于金融企业对非金融企业的监督。实际上,目前正在运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债权转股权正是朝这一方向迈进的重要一步。但是,今后债转股不应在出现不良资产时被动实行,而应按一定法规由双方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向自由地选择。

但是这一转换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法规上的限制,由于《商业银行法》等法规的限制,抑制国有商业银行对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的要求;其次是债转股中可能存在的大量的道德风险问题。当然最令人担心的是日本、韩国大量出现的主办银行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谋,由此引起的问题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金融企业对非金融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是打破“藕”状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因为作为第三产业主体的金融业对非金融业的控制,直接打通了各产业之间不畅的资本流通渠道,改变了产业之间单向物流的状况,金融企业与多行业的企业联结,一方面降低了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促进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多产业之间的相互挤压自然会逐步消除产业之间的“藕”节状态。

第三,促进非金融企业开拓金融市场。在经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特别是超大型的跨国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逐步进入和开拓金融市场是普遍现象。原因主要是:随着企业的高速、大规模发展,传统的融资手段实际上已无法满足企业扩张的需要,解决的方法一是发展自己的金融公司,二是将自己的部分资本投入金融企业成为股东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减少少数金融企业对金融市场的垄断,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金融产业的独立产业地位。

我国在80年代中后期陆续建立的股份制银行实际已经开始了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但是规模和层次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产业的需求。大量存在的地下钱庄、非法换汇以及各企业争相争夺上市指标等都是明证。所以,过去把非金融企业人为隔离在金融企业与金融市场之外,实际上助长了金融企业垄断力量,加大了企业获得金融资本的难度,同时也就促使了“藕”状产业结构不断加剧。

总之,本文认为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塔”状结构,呈现明显的“藕”状结构的特征,其主要原因是产业之间的资本流通不畅,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高度融合。

[收稿日期]2001-01-11

标签:;  ;  ;  ;  ;  ;  ;  

“莲藕”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