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以辽宁省盘锦地区为例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以辽宁省盘锦地区为例

关鹏[1]2008年在《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文中认为本文以辽宁省湿地为研究对象,对辽宁省的每种类型湿地选择一处典型区域做研究区域,并对其生态功能进行分析,尝试以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旅游费用法、机会成本法等八种评价方法分别对各种类型湿地的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辽宁省湿地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辽宁省各类湿地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为:库塘、永久性河流、岩石性海岸、草本沼泽、河口水域、浅海水域、叁角洲、潮间盐水沼泽、潮间沙石海岸、永久性淡水湖和潮间淤泥海滩。(2)对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各项功能的服务价值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贡献率最高的功能为水分调节功能,其价值占总价值的41.0%;生物资源功能、供水功能与废物处理功能也体现了较强的功能价值,其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20.2%、12.6%、13.4%;其它功能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均较小。(3)辽宁省湿地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751.67亿元/a(a为年)。单位面积价值高达60510.45元/hm2,这一价值是辽宁省单位土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的1.49倍。其中库塘湿地占总价值的47.98%,河流湿地占总价值的29.48%,近海及海岸湿地占总价值的18.73%,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占总价值的3.68%,湖泊湿地占总价值的0.13%。(4)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南部和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和北部的特点。对各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的市为沈阳市,其价值为119.79亿元/a。最小的为鞍山市,其价值为15.85亿元/a。

辛琨[2]2001年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文中提出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以辽宁省

孙宝娣[3]2017年在《基于尺度转换的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文中指出滨海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湿地类型之一,是介于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其特殊的结构和内部生态系统过程使得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多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原材料生产、食物生产、固碳、消浪护岸、气候调节和大气调节等。而滨海湿地的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依赖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生态与地理系统过程,即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依赖于特定的研究尺度。对于大尺度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通过小面积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简单外推或者相加具有一定的误差,迫切需要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尺度转换技术。因此根据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变化规律,并结合传统的生态系统核算方法来建立大尺度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方法就十分必要。本文以辽宁省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尺度转换技术(主要针对空间尺度),对其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首先,选取Meta分析和小波变换两种尺度转换模型并进行优化处理,Meta分析模型的优化包括权重分析、数据转换和价值调整叁方面;小波变换模型优化包括权重分析、小波函数和空间重构叁方面。其次,利用优化后的两种尺度转换模型对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识别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差异。最后,选取辽宁省6个典型滨海湿地案例进行模拟价值与实测价值的精度对比分析,最终筛选出适用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评估中精度较高的尺度转换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不同受益者对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层级的受益者和不同社会属性特征(年龄、收入、教育背景和职业)的受益者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关注度并不相同。当地受益者更为关注和生活相关的物质生产、消浪护岸和调蓄洪水等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距离湿地越远的受益者更为关注固碳、气候调节等在大尺度范围内发挥更明显效益的服务功能。不同社会属性受益者中,年龄越高的受益者越关注湿地的固碳服务和科教旅游功能;收入越高的受益者越关注科教旅游服务和气候调节服务;教育背景越高的人越关注固碳和大气调节功能;生态相关从业者更为关注固碳、气候调节和大气调节服务等。将权重分析的结果运用到两种尺度转换模型的构建和运行中,能够提高小尺度范围评估数据的准确性。(2)基于Meta分析优化模型得出2013年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1794.51亿元,单位面积价值为25.16×104元/ha/年。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中,大连市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达到633.12亿元,占总价值的35.28%。盘锦、葫芦岛、丹东和锦州的价值依次减小,分别为311.73亿元、260.63亿元、260.55亿元和166.00亿元,而营口最低,仅为162.49亿元,占总价值的9.05%。在7种不同的滨海湿地类型中,浅海水域的价值最高,达到1506.86亿元,占总价值83.97%。淤泥质滩涂、河口水域、河口叁角洲、潮间盐水沼泽和沙石海滩的价值依次减小,分别为159.09亿元、57.06亿元、44.72亿元、13.35亿元和12.88亿元,而岩石海岸最低,仅为0.56亿元,占总价值的0.03%。研究中也发现,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价值和湿地面积大小、湿地所处纬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与人均GDP、人口密度、评估年份以及湿地距离城市中心距离呈正相关关系。(3)基于小波变换优化模型分析辽宁省滨海湿地的多尺度空间特征,运用小波聚类进行尺度上推,得出2013年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2129.12亿元,单位面积价值为29.55×104元/ha/年。小波变换的特征尺度为8、17、35和55,对应的空间距离为160km、340km、700km和1100km,即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尺度上推到这些空间范围时,评估结果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浅海水域类型的小波变换尺度上推的研究中,其特征尺度为10和30,对应的空间距离为200km和600km;淤泥质滩涂类型的特征尺度为8、14、35和55,对应的空间距离为160km、280km、700km和1100km。浅海水域和淤泥质滩涂这两种类型的滨海湿地面积在总的面积中占的比例较高(83.98%和8.86%),其特征尺度和尺度演变规律的研究结果和总的研究结果呈现出了一定的一致性。(4)以辽宁省6个典型滨海湿地案例点实测的8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基础,分别与优化的Meta分析和小波变换两种尺度转换模型模拟出各个典型滨海湿地每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波变换模型的模拟精度(R2=0.968)高于Meta分析(R2=0.712),反映出两种尺度转换方法分别能模拟出96.80%和71.20%的真实情况。对于滨海湿地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的小波变换模型模拟精度能达到93.20%以上,其对每一项服务的模拟精度都较高;而优化的Meta分析模型模拟每一项服务的精度都低于小波变换,尤其是促淤造陆、科教旅游和消浪护岸这叁项服务。因此,可发现在进行大尺度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中,运用优化的小波变换模型进行尺度上推的精度高于Meta分析模型。

