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在物流与制造企业战略关系中的应用_物流联盟论文

标准化在物流及制造业企业相关战略关系下的应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造业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物流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物流相关概念及理论引入我国之后,物流业就受到我国政府、企业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物流业和制造业快速发展,两业之间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导致政府及企业关注制造业及物流业如何协同的话题,作为一种提升企业效率、促进企业无缝连接的方法,物流标准化是可以促进制造及物流业协同的。具体到企业层面来说,物流企业及制造企业存在不同的合作形式,在不同合作形式之下企业间的物流标准化有不同的应用。

      关于制造及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学者们进行了理论分析,总体可以概括为演化博弈、物流联盟、共生关系等三种不同角度。本文基于供应链管理角度,以战略匹配模型(SAM)为基础建立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模型,该模型将制造及物流企业合作关系分为四种合作关系,探讨了在不同战略合作关系之下,标准化在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不同应用方式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合作关系研究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合作关系相关研究,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将物流业置于生产性服务业下考察之于制造业的合作关系;第二部分是直接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系。

      关于第一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合作关系相关研究,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融合论”。“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地位,即其通过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扩张所引致的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服务业发展附属于制造业发展;“供给主导论”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随着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如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等,会迅速增加,这将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反之,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而加深;“融合论”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

      对于这四种观点,学术界普遍认为前两种观点过于偏激,后两种是未来演变趋势。本文认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不同合作关系,具体到企业与企业间关系也不是用一种理论可以概括的。

      (二)物流业与制造业合作关系研究

      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关系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学者们主要从物流联盟、共生关系的角度分析两者关系。物流联盟方面,学者们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物流联盟的演化、物流联盟成功因素以及物流联盟模式等方面。关于“物流联盟”学术界有多种定义:Bowersox(1990)定义物流联盟为一种双方都满足对方需求,共同分享利益、共担风险,并能为共同目标分享合作策略的持久关系;Kevin R.Moore(1998)认为物流联盟是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物流服务需求方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Mohammed A R.(1998)则认为物流联盟是为了达到比单独从事物流活动所取得的更好效果,企业之间在物流方面通过合同形成优势互长,要素双向流动的伙伴关系。普遍来说,物流联盟是制造业和物流业一种较高层次的合作,是区别于物流外包等单功能物流合作的。田宇(2007)①认为相比较于物流联盟,物流外包是通过简单的成本转移来为制造企业获取最大利益而不是从整个供应链角度为消费者创造最大消费者剩余。沈从装(2013)②认为物流及制造业的联动发展路径分为单功能物流合作、多功能物流合作、物流战略联盟合作三部分。许多学者将“信任”作为物流及制造企业联盟成功的重要因素。郭晓琳(2007)③等应用进化博弈理论分析物流联盟中盟员选择信任和不信任的策略学习过程,证明在信任约束机制健全时,所有盟员将最终选择信任策略是此博弈的进化稳定策略解。张潇化(2009)④在分析物流联盟产生动力的基础上,说明了战略联盟的四种种类即松散市场关系、契约关系、正式的所有关系和正式一体化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共生理论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共生理论说明两业如何产生互动以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两者的互动。“共生”概念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的,最初是应用于生物学中种间关系的研究。由于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组成的,因此共生现象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借用。陈畴镛(2007)⑤等学者利用共生理论的Logistic模型分析和描述制造业和物流业相互共生的关系,并且通过绍兴轻纺集群的案例说明该集群是形成以物流中心为依托的规模化现代物流体系降低成本提升轻纺产业总体竞争力的。唐强荣(2009)⑥等学者利用分段Logistic成长方程描述了在环境容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两业共生发展的情况,并对中国产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生产性服务业即物流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种群属性、种群密度、制度环境变化和产业环境变化有关。由于全国各地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应采取的协同措施也有所不同。许多学者将两业协同发展的研究对象具体到某个地区以期对该地区的两业协同发展给出对策和建议。比如孙久文(2010)⑦等学者利用logistic模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在该地区两业共生发展是不对称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共生作用远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共生作用,该地区应该加速壮大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以获得两业更快的协同发展。除了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闫莉(2011)⑧等人还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两业关系进行了研究。

