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工业新布局推动首都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布局论文,首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布局是工业生产力的空间配置。它既取决于城市整体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同时又对城市的发展有反作用。现在北京正朝着“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迈进,在这一新形势下,规划好工业的布局,不仅可以为工业的发展开拓空间,而且对于促进城市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工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北京现有的工业布局是建国后45年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基本模式是同心圆式的辐射布局,即以发展市区为主,结合卫星城镇建设,由里及外地展开;而市区的发展又遵循了分散集团化的思路,以北京城区为中心,十大工业集团区呈环状散布在近郊。这是以城市和工业的协调发展为前提的,当者的发展速度相一致时,工业的地域扩展与城市的扩展同步,工业的布局是均衡有而序的。但是由于建国以后,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了优先、快速发展工业的战略,致使原有的均衡被打破,形成了布局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呈现出大集中与大分散并存的布局现状。
大集中,是指北京工业主体主要集中在规划市区,特别是集中在三环路以内的城市中心区,造成城区工业的过度向心集中。据调查,在规划市区内企业数约占全市企业总数的一半,其中三环路以内面积158平方公里,集中了工业企业1307家(1990年年末数),占全市企业总数20%。
而与此同时,城市外围工业的布局却呈现严重的大分散状况,其突出表现在:①边缘工业集团内部集中度不够。据调查,市区周围十个边缘集团除石景山、酒仙桥、定福庄发展较快外,其余七个集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小、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如北苑、东坝、垡头这三个集团目前方圆只有二三个平方公里,平均规模1万多人,尚有较多空地。②卫星城镇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国营大中型企业寥寥无几,工业缺乏依托点。③乡镇企业和村办工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在布局上末形成集中化、规模化的态势,显得散乱而薄弱。
这种大集中与大分散并存的布局状况,是北京工业布局最突出的问题。这使得北京工业整个的布局密度呈内挤外散的特点,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并在城市用地、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市的性质产生了矛盾,已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正值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北京的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和科技实力都面临着迅速提高的任务,这种形势迫切地需要重新规划和构建工业布局,使北京工业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为北京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行列做出更大贡献。
二、构造新布局的新思路
构造北京工业新布局,是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使然,所以特别需要我们面向末来,解放思想,有新思路、新突破。为此,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的布局重构中应立足于以下三点:1.树立发展的思想,坚持调整与开发并重
经过四十五年的建设和积累,现在北京工业已处在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它有着技术基础雄厚、协作配套性好等优势,继续发展的内在惯性十分强劲。据预测,北京工业在未来十年间,将继续保持8-9%的发展速度在2000年,产值可望突破2000亿元大关。
工业大发展的形势,是构造新布局的前提。它要求工业布局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区域,不能仅仅着眼于对老工业区的调整,而更要立足于发展的大趋势,采取调整与开发并重的方针,一方面积极挖掘老工业区的用地潜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的产业基地,寻求新的生长空间。
2.树立功能分区的思想,服从于城市的总体格局
北京有城市中心区、近郊、远郊三个层次区域组成,在城市的总体发展格局中,各区域的功能是不同的。在构造新布局中,要服从于这一总体格局,以保证各层次、各功能区间的协调发展。
按照目前的城市格局,城市中心区主要满足北京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的职能,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第三产业和首都功能区;近郊、城乡结合部及远郊若干平原区,以经济功能为主,是主要的工业基地;广阔的远郊区县,除划出若干区域发展工业,主要是农业功能区。这样的功能分区,为工业的布局重构给出了区域定位。
3.树立大布局的思想,面向更广大的区域规划工业
大布局就是说要突破现有的区域限制,着眼于更大的地域空间来配置工业。长期以来,北京的布局重点主要放在不到全市面积十分之一的规划市区上,既阻滞了郊区的工业发展,又末能有效地开展与周边地区的专业化协作,难以取得最佳的布局效益。树立大布局的思想,就要求我们在布局重构中,首先要面向全市16800平方公里,尤其要面向工业基础薄弱的远郊区县,以保证全市的均衡发展。进而,还要面向京津冀地区、环渤海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积极进行工业的输出、转移,大力发展跨地投资和各处形式的联合,以充分利用市内、市外两种资源,发挥两方面的优势,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求发展。
三、工业新布局基本构架的设想
近几年来,随着北京城市总体发展格局的调整,工业加大了布局调整力度:积极推行“优二兴三”、“退四进二”的调整措施,进行了城区企业大幅度的搬迁改造,到目前,已成功完成了140多家;加快开发区的建设,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淀)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初具规模,初见效益;推动郊区县工业小区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雁栖工业区、凤翔科技示范区、大兴工业区、八达岭经济区等为代表的二十余个工业小区。这些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措施,已经极大地触动了现有的布局结构,为在新的形势下构造工业新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着眼于发展,结合上述基本思路,笔者认为,构造工业新布局必须突破原有的布局模式,而采取“调整内线,发展外围”的新布局战略。其基本内容是:在规划市区,继续按照分散集团化的模式调整布局,使各集团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充分合理地使用土地;今后工业的发展要以外围为主,立足于郊区县、开发区和周边地区,培育北京工业新的增长点。
按照这一布局战略,构造新布局需要抓住优化、转移、开发三个主要环节,以形成新的布局框架。优化
优化主要针对城区和规划市区内的边缘集团。这些区域是北京的老工业基地,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地性质不合理、发展空间狭小、相互挤占、配套性差等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加快城区企业的搬迁、改造和产业转移的进程,争取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不适于在城区存在的企业全部迁移出去,腾出黄金地段,为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对石景山、丰台、南苑、垡头、定福庄、酒仙桥、清河,北苑、西苑、东坝十个边缘集团加以规范、调整和配套,提高用地效率,完善内部结构,使之成为高度集约化的工业区。开发
开发的目的在于为新增的生产力开辟新的领地。由于在规划市区中,留给工业的用地有限,所以,加快开发规划市区以外广大的外围地区是构建新布局的重点环节。对此,要以现有的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为主,并可考虑沿京津塘高速公路这条城市主发展轴部署若干新产业区,通过市区大型企业的外移、扩大招商引资、新增工业投入和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外围工业逐步集中化,形成几个大规模的产业基地。这其中,亦庄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卫星城,同时又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应成为外围开发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它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加快建设步伐,使之成为综合型的新兴工业区,确立其在新工业布局中的龙头地位。转移
转移要结合北京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来进行。对于不适于在北京发展的工业,特别是能耗多、水耗多、占地多、运量大、污染大的行业,如冶金、化工、纺织等,要积极鼓励它们走跨地发展之路,把主要的生产过程转移到外省,达到改良布局和改善产业构成的双重目的。
经过以上的布局重构,北京的工业布局框架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工业主体部分将主要集中在开发区、工业小区和十个边缘集团中,地理分布将侧重于外围地区,方位上向东部倾斜,初步可形成相对集中、集分有序的新格局,从而能够从更高层次保证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标签: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