曹月[4]2009年在《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评》文中提出辽宁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分布有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和内陆湿地资源,相应地提供了湿地物质生产、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等诸多服务功能。本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区域,基于辽宁省林业厅1995~2000年全省湿地资源调查数据,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就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及分布,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由此得出了一些较为重要的结论:1.辽宁省湿地类型、面积及分布截至2000年,辽宁省湿地总面积为121.962×10~4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2%。辽宁省5大湿地类型,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最大,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60.5%,其次为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面积最小仅占0.5%。具体可分为浅海水域、岩石性海岸、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淤泥海滩、潮间盐水沼泽、河口水域、叁角洲湿地、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共11种类型,其中浅海水域、永久性河流和滩涂面积较大。在湿地分布上,辽宁省大连市和盘锦市湿地面积较大,其次为丹东市,沈阳市和锦州市湿地分布也较多,鞍山市、抚顺市、阜新市和辽阳市湿地面积较小,面积比例均不足2%。2.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辨识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物质生产功能(湿地产品生产)、环境调节功能(大气调节、水分调节、污染净化、重要物种栖息地、消浪促淤护岸)、人文社会功能(旅游、教育科研)3大类共8项服务功能构成。辽宁省湿地生态类型与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现为:浅海水域具有产品生产、污染净化、栖息地、旅游和教育科研5项功能;岩石性海岸具有消浪促淤护岸、旅游和教育科研3项功能;滩涂具有产品生产、污染净化、栖息地、消浪促淤护岸、旅游和教育科研6项功能;河口水域具有污染净化、栖息地、旅游和教育科研4项功能;叁角洲湿地具有栖息地、消浪促淤护岸、旅游和教育科研4项功能;永久性河流具有水分调节、污染净化、栖息地、旅游和教育科研5项功能;永久性淡水湖具有水分调节、栖息地、旅游和教育科研4项功能;草本沼泽具有产品生产、大气调节、污染净化、栖息地、旅游和教育科研6项功能;库塘具有产品生产、水分调节、栖息地、旅游和教育科研5项功能。3.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辽宁湿地生态系统每年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功能价值达741.54亿元,相当于全省2000年GDP的15.9%。从5大类型湿地的生态价值量看,近海及海岸湿地的生态价值高达400.52亿元,占全省湿地生态价值总量的54.0%,其次为库塘湿地价值比例为33.0%,河流湿地及沼泽湿地次之,分别为11.2%和1.8%,湖泊湿地的生态价值最小,比例仅为0.1%。在11种类型湿地的生态价值中滩涂和库塘湿地的生态价值量很可观,分别达258.44亿元和244.57亿元,浅海水域和永久性河流的生态价值量也较大,分别达125.29亿元和82.68亿元。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产品生产、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服务价值相当于2000年辽宁省GDP的4.0%、10.8%和1.1%。湿地生态系统中水分调节、消浪促淤护岸、湿地产品生产和科研教育4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处于主导地位,占总价值的98.0%。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价值在辽宁省湿地总价值的比例分别为8.0%、25.6%、0.8%、2.9%、6.9%、15.3%、7.0%、6.3%、1.1%、2.1%、13.4%、4.1%、1.3%和5.2%。其中大连市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价值量最大,为190.18亿元;丹东市和盘锦市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价值量也较大,分别为113.36亿元和99.60亿元;鞍山市、阜新市和朝阳市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价值量均很小。