      三、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

      自从1993年J.C.Henderson和N.Venkatraman提出战略匹配模型(SAM)⑨以来,该模型就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虽然该模型的建立最初是用来检查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信息系统战略之间的一致性的,但是后来对该模型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此,有学者就利用该模型对企业间的战略匹配进行研究,比如陈畴镛(2009)在《第三方物流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中就将该模型应用于集群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协同研究,从而提出了体系支持模式、战略支持模式、战略重塑模式和体系重塑模式四种业务战略协同模型⑩。由于该种模型是讨论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关系,而本文是研究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关系,因此本文将该模型应用到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协同发展研究中来,认为在制造业和物流业中,散布着这四种不同战略关系的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

      

      图1: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战略合作关系模型

      四、不同合作关系下企业特征分析及物流标准化的应用

      (一)战略支持合作关系特征及标准化应用

      1.战略支持合作关系特征

      该协同关系指的是制造企业首先设计物流战略,然后通过适当的物流企业战略以及物流企业组织体系和流程实施其物流战略。

      在战略支持关系里面,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战略将影响物流企业的战略从而影响物流企业的制造体系和流程,在此制造企业不仅以降低制造企业营运成本为目的,而且通过物流企业战略层次的合作全面提高制造企业物流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形象。物流企业对制造企业的支持环节可以为仓储、运输、配送等,其中以运输服务和库存管理为主要支持环节。

      相比较于体系支持合作关系,对战略支持关系中的制造业企业而言,物流战略的地位有所提升,一般说来此时制造业企业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缩短、产品个性化需求增加的特点,面对产品变化制造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战略支持合作关系中的物流企业只是一般的单个或多个物流功能服务提供商,主要业务集中在仓储和运输两大物流服务上,也不具备对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战略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的能力。

      2.标准化应用

      战略支持合作关系中物流企业主要服务制造业企业的物流运输和仓储环节,因此标准化主要应用于运输、配送、仓储等环节,提高产品储存、产品配送、产品运输的协同。

      信息标准化的技术手段包括编码标准化和信息采集、交换标准化等;信息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降低企业储存和运输的成本。具体说来,相比较于体系支持合作关系,战略支持合作关系下的制造企业将物流完全外包于物流企业,因此信息标准化主要应用于物流企业内部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对接的部分,通过信息标准化降低物流企业内部的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从而降低制造企业的成本和提升制造企业物流服务水平。

      技术标准化同样主要作用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通过标准化托盘、集装箱、货架尺寸的方式不仅降低物流成本,同时通过更加高效准确的物流降低货物运输途中的损坏率、降低运输的出错率等,为制造企业、消费者提供更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管理标准化在该合作关系下主要也体现为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和制造商对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不同的是,此时操作流程标准化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内的操作流程标准化。由于该合作关系下的物流企业战略会根据制造业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该合作关系下的物流企业组织和业务体系需具备一定程度的柔性,即标准化管理可根据战略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同理,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绩效评价标准应该根据战略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二)战略重塑合作关系特征及标准化应用

      1.战略重塑合作关系特征

      该协同关系是指制造业企业在物流企业业务战略的驱动和影响下重塑或调整其物流战略,然后发展适当的物流组织体系和流程实施其物流战略。

      在战略重塑合作关系里面,制造企业制定并执行物流战略,此时降低物流成本已经不是物流战略主要目的,制造企业通过引入物流企业帮助其改进企业物流流程,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并最终提升企业利润。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是全方面的、灵活的,根据制造企业的物流战略及已有组织体系的不同,重点合作环节也不同。

      对战略重塑合作关系中的制造企业而言,物流战略处于重要地位,此时降低物流成本并不是物流战略的首要目的,通过更好的物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提升企业利润才是制造企业的最终目的。一般说来,该合作关系下的制造企业自营物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制造企业物流系统的不足之处逐渐凸显,从而面临物流战略调整的情形。战略重塑合作关系中的物流企业是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针对制造企业物流系统不足为制造企业提供综合的物流解决方案。

      2.标准化应用

      战略重塑合作关系中物流标准化战略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物流企业本身的物流标准化以及为根据制造企业实际情况为其设计的物流标准化。

      对物流企业来说,由于其一般为综合性物流服务商,同时为许多企业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因此在物流各个环节如仓储、运输等都具有集成效应,在提供这些基础物流服务的时候物流企业的主要目标为降低成本,通过运用EDI数据交换、托盘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等标准化技术在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

