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伤救护组训练模式研究论文_林旭 杨明 朱建宾

战伤救护组训练模式研究论文_林旭 杨明 朱建宾

(福建福州94647部队医院 350021)

根据以往作战的作战样式和战伤特点,现有的战伤救护训练模式与未来作战要求尚有差距。为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人民军队,结合参加战伤救护的组训学习经验,在此对战伤救护组训模式做初步研究探讨。

一、战伤救护训练现状

1.体制的制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基层卫生机构大多沿用原陆军侦察部队的编制体制和组训方法,战救训练也沿用原陆军部队制定的“五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有以往的时代局限性,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部队实际作战情况。战救培训的内容较为简单,与现代化信息作战、现代局部战争快速高效的实际还有一些差距。

2.组训模式亟需改进。目前的战救训练,主要是由部队的卫生部门组建短期卫训处,以培养基层单位卫生骨干的方式展开。培训资料主要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卫生员教材》和原总后勤部卫生部下发的《战伤救护五项技术》光盘。组训科目也仅是“五项技术”。组训任务大多由部队自身医疗单位的军医和卫生员担任。组训方式、培训资料与组训力量亟需改进。

3.训练方法实战性不强。目前部队战救训练主要分为课堂讲解和实际操作2个阶段。此种训练方法过于简单,实际操作地域无真实战场环境,无法有效锤炼卫生严在真实战场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无法满足未来战场快速高效实施救治任务。

二、战伤救护组训模式改进对策

1.配套相应救护设施。目前部队战救训练器材主要是三角巾、担架等简单的基本战救器材。应针对今后战时需要,加大科研力度,配备更加快捷高效的战救器材。要立足现代战争“闪电战”的思路,完善单兵急救盒和单兵急救模块及军医背囊、卫生员背囊模块等。

2.救护运输力量薄弱。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局部战争极易爆发的国际背景下,以陆地为主的救护运送模式必然跟不上未来战场的速度,伤员救治后送必然遭受制约,特别是边境外的战场伤员救治,不投入大批量直升机等快速救援力量,战伤伤员基本无法得到快速后送,短时间内伤员增加得不到有效救治,阵亡率随之上升。

3.培养战斗救护员的技术拓展。战场作战人员大多以班、排、连为单位,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卫勤人员一般没有如此高的身体素质,伴随医疗的难度很大。真正的救护兵应该是身体素质超强,有强健的体魄和精力,而后经过院校正规培训,掌握作战单兵“五项技术”、急救药品的使用与注意事项、输液、注射、战场应急救治等专项技能,而后下放基层,以便在战场上发挥身体和技能优势。

4.加强战救训练的实战性。一是可以利用部队实弹打靶训练等时机,设置障碍物、伪装网、烟雾等营造真实战场环境。让医护人员在带有战术背景的情况下接受战伤救护任务,从而锻炼一线救治人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临战状态下的自救互救能力。二是现有装备与自治器材相结合。利用伤员后送装置,进行伤员装载和搬运训练;利用蒙眼罩等方法进行夜间能见度下的战救训练,提高特殊条件下的救护能力;利用树枝、木板、胶鞋、鞋带等战时随手可得的物品代替夹板、止血带、三角巾等常用战救器材。这对于我军在未来战争中提升持续作战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意义重大。

论文作者:林旭 杨明 朱建宾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战伤救护组训练模式研究论文_林旭 杨明 朱建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