李想[5]2012年在《围填海造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沿海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土地赤字”问题已日益严峻,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空间,围填海造地已成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虽然围填海造地会增加临海土地面积,可用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也可用于发展农业、渔业,增加食物供给,但是大规模的围填海造地将会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本论文有针对性的选择辽宁省盘锦市滨海湿地及大连市泉水湿地为例,在相同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体系中进行计算比较,同时对其经济价值做出相对应的估算,从而可以对湿地资源进行合理科学性的开发。通过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和计算分析,辽宁省盘锦市滨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58.77亿元,其中物质生产价值>旅游休闲功能价值>固碳功能价值>释放02功能价值>抵御灾害功能价值>造陆功能价值>文化科研功能价值>重要物种栖息地价值>污染净化功能价值,由于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较高,且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繁多,因此该区域围填海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负效应大于正效应,不适宜进行围填海造地。大连市泉水湿地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总价值62.07亿元,其中物质生产价值>造陆功能价值>释放02功能价值>固碳功能价值>污染净化功能价值>旅游休闲功能价值>抵御灾害功能价值>文化科研功能价值>重要物种栖息地价值,且该区域造陆功能价值较高为2376百万元,其他服务价值功能较低,因此,填海造地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为正效应多于负效应,较为适宜填海造地。滨海湿地的建设保护并不是单纯保护某一种资源或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始性或现有状态,而是应因地适宜,以保证最佳的开发利用秩序和效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促进滨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滨海湿地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通过充分调查生物资源、湿地环境承载力等自然属性,及围填海的用海量需求和湿地开发利用现状等社会属性,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分析比对,从而准确判别围填海的适宜性。因此,围填海不但要满足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应重视滨海湿地生态区域的保护。

曹振江, 刘颖, 毛月[6]2015年在《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分析及其生态功能变化研究——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侵占大量耕地,导致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由此引发地区土地生态功能呈现剧烈变化。耕地"占补平衡"作为土地规划与管理部门解决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方式,合理借助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持续推动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不仅可以有效缓和城市发展过程中耕地数量减少的局面,也为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

韩天放[7]2009年在《辽宁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文中指出辽宁省是我国21世纪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的主要地区。十一五规划后,“五点一线”战略的实施,更使得辽宁省沿海经济跃上了一个更快、更强、更和谐的的新高度。但脆弱的土地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建立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辽宁省开展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对准确地、科学地选择辽宁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策略,对政府部门把握生态安全的变化并及时做出控制和治理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确保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实施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生态效益服务功能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指数评价法和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首次对辽宁省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预警与预测研究工作,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分析辽宁省开展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评价与预警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生态安全工作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今后开展土地系统安全评价和预警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际指导作用。2.从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和生态安全预警叁个方面系统阐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的基本理论。针对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内涵、特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生态安全评价的定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生态安全预警概念、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详细论述。3.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了辽宁省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利用Con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模型进行了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辽宁省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估算研究。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辽宁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89198.82*105元、99422.82*105元、113012.4*105元和117746*105元。4.建立了辽宁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进行辽宁省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研究,得出辽宁省土地生态系统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生态安全度分别为:0.53、0.50、0.57和0.48,表明研究期辽宁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状态为敏感级。另外,对辽宁省14个县市级行政区进行分区生态安全度计算,并根据生态安全度计算结果将各行政区按生态安全度从大到小排序,排序结果为:1980年依次为:大连、沈阳、本溪、葫芦岛、盘锦、鞍山、锦州、营口、辽阳、抚顺、阜新、丹东、朝阳、铁岭;1990年依次为:大连、本溪、沈阳、锦州、盘锦、葫芦岛、鞍山、营口、抚顺、丹东、阜新、朝阳、辽阳、铁岭;2000年依次为:大连、沈阳、营口、葫芦岛、本溪、鞍山、阜新、盘锦、丹东、锦州、辽阳、抚顺、朝阳、铁岭;2007年依次为:大连、沈阳、葫芦岛、盘锦、鞍山、本溪、营口、朝阳、抚顺、锦州、辽阳、阜新、丹东、铁岭。5.对辽宁省土地生态系统安全预警研究,进行了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和预警度划分,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综合指数模型分别进行辽宁省土地生态系统安全预警度计算,得出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生态安全预警度。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期预警值分别为0.59204、0.58991、0.59341和0.58923;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研究期预警值分别为0.44664、0.43104、0.62369和0.43474。两种模型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研究期辽宁省土地生态系统安全预警级别为中警状态。6.针对标准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利用本文研究获得的辽宁省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土地生态系统生态安全度和预警度的计算结果,首次运用改进BP神经网络对辽宁省2008-2020年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度和预警度进行中短期预测,得出辽宁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度和预警度在2008-2020年呈现上升趋势,到2014年生态安全水平将达到轻安全级和轻警状态。最后针对辽宁省土地生态安全提出调控政策:(1)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与土地资源协调发展;(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土地资源压力;(3)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

