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推进科技产业化的九种形式_清华大学论文

清华大学推进科技产业化的九种形式_清华大学论文

清华大学推进科技产业化的九种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华大学论文,形式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清华大学从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为企业发展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9种形式:

1、学校成立科技开发部,以加强产学研结合, 推动科技转化工作的组织领导。1991年至今,全校完成的科技开发和服务项目累计3000项,合同金额近5亿元,已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 为了鼓励和推动科技开发与服务工作,学校设立了清华大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益显著专项奖,奖励那些为企业服务,经企业实际应用后年创效益在100万元以上的科技成果项目,到目前为止累计有224项获得此项奖励。例如我校的“稠油热采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辽河、胜利、新疆、大庆等油田,采收率提高3%以上,年增产原油30万吨,直接增益达17 亿元。

2、积极组织科技成果转让。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企业, 因此大学要积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学校的科技成果更好地向企业转移、向社会辐射,充分发挥大学作为科技源头的作用。1991至今,我校向社会转让的科技成果项目累计有400余项,转让金额5000多万元。 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我校科技开发部努力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同时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和成果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学校还广泛利用各种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对实验室成果进行孵化,提高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价值。

3、成立“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 加强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1995年我校成立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积极为企业服务为宗旨,为国内外有影响的骨干企业服务。学校派遣专门的联络员,利用清华大学拥有的技术、人才、科技成果、信息等资源优势,加强同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参加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同时学校通过远程教育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直接为企业培训高层次人才,现已有102 个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共同收益,一起发展。如燕山石化集团公司,将我校研制的斜孔塔板技术(获国家发明奖)应用于乙烯扩产工程中,几年来改造精馏塔20座,节约投资1480 万元, 取得经济效益8500余万元,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种新塔板和两种新填料专有技术,使我国的精馏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4、积极发展大学与地区的合作,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作贡献。 近几年来,清华先后同北京、河北、广东等9个省、直辖市和40 个地级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发展地区与学校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1991年至1997年底,我校与北京市签订科技合作合同达1200多项,合同额近1.5亿元。学校与北京玻璃仪器厂合资联营的太阳能电子厂, 将学校专利产品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管产业化,年生产能力从5 万支扩大到500 万支,产量居世界第一,集热管热效率高达94.5%,居世界领先。联营厂净资产从100万元增至4250万元。到2001 年联营厂销售总收入可达8~10亿元。我校和河北省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已有10年, 合作项目有200多项,利税超1000万元的有20多项。 我校在抓好原重点合作地区“两东”(广东、山东),“两江”(江苏、浙江)的基础上,又扩大了同江西、山西、辽宁、云南、重庆等省市的合作。1998年云南省及清华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云南省每年计划筹集3000万元资金支持与清华大学的合作项目。

5、筹设“科技风险投资开发基金”,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 我国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和资金。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要依靠国家的指导、支持和政策。我校近年来积极与地区联合建立这种基金,目前已实施了“广东—清华”、“河北—清华”和“永新—清华”等10 多项科技开发基金, 总经费超亿元。 1994年我校与广东省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同筹资1000多万元创建“广东—清华科技创业基金”,成立了具有法人地位的基金理事会,清华大学有专人常驻广州参与管理。已有“高性能低温烧结多层陶瓷电容器材料(MLC)”、“微型绿光激光器”等863科技成果向广东地区成功转让。如“高性能低温烧结多层陶瓷电容器材料”转让到广东肇庆风华电子厂推广应用,创业基金管理委员会投入数百万元,仅1995年产值就超过2亿元,节汇1300万美元,新增利税3000多万元, 并以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出口美国。香港永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光彪先生, 注册1亿港元基金,创立清华—永新高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并派得力助手常驻清华大学,采取企业运行的机制,对清华大学的部分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和产业化。目前,有的已完成开发工作并通过验收,有的已开始向社会转让。

6、与地区或企业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做好科技成果的孵化。与地区联合建立成果转化基地,这是增强地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也是学校面向经济建设、直接为地区企业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可以经济、有效地利用大学的科技、人才资源和一大批国家级的科研基地。目前,我校已同国内外企业或地区建立这类研究、开发、生产基地40个。例如我校与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联合建立的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我校与广东省南海市合建的广东南海—清华信息产业研究中心,特别是我校与北京市和深圳市分别建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将成为当地促进企业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接产能力低的状况,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可在联合研究机构内先行开发,发挥“孵化器”的作用,经过研制、中试,小批量生产,再向社会转移。如我校电机系与山东淄博地区合建基地,完成了“超高压合成绝缘子”项目中试,100kV~500kV系列通过IEC 最新标准试验和国外权威机构检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转让国内7家工厂生产, 挂网运行的合成绝缘子有30多万只。

7、创办校有高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目前我国社会企业科技力量薄弱,科技资金严重不足,致使高校科技成果难于直接向企业转化。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提高转化速度与成功率, 我校自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创办一批学校独资或与校外单位合资的高科技企业,截止1998年底,全校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共有39家,其中年经营额过千万元的有9家,过亿元的有4家。1998年全校产业实现经营总收入20.6亿元,利税3.03亿元。其中规模较大的清华同方股份公司,年经营收入8.06亿元;清华紫光集团公司年经营收入5.74亿元,紫光、同方等重点企业的主干产品如扫描仪、CAD输入系统、RH分布式微机系统、 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都是由校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学校控股上市的清华同方股份公司,投资5000万元对建在我校的国家光盘研究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中心研究开发的光盘库、光盘期刊等项目很快实现产业化。实践证明,学校有选择地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

8、利用“科技+资金”的模式, 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和地区经济建设。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及改制上市,我校校办企业在保持人才和科技优势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融资能力。十五大之后,校办企业开始用“技术+资金”的模式对国有中小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资产重组,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兼并江西无线电厂,是学校参与国企改造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清华同方是以信息产业为主业的高技术公司,1997年6月改制上市后募集资金3亿多元,公司具有雄厚技术实力,又有一定的资本。为扩展规模开拓市场,公司决定对从事通讯设备生产的江西无线电厂实施整体兼并,该厂有职工2000人,总资产1.5 亿元,负债1.4亿元,同方公司兼并后,进行资产重组和全面改制, 根据产业布局,同方公司在厂内建立计算机与光盘两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万台。1998年销售总收入达到1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近2倍。工厂扭亏为盈,职工收入提高,上交税金大幅度增长。1998年初,在北京市政府的统一布署下,我校与密云县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的协议,利用当地的闲置资产,注入清华大学校办产业的技术与资金,建立清华密云工业园。我校的4家主干企业——清华同方、紫光集团、阳光公司、 液晶公司都入园建立生产基地,预计三年后销售收入可达3~5亿元。

9、发挥大学综合教育优势,多形式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为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针对企业骨干员工既急需高新知识、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又难以全时离开岗位参加学习进修提高的实际状况,近年来,清华大学大力开展多形式的开放式办学。通过开放式办学,以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及在职培训、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直接将新的科技知识向企业和社会传播。截至1998年底,学校已培养各类学员6万多人。特别是学校已经开通了远程教育系统, 它把现代技术与现代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是打破大学与社会围墙的一种全新模式,使大学的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大大地拓展,在教育观念以及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发展。目前,我校已在全国各地设立远程教育站点43个。预计近年内将开设200~300门课程,学生人数可达2~3万人。

标签:;  ;  ;  ;  

清华大学推进科技产业化的九种形式_清华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