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误解”现象分析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误解”现象分析_英语论文

解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曲解理念”的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英语论文,理念论文,现象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在平时的听课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并未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对新课改理念缺乏理解,出现了一些“曲解理念”的现象。

现象一盲目随意的学科整合

[理念]教学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现象]对于英语与其他学科如何整合,许多教师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学科整合可以将多学科知识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形成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面,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然而,在具体实施中,不少教师随意地整合,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甚至改变了英语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比如,在讲授“Colors”一课时,任课教师通过实物呈现新单词red,yellow、blue、white后,让学生猜猜:red与yellow混合后将会产生什么颜色?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猜测,大部分学生都猜出是橙色。“Is it right?Let's look!”教师拿出调色盘,开始验证学生的答案,后排学生由于看不到调色盘,有的站起来,有的跪在桌子上,还有的站在椅子上,“Yeah!是橙色!”“Yes,it is orange.Read after me.Orange,orange,it is orange!Now,boys and girls,what does yellow and blue make?What does white and red make?Can you guess?”教师与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猜测——调色——验证”。粗略估算了一下,为呈现orange、green、pink这3个新单词,教师总共花了7分钟时间。

[反思]凸显英语学科本位,是英语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基础。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仅仅为了呈现3个新单词而花费整整7分钟时间,值得吗?对于一堂40分钟的英语课,这个时间所占的比例过大,而且花这么长时间,学生记忆深刻的仅仅是各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而非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些新颜色。这样整合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猜了、试了、乐了,但新单词怎么读,却忘了!此外,教师还得再花上几分钟时间,让课堂秩序重归安静,方可继续后面的学习。再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看,学生之前已在美术课上学习了色彩调配,对于各种颜色的混合结果早已熟知在心(美术课于三年级上学期第一节课就学习“魔幻的颜色”,而英语课则在三年级上学期Unit7学习colors),英语课还有必要再来一次试验吗?所以教师完全可将这一调色游戏放在课后,设计如下作业:“red+yellow=__,__+__=green,__+__=pink…”这样,既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美术知识,又考核了他们的单词书写,不是一举两得吗?

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时,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为依据,不仅要考虑所教内容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还要关注这一联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此确定整合的内容及相应的呈现方式,千万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现象二 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

[理念]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现象]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优势,小组合作成为英语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曲解了合作学习,出现不少形式主义的做法:或随意分组,认为几个人“合坐”在一起就是“合作”;或操之过急,问题一提出,马上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或时间仓促,学生还未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草草收兵。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为合作而合作,徒有合作之名,而无合作之实。

[反思]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至少应该做到下列三点:第一,对小组成员分工到位。现在许多教师都喜欢设计Do a survey的活动,在进行这类合作任务时,教师应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设立好组织者,询问者、记录者、汇报者等角色,并赋予他们相应的职责。这样,学生调查起来才能有条不紊,不致出现时间花了不少、任务却未完成的现象。第二,对合作的内容及要求应说明清楚。尽管我们提倡用英语教学,但是在涉及活动内容及要求时,根据学生实际可以采用中文或中英文夹杂的形式。笔者在课堂观察时,经常发现任教教师用全英文布置合作任务,然而效果欠佳。台上教师讲了一大堆,甚至重复了好几遍,台下学生仍一头雾水,面面相觑,无从下手。第三,要恰当处理好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譬如,在总结语法、语音规律,创编对话等合作活动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再与同伴展开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过程中言之有物。第四,应留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让其有充分的交流机会,不能蜻蜓点水、匆匆而过。

现象三偏离目标的活动设计

[理念]活动要以“学生学习语言,进而形成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采取最有利于激励学生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

[现象]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不少教师在解读这一理念时,却片面地将它理解为学生的兴趣是一切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因此,在设计活动时,他们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活动是否有趣、新颖,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很少从服从于教学目标,结果导致精心设计的活动偏离教学主旨,失去有效性。

譬如,在教授“Happy birthday”一课时,任课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在学习新单词doll时,教师制作了一个doll的Flash,让学生为doll添加头发、眼睛、鼻子、嘴巴,形成了不同风格的doll。整个活动学生情绪高涨,每当一个新的doll出现,学生或“哇”声一片,或笑声一片,气氛热闹极了。第二,在该课的拓展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分发present的活动,任课教师不停地给学生分发小礼物,学生争先恐后,个个小脸通红,小手高举,“Me,me!”的声音不绝于耳,课堂掀起了一个个小高潮。

[反思]“让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进而形成语言交际能力”是我们设计一切活动的主旨。活动确实应该有趣,但是仅仅有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如果只注意了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最终只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在第一项活动中,学生学会了doll这个新单词吗?学生到底读了几遍新单词?恐怕只在呈现时读了一两遍吧!其余时间都花在添加五官和品头论足方面了。在第二项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仍未集中在新知识点上,完全放在了小礼物上,而教师则陶醉于学生看似高涨的积极性中,忙碌地穿梭于学生间分发礼物。倘若教师在开始分发礼物时就运用本篇课文的新句子,如“Happy birthday!This is a present for you!”“Wow,it is a/an__.Thank you.”等,先与学生展开交流,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创新,那么活动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活动内容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语言知识为支撑,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将语言学习有机地融入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达成学习目标。

现象四泛滥夸张的表扬之声

[理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压力作用,研究和尝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一时间表扬之声迭起,鼓励之风盛行。课堂评价成了“夸奖”代名词,使鼓励性评价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课堂观察过程中,通常我们得到的感觉是掌声此起彼伏,“Good,good,you are good!”教师俨然成了一个老好人,不管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都是“You are great!”,甚至有的学生只是跟读一个单词,也热情洋溢地表扬:“Wonderful!”

[反思]提倡激励性评价难道就意味着否定批评吗?诚然,表扬能催人奋进,学生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阳光,然而,夸张的、过滥的、无原则的表扬最终只会让学生无动于衷,形成浮躁的心态,从而导致评价的激励功能的缺失。笔者认为,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评价方式既要有赞美之声,也要有善意的批评,应以事实为依据,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不能夸大其词、盲目鼓励。即使要赞赏学生,也不一定非得喊口号,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点头或一根大拇指都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其乐融融。总而言之,教师应把握评价的针对性、客观性和适度性。这样,评价才能显示其应有的价值和魅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了勃勃生机。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应深刻而全面地理解理念,正确地实践理念,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跟从,多一些务实之举,少一些不实之风,做到理念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标签:;  ;  ;  ;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误解”现象分析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