孟浩然[8]2017年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辽宁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在推进城市化时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其中就包括对耕地资源的破坏,例如耕地生态系统被破坏、耕地资源质量逐年下降、农业污染情况严重等,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力度不足,耕地资源的价值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被忽视,农用地生态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地方差异巨大。本文以辽宁省为例,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探讨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变动情况,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辽宁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变化和布局情况,对2005年至2014年辽宁省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生态价值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为今后辽宁省城市化发展和耕地资源生态保护提供建议。本文首先阐明主要概念和基础理论,主要根据耕地资源价值观、耕地多功能性理论、土地肥力与生产力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分析辽宁省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和耕地资源利用状况,目前辽宁省在推进城市化中主要存在着耕地生态系统脆弱、耕地质量退化明显与耕地污染严重等叁大问题。在Costanza和谢高地研究成果之上测算辽宁省2000年至2014年耕地资源单位面积生态价值量,在考虑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支付意愿后获得耕地资源生态补偿价值。通过对辽宁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时空分析发现,辽宁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及生态补偿价值为逐年上升发展的变化情况,生态功能价值年变化率为2.63%,生态补偿价值年变化率为9.41%。在空间分布方面,辽宁省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价值增加幅度有限,总体处于较弱增加态势,低于全省平均增幅水平,说明仍然这些城市仍然需要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运用耦合模型对2005年至2014年辽宁省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生态价值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两者耦合度高,相互影响程度较高,耦合协调度主要由过渡调和向高度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程度越来越好,耦合发展方向大致从生态滞后型向城市化滞后型转变。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提出叁项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发展绿色农业,划分耕地保护区以及建立动态监测系统,今后辽宁省城市化推进应当向深层次发展,同时还要提高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李凯[9]2016年在《基于网络矩阵模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复性计算剔除研究》文中认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是生态资源资产统计核算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学者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潜力,同时帮助我们合理的制定发展规划。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价时,重复性计算问题是影响评价结果精确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选择双台河口湿地作为研究样点,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的网络矩阵模型,对评价中存在的重复性计算进行探索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分别从湿地生态系统各服务间权重关系的不确定性、服务与“受益人”关系的复杂性、湿地生态系统各服务间的“动态性”叁方面对产生重复性计算的原因进行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其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从传递到产生价值再到从新产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对这种动态性的服务进行静态的评估,其研究成果的精确性会产生较大的偏差。通过对这叁个主要原因的分析,本文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权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网络矩阵模型,以辽宁省双台河口湿地为例,对重复性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2)本文将静态价值及动态价值引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并将其与双台河口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相结合,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度列入动态价值评价的重点考察范围,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权重进行分析。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动态价值仅为静态价值的69%。结果表明,在对总体价值进行评价时,要时刻注意权重比例,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及“受益人”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程度的不同,动态价值所占权重不能通过人为主观进行赋值。(3)本文在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动态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转换系数的概念,并基于转换系数,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网络矩阵模型,对模型的“分离、反馈、共产物”叁个机制进行仔细分析识别。通过对网络矩阵的预先分析,得到结果比未经预先分析的结果精确12%~38%,并通过对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物质生产服务能值价值进行评价对网络矩阵模型进行优化与验证。结果表明,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物质生产服务能值价值为34.54×1019sej/a,与未经预先分析的计算结果相对比,存在5.95×1019sej/a的差值,这部分即为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重复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将转换系数与网络矩阵模型相结合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去除评价过程中所产生的重复性计算。(4)通过所构建的网络矩阵模型,以2012年为基准年,以辽宁省双台河口湿地作为研究点,对所构建模型进行应用。2012年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595.51亿元,重复性计算量为99.97亿元,重复性计算剔除率约16.8%。在评价过程中,能值价值的货币化是关键步骤。本研究所采用的能值货币比率为3.74×1010sej/元,所采用的能值价值货币化方法相较其它简单的方法而言,得到的结果更精确,与其他研究结果更具可比性。通过网络矩阵模型可以精确计算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过程中所产生的重复性计算量,此外,网络矩阵模型还具有一定普适性特征,不仅可以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及各单项服务价值进行评价,同时也为其它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提供借鉴和基础。(5)由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湿地本身具有不同位置以及不同属性,由系统内部各组分彼此作用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同样存在分歧,但是具体量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重复性计算具有一定共性,这种共性在于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从产生到对“受益人”产生价值的过程中。通过对准确识别“分离、反馈、共产物”这叁个基本机制,网络矩阵模型可以在剔除总价值中所产生的重复性计算的基础上,同时对于单项服务评价时所产生的重复性计算进行计算。重复性计算的准确量化评价是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

