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探讨综述_社会属性论文

人的本质探讨综述_社会属性论文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于人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争鸣,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取得很大进展。然而分歧并未消除,见仁见智的情况依在。这就表明,继续研究人的本质问题仍有必要。

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必须把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区分开来,人的属性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属性不等于本质。只有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和支配作用并把人与动物严格区分开来的属性,才决定人的根本性质,才是人的本质或本质属性。人所具有的多方面属性,概括地讲可以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和生理等方面的属性,包括人的肉体和精神方面的本能;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的社会关系或通过社会表现出来的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这个现实的客体中,二者缺一,人都将不成其为人。但在人的两种属性中,社会属性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属性;主要表现在:1.人的自然属性要通过社会属性来体现和证实;2.人的社会属性决定和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能否正常发挥和发挥的程度。

二、劳动是人的本质

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得出和完善这一结论的。黑格尔受古典经济学把财富的本质归结于主体的启发,进一步探索了人的本质问题,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实现都离不开劳动。但是,由于黑格尔把劳动看作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环节,因而劳动在他看来不过是精神活动的同义语,人的本质最终被归结为自我意识。黑格尔并未真正解决人的本质问题。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精神,却把主体和客体置于绝对对立之中,认为既然不能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精神,那就只好归于自然。他把自然和人确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自然和人在他视野中始终是个抽象,因为他看不到二者联系的中介--劳动,看不到自然是经过人自身劳动过滤了的自然,看不到现实的人是他自己劳动的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劳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而把劳动仅仅归结为犹太人卑污的商业活动。马克思从劳动中发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没发现的东西,认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主体与客体、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和统一,这种对立和统一表现为对象化和扬弃对象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劳动的对象化、劳动分化、劳动异化、劳动社会化、劳动自主化是人的本质力量渐次展开和人的本质自我确证的过程,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不是就人本身来探索人的本质。就人本身来观察人,看到的只能是自然的人和生物的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本质存在于他物之中,只有通过人的活动及其产物才能发现人的本质。他们指出,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它以浓缩的形式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种基本关系凝结于一身,劳动的实现,也是人的三种基本关系的展开和实现,因此,不仅是人本身,也不仅是人类学的自然界,而且是人的全部关系都是劳动的产物。因此,劳动是人的本质。

三、需要是人的本质

这种观点的主要原著依据是:“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能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互相联系。”①“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②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就马克思的人性三论,即劳动、需要、社会关系的总和之间的关系做了解释,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得以实现和确证的手段和途径,是关于人的本质的功能定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从社会性来规定人的本质,它是人的本质得以构成的内在依据;而需要则是从人的本质力量和机能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是人性的凝固状态。总之,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机能,劳动是这种本质力量得以实现的手段,社会则赋予需要以现实性,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历史中存在的真实需要。在人的本质规定的三个因素中,一个是功能定义,一个是关系定义,只有需要是实体性规定,因此是人的本质本身。人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由社会关系总和决定的,通过人的劳动活动产生和满足的人的需要。

四、人的本质是自由

论者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的这样一段话:“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③论者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1.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2.人的生命活动(劳动)的性质在于自由自觉,因此,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在这些论者看来,自由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思想火花的偶然闪现,在马克思还未摆脱黑格尔的影响,还把人的本质看作精神存在物时,就曾说过:“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④并且这里所说的“自由”,一开始就具有辩证的性质,它不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是“定在中的自由。”⑤在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之后,他并未一般地抛弃人的本质在于自由的观点,也未抛弃对自由的辩证理解,而是对这一观点作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⑥论者认为,这段话间接地表达了马克思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及其本质的看法:1.既然绝对精神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而绝对精神的本质又在于自由,那么现实的人的本质也必然在于自由。2.既然绝对精神是“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矛盾的统一,这即是说人是在有意识地改造、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成为人的,人的本质--自由,是通过人有意识地改造和认识自然的过程得以实现的。

五、人的本质是主体性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任何事物的本质属性,都是在它和其它事物的互相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人也毫不例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他自身的关系,都可以归结为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首先是实践的关系,即一般劳动。马克思说:一般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主体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⑦马克思这段话表明,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因而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自然界的主人,是人和自然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但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人这种情况要成为现实,必须有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即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也就是说,人对自然界的主人地位能否确立必然受到人与人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因而把社会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作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人不仅把自己当作主体而且也当作客体来观照,这是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之一,因而作自己本身的主人,把自己的言行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与他自身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涵盖了人的全部关系,而人在这些关系的互相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最本质的东西是:自主、自为、自觉、自由的主体性。因此,主体性是人的本质。