      除了物流企业本身的标准化战略,物流企业针对不同的制造业企业设计不同的物流战略及相关的物流标准化应用。此时物流标准化战略根据制订方案的不同可以单独应用于制造企业或者同时应用于这两种企业。具体来说,如果物流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只涉及到制造企业内部的物流设施设备变动及人员调整,那么标准化战略只能在制造企业内部进行调整或重新运用;如果该解决方案需要双方企业都进行相应的设施设备、人员调整的话,那么制造和物流企业都要调整物流标准化战略。一般说来,该种合作关系下针对制造业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不会只要求物流企业进行调整,制造企业应该进行相应的物流系统调整。

      (三)体系重塑合作关系特征及标准化应用

      1.体系重塑合作关系特征

      该协同关系是指制造企业借助物流企业组织体系和流程来重塑或调整其物流制造体系和流程,来实施其物流战略。在这种协同关系中,制造业企业物流战略的作用是间接的或是微弱的、被视作提供了满足企业需要的方向或目标。而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需要强调业务战略与组织体系和流程间的垂直向战略性协调,这种协调所产生的能力要能满足制造企业重塑或调整物流组织体系和流程的需求。

      在体系重塑合作关系里面,制造业企业是物流战略的实施者,通过安排物流制造体系和流程来执行物流企业制定的物流战略。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是全方面的、战略性的,一般来说物流企业根据制造企业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物流战略及企业自身进行相应体系调整,制造企业执行物流战略。

      对体系重塑合作关系中的制造企业而言,物流战略处于重要地位,此时物流战略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利润。与战略重塑合作关系一样,体系重塑合作关系中的物流企业也是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针对制造业企业物流系统的不足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综合的物流解决方案。但更进一步的是,物流企业还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流分析报告及提出改进建议来为制造企业创造利润。

      2.标准化应用

      与战略重塑合作关系一样,体系重塑合作关系的标准化战略应用也分为两部分,即物流企业本身所应用的标准化战略以及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的物流解决方案中的标准化战略。与战略重塑合作关系不同的是,体系重塑关系中的标准化战略一般只涉及物流企业,即物流公司根据制造业企业实际情况对自身物流体系进行相应调整。另外,体系重塑合作关系中的物流企业会更关注信息标准化的应用,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物流企业通过收集、分析信息获取终端客户的消费喜好,并由此指导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物流系统的优化。

      对于体系支持和战略支持合作关系来说,物流企业对制造业企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物流操作管理层面;对于战略重塑和体系重塑合作关系来说,物流企业不仅对制造业企业提供物流操作管理服务,还为其提供物流系统分析报告、优化建议等。具体到物流标准化应用方面,物流操作管理层面涉及一些基本物流环节如仓储、运输、配送等,偏重于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设施设备的标准化等;对于战略重塑及体系重塑合作关系来说,标准化应用根据制造业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环节、不同方面的应用,相较于体系支持和战略支持合作关系偏重设施设备标准化,战略重塑和体系重塑更加注重信息标准化,即通过信息的快速收集、反馈了解消费者偏好,从而更好地指导产品生产及物流系统优化。

      ①田宇:从物流外包到物流联盟契约机制体系与模型,《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2期,第29-33页。

      ②沈从装: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盟关系探析,《物流技术》,2013年第9期,第111-114页。

      ③郭晓林,贺盛瑜,潘立亚:物流联盟中合作伙伴间信任的进化博弈模型,《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12期,第153-154页。

      ④张潇化:物流联盟模式探析,《经济问题》,2009年第2期,第55-57页。

      ⑤陈畴镛,金聪:制造业集群与物流服务业的共生互利分析,《经济论坛》,2007年第3期,第45-51页。

      ⑥唐强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3期,第20-26页。

      ⑦孙久文,李爱民,彭芳梅,赵霄伟: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1-6页。

      ⑧闫莉,薛惠锋,陈青: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种群增长研究,《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29-33页。

      ⑨Henderson,J.C.,Venkatraman,N.(1993).Strategic alignment:Leve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s.IBM Systems Journal ,32(1):472-485.

      ⑩陈畴镛:《第三方物流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28-140页。

标签:;  ;  ;  ;  ;  ;  

标准化在物流与制造企业战略关系中的应用_物流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