李志东[10]2017年在《区域风电规划与建设环境决策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能资源作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之一,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风能资源开发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但风电场建设的无序开发而引发的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风能资源开发涉及风资源数值模拟、选址和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环境决策问题。因此,如何更为准确的预测区域性的风能资源分布与可开发量,如何评价风电场选址适宜性,如何分析生命周期尺度下的风能资源开发环境效益,是风电规划与建设环境决策方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辽宁省为研究案例,系统地开展了区域风电规划与建设的环境决策方法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采用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系统(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结合的区域风能资源预测方法。引入中尺度天气研究与预报系统(WRF),对辽宁省域的3 km×3 km精度下的年平均风速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此作为边界输入条件,基于雷诺时均方程(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和重整化群湍流模型(Renormalization Group,RNG k-ε)进行复杂地形下CFD建模,获得研究区域的1 km×1 km精度下的年平均风速结果和空间分布;并通过风速与风功率密度转换公式获得区域风功率密度;将结果应用到辽宁省风能资源储量及技术开发量分析中,获得区域不同高度下风能资源储量、技术开发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辽宁省陆域10 m和70 m高度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分别为8666 MW和593346 MW;高风能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滩涂地区及岸线、辽西北高山地区、辽东长白山余脉主山梁地区高山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平原地区。(2)提出基于有序加权平均(Ordered Weighted Average,OWA)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集成的方法评价风能资源开发选址适宜性。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叁个层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由“生态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社会环境特征”3个二级指标构成,指标层由“自然保护区敏感性”、“生态服务价值量”、“风能资源分布”、“大气环境污染指数”等26个叁级指标构成;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相关指标准则权重,并选择模糊量化的方式来得出指标次序权重;引入有序加权平均(OWA),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区域适宜性分析方法框架。利用此方法对辽宁省区域风能开发的适宜性分析,得到不同决策下风能利用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区域风能预测的研究结果,分析得到不同适宜等级下的风能可开发量。研究发现,受开发选址适宜性限制,辽宁省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为仅占储量的8.63%,主要分布在环渤海的葫芦岛、锦州和营口滩涂地区及岸线、西北部的阜新和朝阳地区、东部的丹东高山地区以及中部的沈阳、铁岭和鞍山平原地区。(3)基于LCA和DGM(2,1)的风能资源开发的环境效益情景分析。基于LCA分析了典型风电场的风机制造、运输、风电场建设、风机运行与维护和风机拆除与回收利用过程中能耗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温室气体等关键环境气体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并基于风电场发电量预测、总能耗与总排放强度分析风能资源的污染物减排的环境效益;基于历史数据利用DGM(2,1)模型预测2016~2025年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在此基础上,获得辽宁省区域2016~2025风能资源开发的污染物减排的环境效益。通过研究发现,2025年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7311 MW,预测年可节约标煤231万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硫1.31万吨,减排氮氧化物1.87万吨,减排烟尘0.522万吨,温室气体减排量为1360万吨。本研究针对区域风电规划与建设的环境决策过程进行了有益探索,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风资源数值模拟方法、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环境效益评价方法和能源发展预测方法等,研究工具包括中尺度数值模式、计算流体力学、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地理信息系统、模糊数学、生命周期评价等,可为我国区域性的风电开发建设环境决策管理工作提供方法参考和工具支撑。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D]. 关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D]. 辛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1

[3]. 基于尺度转换的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D]. 孙宝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4]. 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评[D]. 曹月.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5]. 围填海造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分析[D]. 李想. 大连海事大学. 2012

[6]. 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分析及其生态功能变化研究——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J]. 曹振江, 刘颖, 毛月. 福建农业. 2015

[7]. 辽宁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研究[D]. 韩天放. 东北大学. 2009

[8]. 城市化进程中的辽宁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研究[D]. 孟浩然. 辽宁大学. 2017

[9]. 基于网络矩阵模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复性计算剔除研究[D]. 李凯.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

[10]. 区域风电规划与建设环境决策方法学研究[D]. 李志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以辽宁省盘锦地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