六、人的本质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统一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类形成史的辩证法表明,人类的发生和进化有一个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机制,这种内在机制就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他们认为,严格讲来实践仅仅是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形成的基础和表现的形式,还不是人的本质本身。同样,社会性也并不为人类所独具,只是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远非动物所能比拟,以社会性规定人的本质只能说明人与动物的量的区别。况且,人是社会动物这一点早被古希腊哲学家所认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上,还不能说明马克思人学的优势。人与动物以及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区别是质上的区别,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还不在于实践活动本身,而在于人的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中介的。“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⑧论者指出,这里的工具应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传递知识的语言符号、知识的结构和形态、劳动生产的设施、器械等。他们认为,工具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具是物质的、客观的感性存在物,另一方面,工具又凝聚了人的精神上的主观力量,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它既是人的物质产品,也是人的精神产品。工具的这种二重特性,使人在自身之外保存经验和知识成为可能,从而成为推动人类进化的巨大动力。这恰恰是任何动物也不具备的。由此可见,人的制造工具和创造符号的能力以及由这种能力的社会遗传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人类超出动物的内在机制。一方面,制造工具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使用工具就是对象化的物质力量的人化。这二者的统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即人的本质本身。

七、人的本质是多种属性的综合

1.人的本质的双重结构论。

该论论者认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实际上是具有两个基本层次的双重结构:第一个层次是人类的内在本质或人类的一般本性,也即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类特性;第二个层次是个人的特殊本质或人的个性,也即常驻于人自身的内在本质通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现实形态。从人同其它动物相区别的特定角度出发,马克思把人的内在本质或人的类特性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劳动。从现实的人的个性、个人的现实本质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结论。一些学者还从方法论上做了补充,认为马克思的双重结构的本质论坚持了抽象和具体、普遍和特殊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克服了理性和经验对立的二元论。还有一些学者指出,从劳动和社会关系总和两方面规定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坚持了主体和客体相结合思维原则。从劳动出发,就是从人的潜能、需要、活动和人的生成发展出发,就是从主体原则出发,就是把人当作历史的出发点;从社会关系总和出发,就是从客体原则出发,就是把人当作历史的结果。这种观点的主要原著依据是马克思讲过的两段话:“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⑨“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⑩这些学者认为,这个原则虽然是研究政治经济学提出来的,但是具有普遍意义。

2.人的本质是劳动、需要以及社会关系总和的统一。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所谓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和人之为人的根据。要揭示这种根据必须通过两种关系:人同物的联系和人同自身的联系。从前者,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劳动,并且把它规定为人的本质:从后者,马克思发现了社会关系,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为人的本质。但是到此为止人的本质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它还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一切动物都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何以偏偏从动物界和自然界提升出来。他们指出这是因为人的活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1)他们认为,人的活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的基础就是人的需要。人由于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才从事以满足自己需要为目的的活动。需要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引导和调节主体的活动。没有需要便没有生产,人除了具有劳动本性和社会本性外,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本性即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本质属性的不同程度的反映,也是对人性结构的进一步深入,三者的统一正是人的本质的完整揭示。这种三者统一论与需要是人的本质观有颇多共同之处。

3.人的本质是本质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的统一。

所谓本质的单一性就是从事物众多的规定中寻找一种规定,作为事物的本质和终极原因,并以此解释事物的其它规定。所谓本质的完整性是从事物的众多规定性以及它们的互相作用出发,去解释和规定事物。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以往一切学派在人性问题上失足之处就在于抓住一面丢弃了另一面,而马克思却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马克思首先从人和自然的共同规定出发,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质特征,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2)其次,马克思从本质的单一性原则出发,通过人和动物的比较,揭示出人的本质特征是劳动。最后,马克思从劳动的方式出发,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特征,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根据以上分析,这些学者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人的本质是以劳动实践为核心的、包含了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全部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的综合范畴。

4.人的本质是以劳动为核心的需要、交往和意识等要素的有机综合。

该论论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十几种定义,是他在不同场合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论述,这些论述仅涉及或抓住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还不能作为完整的人的本质的定义。譬如,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就仅仅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说明人的本质应当如何规定,并不是从本体论上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规定。因为我们毕竟无法回答什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为什么是人的本质等必须回答的问题。除社会关系的总和外,劳动、需要、主体性、利益和劳动的统一等,都存在着类似的片面性,都不能单独作为人的本质。在他们看来,能够构成人的本质要素的除劳动这个核心外,还有需要、交往和意识,人的本质就是以劳动为核心的四种要素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286页。

③(1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6、1

67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3、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28页。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7页。

⑦《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第250页。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9、51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9页。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88页。

标签:;  ;  ;  ;  ;  

人的本质探讨综述_社会属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